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2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你有什么總結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
這里的“原因論和目的論”是針對心理學中一個人的當前狀態的理論,原因論并不完全等同于這個世界真實的“因果律”。
佛教中理解世界是無常的,這里的無常就是指的“時間”,從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空間在膨脹,時間在流逝,正是因為無常的時間,因果則是在時間線上不同時間點的關系。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小說、影視作品就會發現有多條角色線,一條角色線對應的就是一條時間線,也是故事遍在不同人物的時間線中展開,比如權力的游戲中雪諾、龍媽、三傻、二丫等等,然后不同的時間線相互作用,構成了故事的`萬千世界。
在時間線上的每一個點都是主、客觀決定的好的,而哲人所說的決定論和目的論就如同半杯水引喻,如果你相信決定論那杯中只剩半杯水,如果你相信目的論那杯中還有半杯水,而哲人所說的世界是簡單的是因為無論你如何看待這半杯水,它都是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2
在《被討厭的勇氣》(以下簡稱《勇氣》)這本書中,一方面,作者提到了這樣的觀點:人的性格或秉性是自己選擇的結果。然而,另一方面,作者又說:無論什么樣的犯罪者,都沒有因為純粹想要做惡而去干壞事的,所有的犯罪者都有其犯罪的內在的“相應理由”,即在“利己”這一意義的善。我們選擇了“不幸”,恰恰是因為我們認為這對自己是一種善。包括我們選擇不改變,也是因為我們覺得盡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不改變還是要輕松一些。
在我看來,這種善本身就反映出了人本質上幾乎不可改變的特征,和每個人天生的秉性密切相關。譬如對有些人來說,學習本身就是一件對自己的'善事,就是說光是學習本身就能給他正向的反饋,不需要任何外界的刺激,因而學習起來也就事半功倍,也很快樂。然而如果是違背秉性的事,那么就事倍功半了。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相關文章: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06-19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08-20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1-24
關于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1-17
【薦】《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1-24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熱】11-24
【熱門】《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2-11
【推薦】《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1-24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推薦】11-24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薦】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