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怎樣寫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后感怎樣寫,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后感怎樣寫1
關于讀后感類的文章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寫。
第一,作者的有關情況的介紹,包括姓名籍貫、出生(逝世)年月、代表作品、后人的評價,主要政治學術觀點及其貢獻和影響。
第二,概括出作品的梗概。即閱讀本書后,用最簡練的語言將其大意介紹出來,向別人介紹這一本書寫的是什么內容,也可以對其思想價值進行極概括的交待,讓人明白這本書或好在哪里。
寫梗概的目的是讓人看了它基本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價值所在。寫梗概時要注意以下幾點:梗概不同于縮寫,也不同于中心思想應該比縮寫更為簡略,比中心思想更詳實。寫梗概要尊重原文,不能改變原文的意思,具體要求可以概括為:中心不變,順序不變,人稱不變,語言精練,保留主干。
第三,寫作讀后感,這是主要內容。在寫作過程中,注意把握好以下幾個問題:
1。什么是讀后感。
讀后感就是讀了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它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等等。
2。寫作讀后感的一般步驟
(1)在讀完有關作品后,先確定自己所要抒發的“感”點,然后以此為依據,有針對性地對作品的相關內容進行引述,為下文的展開做好鋪墊。在此基礎上,對所引用的內容進行分析、評述和充分地挖掘,引出自己所要抒發的感想和體會,亮出觀點。
(2)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或巧妙設喻、或正反對比,對自己的“感”點進行分析、論證,證明其正確性和合理性,為讀者所接受和認同,使自己的觀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
。3)注意聯系實際,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聯系原閱讀材料,用原材料中的內容證明自己的觀點;二是聯系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實際,也可以是別人的生活實際,還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談出你的“所感所想”的針對性和現實意義。
(4)最后照應開頭,再次用原閱讀內容中的情節或語言對文章進行“點綴”,再次強調自己的觀點,并發出號召或者倡議。
3。讀后感寫作時應注意的問題
讀后感寫法不同于一般議論文,也不同于思想評論,更不同于作品評論(書評)。讀后感是“借題發揮”,是在讀后的基礎上闡發的感想,必須從作品的某一方面受到感觸、得到啟示,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展開的議論。這種議論是由作品引出,但重點不在作品之中而在作品之外。所以寫作時必須。在具體寫作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1)處理好“讀”和“感”的關系,做到“讀”“感”結合!白x”是基礎,“感”是延伸(結果),“感”從“讀”中來。所以首先要讀懂原作,理清文章思路,正確理解原作內容,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只有讀懂原作,才能真有所“感”。萬不可在對原作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就隨便發表感想。
。2)處理好“思”和“感”的關系,做到由“思”到“感”。“思”,即認真分析、深入思考。“思”是“感”的醞釀過程,是“感”的深化手段,有了“思”,才有可能使“感”既緊扣原作,又能聯系現實,做到觀點明確、深刻感人。所以,寫讀后感除了“讀”以外,一定要作思考,即從原文中的人和事聯系到自己所歷所見的、與書中相近相似或者相反相對的人和事,闡明自已贊成書中的什么、反對些什么,從而把自已的感想抒發出來,并使之條理化、系統化、理論化。總之,只有“思”得深入,才能“感”得深刻,不至于天馬行空、任意發揮。
。3)“感”要凸顯重點,切忌面面俱到。讀后感(或讀書隨筆)的重點應落在“感”上。“感”必須寫得集中。讀完一篇(部)作品,會有很多感想和體會,但不能把它們都寫出來。讀后感是寫感受最深的一點,不要“感”得太多、太雜。這就要求我們對自己諸多的感想和體會加以分析提煉,從中選擇確有話可說的一點(或者幾點)來寫,盡量避免東扯西拉、泛泛而談、中心散亂的弊病。
(4)“感”要真實獨到,要具有超越性。讀后感中的“感”不是矯揉造作地拼湊所謂的“感受”。一是要避免公式化的寫作,即上半篇介紹文章內容,下半篇對照自己聯系實際來個自我批評,最后再來寫上幾句空洞的保證。二是要避免用大量的篇幅復述或引用原作原句,而忽視了對“感想”的抒發,將讀后感寫成了“內容介紹”。三是要有獨到的見解,將對現實生活有一定意義、有價值的原作的內核挖掘、闡述出來。四是要具有超越性,即所謂源于文本、超越文本,甚至超越自我。
。5)“感”的表現手法要自然。從表現手法上看,讀后感多用夾敘夾議,必要時借助抒情的方法。敘述是聯系實際、擺事實。論是談感想、講道理。抒情是表達讀后的激情。敘述的語言要概括簡潔,議論要準確,抒情要集中。三者要交融一體,切忌空話、大話套話、口號。
。6)“感”的表現形式要規范。讀后感的表現形式有兩種:一種是聯系實際來闡發所感的,即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和具體生動的事例,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闡明對原作內容和價值的理解與把握,使原作的觀點更加具體化、形象化;另一種是從研究理論的角度出發闡發意義,即根據自已的研究和理解闡明較難理解的原作的思想觀點,或估價一部作品的思想價值,它的作用是從理論上幫助讀者加深對原文的理解。這一種讀后感的重點仍在“感”字上,但它的理論性較強。另外,讀后感最好不要直接以“xx讀后感”、“讀xx有感”等形式命題,應根據自己所感的主題來命題,為了點明文章體裁,可加以“xx讀后感”、“讀xx有感”等副標題。
讀后感怎樣寫2
讀后感是一種常見的文體,是議論文的一種。它是作者在讀了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后所寫的感想、體會和收獲。從內容上講,可分兩類:一類是緊扣原作的主要內容或主題思想寫感想;另一類是就原作的某一點,寫感想、談體會,甚至借題發揮,把原作作為由頭。讀后感具有評論性,通常采用夾敘夾議的方法。寫讀后感是中學生作文訓練的一項重要內容。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發現,許多學生在寫讀后感時,不是感得太膚淺,談皮毛,就是無感而談,空話連篇。有的學生問怎樣寫讀后感,針對這種現象,我想對中學生談一談如何寫好讀后感這一問題。
一、認真閱讀原文、理解原文的內容,把握住文章或著作的中心要點
只有認真研讀原文,透徹地理解原文的精神實質,才能由此領悟出相應的道理,才能選取有關的內容理論,引出自己的見解。如果對原文不求甚解,那就會離題。所以,寫讀后感首先要精“讀”,既要緊扣原文內容,又要有所生發,離開原文另起爐灶是不行的。
二、抓住重點、寫出真情
讀了原文之后,得到的感受是多方面的,如果面面俱到、泛泛而談,那就什么問題也談不清楚。我們只有在正確的思考和分析的基礎上,選擇確有自己見解的感受來寫,才能寫出較為成功的文章。不管從哪個角度去寫,都要觀點鮮明、重點突出,千萬不可模棱兩可,似是而非。否則,讀起來就會感到虛假乏味。
三、聯系實際,由此及彼。寫讀后感、重在感想。
寫自己的感受,一定要聯系實際,或親身經歷,或家庭、學校、社會,或偉人凡人,或現象事理,或正面反面,或古今中外的人事,使“感”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性。
讀后感的寫法,一般可歸納為“引”、“議”“聯”、“結”四個字!耙本褪且牡膬热莼蛘哂^點,“引”的目的是揭示出所要議的源頭,因而對所引的書或文章的內容不必過多敘述,應簡明扼要!白h”是就原文所體現出的觀點引發開來,發表議論,通過議論,揭出理由,進而從理論上論證。議時要抓住實質,才能議得正確、議得深刻、議中要害。“聯”就是在議的基礎上進行聯想,議是聯的基礎,聯是議的深入。聯想必須切合前文的議論,擺出事實根據,用聯想的事實對前文的議論進行證明。“結”就是在“議”、“聯”之后,推出結論,解決問題,收束全文!敖Y”要干脆利落,不要拖泥帶水。例如:在學了七年級語文下冊《傷仲永》一文之后,要你緊扣課文內容,自擬題目,寫一篇600字左右的讀后感。
根據課文內容,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擬題:《方仲永幼時的聰明才智哪兒去了》、《應該正確對待仲永的聰明》、《從仲永的父親不再叫他學習談起》、《仲永為什么沒有成才》、《仲永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成功之路在于勤學》等,由于篇幅所限我們選兩個題目來進行講解。
1、以《成功之路在于勤學》為例。這個題目重點要從課文中總結出一般的規律來,議論文的成分要多一些,其組織結構可以這樣安排:
第一自然段,“引”。緊扣讀后感,概述仲永有才但沒有成才的經過。
第二自然段,“議”。重點指出仲永沒有成才的根本原因是他父親為了蠅頭小利,成天帶著他東奔西跑,探親訪友,夸耀于人,滿足于現有的知識和才能。致使仲永的才智泯滅。
第三自然段,“聯”。由課文內容引發,聯系社會類似的事例,從多角度,多側面來說明“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道理。學無止境,無論是誰,不管如何聰明,要想成功必須不倦地學習。人類之所以不斷進步,就在于他知道總結歷史經驗,向先進的人或物學習。這段可以作為中心段,敞開思想談自己的感想。
第四自然段,“結”;氐秸n文上,把仲永有才而沒有成才的原因和本文的第三段掛起鉤來,以印證“成功之路在于勤奮學習”這一結論的正確。
2、以寫《仲永幼年時的聰明才智哪里去了》為例。
第一自然段,扣題寫讀了什么書,既然“非常聰明”,而結果未“成才”,其中必有緣故。
第二自然段,簡要概括所讀材料的基本內容。
第三自然段,重點寫“感”,在這一段里可以分三層意思來寫:
第一層:結合材料聯系自己的耳聞目睹的類似情況。第二層:分析他們不成才的根本原因,實中抽虛,找出教訓,并指出它的規律性。第三層:談自己的體會(也就是由“感”而產生的“想”)。
第四自然段,再回到材料本身,以仲永果真沒有成才印證自己的分析合乎實際,并寫出由此而產生的感想和意義。
第五自然段,簡要概述這篇課文的認識意義和對后人的教育作用。
寫讀后感可以培養認真讀書、積極思維的良好習慣,對于初學的寫作者,可以按照以上的基本模式來寫作,不愁寫不好讀后感。
讀后感怎樣寫3
讀后感,是指看了某篇(部)作品后,根據自己的感想所寫的文章(如果是看了某部影片或戲劇后所寫的感想,叫“觀后感”,與“讀后感”的性質性同),屬議論文的范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議論文,小學生怎樣寫讀后感作文。 一般性議論文,要求觀點明確,論據典型,論證嚴密;而讀后感最突出的特點是“讀”和“感”的緊密結合。
“讀”,是指在文章開頭交代讀了何人何文,有何感發點;“感”,是在“讀”的基礎上,通過聯想談自己的感受。 寫讀后感,一般采用兩種形式:一是邊述讀(交代所讀內容)邊發感;二是先述讀后發感!吨袑W生優秀作文評選》(后簡稱《中評》)一書中所選四篇讀后感,《〈珍惜今天〉讀后感》,采用的是邊述讀邊發感的形式,其余三篇均采用先述讀后發感的形式。原則上講,先述讀后發感的形式比較好把握,適合初學寫讀后感的同學選用。 要寫好讀后感,除掌握以上基本的文體知識外,還必須把握以下幾個寫作步驟:
第一,要研讀原文。只有研讀好原文,才能對原文的內容主旨有較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從中有所感悟。這是寫好讀后感的基礎。例《中評》一書中《讀〈高尚的白楊樹〉有感》一文,作者正是研讀了《高尚的白楊樹》這篇文章才抓住和理解了“文中闡明了為什么每行排頭和排尾的白楊樹比中間靠緊排列的白楊樹都矮一些的道理”,進而悟出了“處在同樣環境和同樣條件里,必須加強競爭意識,積極奮進,努力向上,才能取得超越同類的成績和收獲”的感發點,這就為寫好這篇讀后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確立感發點。既是文章的理論基礎或中心論點,又是寫文章的“入手處”,千萬馬虎不得。選好了這一“入手處”,文章寫起來就會象打開閘門的水,一瀉而出,使文章一氣呵成,前后貫通。不僅感動自己,也能感動別人,讀后感《小學生怎樣寫讀后感作文》。否則,會在文章一開頭就給自己人為地設立障礙,使文章不能順暢表達。一篇文,一本書,一部影視片,一出戲劇,內容有簡有繁,線索有多有少,人物有主有次,觀點有深有淺,寫讀后感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怎樣確立感發點呢?方法很簡單。我們研讀某篇作品后,必然會受到啟發,有所感悟,而我們受啟發最大、感悟最深的那一點(或幾點),就可以確立為“感發點”。例如: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感發點往往是人物最突出的精神、品德等特點、最有價值的言論行動。例《中評》一書中《不忘國恥,為21世紀中華民族的騰飛而奮斗……電影〈七.七盧溝橋事變〉觀后感》這篇文章,我軍將士“奮起反擊,與敵人展開殊 死搏斗”的精神,就是從人物上所確立的感發點。寫事為主的記敘文,感發點往往是事件中所包含的意義、所反映的某種問題或普遍性的規律。議論文的感發點,一般是文章的中心論點或分論點!吨性u》一書中《主旋律----讀高爾基一段話的中心作為感發點的。其他文體感發點的確立的與此大同小異,不一一贅述。
第三,述讀與發感。 述讀,包括所讀文章的出處、篇名及作者的交代,用簡潔的話概括有關文章內容和總體感受,也可提出明確的感發點,也有開頭交代一下所讀作品寫作背景的。目的是使讀者明白這篇讀后感的由來,要發什么感。這些交代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就會讓讀者不明白你的“感”由何而發。《中評》一書所選的四篇讀(觀)后感,在這點上處理的很好。而《主旋律-----讀高爾基的一段話有感》在這一點處理的很好。而《主旋律----讀高爾基的一段話有感》一文,盡管文章的主體部分闡述的道理很深刻,但開頭沒有必要的述讀,是一點缺陷。 發感,是在述讀和感發點的基礎上,展開聯想與引申,聯系實際進行發揮,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 聯想與引申的原則是,要圍繞感發點,要與原文材料有密切的聯系。對聯系的內容和實際還要進行必要的分析、議論或抒情,這樣“感”才會深刻。這也是展開讀后感主體部分最主要的方法。例《中評》一書中《讀〈高尚的白楊樹〉有感》一文,作者聯想到校園學習有競爭、民族國家之間有競爭等。充實了文章的主體內容,擴大了文章的含量,使所“感”深刻而有說服力。 另外,在論證感發點的過程中,要注意把兩種論據緊密結合起來,一是所讀原文的材料,二是從現實中聯想引申到的材料,缺一不可,而且應自然融和。
第四、讀后感的結尾,結尾可概括中心,總結全文,或提出問題,發表看法,發人深思!拔臒o定則”。內容決定形式。根據不同類型的讀后感可采用不同的結尾形式。
第五、寫讀后感常見的毛病。
1、述讀原文多,“無感或感少”,喧賓奪主。有的同學寫讀后感,主體部分完全是復述原文的情節,或加進幾句不痛不癢的評述。這些都違反讀后的最基本要求。
2、平述原文多,無“感”而發,牽強附會。這類文章混淆了讀后感與文學評論的界限,把無關緊要的內容勉強地扯在一起。也是有些同學最易犯的一個毛病。
讀后感怎樣寫4
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或聽了一場報告后引發感想,用語言文字把這種感想寫出來,就是“讀后感”。
讀后感屬于議論文范疇,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議論文。讀后感側重于在“感”字上做文章,它可以是原文主要觀點的闡發,也可以是原文某一側面的引申,還可以對原文的觀點表示不同的看法。
讀后感的結構般由“述讀、發感、結論”三部分組成。“述讀”就是對所讀的文章作簡要概括的復述,并從中引出要議論的觀點;“發感”就是由引出的觀點展開聯想,并聯系實際發表議論;“結論”就是總結全文,畫龍點睛,歸納要旨。
具體說來,寫讀后感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要先讀后感
從大的方面講,讀后感一般包括兩大部分:一是讀,二是感。二者的關系是:讀是基礎,感是主體和關鍵。只讀不感,感想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讀和感是相輔相成的,讀之愈深,感之愈透;讀感結合,恰到好處,方能升華。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要處理好兩者的比例關系,既不能通篇不對所讀的作品做任何介紹,空發議論,與所讀作品完全脫節;也不能用大量的篇幅復述原文,結尾加上三言兩語的議論。恰當的做法是:在讀后感的開頭,“復述”部分中,用少量的文字介紹下所讀作品的內容,起到觸發思考的作用,使感有所起,進而轉入“發感”部分展開議論,闡明觀點。
二、要有的放矢,聯系實際
讀后感的生命在于“針對實際,有感而發”,即緊密聯系實際,從現實出發,闡述人們所思考和關心的問題。這樣的感想才能帶有普遍意義,才能對人們的心靈有所觸動。所謂實際,就是社會的實際、個人的實際。聯系社會應觸及時事,但不要牽強附會;聯系個人,應說實話,而不要無病呻吟。例如一位同學寫了一篇《讀“鸚鵡之死”有感》的讀后感,文章從嬰鵡之死的材料引申到父母溺愛子女,學校只看分數不看能力的教育,闡明了味溺愛、包辦,是害了下一代的道理,用典型而生動的事例論述了這種做法的危害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讓他們到社會實踐中去鍛煉,培養自強精神、自立能力。例如下面的材料:家養的一只虎皮鸚鵡,幾天前,主人打開鳥籠,把它放飛到大自然中去。鸚鵡飛走后,主人心有余慮,生怕它不會生存,幾天后到田野里轉悠,結果在山坡的樹林里發現了它的尸體,主人很惋惜,把它帶回家中。主人想弄個究竟,就剝開它的嗉子,發現里面空空的,主人痛心疾首,感慨萬千。那么,它為什么不吃食呢,怎么會餓死呢?
再看據此材料寫的讀后感段落:
一只虎皮鸚鵡,飛歸大自然,幾天后卻餓死在碩果累累的樹林里,可悲呀!
這只虎皮鸚鵡餓死的原因很清楚,長期的籠養,使它過慣了“飯來張口”的生活,磨滅了它原有的銳氣,再回到大自然時,已無能力覓食了。
由此,我想起了作家涵逸寫的報告文學《中國的小皇帝》。近些年采,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很多年輕的父母對子女過分溺愛,不讓“小皇帝”干活,哪怕是穿衣吃飯。這樣的溺愛所產生的后果又是怎樣呢?當然是孩子失去了自強的精神,缺乏自立的能力,承受不了任何風雨,一旦離開父母,“小皇帝”們就手足無措了!半u蛋沒有縫怎么剝”的笑話早已為人熟知了,最近在報紙上又見到一則新聞:一名女生在上高中的第一天晚上就在宿舍坐了一宿,因為在家時媽媽曾說過:鋪床應先鋪報紙,再鋪席子。可是她當時沒有找到報紙,也就無法鋪床,只好在床上坐了一夜。
生活中的這些“小皇帝”與死去的那只鸚鵡有很大的相似之處。鸚鵡由于主人的禁錮和喂養,喪失了鳥的本能,回到大自然中悲慘地死去了;“小皇帝”們由于父母的溺愛,經不起點風吹雨打,在社會中終不能自立。有的一事無成,有的竟淪為少年犯。鸚鵡的死,是自然界“適者生存”規律的必然結果!靶』实邸眰冊谏鐣械木秤,則是給那些無知父母的一副清醒劑:這樣的愛,其實是害!
三、要吃透原文,找準感點
有的同學在寫讀后感之前,不去認真閱讀原文,結果寫出的讀后感是與原文毫不相干的文字。只有認真研讀原文:把握住作品的思想內容和寫作特點,掌握其本義、比喻義、引申義,領會其精神實質,才能找準感點。也只有首先受原文內容的感染和觸動,才能寫出情真意切的感想。例如《事事關心》一文,作者對東林黨首領顧憲成撰寫的那副對聯有深刻、透徹的了解,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基礎上,確定了“既要努力讀書,又要關心政治”的感點。這個感點選得準,選得好。準,是準確地反映了對聯的精華;好,是及時地正確地回答了人們普遍議論的問題,糾正了某些人在“政治與讀書”的關系上所存在的模糊認識。
四、要多向思維,出奇制勝
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讀過之后,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畢竟有文野之別、雅俗之分。我們在寫讀后感時,應努力開拓思路,多向思維,用批判的眼光審視陳見,細讀深思,使寫出的文章新意盎然。
讀后感怎樣寫5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讀后感可以簡述的內容有很多,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等等,都可以簡述。引述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不過,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直接相關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自己的觀點
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地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也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觀點!坝^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靈活多變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讀后感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中心觀點擺事實、講道理
這部分是對觀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觀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中心,為中心服務。
4、圍繞觀點聯系實際
一篇好的讀后感應當富有時代氣息。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于聯系實際進行闡述。這個“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另外,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觀點,而不能盲目寫作,致使前后脫節。
范文
愛的圓舞曲
——讀《愛的教育》有感
李馨雨
愛,一個神圣又熟悉的字眼,讓我感悟到了很多,而《愛的教育》這本書,更是讓我感悟到了愛的境界。(從愛自然過渡到《愛的教育》一書,用語簡潔。)
這本書的作者是意大利的亞米契斯。書的主人公是一個讀四年級的小男孩——安利柯。全書以安利柯的名義,通過日記的形式,寫出了友愛、師生間的愛、父愛、母愛……《愛的教育》中的每一個故事都回響著愛的旋律。其中最使我難以忘懷的就是“掃煙囪的小男孩”。( 一個“最”字,突出了這個故事對“我”的影響之深。)
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在學校對面,有一個小男孩在哭泣,幾個女生跑過去問他怎么了。他說,他今天給人掃煙囪,掙了三十個小錢,可是口袋破了,錢全都丟了。他說,他不敢回家,主人會罵他的。女孩們聽了,紛紛把自己身上的錢全給了小男孩。最小的女生沒有錢,就把花給了小男孩。小男孩看著滿滿一袋錢和花,破涕為笑。(簡單介紹故事,便于下文進行闡發。)
這些小女孩都有一顆金子般的愛心。當別人需要幫助時,她們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愛心奉獻出來。
其實,世界上處處都盛開著愛的花朵。就拿四川發生的大地震來說,從人們知道這個噩耗的那一刻起,援助之手就源源不斷地伸向災區,甚至俄羅斯、日本等國也向四川派去了救援隊、醫療隊。人們紛紛向地震災區捐款捐物,希望他們能夠早日重建家園。學生們也把買玩具、吃零食的錢省下來,捐給災區的小朋友們,希望他們能夠早日住上樓房,早日重返教室。這就是愛,毫不吝嗇金錢,毫無保留地奉獻的愛。(汶川地震的事例,十分典型。)
讀了《愛的教育》后,我知道了愛是無私的,是毫不吝嗇的,這使我對我以前的行為感到慚愧和內疚——
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和爸爸媽媽去散步時,看到一個女人抱著一個孩子向我討錢。當時我認為這種人是不值得我幫助的,擺擺手就走開了。讀完《愛的教育》后,我深深地自責。如果我當時幫助了她,哪怕只有一枚硬幣,她也許會因此感受到愛的溫暖。(聯系現實生活,進一步突出這本書對“我”的影響。)
愛是無私的,是實在的,是博大的。朋友們,獻出你的愛,去幫助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我們要相信: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結尾點題,并發出呼吁,強化了文章的主旨。)
點評
1. 開門見山。小作者開篇就點出《愛的教育》這本書讓“我”感悟到了愛的境界。這不但緊扣題目,使全文行文緊湊,而且突出主旨,使讀者一目了然,讓讀者禁不住往下讀。
2. 聯系生活實際。一篇好的讀后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所以聯系實際思考是讀后感的重要內容。文章把《愛的教育》中掃煙囪的小男孩的故事與現實生活的大事件——汶川大地震中世人表現出的大愛無國界之舉相類比,以及與自己對他人的請求不屑一顧的無情的行為進行對比,從而反思總結出自己的錯誤,并且對愛的偉大有更深認識,體現出了小作者的感悟之深,并不是泛泛而談。
讀后感怎樣寫6
【文題亮相】
在成長的路上,我們閱讀過無數的作品。那一本本的名著,也許曾讓你思緒萬千;那一篇篇的美文,也許曾讓你拍案叫絕;那一首首的詩詞,也許曾讓你愛不釋手。請結合自我經歷與感悟,以“青春路上,與____相逢”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1)選擇一本小說、一篇文章或是一首詩詞的名字,填寫在橫線上;(2)文體不限(詩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寫作指南針】
讀書是一種快樂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這種快樂一方面源自文章的精彩,另一方面來自我們對作品獨特而深刻的感悟。當這種感悟打動我們的情感,觸及我們靈魂的時候,寫出來的文字自然會美不勝收了。怎樣才能寫出光彩奪目的讀后感呢?
法寶一、角度小巧顯智慧
有時,看長篇大論,無絲毫收獲;有時,讀片言只語,卻思緒連綿。與其面面俱到地寫讀后感,不如選取那些最能打動自己的細節或語言來突破。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往往能收到小中見大、細處含情的效果?闪钊诉z憾的是,不少同學寫作讀后感時貪多求全,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介紹了原作中的三四個情節,寫出了自己方方面面的感受。表面上看來內容充實,其實只是浮光掠影?磥,選好感悟的“點”非常重要。這個點一定要小巧,可以是一個人、一個故事、一幅畫面。甚至是一句話精彩的對白、一個動人的笑臉。如讀完《小石潭記》后,你可以從“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出發,談環境之美好;也可以從“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出發,談柳宗元凄苦之人生。
法寶二、感悟獨到見思想
不管是品味短小的故事,還是閱讀鴻篇巨制,我們總容易被人物高尚的行為而感動,會被人物邪惡的行為所激憤,或從中得到啟迪,或從中吸取教訓。這種感動與激憤,啟迪和教訓,便是讀后感的核心內容。要明白,寫作讀后感,讀只是基礎,感是關鍵。只’有從閱讀的作品出發,結合現實生活,尤其是結合自我的生活經歷或感悟,寫出來的文章才會言真意切,真實而富有感染力。如我們品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之時,自然不能滿足于詩歌所描寫的畫面、講述的生活,還要能展開想象的翅膀,由詩人聯想到自己,聯想到他人,聯想到社會。如此一來,思路才會開闊,感悟才會深刻。
法寶三、筆墨生輝展才情
寫作讀后感,和寫其它文章一樣,也得講究構思,也得講究語言。因此,在確定寫作重點之后,我們還得在結構與語言上下一番功夫。如當你讀到一段美不勝收的景物時,你可以直接引入文章,并由此引出諸如關愛自然、珍惜生活的討論,這樣寫出來的文章,筆墨靈運,描寫自然精彩。如談陸游的《游山西村》的時候,你還可以想到詩人的“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之類的佳句,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內涵自然豐厚。在語言上,一定要精益求精,或自然引用原文,或巧妙引入名言警語;或用比喻增添亮色,或用排比增添氣勢。
【佳作引路】
青春路上,與《青春之歌》相逢
肖琳凌
讀完書桌上的這兩本關乎青春的小說,我的思緒怎么也平靜不下來。一本是《青春之歌》,一本是《十七歲不哭》。完全不同的時代,天差地別的生活。一切都是那么遙遠,卻又仿佛就在眼前。在那個風和日麗的周末,我就這樣靜靜地與他們的青春默契地相逢。
在我的眼里,林道靜正宛如那窗臺上怒放的蘭花,格外純潔。但凡讀過這本小說的朋友,誰也不會忘記她出場的那個情景。在那個閉塞的車廂里,她那白色的旗袍,白色的線襪,白色的運動鞋,甚至手里捏著的那條素白的手絹,總是讓人揮之不去。就是這么一位十七八歲的女生,在一番跌跌撞撞的經歷之后,竟然懷揣著一個真摯的夢想:要成為一名光榮的革命戰士。你也許無法理解她的那股熱情,但是那樸素的信仰,卻似一朵散發著清香的潔白小花,悄悄地在我們內心開放。你會禁不住驚嘆,那富于戰斗的青春,是多么地美好!
放下《青春之歌》,細讀《十七歲不哭》。當我們走過楊宇凌、簡寧、林林的生活,上世紀九十年代少男少女的喜樂悲歡又牽住了我的情思。學業的成敗,人際的煩惱,情感的波瀾,朝我蜂涌而來。他們追尋青春的無拘無束,他們又弄不懂成人世界的游戲規則。在青春的路上,他們盡情的奔跑,盡情地感受;他們經歷著快樂,感受著痛苦;他們收獲著成長,也失去著年華。誰也不曾想到,成長中的挫折,最后成了青春路上無法抹去的風景。
靜靜地放下小說,窗臺上的蘭花似乎開得更旺了。我不由感慨,我的青春呢?沒有林道靜一樣的革命斗爭,內心卻時常在不停地掙扎;沒有楊宇凌那般曲折的經歷,迎來的卻是一條頗為相似的道路。正如席慕容的一首詩中所寫的:“所有的結局都已寫好,所有的淚水也都已啟程,卻忽然忘了是怎么樣的一個開始。翻開那發黃的扉頁,命運將它裝訂得極為拙劣。含著淚,我一讀再讀,卻不得不承認,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
青春叫人追憶,卻又讓人無奈;青春應當珍視,卻又被揮霍。面對這兩本厚厚的小說,淚水竟然潸然而下。自己曾輕松地寫下過“青春無悔”這四個字,可又能否真正做到“青春無悔”呢?值得慶幸的是,在青春的道路上,我看到了另一片風景。
【亮點賞析】
讀完名著,能夠寫出如此情感充沛的美文,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同樣是寫讀后感,本文的切入的角度可謂獨辟蹊徑。為了展示《青春之歌》的獨特魅力,作者將它與《十七歲不哭》擺到了一塊,并由此引發了自己對青春的感慨。三段青春生活,猶如三幅精美畫卷,將不同年代的生活展示得極為精彩。尤其是精妙的景物描寫與席慕容詩句的引入,文章更閃出了奪目的光彩。
讀后感怎樣寫7
讀后感,顧名思義,要先有"讀",而后才有"感"可言,它將閱讀與寫作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閱讀了一篇文章、一本書、一首詩而后將自己的感受、心得、體會寫下來形成文字,就是讀后感。
讀后感,“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后“感”。要寫讀后感就要讀懂原文,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讀懂理解了,再找準感觸點。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
一篇讀后感,不要寫諸多的感想或體會。只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即可。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把感想與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感想就越發的吸引人、感動人。
寫法:怎樣擬標題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一個醒目的標題,可以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有懸念的標題還能引人思索。建議擬主標題+副標題的形式。標題一定要高度濃縮你的感悟和體會。要結合感觸點來總結。如:
紅星帶我去戰斗----讀《紅星照耀中國》有感
奇妙的旅行----讀《海底兩萬里》有感
贊之歌----讀《荔枝蜜》有感
幸福在哪里----讀《長腿叔叔》有感
……
寫法:基本結構
01
記敘
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文章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文章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02
議論
亮明自己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03
感想
圍繞自己的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本章的主體部分,是對自己觀點的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要與所讀書的感觸點契合起來。
04
聯想
一篇好的讀后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于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當前發生和正在發生的社會事件,比較有代表性的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所選取事例要為觀點服務。
05
結尾
可以呼應前文,強調感觸,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結尾要自然,順理成章收束全篇;虬l人深思,或氣勢磅礴,或呼應標題,好的結尾就如鳳凰的尾羽,精彩。
幸福在哪兒----《長腿叔叔》讀后感
議論
在字典里是這樣解釋“幸福”的:使人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稱心如意。其實“幸!边@東西,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一樣的。有些人想象中的幸福那么宏大,那么難以實現,那這種人所謂的“幸!彼闶钦嬲男腋?但幸福對《長腿叔叔》的主人公婕茹莎來說,事事處處都充滿了幸福,有人關心她就是幸福。
記敘
婕茹莎是孤兒院的一個孤兒,一位好心的理事看中了她的寫作才華,將他送入大學深造,條件是每個月都要給這位理事寫一封信,匯報學習和生活情況。但理事聲明永遠不回信。婕茹莎從來沒有見過這位好心的理事,只是一次在昏暗的光線中偶然看到了他的身影——個子很高,腿很長。因此便在以后的信中稱他為“長腿叔叔”。在大學里,婕茹莎把他當做自己唯一的親人看待,畢業后她愛上了一個名叫杰維斯的男子,在無助時,她就再次向長腿叔叔求助。當她見到長腿叔叔時,發現長腿叔叔便是那個杰維斯!
感想
這本書其實就是一本平常的女大學生書信集,但卻被人們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這是為什么?我覺得就是因為作者對幸福的詮釋。書中有這樣幾句話:“有些人不是在生活,而是在奔跑,拼命地追逐地平線上某個遙遠的頂點。他們跑呀,跑呀,根本看不到沿途那美妙的風景,鄉間田園的幽靜。突然有一天,他們發現自己成了老人,筋疲力盡,至于那遙遠的頂點是達到了還是沒有達到,已經沒有什么區別。而我要與生活同步,把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樂趣積累起來……”
聯想
看,大部分人像上面那些“奔跑的人”吧!我曾讀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商人到山區尋找財富,他看見在山腳邊上有一個樵夫在曬太陽,就對樵夫說:“你在這里曬太陽就能曬來財富嗎?你要趁著好天氣上山砍柴!”樵夫說:“我今天已經砍足了我燒的柴,還去干什么?”商人很不理解:“你如果再去砍一些,不就可以把剩下的柴賣了攢下財富嗎?”樵夫:“攢下財富干什么?”商人說:“干什么?日積月累,你就會富足起來,然后你就可以開一個木柴加工廠,你的財富就會更多,你就可以在半山腰買一幢別墅了!遍苑騿枺骸百I了別墅干什么?”商人又用教導的口吻說:“那樣你不就可以無憂無慮的躺在山腳邊曬太陽了嗎?”樵夫盯著商人質問:“難道我現在不是在無憂無慮的曬太陽嗎?”商人無語。
結尾
這個故事與書中的那幾句話很相似。這個商人就是奔跑的人,而樵夫卻是這么知足。因為他知足,所以他快樂并幸福。通過這幾個例子,你明白幸福在哪兒了嗎?幸福在知足后面。當你知足了,你便會發現生活的美。生活對于不懂得知足的人來說,是一場悲劇,但對于知足的人來說,就是一種幸福的享受。
再次重復一遍:幸福在哪里?它在知足的后面。
讀后感怎樣寫8
在讀過一篇或一本書之后,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就叫“讀后感”。要寫好讀后感,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讀懂原文抓中心!白x后感”的“感”是從讀中產生的,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能感得深刻。
第二:選擇重點作感點。一本好書或一篇好的讀后感,可“感”的點很多,要寫好讀后感,必須選好“感點”。什么叫“感點”呢?感點是由書中某一個地方的內容引起的,引發我們體會的地方。面對眾多的感點,我們必須從中選擇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最善于寫的一個或幾個點,作為自己寫讀后感的切入點,切不可面面俱到。
第三:讀感結合有側重。讀后感中少不了對原文的“敘”述,但它不像記敘文中的“敘”那樣具體、形象、生動,讀后感中的“敘”要做到簡明。寫作時可以先敘述內容,后集中談體會,這種寫法適于只談一點體會。還可以邊敘邊談體會,“讀”和“感”交叉寫,這種寫法可以談幾點體會。
第四:聯系實際談感受。這個“實際”,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實際,也可以是別人的思想和生活實際。沒有情感的讀后感蒼白無力,有情感的讀后感才能感染人。
第五:結構安排有次序。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著重寫清感受后,結尾再回扣“讀”。還要注意讀后感的題目,可以直接以“讀《》有感”為題,也可以把自己的感悟作為題目,把“讀《》有感作為副標題!
【讀后感怎樣寫】相關文章:
怎樣寫讀后感07-11
讀后感怎樣寫06-02
怎樣寫讀后感05-01
女生怎樣寫情書01-28
讀后感怎樣寫 撰寫要求09-28
怎樣寫好話題作文11-08
怎樣寫自我介紹05-06
幼師培訓心得怎樣寫02-28
怎樣寫工作計劃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