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讀書心得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受戒》讀書心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受戒》讀書心得1
但“受戒”的場面一直到小說即將結尾時才出現,而且是通過小英子的眼睛側寫的,作者并不把它當成情節的中心或者樞紐。小說一開始,就不斷地出現插入成分,敘述當地“當和尚”的習俗、明海出家的小庵里的生活方式、英子一家及其生活、明海與英子一家的關系等等。不但如此,小說的插入成分中海不斷地出現其他的插入成分,如講庵中和尚的生活方式的一段,連帶插入敘述庵中幾個和尚的.特點,而在介紹三師傅的聰明時又連帶講到“飛鐃”的絕技、放焰時出盡風頭、當地和尚與婦女私奔的風俗、三師傅的山歌小調等等。雖然有這么多枝節,小說的敘述卻曲盡自然,仿佛水的流動,即是安安靜靜,同時又是活潑的、流動的。
《受戒》讀書心得2
汪曾祺17歲那年在一個寺廟避難,由此寫出了回憶中的《僧與廟》。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受戒》也是根據那段時期的回憶而創作的,對比兩篇文章,《僧與廟》是未經過加工的,粗糙的,《受戒》則要更加完美,每一個人物形象都豐滿鮮明了很多,而且在以此寺廟為基礎上加入了初戀的故事,顯然《僧與廟》現實的,《受戒》是純真而夢幻的,加入了作者的想象和自身理想。
聰明漂亮的小明子從小就知道自己是要出家的,他們那地方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靠種地,有的地方要出去打工,他們那地方就靠做和尚謀生。
而和尚在這文章里面,卻是世俗的,他們可以喝酒吃肉,可以結婚,不守什么戒律清規,也沒人會說,有時,“一場大焰口過后,就好像一個戲班子過后一樣,會有一個,兩個大姑娘失蹤,跟著和尚跑了”
可以看出《受戒》里的師父們及小明子都是根據《僧與廟》中的幾個和尚的形象發展而來的,而小英子的形象以及愛情線卻是重新為主題塑造的。
小英子家就在寺廟旁,家境殷實,家庭關系和睦,這正是作者的家庭生活情境的寫照。
小明子13歲出家,17歲受戒,和小英子在一起,而作者也是在17歲時經歷著自己的初戀。
作者在文章最后寫到: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
汪曾祺渴望著像小英子一樣,能自由自在的生活,然而作為一個男性必然要承擔著某些責任,也包含著現實的無奈。
受戒對于和尚來說是必須要經歷的。小明子從小就知道自己要做和尚,包含著一層宿命的味道。
就像有些人,生來就被父母或周圍環境限制,而必須要走某一條道路,這就是所謂宿命,也即本文中“受戒”的含義。
但是在本文中,和尚并沒有被戒律鎖住,這是當地的風土人情,也是作者的理想,人是有創造力的,而不是一層不變的。
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選擇,要自己所要的生活,而不一定要屈服于宿命。
讀汪曾祺的短篇,每一個故事的人物都非常鮮明仿佛活生生站在你面前,每一篇文章都帶有濃濃的地方特色。
以前寫作文,老師總說要觀察生活中的細節,而他的小說中的每一個人物的性格和細節都是非常好的把握住了,我嘗試回想了一下我的家鄉和身邊的人,很多人我都沒辦法想起什么故事,也因為我沒有仔細的觀察和了解過。
再看《僧與廟》與《受戒》的對比,其實故事都來源于生活,《僧與廟》是通過觀察人物得到的,《受戒》就在這個基礎上加入自身體會和想要表達的主題,加工而來的。
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很多人都說其中有大量虛構,我不在乎她是否虛構,若想故事好讀有趣是必然要經過加工的,不然那不就是像看了一個枯燥的紀錄片,而且我相信這個世界上一定有人過著這樣的生活。
再看現在的自媒體文章,有一些作者寫的故事是可以看出自相矛盾的,而也有作者自己說,為方便讀者理解,會轉換視角,把別人的故事寫作自己的,其實這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大家的共鳴。
前一段時間,我問朋友我可以寫一些什么呢?
她說可以寫周圍人的故事,自己的故事,有時候可以來點有趣的。
而我嘗試了一下模仿現在比較流行的通過一個個小故事來講道理的方法來寫文時,發現我沒有很多故事,我也沒仔細觀察過別人的故事,我寫不出來,所以我才選擇寫讀書筆記。
今天看到一個我比較喜歡的作者文章中的一句話:讀書,行路,和自己交流,和他人交流。
如此才有故事,不然生活就是這樣一成不變,這幾點我都無法做好,不過咱們還是要向著這個目標前進。
《受戒》讀書心得3
《受戒》是汪曾祺的一部短篇小說,于1980年發表于《北京文學》。描述了小和尚明海和農家女孩小英子之間天真無邪懵懵懂懂的感情。
他歌頌了善良淳樸的人性,表達了對人生,對生活的無限熱愛。
《受戒》里的文字并沒有那么的華麗,它的文字和它給我們展現的資料一樣樸實而平淡,像午后的一杯清茶讓人心曠神怡。
讓人感到愜意,也把人性最真的一面展此刻了我們的眼前。讓我們在這個浮躁的生活里多了一絲寧靜。
剛開始讀這篇文章的時候被他那清新文字,樸實的寫作風格所吸引了,可是在細細探究之后發現,這篇文章包含了汪曾祺太多的感情在那里面。
《受戒》出現于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的潮涌之際,可是在汪曾祺的.筆下卻沒有政治話語的痕跡,沒有濃烈的杯具意識。
無論是對景物的描述還是對環境、任務的描述,都有給人一種靈動清逸的感覺。
在那個年代汪曾祺想要的就是這種最質樸的人性,沒有任何被玷污的人,活出了一個自我的人。
對于身處此刻的我們來說更加應當好好去讀一下這本書,去感受一下其中的恬靜、質樸和此刻很少再會體會到的清新。
此刻的我們都過于浮躁、過于功利,人性的美似乎很少展此刻生活中更多的是人性“惡”的這一面展現出來。
《受戒》讀書心得4
《受戒》的發表,引起了人們的普遍的驚奇于喟嘆。那時的文學創作還沒有從“傷痕”中脫離出來,《受戒》使人耳目一新。人們驚異地發現汪曾祺小說的另類風格和別樣情趣。《受戒》所展示的散文化的藝術風格,完全與眾不同,讓人們恍悟“原來小說還可以這樣寫”。《受戒》是汪曾祺主要代表作品之一。它不僅承接、豐富了廢名、沈從文這一支中斷已久的中國抒情小說的。傳統,而且,“從純粹文學的意義上來看,新時期文學所迸發出來的洶涌澎湃、鋪天蓋地的文學大潮,新時期文學所生發出的持續不斷地語言反省,都源自那四十年前的一個夢,都源自那一次文學的“受戒”。《受戒》的.產生,是作者這樣一個八十年代的中國人的各種感情的一個總和。作者寫《受戒》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通過《受戒》作者主要想說明人是不能夠受壓抑的,反而應當發掘人身上美得、詩意的東西,肯定人的價值。作者寫了人性的解放。像小英子這種鄉村女孩,她們感情的發育是非常健康的,沒有經過扭曲,跟城里受教育的女孩不同。她們比較純,在性的觀念上比較解放。這是思無邪,《詩經》里的境界。作者寫這些,跟三種全會思想解放有關系。多年來,我們深受思想束縛之苦。
《受戒》讀書心得5
被譽為“中國最后一位士大夫”,汪曾祺的作品多反映了自己曾經生活的地區,那鄉、那人、那事。作為汪曾祺最廣為人知的作品之一,《受戒》講述了受戒和尚明海和普通農村少女英子的朦朧而純真的愛情故事,向世人展示了一個至美、至善、至純的庵趙莊。
小說開篇點題:明海出家已經四年了!通過描述這個村莊的奇特,如住得散,非叫莊;明明住的是和尚,卻叫庵;庵雖小,但整個村莊以此為名,叫庵趙莊;此中種種奇特、反常的環境描寫,就為下文重筆寫和尚的不守常規、明海明快個性打下了不反常之伏筆。
這里不叫“出家”,叫“當和尚”,在常人看來,和尚是超脫于世、看破紅塵、沒有七情六欲的,但一個“當”字,就體現了在這里,和尚是一種職業,與宗教信仰和人生超然追求,沒有必然關系:只要有職業操守,生活相關的事宜就不用“管”了:這個庵里無所謂清規,連這兩個字也沒人提起。所以,和尚有老婆也是正常現象,公開殺豬吃肉也無可厚非,會唱情歌還算加分項,而明海有七情六欲更是理所當然。
在這群和尚中,明海顯然是最有立體形象感的。他天真活潑,陽光活力,甚至連他的聲音,隔著文字都能感受到那種爽朗透亮。這個人物形象充滿靈與肉的人性美,跟苦大仇深(如法海)、心如止水(如各主持)等和尚形象是截然相反的,在他身上,能感受生命的張力與年輕的激情。
作品通過一件件小事,來突出明海與傳統意義的和尚與眾不同。比如繡花事件,通過英子、大娘之口,以及描述:她把花掐來,明海就照著畫,把一個懂生活、會觀察、擅繪畫的明子形象躍于紙上。
明子的與眾不同還在于,他作為和尚,卻有常人有的情欲,從他與小英子之間朦朧、純真的愛情就能看出來。明子與小英子的情感,是通過一次次對話升華的。初識是在去當和尚的路上,兩人略顯陌生的對話,有點“一見傾心”。玩銅蜻蜓時的對話,是情感的朦朧,因為從此之后,明子老往小英子家里跑。而燒戒疤前路途的對話、燒完戒疤的對話,是你情我濃的情感升華,所以,接明子回家路上,小英子要嫁給明子的話,一點也不突兀,反而水到渠成,自然而美好。
看起來反常的事情,在庵趙莊卻顯得這么自然、美好,這與當地社會環境、風土人情的純美無不相關的:最自然的,才是最美的。
小英子的家像一個小島,三面都是河,西面有一條小路通到荸薺庵。……島上有六棵大桑樹,夏天都結大桑椹,三棵結白的,三棵結紫的;一個菜園子,瓜豆蔬菜,四時不缺。院墻下半截是磚砌的,上半截是泥夯的……簡單幾句,一個生活富足、民風淳樸、環境優美的農家小院形象躍居紙上。而有這樣一戶農家的整個鄉村景象,也可從中豹窺一斑。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里的人性都是至善至美的:小英子活潑純真,大英子知足常樂、趙大娘質樸善良、趙大伯勤勞能干……特別是小英子,口直心快,心地善良,淳樸浪漫,文中通過重點描述對話,將她略帶“小潑辣”展現得淋漓盡致。在她與明子的情感中,她沒有矯揉造作,而是主動大方,特別是“扌歪”荸薺那段描寫,“故意踩明子的腳”的.細節,把一個情犢初開少女對愛情的熱烈和農村少女純真、大膽的性格展露無疑。而明子看小英子腳印的心理描寫,展示了一個懵懂少年情絲波動的過程。
《受戒》在營造一個至善至美至純的庵趙莊時,還通過語言美的形式,來營造一種明快氛圍,給人以順暢、歡快的閱讀體驗。比如,在對民俗、民風的細節描寫時,特別注重俗語和口語化,劁豬的、“扌歪”荸薺,就帶有濃重的地域色彩。眼睛長得尤其像,白眼珠鴨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時如清水,閃動時像星星,散文化、詩歌化的行文,不僅加強了節奏明快感,更有利于營造一個如詩如歌如夢般的“理想烏托邦”:這是一個異域的,童真的、充滿人性美的、不被常見的“邊城”,汪曾祺思想境界中的凈土——庵趙莊。
【《受戒》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受戒讀后感04-01
《受戒》讀后感04-30
《受戒》讀后感09-29
受戒讀后感11-07
《受戒》讀后感(7篇)08-07
受戒讀后感10篇07-30
受戒讀后感12篇12-02
受戒讀后感(12篇)12-02
受戒讀后感13篇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