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經驗交流非語言溝通助力和諧醫患關系
非語言溝通是一種重要的人際交往工具。了解如何合理使用非語言溝通手段,建立健康而有效的溝通方式,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發展友誼與親密關系,促進個人的社會性發展。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經驗交流非語言溝通助力和諧醫患關系,歡迎閱讀!
非語言溝通助力和諧醫患關系
非語言溝通是借助非語言符號來傳遞信息、交流思想、表達情感,以求達到某種目的的一種社會活動。對于護士來說,掌握非語言溝通技巧有助于在護患溝通過程中把握自己非語言溝通的行為,有助于了解患者非語言溝通的行為,從而加強護患之間的有效溝通,構建和諧護患關系。
非語言溝通要求
1.尊重患者把患者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使處于疾病狀態下的患者保持心理平衡,不因疾病受歧視,保持人格尊嚴。護士尊重患者的人格,就是要尊重患者的個性心理,尊重患者作為社會成員應有的尊嚴。
2.適度得體護士的舉止和外表常直接影響到患者對護士的依賴和治療的信心,影響著護患之間良好關系的建立。與患者初次接觸時,護士的舉止儀表給患者留下良好的印象,可為日后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礎。在與患者交往中,護士的姿態要落落大方,面部笑容要自然,言談舉止禮貌熱情,稱呼、聲音、語氣要使患者感到親切、溫暖。
3.敏捷穩重護理工作對時間要求嚴格,特別是在搶救時,時間是生命。延誤時間就可能貽誤治療,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護士工作既要敏捷果斷,又要穩重有序。這樣才能維護患者健康,贏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護患關系。
4.因人而異在護患溝通中,護士要站在患者的角度上,通過傾聽、提問等方式了解其真實感受。護士只有體驗到患者情感狀態,才能準確理解患者的非語言信息。護士在工作中要善于觀察不同患者在不同心態下的非語言行為,并努力尋找各種非語言行為之間的內在聯系,總結出不同患者情緒狀態下非語言行為模式,這樣才能有效地進行護患溝通,達到滿意的溝通效果。
非語言溝通方式
1.儀表護士可以通過護士的職業儀表展示護理專業獨特的藝術美。在護理工作中,護士得體的儀表既能為患者帶來視覺上的美感,也能為患者帶來心理上的安全感,是護士尊重患者的具體表現。
2.體態是指護士的身體姿勢和手勢。護士的體態應符合護士職業的特殊要求。在護理工作中,護士應保持規范優雅的體態,如與患者交流的手勢,與患者見面時的相互致意,接聽電話、接待住院患者的基本素質與禮儀修養等,做到站立有相,落座有姿,行走有態,蹲姿優雅,舉手有禮,從而體現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和愛崗敬業的精神。
3.表情表情不僅能給人以直觀印象,而且能給人以感染。在護患交往中,微笑體現了護士對病人的尊重和體諒。護士的微笑可以縮短護患之間的心理距離,促進溝通,緩解患者緊張、疑慮和不安的心理,同時也能贏得患者的信任和支持。
4.觸摸是指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皮膚接觸,包括撫摸、攙扶、依偎、握手、擁抱等。觸摸是重要的心理支持,如在兒科工作的護士在病兒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應經常抱抱病兒,撫摸病兒;產婦分娩疼痛時,護士通過撫摸產婦腹部或拉產婦的手等,來滿足這種需要。觸摸可傳達信息,如護士為病人測量體溫、酒精擦浴、搬運病人、手術前的清潔和消毒等,這些都屬于護理、治療時的觸摸,是職業需要,也是一種服務。
非語言溝通注意事項
1.目光交流恰當護士注視患者的理想投射角度是平視,平視能體現對患者的尊重和護患之間的平等關系。注視時間不能少于全部談話時間的30%。
2.微笑真誠自然護士微笑時要表里如一,聲情并茂,氣質優雅,恰到好處,做到笑容與內心情感統一,笑容與言行舉止統一。真誠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種問題,自然的微笑能夠為患者送去生的希望,增強與疾病斗爭的勇氣。
3.觸摸謹慎護士在采用觸摸方式時,應考慮被觸摸對象的性別、年齡、文化背景以及被觸摸的部位等諸多因素。在運用觸摸方式時,應保持敏感和謹慎的態度,注意觀察對方的反應并及時進行調整,不要讓被觸摸的對方感到威脅或被侵犯,避免使用做作、難堪或不自然的觸摸方式。
拓展:非語言溝通技巧
人際溝通的方式主要分為語言溝通和非語言(體態)溝通,大多數人的共識是認為語言溝通是心理治療的基本和重要因素,對信息的傳遞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實際心理治療過程中,非語言溝通的重要性甚至會超過語言溝通,正象心理學家赫拉別恩研究所顯示的一樣:人們在進行信息傳遞的過程中語言的作用占7%,語調語速占38%,表情和動作占55%。
非語言溝通和語言溝通一樣,是信息在人際之間的傳遞方式,它是通過眼神、表情、手勢、姿勢、動作等無聲的體態語言將內心的感受和情緒狀態向外呈現的過程。它的作用是可以彌補語言溝通的不足,可以形象地幫助人對溝通的深刻理解,防止因語言溝通不良帶來的誤解。
認識體態語言
可以說,在一定文化背景或環境中,體態語言是每個人都能理解的公眾語言,握手表示友好和尊重,點頭表示同意搖頭表示不同意。在治療時,首先要會從來訪者的言行舉止中認識體態語言。
眼睛:俗稱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通過眼睛可以表達個體的情感。在兩性中,女性更善于使用眼睛來傳遞信息。從注視的方向、部位、時間長短、視線交流的角度來了解眼睛的體態語言。眼睛直視意味著咄咄逼人和侵犯;視線回避包含著心理拒絕;加拿大心理學家Berne通過對人際溝通中視線交流角度的研究,提出了性格PAC理論:每個人的性格由父母(P)、成人(A)和兒童(C)三種心理狀態組成,P型:視線向下,權威性和優越感明顯,象一個父母;A型:視線平視,客觀、理智和冷靜為主,象一個成人;C型;視線向上,表現為服從和沒有主見。
面部表情:內心的喜怒哀樂驚恐悲都可以通過面部肌肉有意或無意運動呈現出來。在心理咨詢臨床實踐中,經常會遇到口中說“我很平靜”的來訪者表現出的游離眼神、局促表情、鼻翼扇動等焦慮情緒。治療師的微笑會給來訪者以接納、投情和尊重的感覺。
身體姿勢:在人際溝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點頭、搖頭、擺手、聳肩、握手、拍拍肩膀、豎大拇指、用小指拉勾、擁抱、倒一杯茶水等等,可以不由自主地顯示內心情緒狀態和感受,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身體姿勢應用較多。
空間距離: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在空間上保持一定的距離,既有相互的接納也不至于看上去過于親密,空間距離要根據來訪者的性別、年齡、職業、治療方法的不同來決定,避免與來訪者距離太近或者太遠而影響治療關系的建立和發展。
【經驗交流非語言溝通助力和諧醫患關系】相關文章:
醫患溝通心得04-13
醫患溝通心得(精選18篇)05-30
醫患溝通心得(精選22篇)03-21
醫患關系調查報告04-16
醫患關系心得體會03-09
醫患關系調查報告7篇01-16
怎樣解決醫患關系緊張-克服緊張03-01
醫患關系心得體會14篇03-28
勞動關系和諧企業的自查報告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