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學生作業管理經驗交流分享
一、作業的功能
1、鞏固和檢查功能:側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重在對課本知識、技能的鞏固。
2、深化和提高功能:側重過程與方法,目的在于促進知識的形成和能力的發展。
3、體驗和發展功能:側重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整合,重在體驗和實踐。
二、作業的類型
1、鞏固性作業:以鞏固教學效果最佳值為數量標準,避免數量過大,次數失控,講求科學性,不搞無效的機械重復。
2、歸納性作業:把所學知識按一定的系統進行分類歸納,可以起到新舊聯系,擴展知識面,找出知識內部聯系的作用。
3、思考性作業:意在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不一定需要筆答。
4、創造性作業: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結合自己的認識、體驗、經驗進行創造。
5、實踐性作業:讓學生親自動手、動口、動腦,親自去做,親身體驗,培養操作與運用的能力。
三、布置作業的原則
1、在內容上突出開放性和探究性。
除保留部分傳統型作業外,大部分作業的內容應突出開放性和探究性,也就是學生解答問題時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實踐性和探究性,作業的答案要有一定的遷移性、開放性,甚至不確定性。
2、在容量上考慮量力性和差異性。
既不加重學生學習負擔,又盡可能發揮學生的潛能。對學有余力或有特別興趣的學生可以設計不同形式的作業。
3、在形式上體現新穎性和多樣性。
要改變單一的文字式作業形式,可以布置一些操作、實驗、口頭完成的作業;可以在課堂內完成,也可以在課外完成;可以由個人獨立完成,也可以小組合作完成。
4、在評判上重視過程性和激勵性。
教師可以提供機會,讓學生參與到作業評判的過程中來。在評判結果上,每次作業選擇一定的比例,盡量使用激勵性語言和個性化評語,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
四、作業布置規范
1、作業的設計要符合課程標準和教材要求,有助于學生鞏固與加深理解所學知識。除了與課本配套的學習資料外,每個學科只能選擇一種練習冊作為常規的回家作業。
2、作業要精選。重視教學資料信息的征訂與收集,保證每個備課組的教學資料有多種,建立學校精選作業資源庫。除配套的作業練習外,教師要精選或編寫補充作業,切忌“拿來主義”,增加學生負擔。
3、作業量要適當,能在課堂完成的作業不布置到課外去做。每天課外作業總時間要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執行。各科作業量由班主任進行協調。
4、難易要適度,適當照顧后進生,提倡因人布置彈性作業。
5、布置作業要提出格式要求,強調書寫規范,獨立按時完成,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業習慣。
6、每節課要布置預復習作業或口頭、書面、實踐等不同形式的作業;每次布置的作業,教師要先看一遍,做到心中有數。
五、作業批改規范
1、教師必須及時檢查和批改學生的作業,及時訂正,日期明確,保持一定比例的面批。鼓勵在作業布置和批改方面的改革和創新,可適當布置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的作業,可調動家長與學生參與作業批改。
2、批改時注意學生作業中的錯誤數量和性質,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并作必要的記載,作為課堂講評和改進教學的依據。個別學生的特殊問題可以通過面批面改加以解決。批改字跡要端正,寫點簡評,打上成績。
3、復習階段的測試題和教師補充的作業,在部分學生由教師批全批全改的前提下(其中靈活性大,容易錯的題目應由教師批改),其他可以讓學生自批自改或互批互改。
5、作業批改后要講評,錯誤要訂正,訂正后的作業仍然要及時批改,且必須由教師批改。
六、學生作業要求
1、教育學生書寫要規范,字跡要工整、清楚、正確、規范,字的大小、間隔要適中,保持簿本整潔,不亂涂亂畫和撕破作業本。
2、錯題要訂正,規格要統一。
3、指導學生建立作業“糾錯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