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女兒觀后感(通用5篇)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這次觀看讓你有什么體會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后感了。可是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山的女兒觀后感(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大山的女兒觀后感1
“認識一下吧,我是黃文秀,三十歲,壯族,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泥村第一書記”打開《大山的女兒》第一集,這段在雷雨中的獨白就已讓我淚流不止。忍痛看完了全部,特寫下此篇以紀念無數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黃文秀”。
憶黃文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寒士俱歡顏
有些人從山里走了,就不再回來,你從城里回來,卻再也沒有離開。來的時候惴惴,怕自己不夠勇敢,走的時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華。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脫貧的戰場,你是醒目的黃花。
記黃文秀——只要我們還記得,他們永遠都還在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必定崇尚英雄。守護楷模,就是守護一個國家的光榮記憶、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拍攝期間,總有群眾跋山涉水幾公里前往觀看“黃文秀”像不像,不少群眾邊看邊流淚,這就是人民心中有她最好的`最好的見證,是人民不會忘記的生動詮釋。
做黃文秀——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歲月的華章,總是在青年披荊斬棘的前行中書寫;歷史的鼓點,也總是青年在奮進中敲響。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只要青年的我們不怕苦、不畏難、不懼犧牲,在祖國的大地上揮灑汗水,在艱難的一線逆行出征,定能展現出青春激昂的風采,奔赴更加美好的未來。
大山的女兒觀后感2
《大山的女兒》在央視一套播出后,黃文秀的事跡和精神不僅感染了普通觀眾,更讓黃文秀的母校師生以及廣西百色市干部群眾深受觸動。
很多北師大師生每晚都在追看《大山的女兒》。一位北師大二年級同學表示:“以前通過新聞了解過黃文秀學姐的事跡,現在看了《大山的女兒》很驕傲,也很受感動,她是我們北師大學子的榜樣,我也要成為她那樣的`人,向黃文秀學習。”“文秀師姐的精神力量影響著每一個北師大人,我們要爭做黃文秀式好青年,讓青春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
在百色市廣大黨員干部群眾中,《大山的女兒》同樣引起強烈反響。在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村民們都被楊蓉飾演的“黃文秀”身影所牽引,情感與思緒隨之而動。作為“時代楷模”黃文秀的第二任“接棒者”、市委宣傳部干部、現任百坭村駐村第一書記黃旭在觀看首集后,和很多百坭村村民一樣,內心滿是惋惜和感動。“黃文秀同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于擔當、甘于奉獻的優秀品質讓我深受鼓舞,我也決心接過她的接力棒,繼續奮斗在鄉村振興一線,把百坭村建設得越來越好,讓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民警趙顯跟說:“作為一名移民管理警察,我要學習黃文秀同志優秀品質,在工作中找到一份屬于自己的堅守,把有限的青春投入到無限的奮斗中去,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作出貢獻,實現自我價值。”
大山的女兒觀后感3
有些人從山里走了,就不再回來,你從城里回來,卻再沒有離開.....感動中國的頒獎盛典上,白巖松這樣向黃文秀致頒獎詞,催人淚下。以“時代楷模”黃文秀為原型創作,正在央視一套熱播的電視劇《大山的女兒》則再次引領觀眾走進黃文秀30歲平凡而偉大的奮斗人生,點點滴滴,情真意切,令人淚目。
換一種方式認識黃文秀。不同于以往平鋪直敘,娓娓道來的英模題材劇,《大山的.女兒》節奏飛快,藝術表達新奇,開場就以倒敘手法將觀眾的情緒迅速拉到頂點。暴雨之夜,黃文秀獨自駕車行駛在崎嶇山路上,年邁父母擔憂返程的女兒,百坭村同事不停打電話發微信預警山洪,讓她不要回村,可惜一切都來不及了……該劇開篇用急促緊張的鏡頭真實再現了黃文秀生命的最后時刻,令人心痛。然而故事講到這里,導演卻出人意料地采用了打破第四面墻的電影語言——楊蓉飾演的黃文秀直接面對鏡頭,像對觀眾訴說一樣,平靜地介紹自己:我叫黃文秀,由此拉開了她30歲的無悔青春。不少觀眾表示:“好故事越真摯,越打動人。開場的山洪,黃文秀坐在車里的最后一次自我介紹,把我看哭了。”“今天的眼淚為黃文秀而流。看著黃文秀殉職前在車內的自我介紹,再看她帶著父親看天安門,我的眼淚忍不住流下來。也許是因為一開始就知道結局,她的笑容是那樣燦爛,越動人、越心痛。”“看《大山的女兒》,又像去年看黃文秀事跡圖片展那樣忍不住哭了。舍小我,為大我。內心有多熱愛人民,才有如此堅定信念,將青春和生命奉獻給脫貧攻堅事業。向黃文秀致敬!”
大山的女兒觀后感4
《大山的女兒》作為脫貧題材劇,無論是人物造型,故事場景還是人物表演都返璞歸真,讓觀眾贊不絕口,直言土味十足,有了《山海情》般的美學質感。沒有美顏、沒有美白、沒有磨皮。劇中人物皮膚黝黑,穿著樸素,都以真實面貌展現在觀眾面前,非常接地氣。崎嶇的山路、綠色的大山,美麗但也貧苦,去一趟村里就要十幾公里,不開車根本不行,村里也是蕭瑟破敗,當時廣西百坭村的風貌也在劇中真實呈現,有著鮮明的“粗糲”感。
此外,楊蓉飾演的黃文秀戴著眼鏡,梳著馬尾辮,跟原型非常像。說著廣西普通話的楊蓉,既有原生態的味道,又有當代大學生的氣質,更演出了黃文秀的神韻,尤其是她被劉奕君飾演的農戰山誤會的那場爆發戲:我黃文秀不是來鍍金的',是帶著鄉親們脫貧的,可謂信仰堅定,張力十足。在劉奕君生活化演繹下,農戰山煙一點,眉頭一皺,廣西話一出口,一個土生土長的廣西鄉村本地干部的形象躍然熒屏。眾多觀眾點贊:“《大山的女兒》各種小細節很用心,全民說廣西方言,特別是黃文秀說的那句‘不得噢’,很親切,太有感覺了。”“農戰山一臉正氣卻封閉固執,劉奕君將這種矛盾感展現得淋漓盡致。全劇可謂自然真實,“土”味十足,這不是貶義詞,而是鄉土,是接地氣。”
不精致、不夸張、不做作!講實事、說方言、訴真情!有劇評人評價:“這部電視劇采用了較為純粹的現實主義敘事手法,質樸當中透露著真實感。”有觀眾表示僅看前兩集,就已經感受到這部劇的濃濃誠意與質感,“土里土氣的劇集細節,讓人感覺無比真實,給人一種沉浸式觀感,同劇中人共情,感受鄉村扶貧的不易。”
大山的女兒觀后感5
以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黃文秀為原型創作的電視劇《大山的女兒》,該劇是根據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黃文秀事跡改編創作的現實題材電視劇。這是一部值得所有人觀看的展現現代年輕共產黨員精神面貌的具有教育意義的電視劇。
看完電視劇《大山的女兒》,我被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跡深深感動。這樣一位年僅30的年輕的扶貧干部不分寒暑春秋,不管刮風下雨,常年奔波于縣城與村莊,用生命踐行了一個年輕共產黨員對初心和使命的堅守。
黃文秀始終心系廣大群眾,在服務社會和全心全意為家鄉人民服務中詮釋了生命的意義。在入戶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她卷起褲管,挽起袖子幫貧困戶收拾房間,掃院子,有的村民一次不讓進,她就去兩次、三次,家里沒人她就去田地里去,邊幫村民干農活邊聊天。她實地勘測村道,跑項目,做方案,全程跟蹤實施;她帶領村民學習別村種植經驗,結合山里實際發展杉木、砂糖橘、八角、枇杷等特色產業;她計劃在村里辦個幼兒園,聯系母校的師生來調研,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時間里,帶領88戶418名貧困群眾脫貧,全村貧困發生率下降20%以上。
黃文秀的.故事,是在給黨員干部豎起一面精神旗幟,鼓勵大家要將個人的成長成才之路與祖國的建設發展之路緊密結合起來,犧牲小我,成就大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奮斗的路上干出一番新天地。
【大山的女兒觀后感】相關文章:
大山的女兒心得(精選6篇)09-01
大山的女兒觀后感(通用6篇)08-10
觀看《大山的女兒》觀后感(精選5篇)08-10
《大山的女兒》觀后感(通用7篇)08-10
幼師觀看《大山的女兒》觀后感(精選5篇)08-10
大山的女兒觀后感450字(精選5篇)08-10
榜樣《大山的女兒》觀后感(通用5篇)08-10
大山的女兒電視劇心得體會(精選8篇)09-03
教師觀看大山的女兒心得體會(精選5篇)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