愛蓮說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愛蓮說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愛蓮說教學反思1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積累文言詞句,掌握“蕃”“染”“植”“鮮”等詞的意義。
2、學習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從個人情趣、愛好和風格,展開想象,感悟做人的道理,學習蓮花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朗讀背誦,掌握重要實詞。
教學難點:以花喻人的含義。
教學過程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
【導入】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周敦頤的《愛蓮說》,“愛蓮說”是什么意思呢?誰來談談?“說”,古代的一種文體,多用敘事、寫人、詠物的形式來闡述見解、說明道理。“愛蓮說”這個題目的意思是什么呢?說說愛蓮的道理。荷花因其美麗高潔,很得詩人喜愛,你還知道哪些寫荷的詩?請起來背誦一下。
活動2
【講授】講授
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學生自由朗讀,讀準字音。
2、疏通文意。學生看注釋,教師提示:
蕃:多。自:從。予:我。濯,洗滌。清漣:清水。妖,美麗而不端莊。不蔓不枝:名詞作動詞,不牽牽連連的,不枝枝節節的。不生枝蔓,不長枝節。益:更,越。亭亭:聳立的樣子。植:古義:樹立;今義:種下。褻玩:玩弄。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噫:感嘆詞,相當于“唉”。鮮:少。宜:應該。
活動3
【活動】活動
品讀課文。
1、找出描寫蓮花的那句話并說說作者從哪些方面描寫蓮花花的?
教師提示:
角度特點品質
環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形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味香遠益清
觀賞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2、這些語句對蓮花作了生動逼真,盡善盡美的描繪。你們覺得作者僅僅只是在描寫蓮,贊美蓮嗎?
不是。文章后面說“蓮,花之君子者也。”
3、看來,作者是把蓮比作君子的,君子是什么意思呢?
在我們的文化中“君子”與“小人”是一個相對應的詞。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4、結合蓮的形象,發揮想象,說說作者賦予蓮花哪些君子的品格?
角度特點品質
環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不媚于世
形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內心通達,行為正直
香味香遠益清美德布于四方,聲名遠揚
觀賞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堅守節操端莊嚴肅被人敬仰
5、文章詠蓮,卻還寫了菊和牡丹,在作者的眼里,這兩種花還指代什么人?
菊:隱逸者封建社會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便隱居避世,稱為隱士。
牡丹:富貴者追逐名利富貴的人。
6、這三種花都有人喜歡,哪一種花喜歡的人最多?從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呢?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當時的社會上真隱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愛富貴的人很多。寫菊是正襯,寫牡丹是反襯。
7、三種花作者都喜歡嗎?從中看出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
“予獨愛”三字表明作者只喜歡蓮,也可以說成是只有作者才喜歡蓮。可見當時的社會追名逐利已蔚然成風,道義已蕩然無存。面對當時的'不良世風,作者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潔的品格。
8、這種通過寫一種自然物來表白自己的心志,這種寫法就叫做什么?
托物言志。
活動4
【活動】活動
背誦課文。
活動5
【活動】活動
結束語:
同學們,我們生活的環境雖然已經很好了,但也可能有不如意的方,甚至于在某一個特定的時間里,可能是特別嚴重的。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么辦?當我們不能改變環境的時候,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保持自己心靈的一方凈土,保持自己精神上的家園。
板書設計:
菊:隱逸者(正襯)污濁的社會中不同流合污,保持高潔的品行
蓮:君子
牡丹:富貴者(反襯)
托物言志
愛蓮說教學反思2
《愛蓮說》是一篇雜文。雖然初一的學生還沒有接觸到這樣的文章,但是作為一篇意蘊豐富的詠蓮名篇,我還是想通過這片文章的教學,讓學生能理解作者“物之形”“物之品”“人之品”的一個思維過程,并且能學以致用,用所學的方法探究“菊”、“牡丹”的內外意義。同時學習如何通過文章的品讀、典故的補充、作者的生平入手,去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志”,從而感受古文意蘊深厚的魅力,以及千古流芳的現實意義。
整堂課遵循了古文教學的基本原則,以讀促譯,就粗避細,整體感知,體會大意,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盡可能的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經驗去理解文本,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取知識。
這次教學的整個過程,對我來說是一次很大的提高。我從課題入手,從三個層面來探究,首先完成對內容:三種花的理解。然后明確作者情感:為何獨愛蓮。再到通過文體理解:作者通過愛蓮表達什么?思路清晰了,內容添加資料后也更為豐富了,但是容量的增大,讓七年級的`學生有點應接不暇。原本我在學案上還涉及了一些方法,希望學生能積累運用到以后的學習中,但是課堂上僅僅只能夠引導學生理解深入,無法再有另外的拓展。
真正明白教學設計應該先從學生學情入手,而我在設計過程中,過多的關注了自己想要教給學生什么,用自己的思維代替了學生的思維,沒有考慮到學生現有的閱讀水平、閱讀速度,之前也沒有給學生時間來消化。課堂上的知識鏈接,肯定是消化不了的,應該將其放在第一課時后,作為佳作讓學生先讀、思考,然后利用早讀課,幫助解答疑難,才能有更好的生成。課堂教師的語言,其目的不在于華麗,而應該起到的是簡明扼要的點評和引導,啟發學生思維,鼓勵學生展示。
一堂課都有開始,都有結束,每一堂課都有值得欣慰之處,也有遺憾,我會深刻的反思,不斷的提高,讓自己在衷愛的教育教學這一百花園中能吐露一片芬芳
愛蓮說教學反思3
上完這節課后聽課的老師說,從課堂上能感受到一種層次之美,有曲徑通幽的感覺。其實這得益于文章本身的特點,通過文本解讀我們可以看出,本文是層層呼應,層層鋪墊,層層深入。只要抓住了這一特點,引領學生一步步讀下去課堂自然也就有了層次
除了整體設計呈現文本的層次美之外,我自己覺得在具體環節的處理上還有一下幾個成功之處。
一情景的設置。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讓學生在音樂中勾勒美景,在賞析蓮花之美這一環節通過所提供的句式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與蓮對話的情景。這也手法并不新穎,不過在這里卻有很好的效果,會給學生一種暗示,讓他們覺得蓮是有靈魂的,那么學生對蓮的賞析很自然就會往品質情操上靠攏了。
二是課本詩的運用。本節課出示的課本詩,是作為一種讓學生感覺比較新穎的拓展材料,來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首先讓學生通過填詞整合了對聯的品質的感悟。接下來又通過“是誰”的追問,讓學生貼近作者高潔的心靈,實現了向下一個層次的過渡
三是面對較有難度的問題,引領學生討論探究,并且給予暗示,讓學生自己去領悟。讓學生暢所欲言,敢于提出自己的疑問。課堂中我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字的`提示語,提示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文本的領悟。喚醒學生關注到了已經被忽略的“噫”字,從而品讀出作者的遺憾和感慨
當然本節課也存在不足之處,最讓人遺憾的就在于一味追求環節的巧妙而削弱了對學生的評價,在對學生的精彩發言上上缺少引導和贊美,沒能給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愛蓮說教學反思4
教《愛蓮說》一課時,我從講解課題、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領讀,一字一字翻譯,直到文章中心、寫作方法,所有該講的,一句話也不漏掉,所有該做的課后練習,一道題也不放過。結果還是錯得一塌糊涂。當時更多的是責怪學生,并沒有從自身去找原因。后來,我換了一個思路: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自己去發現。用這種方法上完課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與學的真諦。
那一課我是這樣上的。
開始,同學們,見過蓮花嗎?欣賞課本一幅蓮花插圖,引導學生回憶相關詠“蓮”或“荷“的詩句。(學生吟誦詩句:有唐代詩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宋代楊萬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唐代王昌齡——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古往今來,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將蓮作為描寫的對象。最喜歡蓮花的當數宋代的周敦頤,他寫了一篇短文——《愛蓮說》,雖然只有119個字,卻是千古傳誦的名篇(板書課題、作者)。但周敦頤喜歡蓮花主要并不是因為它美,他寫《愛蓮說》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贊美它的美。那是為了什么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接著是第二步驟:學習課文。(1)、學生自由朗讀,發現不認識的字和拗口難讀的句子,提出來,當堂有予以糾正。(2)、范讀課文。(3)自讀課文。(4)、結合課下注釋默讀課文,疏通字詞句,問也較多。但絕大部分問題,學生能自己解決,極少數問題,老師點撥一下即可。翻譯完后,我提了兩個問題:作者寫蓮有哪些特點?為什么要寫這些特點?對于第二問,我原先以為學生回答不出來。結果,學生不僅正確地回答了出來,而且還聯系到以前學過的托物言志的.文章,以前太低估了學生。
再接下來是第三步驟:研讀課文。一開始,學生由于習慣了老師的滿堂灌,沒人發言。我就引導大家:你自己認為課文哪里寫得最好?讓學生自讀、思考、合作交流,結果學生把《愛蓮說》的主旨、結構和寫法,一點一點地說出來。
至于對課文有疑問的地方,我啟發大家:作者所處的年代,距離現在近一千年,難道到了現在,大家的思想觀念還沒有發生變化,還完全同作者的觀點一樣?這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爭得面紅耳赤。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又由于是初次上這樣的課,非常遺憾,我沒敢讓學生再繼續爭論下去。最后一個步驟:遷移能力。喜歡哪一種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現。聯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寫出你最喜歡的一種花。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由于整堂課都是以學生為主,以自學為主,以學生的發現為主,所以,學生作起這樣的作文來,并不犯難。
這堂課,學生學得輕松自如,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不僅把老師該教的知識自己學習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去發現問題,去決定吸取或舍棄。這堂課也使我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是引導者、參與者,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樣,才會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愛蓮說教學反思5
這節課容量較大,課前學生必須很好地預習,否則就很難完成本節課目標。我上課之前布置過,所以學生接觸過這篇文章。整個課堂按照文言文的五個環節進行,雖然目標沒有完成,但是我感覺收效比較實在。沒有出現教學脫節現象。
本文和《陋室銘》一樣,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優美,意味深遠,學習時要反復誦讀,用心品味,以充分領略作者的情懷,同時也要認識這種情懷產生的社會背景。
對初中的學生來說,疏通課文的字詞句應是其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內容,在疏通課文這一環節上,我設計了“提問答疑法”,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由學生提出質疑,疏通課文的字詞句,以此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并獲得相應的自學文言文的技巧和能力。
本課中“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通過問題設計,輔以相關的資料,運用“討論法”、“遷移法”,來實現這一教學目地。
蓮花,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看作是美麗圣潔的象征。通過插圖欣賞蓮的形象,讓學生回憶所學過的寫蓮花的詩句,讓學生感受蓮花的美。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從感官上吸引學生,為本堂課創設美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我設計這一環節是這么考慮的:首先,通過提問,一方面復習舊的知識,另一方面拓展學生的視野;其次,為本堂課的內容服務。
學習文言文,朗讀是一種很好的方法,接著進行的是朗讀訓練。
3、朗讀訓練 完成教學目標“順暢地朗讀并背誦課文,初步培養文言文閱讀的語感。”及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
朗讀訓練通過以下步驟來完成:
①播放課文朗讀錄音,讀時請學生注意字詞讀音,注意讀課文的語氣,語調。小黑板展示重要字詞讀音。
②齊讀課文,這一遍的要求是:讀正確字音,讀通課文,聲音響亮,精神飽滿。
③學生自由朗讀,相互提問,借助注釋,疏通課文的字詞句提出質疑。 ④請一學生范讀課文,然后再齊讀課文,最后背誦課文。
拓展訓練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這個訓練的目的是: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的參與,準確地把握志與物之間的聯系,同時,訓練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并暗示性的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
總之,本堂課我所注重的是通過教師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有效的指導來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探究、自主拓展能力的培養,達到學習效果。
愛蓮說教學反思6
一篇小小的短文《愛蓮說》,竟然用了近兩個學時的時間來學習,我真不知道是自己授課能力降低了,還是學生的聽課效率下降,為何就進行不動呢?
因為中秋節緣故,學校統一安排了本周前三天的課程表:語文每天一節。《陋室銘》已翻譯完了課文,還得一節課,如果第二天復習一下的話,剩下近兩節課,學完《愛蓮說》應該還有二十分鐘說說作文,假期孩子們完成一篇作文。計劃已定,我便開始了征程。
《愛蓮說》學習開始,首先由蓮文化導入,積累了學習過的寫蓮的名詩句,接著我們來反復閱讀課文,老師范讀,孩子們自由讀,大家齊讀等,各種形式地朗誦后,再由孩子們自主翻譯課文,交流不會地方,老師幫助解決不會的內容,學生匯報翻譯情況。這些內容竟然弄了近一節課。看來我們弄得有些細喲261@365《愛蓮說》教學記!
《愛蓮說》第二節是我們的主要旅程,記錄如下:
同學們,咱們先來復習一下上節課翻譯內容。找了第二層次學生進行翻譯,總體效果不錯,我只糾正了個別句子。接下來,由孩子們分組研究了三個問題:1.文章描寫蓮的句子是哪些?分別寫出了蓮花怎樣的品質?
2.文章題目是《愛蓮說》,為何寫牡丹與菊花呢?3.作者怎樣評價三種花的?為什么獨愛蓮?
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集體討論研究三個問題。匯報交流。其中第一個問題說得很好。其中描寫蓮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寫出蓮的高潔(有的說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質樸;“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寫出蓮的豁達正直,不攀附權勢;“香遠益清”寫它的香氣遠播(美名遠揚),“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寫蓮的清高。真沒想到,孩子們表現得這么好,竟然把我想說的都通通說了出來,我個人認為,他們手中可能有資料,但不排除大家都能明白,只要他們曉得內涵,能夠記得住即可。能將蓮外形上特征與內在品質聯系起來,在我授課以來還是第一次。不知孩子們是否真正理解了。
接下來,我們依次看第二個問題“為何寫牡丹與菊花”,他們也能夠很輕松地說出用兩種花來襯托蓮,顯示其高潔品質,更顯示其不慕榮利特點,我只是進一步補充說明菊花雖高潔,但逃避現實,故作者不愛,而牡丹是權勢富貴的象征,更是作者所不齒,甚至鄙棄的,可見作者是個潔身自好之人,更是個不慕榮利之君子。
用花為喻,借指人的品格,故為以花喻人手法。明確了這些,我們便練習鞏固,學生做得相當順利,基本能口述正確答案。但愿不是極個別同學爭強好勝的表現。
為了扎實起見,還需要請孩子們寫一寫為妙。明天第一項任務,便是請大家寫出《愛蓮說》所學重點內容,一是寫蓮的句子,二是每句所表現的蓮的品質,三是寫菊花與牡丹的.作用,四是手法。如果這些內容回答正確率達70%,說明掌握還是不錯的。
回想《愛蓮說》一課的學習,應該說非常順利,雖然也有說不準確的地方,但幾乎沒有不會的地方。說明孩子的學習能力還是蠻強的。但愿這種狀態保持下去。
本課不足的地方,賞析語言不夠,也是我課堂一貫的缺陷,不知從何處下手去賞析語言,更不知如何幫助學生深透地欣賞文章語言,這是我教學中最大的疑點。下一步學習中,一定找到突破口,爭取讓自己的課堂及學生的語言學習更上一層樓。
如果再補充一個賞析語言的環節的話,我想應該如此設計:我從文中——地方(字、詞、句),品讀到蓮的——特點,體會到蓮的——品質。如此反復進行四五次,相信孩子們更能把蓮花的形象特點與品質結合起來,更能體會到蓮的高潔、正直。今后一定要在課堂上加入語言賞析的環節,幫助學生體會語言的精妙。
愛蓮說教學反思7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愛蓮說》一課時,我從講解課題、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領讀,一字一字翻譯,直到文章中心、寫作方法,所有該講的,一句話也不漏掉,所有該做的課后練習,一道題也不放過。我那時所擔心的,考試時千萬別因為自己沒講到,而使學生不會做。至于對學生,我那時所關心的,是他們上課記不記筆記,下課復習不復習。有時候考完,自己也納悶:這道題明明在課堂上已經講過了,還反復強調,一定得注意。結果還是錯得一塌糊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當時更多的是責怪學生,并沒有從自身去找原因。后來,我換了一個思路: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自己去發現。用這種方法上完課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與學的真諦。
上這一課我主要抓住了這兩個環節:
一、學習課文。先由學生自由朗讀,發現不認識的字和拗口難讀的句子提出來。學生提出有兩個字音讀不準:“滌”,“鮮”。當堂有學生予以正讀。一個句子難讀:“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師稍加朗讀,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對照注釋翻譯課文,不懂的先畫下來,待會兒提問。這一步用的時間稍長,學生的提問也較多。但絕大部分問題,學生能自己解決,極少數問題,老師點撥一下即可。翻譯完后,我提了兩個問題:作者寫蓮有哪些特點?為什么要寫這些特點?對于第二問,我原先以為學生回答不出來。結果,學生不僅正確地回答了出來,而且還聯系到以前學過的《行道樹》。這不禁使我有些自慚,以前太低估了學生。
二、評價課文。這里有兩層含義:課文里值得學習的地方和對課文有疑問的地方。這是讓學生發現問題的最關鍵之處。一開始,學生由于習慣了老師的滿堂灌,沒人發言。我就引導大家:你自己認為課文哪里寫得最好?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對《愛蓮說》的'主旨、結構和寫法,一點一點地全“拼”了出來。老師該講的,學生都講到了;老師沒講的,有些地方學生也講到了。比如以前作為難點分析的,是作者以蓮自況,追求高尚情操,諷刺污濁世風的觀點。學生在分析的時候,不僅贊揚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還結合社會實際,批判了一些高官利用手中的權力貪污受賄的丑行,說他們連古代的周敦頤還不如,真該要他們好好讀讀這篇文章。
這堂課,學生學得輕松自如,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不僅把老師該教的知識自己學習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去發現問題,去決定吸取或舍棄。這堂課也使我認識到,只有老師為學生服務,才是教學思想根本的轉變。
愛蓮說教學反思8
以往教學,只要是文言文,一般都設計兩課時,今天教學《愛蓮說》一課時完成,將本節課的的得失總結如下:
一、預習落地擲地有聲
本課在教學之前,給學生提出了明確的預習要求,查閱資料,了解“說”這種文體及作者基本情況;自讀課文,注意字音節奏;搜集整理文中文言現象;結合注釋翻譯課文。上課時我對學生的預習情況做了檢查,檢查時采用小組之間相互提問質疑,疏通課文的詞句,同學爭相回答,在活躍的氣氛中學生完成了文言文中字詞積累,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二、問題設置突破難點
本課中“托物言志”“襯托”的寫法是難點,通過問題設置來突破難點。問題:作者究竟喜蓮的什么?通過這個問題學生討論分析出,作者從生長環境、體態香味、風度氣質三個方面寫了對蓮的喜愛。有同學提出:作者寫蓮,更像是寫人?我追問:寫的是怎樣的人?同學回答,運用對比手法,表現了蓮的君子形象,作者寫的是君子,君子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獨立高潔,美名遠揚,自尊自愛。也有同學說運用的是襯托手法。這時將對比與襯托的區別給學生講了一下,學生馬上就能判斷出運用的.是襯托手法。由此學生通過討論分析理解了作者以蓮自況,追求高尚的情操,諷刺污濁世風的觀點,理解“托物言志”和“襯托”的寫法。課堂上放手讓學生質疑討論,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
三、課后練習豐富積累
課后鼓勵學生查找資料,了解在中國古代文化中不同花的文化內涵。
本節課真正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但還有幾個學困生,課堂上不能加入小組合作討論,以后課堂上要照顧到這部分學生。做為文言文,朗讀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在課堂上朗讀形式單一,對第二段應做重點指導的,指點不到位。
愛蓮說教學反思9
周敦頤的《愛蓮說》是八年級人教版第五單元的第二篇文言文,內容短小內涵深刻。教學時啟發學生從蓮的特點聯想到君子的品行是本文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教學本文后,反思本次教學活動前后過程,認識到以下三點:
一、自我調控方面。時間緊,任務急,精力跟不上。提前一周知道比賽時間,夜間休息就有些失眠多夢,一直持續到抽課當天。抽課后獨自一人準備所有工作,事無巨細獨立完成,直到講課結束,兩天一夜睡眠不足四小時,長時間處于腦袋發脹狀態,直到課講完后一個多小時頭腦才感覺清晰,憋悶感才消失。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是自我調控能力差,抗壓能力差;二是平時教學研討精細度不夠,對不同文體的缺少分析對比性研究,沒能形成風格鮮明的`自我教學特色。
二、教學理念方面。上課時,這是一篇已學過的文言文。那考察什么呢?評課老師說:考察如何舊課新教。我追問了一句,評課老師回答,例如:字詞處理上巧變為復習鞏固、搶答形式等。我的理解:那就是教學組織形式上的“創新”。而我想的是,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從教學模式上變,如何能真正做到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去學會思考、學習表達。
平時上課,很多學生不會記筆記、不會傾聽、不會思考問題、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缺失,學習方法指導不到位造成的,而怎樣改變這種現狀?就從課堂教學中去引導和滲透,讓發言的同學盡力講清是如何思考的,從哪個方面哪個角度去思考的,也就是怎樣概括出這個答案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和幫助學生去歸納總結;不會發言的同學努力傾聽別人思考的方法和思路,即學習方法;然后學著去運用,逐漸學習著去思考、學習著去表達。在課堂中以教學的知識和內容為載體,對學習方法、思維方法進行指導、滲透,強化學生的思維模式訓練,這也就無形中滲透了寫作方法的指導。我覺得,教育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培養和訓練人的思考方法和思維能力,這才可能實現終身學習的教育愿景。
三、創新意識方面。創新于科學教學理論的深厚積淀,于對文本內容的深刻解讀,大到謀篇布局,小到字詞標點,都應做到認識明確、見解精準。對文本的理解有了這樣的深度、廣度的獨立思考,才可能在課堂的組織形式上有創新,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愛蓮說教學反思10
《愛蓮說》,百來字的歷久傳誦不衰的佳作。但日常教學中常以串講為主,結果詩味蕩然無存。此教例以讀為主,讀、析、講、背的手法綜合運用。很有個性特點。教者明白,好詩好文,其優美意境、深摯感情,都是通過語言來表現的。教學詩文而不讀,詩文哪里還有光彩。但此教例設計的秘訣還不在此。它的'精采在于:有鮮明的但又不易讓人發現的教學層次。請看:
第一步:朗讀——這是讓學生反復品味、熟讀成誦,其教學目的是讓學
生品味精粹的語音之美。
第二步:析讀——這是指點學生明確全文的主體形象是如何得到反復點染刻畫的。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理解文章精妙的形象之美。
第三步:講讀——向學生講析作品的章法、情感、表現手法和意境。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領略文章雋永的意境之美。
第四步:鞏固教學效果。音美→形美→意美,層層鋪墊,順利推進,水到渠成。教學過程流暢、自然、輕快。百來字的短文尚且如此講究教學層次,長文章的教學就更應細心琢磨了。
愛蓮說教學反思11
“一”:
一個主旨句:蓮,花之君子者也。
“二”:
兩個觀點:
1、環境改變人。例:晉·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又如:《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2、而周敦頤認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說:人可以不受環境的影響。
兩種手法:
1、托物言志;
2、襯托(正襯、反襯)。
“三”:
三種花、三種人、三種情、三句式。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隱逸者(有德者)——鮮——惋惜——(正襯)——陳述句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君子者(高尚者)——無——慨嘆——托物言志——疑問句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富貴者(趨利者)——眾——諷刺——(反襯)——感嘆句
三種人生觀:消極避世的`人生觀;貪圖富貴的人生觀;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人生觀。
蓮的形神的三個方面:生活環境、體態香氣、風度氣質
三次用菊和牡丹襯托蓮:第一次襯托,表現自己獨愛蓮花,與眾不同;第二次襯托,顯出蓮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襯托,借以慨嘆世上沒有別人像自己這樣鐘情蓮花。
三種表達方式:描寫、議論(對三種花的評價)、抒情(“噫”)
“四”:
四種修辭手法:
(1)反問:同予者何人?
(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
(3)比喻: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4)對比: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七”:
七個短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愛蓮說教學反思12
在教《愛蓮說》之前,我講述文言文大多是從講解課題、作者入手,然后一句句領讀,一字一句翻譯,直到文章中心、寫作方法,所有該講的,一句話也不漏掉,所有該做的課后練習,一道題也不放過。我那時所擔心的,是考試時千萬別因為自己沒講到,而使學生不會做。至于對學生,我那時所關心的,是他們上課記不記筆記,下課復習不復習。有時候考試結束,自己也納悶:這道題明明在課堂上已經講過了,還反復強調,一定得注意的,結果學生還是考得不理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當時我沒責怪學生,更多從自身去找原因。后來,我換了一個思路: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自己去發現。用這種方法上完課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新課改下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
《愛蓮說》這堂課的導入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我從兩個謎語入手導入新課,引出蓮花,然后讓學生欣賞兩幅蓮花的圖片,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繪過它,贊美過它,并把它當作高潔脫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達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頤寫的《愛蓮說》就是一篇膾炙人口、經久不衰的詠蓮佳作。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這篇文章。
接著是第二步驟:學習課文。先由學生自由朗讀,學生提出有兩個字音讀不準:“滌”,“鮮”,教師正音,學生聽錄音朗讀,然后全班朗讀,對照注釋翻譯課文,不懂的先畫下來,待會兒提問。這一步用的時間稍長,學生的提問也較多。但絕大部分問題,學生能自己解決,極少數問題,老師點撥一下即可。翻譯完后,我提了幾個問題:文中寫了哪些花?作者最喜歡什么花?喜歡它的原因是什么?學生不僅正確地回答了出來,而且還在文中找到了答案。這不禁使我感到很欣慰。
再接下來是第三步驟:研讀課文。這是讓學生發現問題的最關鍵之處。一開始,學生由于習慣了老師的滿堂灌,沒人發言,我就引導大家:作者從哪些方面描寫蓮花的?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找到了。那他賦予了蓮花哪些品格?學生在分析的時候可能有些難度,所以我就采取了連線的形式,這樣學生就在課堂上快速有效的解決了這個難點。
這堂課,學生學得輕松自如,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他們不僅把老師該教的知識自己學習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學會了思索問題、發現問題。這堂課也使我認識到,只有老師為學生服務,才是教學思想根本的轉變,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
愛蓮說教學反思13
本次培訓課中,我講授的內容為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荷》專題中的《愛蓮說》一課。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我由古典詩歌中意象的內在含義切入,在學生復習舊知的同時對“荷”的內涵有初步了解,之后順勢解題,學生通過預習分享關于“說”這一文體的相關知識。第三部分為檢查預習與整體感知,通過對學案的檢查,梳理文言知識點,對全文有初步的整體把握。第四個環節為精讀品析,設置問題一:從文中找出作者因何而愛蓮?本題較為簡單,問題二承接問題一的答案:分析“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一句中“蓮”的形象。這一問題是全文的重點,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合作學習,深入探究周敦頤筆下蓮的內涵,以小組匯報的形式呈現。問題三為:作者愛蓮贊蓮,為何還要在菊與牡丹上花費筆墨?以此題作為拓展分析的著眼點,進行情感價值觀的升華,讓學生對比作者對待蓮、菊、牡丹的態度,進而升華總結,突出周敦頤及古代文人卓然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議古論今,引發學生對正直人格的崇敬,對高尚情操的追求。
從最終的課堂呈現上來看,效果不如預期,一方面是因為經歷了上午的四節公開課,學生已從緊張過度進入到了麻木狀態,我在課前調動力能不足,使學生反應狀態欠佳,另一方面則尤為主要,是我在備課的過程中,“備學生”明顯不足,學生對文本的預習效果不如最初預設,直接導致課堂的第三個環節檢查預習與整體感知部分用時過長且對基礎知識的落實并不扎實。在小組討論的環節,小組的作用沒有充分的發揮,這也與學生平時的課堂習慣有關。
課后專家評課時提出兩點,首先,第三部分檢查預習與整體感知應該分為兩個部分,合在一處有雜糅之感,并且在分開后,時間的安排上會更為妥當;第二,既然是“荷”專題,就應對專題有整體上宏觀的把握,不能將文本與專題割裂。專家還指出,年輕人應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與特長,在新課改的大環境下,跳出傳統窠臼,進行課堂創新,切忌走老路。
工作進入第三個年頭,課堂教學之上少了一份最初時的急躁與茫然,日漸進入平穩期,本以為這是一種進步的表現,專家的一席點撥,卻讓我覺得這種所謂平穩,是牽制課堂創新的阻礙力,并不利于教學的隨機生成。以本課的教學為例,在教學設計時,我從根本上忽視了專題性,只是單純的考慮到,《愛蓮說》作為經典文言文文本,含有眾多考點,以應試為出發點,就應重點強調其知識性與文本性,以串講為中心,這樣就忽視了學生的感悟,學生沒有機會將自己的獨特體驗融入教學之中,這就是使本課教學成為了單一化、模式化的文言文誦記過程。
根據幾位專家的意見與點撥,我想,如果把《愛蓮說》融入到整個專題之中,讓學生真正的實現自主探究合作,通過搜集、查閱資料,深入了解蓮、理解蓮,會比在課堂上的聽與記更有收獲。另外,從《愛蓮說》本身來講,除去傳統的文言字詞知識點以外,更可以從哲學角度進行解讀,文章作者周敦頤,為理學的開山鼻祖,理學融儒道釋為一體,尤其佛家思想占據其主流,而蓮花在佛家中為一重要意象,這也是周敦頤喜愛蓮花的一個重要原因。通過深入剖析作者的'生平與思想流派,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體悟其高潔的品質,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文章主旨,這也就是專家所說的“不為彼岸只為海”。
所謂文以載道,議古論今,本次培訓課的講授及課后的專家點撥,讓我深刻的感受到,文言文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根弦,精湛的指法撥動起來就會激起一片濃濃的情愫。而如今,文言文教學被禁錮在實詞、虛詞、文言現象上,當下的語文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必須要在實踐的過程中深入思考,如何在體現文言文本工具性的同時落實其人文性的體悟。另一方面,要樹立大的語文觀,充分利用課堂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提升語文素養,更重要的是激起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興趣與熱愛。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作為年輕教師,我們前路漫漫,任重道遠。
愛蓮說教學反思14
通過本課文言文教學,給我感觸最深的第一點是必須加強備課,文言文離學生的語言環境有一定的距離。不僅要備學生、備教材,更有甚者應備文史,名家名篇多了解有關文史資料、作者的為人品格,加大文章的學習深度和學習廣度。
所謂文以載道,議古論今,文言文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根弦,精湛的指法撥動起來就會激起一片濃濃的情愫。而如今,文言文教學被禁錮在實詞、虛詞、文言現象上,當下的語文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必須要在實踐的過程中深入思考,如何在體現文言文本工具性的同時落實其人文性的體悟。另一方面,要樹立大的語文觀,充分利用課堂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提升語文素養,更重要的是激起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興趣與熱愛。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作為年輕教師,我們前路漫漫,任重道遠。其次應把《愛蓮說》融入到整個專題之中,讓學生真正的實現自主探究合作,通過搜集、查閱資料,深入了解蓮、理解蓮,會比在課堂上的聽與記更有收獲。
另外,從《愛蓮說》本身來講,除去傳統的文言字詞知識點以外,更可以從哲學角度進行解讀,文章作者周敦頤,為理學的開山鼻祖,理學融儒道釋為一體,尤其佛家思想占據其主流,而蓮花在佛家中為一重要意象,這也是周敦頤喜愛蓮花的一個重要原因。通過深入剖析作者的`生平與思想流派,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體悟其高潔的品質,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文章主旨,這也就是專家所說的“不為彼岸只為海”。
本課中我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如;時間的安排上有些不妥,致使在練習環節做的不夠充分。在課堂上應更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等。每一堂課都有開始,都有結束,每一堂課都有值得欣慰之處,也有遺憾,我會深刻的反思,不斷的提高,讓自己在衷愛的教育教學這一百花園中能吐露一片芬芳!
愛蓮說教學反思15
《愛蓮說》這篇文言文,篇幅短小,內容優美,蘊含的哲理耐人尋味,是千年來的名篇。因此,我選擇這一課作為我的公開展示課。但是,上完之后,卻發現了很多的問題。
講完《愛蓮說》,聽課老師認為我的講課流程比較順暢,板塊清晰,重點突出,過渡比較自然。同時也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小組內討論合作,展示成果,并對學生的回答給予及時的反饋和指導。這些都是課堂上比較不錯的地方。下面我先說下我的教學思路。
我的教學思路如下:
1、讓學生通過看有關蓮花的優美的圖片,讓學生對蓮花有感性的認識,激發學生的興趣。
2、首先介紹作者和文體“說”的相關知識,然后疏通文意,讓學生找出直接描寫蓮花的語句。緊接著讓學生結合描寫蓮花的語句小組合作討論分析君子的品質。
3、最后讓學生討論思考寫菊花和牡丹的作用以及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
經過多次細讀文本,每一次都有新的收獲,都有意外的驚喜,但由于時間的限制只能將一些內容忍痛割愛,或將其放入到最后的文字呈現中,或束之高閣了,這也是教授本篇課文的遺憾之處。
從本篇課文的教學環節和效果來看,跟預想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出現了一些問題,據此,我將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粗淺的反思。
1、課堂話語權的爭奪和教學經驗的匱乏;
上完這一節公開課,雖然整體上問題不大,但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不多,沒有更加充分的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在很多情況下,我完全可以讓學生來展示成果,但是我卻選擇了自己去總結,去出示結論,這就造成了跟學生搶話語權的現象。而這一問題是當下“新課堂”最忌諱的現象,這提醒我不得不多學習當下新課堂的相關模式,給自己充電,讓學生動起來,逐漸喜歡我的語文課堂。此外,就是教學經驗的不足,在過渡銜接時,需要更加的自然。這都需要我在今后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步。
2、教師的自身條件限制,教態不夠大方,感情投入不夠;
我平時上課聲音相對來說比較小,缺少抑揚頓挫。上《愛蓮說》這一課,需要教師的情感投入,用教師本人的`情感和語言把學生帶入一個優美的文章當中去。而我在這一方面做的很不到位,沒有足夠的感染力,這也是本課乃至我今后課堂需要注意的地方。此外還有教態不夠大方,給人的感覺不夠大氣,氣場不足,站在講臺上不夠自信。這些都將不斷提醒我這些“硬傷”對于語文老師而言,是必須改正克服的。所以,我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更加注意自己的語音面貌的改善和課堂教態的改進,爭取課堂上灑脫自如。
針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以及我自身的不足,我將會從以下方面來提高完善自己。
1、熟能生巧——平時多看名師教學實錄和教學視頻;
為了爭取每一堂課,都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就需要教師在課下認真備課,把課文文本吃透。因此,平時需要多專研課本,吃透課本,多揣摩名師的課堂實錄,思考名師是如何上好一堂精彩的課堂的。只有把所講課文所需要的資料了然于胸,信手拈來,才能帶著情感投入課堂,才能使每一堂課讓學生有所收獲,才能讓學生喜歡上語文課。
2、勤能補拙——平時多充實自己和鍛煉個人講課技能;
對當下“新課堂”教學模式認識的不足,導致我在教學過程中出現跟學生搶話語權的現象,這些都是我對“新課堂”學習不夠造成的。因此我需要在這方面多下功夫,平時多看相關的書籍,多學習“新課堂”的相關知識。同時我也應該多提高自己個人的相關技能,注意課堂上情感的投入,注意課堂語音的抑揚頓挫,注意儀態方面的學習。
通過對這節課教學過程的反思,我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自己“漏洞”所在,并針對這些問題找出解決方法,可謂對癥下藥。我希望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我能夠逐步改正這些問題,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使自己的課堂能夠更加完善。
【愛蓮說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愛蓮說》教學反思01-07
愛蓮說教學反思06-04
《愛蓮說》教學反思(15篇)02-22
《愛蓮說》教學反思15篇01-14
《愛蓮說》教學反思(合集15篇)04-03
《愛蓮說》教學反思匯編15篇03-31
《愛蓮說》教學反思通用15篇03-31
愛蓮說教學反思(精選15篇)03-31
愛蓮說教學反思(精選12篇)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