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乘法》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認識乘法》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認識乘法》教學反思1
本次學校舉行的微課活動我們一年級組選的課題是《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是學生認識乘法的開始,是進一步學習乘法口訣和較復雜的乘法計算及其應用的重要基礎,對整個小學階段數的運算部分的學習具有重要意義。本節課我一方面充分運用了教材所呈現的數學資源,另一方面又對教材資源做了適當的補充與調整,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了一個變魔術的情境通過這一情境串,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通過多種活動參與學習,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自主探索,積極思考,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理解了乘法的意義,達到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本次微課我們選的教學片斷有兩個教學活動,這兩個教學活動從創設情境開始到導入新課,旨在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幾個相同加數的相加以及經歷乘法產生的必要性。微課活動結束反思本次微課活動的得失
一、整合課堂情境,“變魔術”情境串貫穿始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因斯坦語)。鑒于低年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本節課我就創設了一個“變魔術”的情境,首先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形象喜羊羊魔術師的閃亮登場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學習熱情。然后通過三個魔術層層深入引導學生探討乘法的意義。“第一個魔術——裝點春天”這一情境,為學生提供了生動形象的感性材料——花、蘑菇、小鳥,讓學生初步感知,形成表象。第二個魔術——大變玩具,分別以汽車、飛機、寶葫蘆為素材,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體會加法運算的局限性,感受乘法產生的必要性,建立乘法模型。第三個魔術——水果盛宴,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強化認識,充分理解加法與乘法的關系,理解乘法的意義。
二、構建數學模型,培養學生數學思想
本節課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經歷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學中教師首先為學生提供了生動形象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了對“相同加數” 和“幾個幾相加” 的理解,形成表象,為建立乘法模型做好了準備。
三、盤點不足
常言道:教學永遠是一門有遺憾的藝術。反思教學,覺得以下幾方面做的還不夠。
1、沒有把糾錯的機會讓給學生。
本節課當學生的回答出現錯誤時,老師總是急于評價,教給學生正確的方法,這不利于學生的發展,應該把評價的機會還給學生,這樣做的好處一是可以讓所有的學生養成認真傾聽的習慣,二是通過學生的評價我們可以充分地了解學生的想法,同時讓學生自己來評價,自己來糾錯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學生的學習能力一定會在自我糾錯的過程中得到提升。
3、課堂效率還有待提高
本次微課活動是10分鐘,由于《乘法的初步認識》是本冊第七單元的內容,靠近學期末,所以孩子們的接受能力以及計算能力還沒有達到,再加上教師自身的水平所以本節課10分鐘的課堂容量還有待于擴充,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也有待于提高。
《認識乘法》教學反思2
《認識乘法》二年級上冊的內容,是乘法認識的第一課時,本節課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課,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認識乘法,能正確讀寫乘法算式,能正確將連加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初步體會乘法在生活中的應用,并且本節課還要注意對學生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本課的重難點是要使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突破這個難點的關鍵在于學生對“相同加數和相同加數的個數”的理解。
在教學設計上我首先通過“兔有幾個幾只,雞有幾個幾只”讓學生初步認識了幾個幾相加,然后讓學生動手操作用小棒擺一擺幾個幾,然后說一說,比一比,加強了學生對“幾個幾相加”的感性認識,體會到幾個幾相加算式中
加數相同;第二個例題是通過電腦圖教學乘法各部分的名稱,首先出示4個2的電腦圖,再出示8個2的電腦圖,最后出示100個2的電腦圖,讓學生在強烈的反差中感知求幾個幾相加用乘法比較簡便。
由于是學生初步認識乘法,對低年級學生來說,不易掌握,尤其是后進生對新知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本節課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1.對新知的理解和掌握,沒有很好的面向全體學生,從后續的作業情況看,少數學生不能正確改寫,說明他們對加法和乘法的聯系,沒有多大的體會,他們的'思維還停留在加法中。
2.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有待加強,幾個精彩的回答只局限在那幾個優秀學生中,所以,為了教學的節奏,忽視了對班級多數學生的
訓練,如何把握好這兩者的度,是后面的教學中要注意的。
通過這次的課堂教學實踐,我深刻的認識到,學生的學習過程是無法預設的。教師不可能完全按照課前設計的內容,也不可能完全按照既定不變的程序;而是隨著課堂的推進,充分利用學生的知識經驗和心理規律,創設一個又一個生動有趣、直觀形象、開放的數學活動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
《認識乘法》教學反思3
乘法的本質是一種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識的生長點是幾個相同數的連加,本節教學內容與相同加數連加有著相互依賴的關系,是在認清相同加數和相同加數的個數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實驗教材強化了幾個幾的實際含義,簡化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和讀法(不再區分乘數與被乘數,“×”讀作“乘”等),刪除了抽象的概念表述(乘法的定義、“相同加數”“相同加數的個數”等抽象用語)。
學生已經學過加法、減法,這一節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由于學生沒有乘法的概念,加之這個概念又難以建立,在這種情況下,一開始列了一節' 乘法的初步認識' ,使學生知道乘法的含義,為以后學習乘法的其它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重視讓學生實際操作,首先提出了讓學生擺一擺、算一算。通過實物圖、加法算式與乘法算式相對照;乘法算式的讀法、意義與乘法算式相對照。這樣形數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初步認識乘法。在認識乘法過程中學會乘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得出二個知識點:一是初步認識相同加數及相同加數的個數,從而引入乘法,這是本節教學的一條主線。二是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這是理解乘法的意義和實際計算的基礎。通過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可確定以下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我認為整個設計思路應該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基本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時必須突破難點。而難點就是在幾個幾相加上。在教學時我一直讓學生一個幾,兩個幾,三個幾這樣數,在數的過程中學生理解并掌握了幾個幾,很容易地看到圖就用這樣的方法去數,列出相應的乘法算式,不會混肴。但是由于過于“扶著學生”學本領,而忽略了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去發現,讓學生自主的學習少了些。
教完了“乘法的初步認識”,思緒萬千,在以后的教學中,作為教師,如何想盡一切辦法使學生掌握新的知識,運用怎樣的方法手段,使學生對數學感興趣,非常重要。需要認真鉆研,不斷反思,在成功、失敗中總結經驗,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認識乘法》教學反思4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理解了加法的意義,掌握了100以內加減法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是乘法學習的起始單元,是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也是進一步學習較復雜的乘法計算及應用的基礎。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初步認識理解乘法的意義,體會乘法與加法的關系。乘法源于加法,而加法分為相同加數和不一樣加法相加兩種情景。讓學生體會到相同加數用乘法算式表示更簡便,從而產生乘法產生的必要性,理解其意義。
上課時,首先給出3幅圖:(1)每組2個圓片,有5組;(2)每袋有5顆星,有3帶;(3)每盤3個蘋果,有4盤。先讓學生說說圖意,數數有幾個幾,求一共有多少個?列出連加算式并進行計算后,及時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3個算式你有什么發現?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小組討論,引導學生用自我的語言來描述。體會這些加法算式的加數都相同,教師引導說出都是加數相同能夠說成是相同加數,這些算式都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
當加數相同時,能夠把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介紹方法:先找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數,再數有幾個相同加數,中間寫乘號。也能夠先寫有幾個相同加數,再寫相同加數。改寫幾道算式后。教師說明:當加數相同時能夠寫加法算式,也能夠寫乘法算式。那要是100個2相加的和是多少?你寫加法算式還是乘法算式呢?為什么不寫加法算式呢?看來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使學生體會到乘法的必要性。
本節課首先出現了很多的同數連加,之后讓學生體會同數連加的特點,為認識乘法產生的必要性做準備,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產生的.過程和知識的自主建構過程。
其次,在引導學生進行相同加數求和的計算,遇到100個2相加是多少的問題,使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感受到多個相同加數相加的瑣碎性和乘法產生的必要性。
唯一的不足是,這節課忽視了一年級學生的注意力時間,再后面的教學中,還要多用小獎品刺激、鼓勵,讓學生的注意力更持久、更集中。
《認識乘法》教學反思5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這節課是乘法的起始課,是學生進一步血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這對于孩子以后學習表內乘法,及多位數乘除法至關重要。
對于教師方面,本節課中最重要的是學生對乘法意義的理解,而乘法最基本的意義就是要解決幾個幾的和的問題。所以圍繞乘法的本質,為了突出幾個幾相加的教學,我從兩個層次出發:
第一層是幫助學生建立幾個幾相加的表象。我從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入手,為學生提供多個幾個幾相加的素材,讓學生觀察并說出獲取的信息來實現。例如:在解決第一個問題“跳啦啦操的一共有多少人?”時,當學生說出“5+5+5+5+5=15”時,我有連續追問“這是幾個幾相加?”“為什么是5個3相加?”引導學生借助直觀圖,引導學生說出“每組3人,共有這樣的3組,所以是5個3相加”讓學生初步認識了幾個幾相加。
第二層是讓學生充分理解幾個幾相加的意義。例如:在解決完三個問題時,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點?”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他們的加數都相同,及在整節課課中我不斷的在反復追問“這是幾個幾相加?為什么?”引導學生借助直觀圖或文字信息來說一說,讓學生對幾個幾相加有更深入的認識。
在改寫乘法算式時,幫助學生在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之間建立幾個幾相加的橋梁,并讓學生說一說一個乘法算式的表示什么?在改寫乘法算式時需要找到誰和誰?等等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乘法的意義。
在對這三個情境問題的處理我采用層層遞進的形式。在這個過程中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和增強學生的“四能”。例如:讓學生來通過情境提出問題、在解決問題時讓學生來說一說自己的.思路、讓學生給自己的同桌出一道題目并批改等等。
在鞏固練習環節,設計了三道層層遞進的常規題目和一道拓然題目,通過常規題目的練習來照顧到大部分學生,通過拓然題目的延伸,來給學有余力的學生更大的學習和發展空間。
在本課的授課后,反思自己發現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課堂中呈現的問題主要有,語言邋遢、課堂氛圍不夠高漲、教師評價語過于單一、未能合理利用課堂中的生成、教師板書和示范動作不夠規范等等。這些問題的主要突出的表現就是作為教師自身的基本功和專業素養還有待提高。例如,語言不夠簡練、精準;對學生的評價不夠準確;自身的親和力還不夠,不能聲情并茂的渲染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教學技能和應變能力有待提高,不能及時的捕捉和利用好課堂中的生成;同過本課,也可以看出在平時的教學中,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數學素養的培養仍需加強;課堂駕馭能力、組織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不能及時的照顧到個別學生;教師的示范和板書能力仍需規范等等。通過反思,讓我知道了自身還存在很多的不足,也讓我明確了今后努力學習和提升的方向。
《認識乘法》教學反思6
今天上完這節課,有些欣慰,也有些失落。
成功之處:創設生動活潑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通過學生動手實踐來擺出相同的'圖形,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并初步認識相同加數,以及相同加數的個數,幫助學生理解這節課的重點。通過男女生比賽,抽盲合比賽來鞏固新知。
不足之處: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學效果還不夠好,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改進措施:課堂上多關注學生的表現,多聽聽學生的反饋信息。
《認識乘法》教學反思7
本節課,復習的主要內容是“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知識,其中的基礎知識包括:乘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乘法算式的意義、相同加數連續相加的加法算式與成乘法算式之間相互轉化的方法。
本節課主要包括三個環節:
一、知識梳理、建構網絡;
二、質疑問難、總結規律;
三、綜合訓練、鞏固提升。
一、知識梳理、建構網絡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幫助學生回憶基礎知識,包括概念型的知識和方法型的知識,并將所學的零散知識建構成知識網絡。從而讓學生宏觀把握知識框架。所以,在橫向上,主要復習了乘法算式的寫法、讀法、意義以及各部分的名稱,回憶對乘法的認識;在縱向上,通過與加法進行對比和轉化,加深了對乘法的理解。
二、質疑問難、總結規律
這一環節主要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總結規律和技巧等,來突破易錯點和難點問題。通過平時的練習反饋,學生主要在相同加數連續相加的加法和乘法之間的轉化上存在問題,這一知識點也確實是難點。如5+5+5+5,為了突出乘法的意義,要求在寫出乘法算式時,第一個乘法算式必須寫成5×4(相同加數×加數個數)的形式,然后再寫成4×5的形式。但是,很多學生不清楚到底應該先寫哪一個,于是就很混亂。為了讓學生正確、順利地寫出乘法算式,本人總結出規律:加數是幾,第一個乘數寫幾;有幾個加數,第二個乘數寫幾。再如,很多學生不知道9×4表示幾個幾,根據這一乘法算式寫出加法算式時也存在問題,于是,總結規律——在解決“表示幾個幾”的問題時,要“從后向前說”,所以9×4表示4個9相加;在根據乘法算式,寫出加法算式時:第一個乘數是幾,加數寫幾;第二個乘數是幾,寫幾個加數。通過總結規律,讓學生先掌握操作方法,提高應試能力,然后再慢慢加深理解。
三、綜合訓練、鞏固提升
這一環節主要通過習題的形式,來鞏固知識,查缺補漏,并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
通過這三個環節的設置,學生不僅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基本思想和基本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認識乘法》教學反思8
今天,聽了王老師講的《乘法的初步認識》。這節課不論是教學設計,還是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課,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乘法口訣和解決問題的基礎。本節課著重使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和感悟乘法的意義。為了能達到此目的,王老師在課的開始抓住了學生喜歡小動物的心理,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參與活動,激發學習興趣。
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小動物來進行導入,并提出問題,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進行學習,產生學習新知的欲望。
二、發現問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這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通過觀察加法算式,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讓學生認識相同加數。在老師說算式與學生寫長長的同數連加算式的活動中,比如寫:7+7+7+7+7+7+7+7+7+7+7+7。再比如,老師說200個6相加,學生感到很茫然,使學生親身體驗到相同加數連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確確實實很麻煩,從而促使他們思考:怎樣寫簡便 ?再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展示匯報情況,適時地引出乘法。這樣學生可以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乘法的知識并不是教師硬塞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體驗了簡化的加法,有了自己的簡化方法之后才呈現出來的,這樣的教學不再是教師機械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生在不斷思考,探索和創新中到新發現,獲得新知識,感受成功體驗的過程。
三、應用新知,解決生活問題。
這是本節課的練習環節,先通過觀察公園游樂場的情景圖,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這些問題中自主選擇,并用今天學習的乘法知識解決問題。再呈現一些鞏固練習,讓學生進一步地體會到乘法的意義,乘法與加法之間的關系。最后一道開放題。放手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促使學生發現不同的方法比如:3+3+3+9和4+2+2+2+2+2+2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教學思想。在練習中交流鞏固,雙基得到了很好的落,開闊了思維,培養了能力。
不足之處:
1.在給加法算式分類時,沒有砸實,學生只把相同加數的算式分為一類,而另一類,加數不相同的算式,沒有分,老師也沒有理會,導致后面學生對乘法的意義沒有更好的理解。如果老師讓學生觀察,這樣的算式為什么不能寫成乘法算式?這樣把問題給學生,促使他們積極思考,得出加數不相同,所以不能寫乘法算式。我認為這樣學生對乘法的意義理解的會更好。
2.揭示課題如果放在新授課后,效果會好一些。
3.練習題有個別沒有處理,教師的語言不要過于羅嗦。 總之,聽完了王老師的這節課,我想,在以后的教學中,作為教師如何想盡一切辦法使學生掌握新知識,運用怎樣的方法手段,使學生對數學感興趣,進而提高課堂效率非常重要。需要認真鉆研,不斷反思,在成功、失敗中總結經驗,最終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認識乘法》教學反思9
課時1課時
所屬教材目錄冀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三章第1節
教材分析
要求學生初步認識乘法,掌握乘法所表示的意義和讀法。本節內容是在學了100以內加減法混合運算以后學習的,學生有了扎實的加法基礎。同時學好本節內容也為學習乘法口訣表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了100以內的連加和連減。對于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有扎實的計算基礎。更容易理解和學習乘法的.意義。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初步認識乘法,知道乘法比加法簡便,掌握乘法的意義和讀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比法認識乘法,掌握乘法的意義和讀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比法學習,認識乘法比加法簡便。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并掌握乘法算式的意義和讀法。
難點
理解并掌握乘法算式的讀法。
教學策略與設計說明
通過連加算式的舉例引出乘法的意義。通過對比法理解乘法比加法簡便。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5分鐘)
老師在黑板上列出連加算式:
3+4+5=10+20+30=
2+2+2=5+5+5=
師巡視學生計算情況,并適當予以糾正。
二,探究新知(15分鐘)
大家觀察上面四個連加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師引導學生回答后,引出今天的學習內容:今天我們來學習如何更簡單的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
師板書:
4+4+4+4+4=
此算式可寫成4×5=
3+3+3+3+3=
此算式可寫成3×5=
像這樣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可以用加法計算,也可以用乘法計算,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4+4+4+4+4
5個4相加,可以寫成4×5或5×4。
讀作:4乘5或5乘4。
三,課堂鞏固練習(5分鐘)
5+5+5+5+5+5
寫成乘法算式是(),
讀作()
點名四個學生上黑板計算,其他學生在練習本上做。
四,課堂小結2分鐘
今天我們初步認識了乘法,學習了乘法的意義和讀法。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可以用加法計算,也可以用乘法計算,我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五,布置作業1分鐘
完成本節書上課后題。
板書設計
乘法的認識和意義
4+4+4+4+45個4相加
可寫成4×5或5×4。讀作:4乘5或5乘4。
教學反思
我對本節課比較滿意,課堂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對比法,讓學生直觀感受乘法比加法簡便,學生容易掌握。我最滿意的地方是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都想上黑板做算式題。本節課總體上達到了我期望的水平,但也有不足之處。在鞏固練習階段,部分學生容易把乘法算式讀錯。例如:5×6。部分學生讀作:五乘六或者5乘6等于30。這些都是錯誤的讀法。原因如下:1,學生把乘法算式的讀法和100以內數的讀法混淆;2,算式中沒有的數想當然地讀出來。如果我重新上這節課,我會特別強調乘法算式讀法中數字要小寫,沒有的數不要讀。辨別5×6和5×6=30的讀法不一樣。
《認識乘法》教學反思10
《乘法的初步認識》這節課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學過加法、減法的基礎上,本節課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由于一年級學生一直利用加法解決數學問題,沒有乘法的概念,加之這個概念又難以建立,因此專列了一節乘法的初步認識,使學生知道乘法的含義,為以后學習乘法的其他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現就本節課學習內容突出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索動機。
在課堂導入環節中,首先我通過學生比較熟悉而又特別喜愛的卡通小熊圖片引起學生的興趣,每張圖片有3只小熊,引出1個3、2個3、3個3……由相同數連加算式引出乘法。為接下來深入認識乘法作準備。
二、創設認知沖突,理解知識含義。
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我還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主,出示情境圖,根據圖中的信息來提問題,例如:一共有多少個寶葫蘆?在自主探索算法過程中,有的孩子列出加法算式,有的孩子列出乘法算式,通過比較,讓學生認識到乘法算式的簡便性。然后通過微視頻,清晰的引出兩個知識點:
一是初步認識相同加數和相同加數的個數,從而引入了乘法。
二是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稱,這是理解乘法的意義和實際計算的基礎。讓學生識別相同加數,理解乘號前后兩個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初步認識到乘法算式中,因數交換位置,積不變的道理。以及只有有著相同加數的算式中才可以用乘法進行計算。
大部分學生都已經了解到乘法算式的意義,還有少部分學生只是單純的去記憶,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以致于在轉換加法算式變乘法算式過程中,多讓學生去辨別加數和個數,鞏固理解幾個幾相加就是幾乘幾。
三、重視反饋,鼓勵學生積極思維。
由于低年級學生能力有限,往往達不到預期的目標,所以在教學中我總是及時的反饋,便于及時發現每個孩子身上的思維閃光點,同時及時準確地知道他們身上的不足之處。
本節課中,重點還是讓孩子們了解并掌握乘法的意義,即幾個幾相加可以更簡便的用乘法進行計算。所以在課堂自主練習中,我多鼓勵學生自主的參與到學習中來,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加深對乘法意義的印象。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并且在解決問題探索過程中,逐步提升他們的認知水平。
當然,在本節課中,我也非常清楚的認識到自己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例如:
1、本節課設計比較流暢,但是缺乏高潮,情趣化色彩不夠濃厚,導致整堂課的進程比較平淡,應該在個別環節中形成更加尖銳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
2、在組織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放的還不夠,例如在強調乘法算式中兩個因數不同意義時,應該多給與學生自己去體會和表述兩個數表示的不同意義,使兩個關鍵詞內化為學生的深刻理解。這樣,無論從加法算式中改寫成乘法還是直接列出乘法算式中,都能真正明白乘法的意義。
3、在課堂練習中,情趣化色彩不夠濃厚,可以增加游戲的方式解答習題,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從而鞏固訓練,真正理解乘法的意義。
4、學生參與范圍不夠廣泛,個別學生游離于教學活動之外,組織教學時應對全體學生進行廣泛關注。真正做到民主課堂。
總之,在本節課中,通過我自身的教學實踐和與同事們的探討中,發現的這些不足,相信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加以改進和提高,我也會繼續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課水平,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爭取在數學教學上取得更有實質性的進步。
《認識乘法》教學反思11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新課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一堂課成功的起點。本節課一開始從生活實例引入,讓學生看圖,算一算人數的情況。這樣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起來,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起來有用處,就容易激發興趣。然后,問學生在“解答的過程中遇到什么困難?”“怎么解決這種困難?”讓學生產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強烈欲望,從而導入新課,學生躍躍欲進,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為探究新知創下良好的開端。
讓學生自己擺圖形,去嘗試寫乘法算式到獨立寫出乘法算式。這樣能讓學生由“扶”到“放”,逐步讓學生探究新知。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也是先由教師指導寫算式的方法,然后讓學生同桌互說和獨立寫出乘法算式的方法(運用一看、二數的方法)。教師始終處于客體地位,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教師只愛關鍵處啟發、點撥,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全過程、領悟到知識的真諦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設計上面這些生動有趣的有梯度的練習,讓他們在動中學,玩中學,游戲中學,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升華一步,逐步形成技能技巧。最后來一個總結,這中做法,對整課的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的作用。幫助學生把新知納入到己有的知識結構中去,同時,增加學的目標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生整體思考能力和概括總結的能力。
《認識乘法》教學反思12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的內容。本節是乘法的起始課,是進一步學習乘法的基礎。乘法的本質是一種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識的生長點是同數連加。因此,本節教材是要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認識到同數連加可以用乘法計算和乘法是同數連加的簡便方法,掌握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我在備課時,注意到新教材的編排與以前的教材有了變化。本節教材通過四個主題圖來實現教學目標:游樂園的情境圖蘊含豐富的“相同加數”的因素,為引入作準備;例1猜一猜活動引出加法算式,再由相同數相加引出乘法,體會乘法的意義,認識乘號,學習乘法算式的讀寫法;讓學生初步感知乘法是相同數相加的.簡便算法。這種編排不符合我的學生實情,知識點的銜接不連貫、不流暢、于是我對教材資源進行了調整、刪減和補充。
具體做法是:直接用游樂園的情境圖和補充的題目,在一節課內完成本小節所有知識點。
首先我出示游樂園的情境圖,讓學生幫我安排秋游的分組設計,在計算每個游樂項目游玩人數時,初步感知相同加數這個概念。接著讓學生比較幾個加法算式的相同點,得出“相同加數”和“幾個幾”的概念,為乘法的引入作準備;然后讓學生自己寫兩個這樣的加法算式,算式能寫多長就寫多長。我選擇了兩個學生寫的,一個算式是20個3連加,一個是42個7連加,我把字寫大些,學生發現這些算式寫起來算起來都不方便,如果再多一些加數邊黑板都不夠寫怎么辦?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用合并加數、省略號、語言敘述等方法表示,但沒有體會數學的簡單美,這時引出乘法算式,并用童化語言說“把加號扭一下就解決了這個難題。”這種說法讓學生知道乘法是從加法來的,感受到乘法是同數連加的簡便算法,接著認識乘號,乘法算式的讀寫法和各部分名稱。這樣一小節知識點一氣呵成。
最后讓學生把其余的連加算式都改寫成乘法算式,每改寫一個,都要復習“相同加數”、“幾個幾”、乘法算式的讀法,意義、各部分名稱等知識點。
《認識乘法》教學反思13
4月27日,春雨細細,清風習習,于華靜老師來到我們欽村小學,參與了我們欽村小學低年級數學組的集體教研與磨課活動。本次磨課活動中,由我執教了《乘法的初步認識》,課堂之后,大家聚在一起,對這節課進行了評點。于老師、耿老師和全體教研組老師的精彩點評,像窗外的絲絲細雨,潤人心田,催人奮進。
一、“生成”,需要“水到渠成”。
本節課中,我利用了課本中的變魔術的情境,當魔術師變出8串葫蘆,讓學生動手寫算式,來體會寫加法算式的麻煩,從而讓學生動腦思考,去創造一種新的寫法,既能看出是8個5相加,寫起來有比較簡單。可是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寫出8個5相加并不覺得非常的麻煩,因此,學生并沒有產生創造一種新的寫法的需要。所以,這個環節可以加上一句話:“如果魔術師變出了20串呢?變出100串呢?你還想用加法來表示嗎?”當這個問題出現,孩子的腦海里自然會想象出算式寫起來會有多麻煩,從而產生想要創造一種新的寫法的必要性。
二、“生澀”,教師引領當做“潤滑油”。
乘法的.意義在本節課以至在整個乘法的學習中的地位可以說是舉足輕重的,尤其是在孩子第一次接觸乘法時,感受、了解乘法的意義是必須的。所以我設計了當出現用乘法算式5×8表示8個5相加時,讓孩子聯系著上面的連加算式說一說乘法算式的8是從哪來的?5是從哪里來的?其實,很多孩子心里還是很明白的,5就是加數,8就是加數的個數,但是孩子并不會說的特別規范,只能說出大致的意思。今天上課有個小姑娘起來說5就是上面加起來的數,8是8個5,當孩子說完,我沒有及時給與評價,而是希望有說的更好的孩子能說,導致和這個孩子想法相同的孩子不知道怯場了,不知道該怎么去說了,出現了冷場。于老師告訴我,這個時候,應該及時給孩子肯定的評價,讓其他孩子知道這樣的理解就是正確的,并且老師的語言規范的示范一遍,下面再找孩子說的時候就比較順利了。
三、“比較”,需要去同存異。
到底什么樣的算式能用乘法算式來表示?這也是一個值得讓學生思考的問題。本節課的設計,是讓學生觀察右邊加法算式的共同特點,去發現什么樣的算式能夠用乘法算式來表示。由于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小,智力水平有限,孩子們看到一堆不同的算式在一起,很難通過表面看本質,看出來這些算式的加數是相同的,但是讓孩子找不同就比較簡單了。所以本環節修改為在孩子把一些相同算式轉換為乘法算式后,加上一道加數不相同的加法算式,這時候孩子就有了疑惑,從而質疑,產生認知上的矛盾,這時候再去問什么樣的算式能寫成乘法算式就比較容易回答了。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教學的路還很長,還有很多教學上的東西等待我們去學,去用。在這條路上,鉆研就是進步的金鑰匙,思考就是進步的催化劑,用心教學,用心思考,總有一天,也能桃李滿天下!
《認識乘法》教學反思14
《認識乘法》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是表內乘法的第一課時,本節課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課,是學生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認識乘法,能正確讀寫乘法算式,能正確將連加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初步體會乘法在生活中的應用,并且本節課還要注意對學生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本課的重難點是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突破這個難點的關鍵在于學生對“幾個幾”的理解。
首先:我利用主題情境圖,引出“幾個幾”,那么我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并算出兔有多少只?雞有多少只?因為在學生的認識和經驗里,對“幾個幾”的概念基本沒有或十分缺乏,因此我進一步的引導兔有幾個2只?雞有幾個3只?初步體會“幾個幾”。然后再引導列加法算式,2+2+2=6(只);3+3+3+3=12(只),這是實物“幾個幾”與乘法算式之間的中介和過度。主要是把直觀認識的`“幾個幾”抽象成同數連加算式,理解“幾個幾相加”得多少的含義,為進而抽象成乘法算式、認識乘法含義做好準備。
其次,我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小木棒、數一數、填一填,讓學生進一步的感受“幾個幾”和“幾個幾相加”,讓學生列式計算;的擺法,讓學生列式計算,加深對“幾個幾相加”的認識。后面緊接著我設計一題讓學生數一數猴子一共有多少只?學生有不同的方法計算,可以橫著數有“幾個幾相加”,也可以豎著數有“幾個幾相加”;感受“幾個幾相加”這類問題的特點。
有了前的學鋪墊,后面再利用學校的電腦桌排列情況引出乘法,學生很快的列出連加算式,我再引出更簡單的表示方式也就是乘法算式,并介紹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稱。學生經歷由具體實物“4個2臺是多少”—4個2相加及算式—乘法算式的抽象過程,初步感受了乘法的具體的背景以及表示方法。后面我還課件出示了一排又一排的電腦桌,問假如有100個2可以怎么用乘法算式表示?學生有了前面的基礎,很快的就說出:100×2或2×100。從學生的作業反饋來看,學生對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的掌握情況較好。
最后,我按排了鞏固練習,針對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以及對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稱的認識的鞏固。
課后,通過與各位老師們探討交流,我非常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教學還存在諸多不足,現反思如下:
1、有了“幾個幾相加”的基礎,學習乘法就水到渠成了,而且,學生在練習最后的將連加改寫成乘法的訓練題時,解決相對輕松了。但是這樣的安排,使得本節課有些頭重腳輕的感覺,大部分的時間在學習認識“幾個幾相加”,后面才引出本節課的乘法。我認為在例題1就可以引出乘法算式,譬如:可以課件出示4個2只、5個2只、6個2只…如果有很多很多個2只,這時候寫連加算式可能就不方便,這個時候學生肯定遇到困惑,那么我就可以引出乘法算式,直接就可以切入主題。但是這必須要建立學生在算兔、雞有“幾個幾相加”的基礎上。這樣可以避免這節課頭重腳輕的情況。
2、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有待加強,幾個精彩的回答只局限在那幾個優秀學生中,所以,為了教學的節奏,忽視了對班級多數學生的訓練,如何把握好這兩者的度,是后面的教學中要注意的。
3、學生參與的范圍不夠廣,個別學生游離于教學活動之外,組織教學時應對全體學生進行廣泛關注。
4、整節課的時間把握不夠好,導致鞏固練習時間比較倉促。
《認識乘法》教學反思15
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到“幾個幾相加用乘法”,讓學生體會到“幾個幾相加”。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高,有的運用已有數數經驗按群數或逐個數,還有的說出了幾個相同數連加的算式。雖然在100以內的加法中,學生比較熟悉的是兩個數相加和三個不相同的一位數連加,對幾個相同數連加沒有接觸,但生動有趣的情境喚醒了學生的有關數學現象和經驗的積累,自覺地把知識遷移,在解決幾個相同數相加的問題中獲得探索的樂趣與成功的體驗。
在看圖按群數出雞、兔的數量,列加法算式計算數量后,又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各算式的`異同,再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等教學活動,加強學生對“幾個幾相加”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逐步理解幾個相同數連加算式的含義,加深學生對幾個幾相加算式的理解。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更是如此,動手操作是他們思維的源泉與起點,通過動手操作,把活動中積累的經驗轉變成豐富的表象,是促使學生自主探索發展思維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認識了“幾個幾相加”后的試一試中,安排了“擺一擺,填一填”,讓學生實際動手操作,在操作和觀察中進一步感知“幾個幾相加”的含義。經過一節課數下來,絕大多數學生都能看圖得出幾個幾相加,并正確列出乘法算式。
【《認識乘法》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乘法的認識教學反思01-21
認識乘法教學反思04-17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1-29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2-30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1-24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4-04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范文06-03
乘法的認識教學反思15篇01-21
認識乘法教學反思15篇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