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0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萬歷十五年》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
只能說粗略看了看這本書,并且發表了一些淺顯略顯幼稚的言論。
這不是正史,作者在寫本書時帶上了很多自己的觀點,但有時候可以幫助我解讀一下人物。
其實我對萬歷沒有太大的情緒,我總覺得他也是小孩子氣,想以一己之力動天下,后來發現哪怕是皇帝也是很難做到的。在看清楚自己的無能無力和渺小之后,他選擇了放棄,他并不屬于越戰越勇的人。按理來說,張居正教出來的學生并不會太差,我就想說到底是被壓抑了多少怨恨,才能在張死后由著百官一起清算他。
所以我想,所謂“嚴師出高徒”,有時候也并不一定是準確的.吧。唉。不想多說什么啦,身為上帝視角,只能說身在這個時代的人,身不由己,盡力做點為國為民的事也不容易,可悲,可嘆。蚍蜉怎能撼大樹?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2
在明朝這個龐大的帝國,本質上,禮儀和道德代替了法律,對于違法行為的掩飾則被認為是忠厚和識大體,封建王朝的社會制度本身就存在許多缺陷。 余大猷和戚繼光都是十分優秀的將領,二人在領兵作戰方面都頗有謀略,他們也都知道戰場上先進的兵器十分重要,只是二人最后的官職地位差別很多,是因為什么呢?那便是二人期望采取的.改進措施了,可以說,余大猷沒有像戚繼光那樣對于形勢有著透徹的分析,他不明白在封建王朝落后的制度下,想要說服國家改變農業的基礎地位,從小農經濟的體制下走出來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更別提用新的技術改變松散的社會體制了。
而相比之下,戚繼光就十分明智,他知道一己之力搬動舊制度是不可能的,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腳踏實地,在現有制度下盡全力把能做的事情做好做完善,或許這樣才更能有利于國家長治久安的發展吧。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3
黃仁宇先生選取了最平淡的一年,去除了一切突發事件的可能性,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帝國的運作面貌,從而歸納出中國是一個依靠道德而不是技術在運轉的社會,這種社會的缺陷是,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崩潰。
對萬歷皇帝更多的是同情。因為萬歷同樣是一個失去技術手段皇朝的'犧牲品。
黃仁宇先生以六個典型的人物、七篇文章來解釋這一觀點。
七篇即是萬歷年間的七面鏡子,黃仁宇用它照出了明朝,照出了中國的二千年。
黃仁宇說:中國的癥結無非是用道德代替技術。而要進行這樣的改造,皇帝、首輔、軍將、地方官員、哲學家、鄉紳等等各個層面,都需要一場大的改變,而非局部的改造可以完成。
黃仁宇先生也指出,道德不是解決問題的先頭兵,而應該充當社會的最后防線。當技術,比如行政手段、法律能夠解決時,我們不要動用道德。
因為法律誠可貴,道德價更高。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4
張居正在歷史上以鐵腕著名。黃仁宇先生認為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依靠自己的勤奮和人事關系安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改革卻遠遠超過了盤根錯節的文官集團可以接受改革的范圍,過大的威脅到了既得利益者而導致了最終的失敗。
張居正的確很快,但是不見得他沒有意識到自己太快。只是現實沒有給他放慢的機會。萬歷年幼尚有他改革的機會,一待萬歷成年,有了自己的見解與看法,他的種種措施很有可能化為泡影。
他必須在短短十幾年內獲得成功。書中一章取名為“世上再無張居正”,倒是反映出作者對張居正的'些許惋惜之情。如果多那么幾個張居正,前赴后繼般努力進行變革,張居正也不需要那么急切,可以按部就班理清各種復雜交錯的社會關系,將整個社會推上正軌。
只可惜,儒家的中和色彩排斥著這種人的存在。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5
這本書有多么出名就不必說了,以往我有在聽書中聽過兩個版本的講述人講過,這次是因為一個《一本好書》的綜藝節目引發看全書的想法,所以轉了一本回來看。
書不厚,但是內容很多,每次看萬歷的故事總感覺他就是個巨嬰,作為一個被推上位的皇帝,他的工作出發點竟然是和大臣們置氣,所以即便不是從現在回看,在那個當下看,他也不是一個好的皇帝。用人不明,意氣用事。但是換成一個青年人來看,他又是可憐的,可以被理解的,從小周圍所有的人對他均有所圖,大臣們圖名,以一個道德模范要求他,小人們圖利自不必說。他的日常就是壓抑和被騙。
這種奇異的矛盾點也讓我看書的時候覺得作者切入點真準,萬歷的`糾結何嘗不是每個人的糾結,到底是規則重要還是個人喜好重要?不過明朝確實給我們一個切實的結果,當規則不被遵守,帶來的只有毀滅。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6
《萬歷十五年》很有名,我也已經讀過好幾遍了。近來再重讀一遍,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
中國古代政治的最鮮明特點是觀念治國。
早在國人歷史早期,古人便憑借想象將世界和自身進行描述和理解。這倒也不稀奇,幾乎所有文明的早期都有這個特點。但將想象充分賦予到政治中的,中國卻是為數不多的。最好的例子是周公旦分封諸侯國。周公同幾乎所有的古人一樣,不能科學地理解天下的構成;他同時認為周王貴為天子,萬民理應萬世順從,但后來的事實表明,并非如此。周朝人力圖使政治體制順應自然,但由于知識的局限,實際是讓自然順應了他們的'意志,這便造成了政府行為自上而下的慣例,而中國人的性格在周朝初年最終形成,后世之人自覺不自覺地接受了這一觀念,改都改不了。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7
明朝時,中央集權已經達到了高峰,廢除丞相制度,文官集團日益強大,但是軍隊建設卻極其落后,依靠多次翻修的城墻鞏固國防,待倭寇入侵才開始培訓新兵。天下的奏折,評判的標準則僅僅依靠仁禮道德,沒有強而有力的法制建設,文官集團越發強大,卻無法應對突如其來的叛亂、異族的興起,最終走向滅亡。
中華民族是一個自古以禮為尊的國度,從民風淳樸的`先秦、百家爭鳴的春秋、詩詞盛行的唐宋,甚至是大部分民族的傳統文化已失傳的今天,傳統道德的滲透力也不可能完全消失。它就像是手表中的齒輪,在歷經時光歲月的磨損之后,終于在運作中發出了不和諧的噪聲。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8
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扎扎實實地從史料走中來,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才會擁有獨特的見解。在后記中他這樣解釋他歷史觀的來源:大歷史觀不是單獨在書本上可以看到的,尤其不僅是個人的聰明才智可以領悟獲得的。
我的'經驗,是幾十年遍游各地,聽到不同的解說,再因為生活的折磨和煎逼,才體現出來的。可見這本書不是一個僅局限于書本的學者所寫出來的作品,而是融入了作者本人經歷和感受的作品。在書中,作者常常批評道德代替法律這一點。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9
法律無法涵蓋一個帝國的方方面面,所以用道德作為約束,用程朱理學收縮個性。為了維持一個巨大機器的運轉,每個人都成了符號。
皇帝的性格無所謂,重要的是他能否達到所有人心目中道德楷模的標準。萬歷一生為追求自由所累,正是胡適口中追求自由卻無法獨立的'典范。當一個人身份的重要性遠超過個性,如何在巨大的系統中追求自我獨立?在一套經歷百年歷史洗刷的模式下教育長大的人,又如何反抗自己根深蒂固的背景?
不去閱讀,就永遠沒有正確的認識,不去思考,就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書的內容也許我只能看個大概,過不了多久可能就會忘記,但是學到的道理會永遠留在心里。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0
現在的歷史書籍,因為大都太單調、太教條、太格式化。而《萬歷十五年》簡直給我們開放了另一個世界,原來歷史是如此的有趣、復雜、豐富。在現在這樣一個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我們確實需要這樣的書讓學生樂于走進歷史,走進文化,真正的提升自己的素養和底蘊,去思考一些過去和未來。
明代晚期和鼎革之際的李贄、顧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出了一些在當時社會上離經叛道的思想。市民文化興起,四大名著問世。
歷史的悲劇源于我們的'無知和少知,痛定思痛,從明朝到現在,有許多東西是變了,但也有許多是沒有變的。禮為一切社會行為之規范,但道德卻不能代替法律,與此同時也并不表示道德可以被拋棄。健全法制體系,提高道德修養中華民族才能走的更快更好,民族的未來將走向何方,答案掌握的我們自己手中。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相關文章: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05-26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08-01
萬歷十五年的讀后感02-12
2021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1-08
中學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0-18
《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09-02
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02-19
《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02-24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7篇07-22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7篇)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