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欄桿拍遍》讀后感(精選10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把欄桿拍遍》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 1
讀罷《把欄桿拍遍》,辛棄疾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文武雙全,可以說是全面發展,偉岸的身軀中鑲嵌了一顆赤膽忠心,把欄桿拍遍 讀后感。
雖很早就知道辛棄疾,但對他的認識僅止于一位著名的詞人,一位壯志未酬的愛國將領,內心卻不曾為他激蕩過。而先生的`文章,不僅讓我重新閱讀了辛棄疾的詞,重新感受了一次辛棄疾,從而真正認識了悲壯得讓人蕩氣回腸,執著得讓人心痛不已的辛棄疾。在先生的筆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場英雄,有著“封狼居胥”的壯志,有為君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熱血,然則現實卻將這一切敲碎。愛國將軍辛棄疾南歸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鋼刀利劍,只剩下羊毫軟筆,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感慨“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筆走龍蛇,淚灑宣紙.他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著血和淚涂抹而成的。“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他用盡一生都在等待一個能重新征戰沙場,報效國家的機會,讀后感《把欄桿拍遍 讀后感》。“可誰又能懂他這個游子,實際上有著亡國浪子的悲憤之心?”本想以身許國,淚灑大漠,如今卻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無處使。唯有登上危樓,痛拍欄桿。江水悠悠,似詞人長嘆,掩埋在歷史的長河中……從詞中跨越歷史去體會當年稼軒的心境,這是我所不曾體驗過的。畢竟,歷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豐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看到了一個“積300年北宋南宋之動蕩,才產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歷史上具有“獨特地位” 把欄桿拍遍的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辛棄疾。
一代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從他的一生中可以看出,為何詞風如此豪放不拘。一位愛國卻又報國無門,令人痛心!正是這種愛國精神成就了狂放派詩人辛棄疾。雖然辛棄疾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但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閑置的憤懣,所以辛棄疾也可以說是可憐的人,如他所說“欄桿百遍,終不能挽救南宋朝廷”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 2
今年寒假,我有幸拜讀了梁衡先生的《把欄桿拍遍》。首先看到這個題目,我的心里就已經有了許多疑惑:把欄桿拍遍?拍什么欄桿?怎么拍?帶著這一頭霧水,我開始了我的閱讀。
捧卷讀來,我深深地被那神奇的文字吸引。我貪婪地讀著。《把欄桿拍遍》,它使我沉醉,不能釋手。通過此文我才真正了解辛棄疾充滿豪情與蒼涼的一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辛棄疾《水龍吟》
雖然我以前也知道辛棄疾,但我對辛棄疾的了解也僅限于一名著名的詞人,一位壯志未酬的愛國將領,但也僅此而已了。但在梁衡老師的作品中,不僅讓我重新閱讀了辛棄疾的作品,更讓我重新認識了辛棄疾。
在梁衡先生的筆下,他,真真切切地站在了我的面前,一位沙場英雄,有著“封狼居胥”的壯志,有為君王贏得身前身后名的熱血。可現實將這一切無情地打破。辛棄疾南歸后,手里立即失去的鋼刀利劍,只剩下了羊毫軟筆,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浴血奮戰。
他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著血和淚涂抹而成的`。
讀罷梁衡先生的散文集,我終于明白了把欄桿拍遍的含義。“把欄桿拍遍”語出辛棄疾的《水龍吟》,宋代王辟之在《澠水燕談錄》中記載,一個“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唏噓獨語,或以手拍欄桿。嘗有詩曰:“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桿拍”。所以,“欄桿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欄桿來發泄心中說不出來的抑郁苦悶之氣。作者認為為辛棄疾造像,最貼切的題目就是“把欄桿拍遍”。在詞人把欄桿拍遍的振聾發聵的聲響中,我們讀出了辛棄疾真實的復雜的心情:不滿、憤懣、焦慮、懊惱、無耐、等待、企盼……
《把欄桿拍遍》作者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叱咤風云而又命運多舛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棄疾怎么從一個愛國志士成為愛國詞人的過程及原因。同時,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辛棄疾的一腔澎湃的熱血。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 3
辛棄疾,一個武者,一個著名的愛國詩人。年少時殺反賊,摛叛將,一腔報國熱血,卻不料,性直烈,久置閑,只得淚灑紙上。生活中的壯志難疇,化作點點詞句,最終功績寥寥,所作詩詞流傳于世。
悲壯?是的,但不止是。
有人說,他不受重用,是朝廷有眼無珠。可能吧。他帶的一小支軍隊,戰斗力再大,也勢單力薄。顯然,他需要皇帝的支持。于是他上書百封,作詩千首,生怕皇帝不知他的愛國之心。可換個角度,皇帝想要的是什么,是安寧,不是打回去。他以此番作為,正直,但并沒有最高成效。既在朝中,不僅要為國拼殺,也要通世故人情,想法讓皇帝認同自己的想法,要取得他的信任和更多的影響他想法的機會。試想,如果他用了政治家般的'手段,又會怎樣?
還有人說了,這種做法正是辛棄疾之所以為辛棄疾的所在。并不見得,辛棄疾人格所在,是愛國的魂,不是性情(這只是表現形式)。只要他仍心憂國家,他就是他。為了報國這個志向,他既便無法如前文所說一樣,也應該收斂一些,得到更多領兵的機會,同時謹慎為官,使皇帝對自己的信任不再動搖。
于是有人又說,他的熱烈的報國之心是無法抑制的。他的做法,應落到報國上,而不是抑制情感上。目標是收回失地,結果若是收復成功,那中途的辛酸也終會為愛國之人所容。畢竟能達到的話,表達方式的改變也就顯得無足輕重了。
辛棄疾,歷史長河上如此耀眼的星。如果能稍做改變,也許他在世時,能少幾分憂愁,歷史上會多一位能臣。至于文壇上那位身披戰甲卻遠離沙場,只能寄情于詞話中的詩人會怎樣,也就不得而知了。
終究,歷史無法改寫,辛棄疾的血淚成為了后人們對他的悲情贊歌。可這歌聲,他聽不見了,只能在無奈于慨嘆中了完一生。從他的經歷中,我們學到的不僅是所謂愛國,也能明白讓人生無悔的一種選擇。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 4
梁衡寫的人物散文,一向是很出眾的,每一句描寫和點評都仿佛直勾勾地寫到讀者心里。古代文人墨客,近現代風流人物,每一篇文章都有點悲壯的意味。尤其是描寫辛棄疾的散文《把欄桿拍遍》更是一部令人感嘆的作品。
辛棄疾是一個帶有悲劇色彩的人物:“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是一名愛國詩人,能文能武,一身正氣。無奈不被朝廷賞識,“誰能懂得他這個游子,實際上是亡國浪子的悲憤之心呢?”晚年的他,已無沙場報國的機會,只得“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梁衡在文章的最后也發出了感慨:“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拋棄的感嘆與無奈中度過的。當權者不使為官,卻為他準備了錘煉思想和藝術的.反面環境。他被九蒸九曬,水煮油炸,千錘百煉。”
在當今社會也有很多人自詡才華橫溢,苦于不被賞識,就拿辛棄疾的“欄桿拍遍”來顧影自憐。他們在頹廢中浪費了青春和激情,最終一事無成。
我有一個同學,曾經非常喜歡寫小說,投過好幾次稿,都沒有被采用。如此遭受了幾次挫折后就來向我傾訴:“太不公平了,為什么沒有人欣賞我的文章?為什么我的才華總是被埋沒?”他的神情像一匹千里馬找不到伯樂,眉宇間透露著一絲絲悲憤,好像全世界都對不起他。我啞然失笑,嘗試著開導他:“你不必太灰心,只要做好自己就行了。”他并沒有繼續自己的“事業”,一旦有人對他提到文學寫作的事情,他就搖搖頭自怨自艾,卻再也沒有動過筆。
在我們身邊,這樣的人還有很多。總是把責任推脫給別人,從來都沒有為自己的夢想不屈不撓地努力過。這和滿腔熱血的辛棄疾有很大的差別:辛棄疾從小就明確了一生的目標,期間遭遇過挫折,但從沒有放棄,縱然懷才不遇,仍然成為一代著名詞人。梁衡也在文章末尾提到:“他并不想當詞人,但武途政路不通,歷史歪打正著地把他逼向了詞人之道。終于他被修煉得連嘆一口氣,也是一首好詞了。”
我們還年輕,還有很多好的機會等待我們爭取。早早的放棄自己,大好青春僅僅用來把“欄桿拍遍”,倒不如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地朝著自己的夢想前行。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 5
這個暑假,我有幸讀了梁衡先生《把欄桿拍遍》這本書,閱讀之后,我的感觸很深。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許多名人的內心思想和處境。
《把欄桿拍遍》是我喜愛的散文集之一。其中,光聽這個名字就讓人感覺很深奧,更是讓我迫不及待的去打開它,閱讀它。這本散文中最讓我難忘的',一篇是《覓渡、覓渡、覓何處?》,這篇文章介紹了文學家,革命家瞿秋白從轉黨為文到從容就義的過程。他一開始就不是舞刀弄槍的人,他不僅黃埔軍校講課,也在上海大學講過課,他的才華熠熠閃光,聽課人的擠滿禮堂,爬上窗臺,甚至連學校的老師也擠進來聽。瞿秋白與魯迅,矛盾,鄭振鐸這些現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齊肩置頂的呀。他的文化,他的才華令我對他產生了濃濃的欽佩之情。
然而瞿秋白的從容就義,我覺得更是不應該,他被王明等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在長征時借口他有病,不帶他北上,而比他年紀大的,身體弱的徐特立,謝覺哉等人都安然到達陜北,活到了建國的那一天。是被王明這些左傾路線分子所殺,好比是被自己人按住脖子,等待好讓敵人的屠刀來砍。而瞿秋白先是仔細的獨白,然后就去從容就義槍決了。所以我覺得瞿秋白的就義,實在是不應該發生,共產黨又失去了一名無產階級革命家。瞿秋白死后,魯迅親自為他編文集,裝幀和用料在當時都是一流的。由此可見,魯迅與瞿秋白之間的友誼就像馬克思和恩格斯一樣完美。
《把欄桿拍遍》是一本重點介紹一些歷史和革命人物的散文,這本書讓我十分難忘。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 6
讀了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欄桿拍遍》。通過此文我才真正了解辛棄疾充滿豪情與蒼涼的一生。
掩卷沉思,再三咀嚼。如不是有淵博的學識,深邃博大的思想,梁衡先生怎能從中發出如此多的感悟?《把欄桿拍遍》一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如同一泓清泉沁人心扉,筆下所繪的稼軒一顰一笑若隱若現。
于是,在梁衡先生字里行間所注入的無限深情中,真切感受到先生對詞人的同情和惋惜。我想如果稼軒在世,也會有當年白樂天那種“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的.感慨。當然,更有知音為何在千年之后出生的余恨。而我在閱讀此文時,時而為其絕妙的一筆而贊嘆,時而在平淡中品味生活的哲理,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 7
剛接觸這本書是在高中時期,近來讀讀體會一下作者的心境。
《把欄桿拍遍》是我國當代著名散文作家、新聞理論家梁衡所寫的一篇人物評傳性質的散文,塑造了一個叱咤風云而又命運多舛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棄疾怎么從一個愛國志士成為愛國詞人的過程,是解讀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散文名篇。被許多人譽為是影響自己青年時代的'一篇好文,是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
"把欄桿拍遍"語出辛棄疾的《水龍吟》,是該詞引用的一個典故:宋代王辟之在《澠水燕談錄》中記載,一個"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唏噓獨語,或以手拍欄桿。嘗有詩曰:"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桿拍"。所以,"欄桿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欄桿來發泄心中說不出來的抑郁苦悶之氣。
作者認為辛棄疾造像,最貼切的題目就是"把欄桿拍遍"。在詞人把欄桿拍遍的振聾發聵的聲響中,我們讀出了辛棄疾真實的復雜的心情:不滿、憤懣、焦慮、懊惱、無耐、等待、企盼……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 8
我最近讀《把欄桿拍遍》,在書里我看到了很多偉人。每一位偉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無論是宋代的辛棄疾、范仲淹、李清照,還是近代的周恩來、彭德懷、心中都有一個國家,雖然似乎文章有意把他們的結局寫得悲慘,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都有一個偉大的理想。我想好像并不是努力了自己的理想和夢想就能實現。彭德懷在朝鮮戰場英勇指揮成功地阻擋了聯合國軍的進攻,回國后他當上了國防部長。他本來可以安安穩穩地享受尊榮,但他非要管政治上的事,最后冤死獄中,但堅持了自己的.理想。
林則徐,他也是一位英雄,他的心中裝下了天下百姓。他“虎門銷煙”,但銷到最后,把自己“銷”到大漠戈壁,書上有一句話說“林則徐是皇家欽定的中國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舉出來的近代史開篇的第一位功臣。”他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自己的理想。
這倆個人都有一個特點,他們的堅持是“錯誤”的,這也讓他們受盡了苦難,可是在歷史長河的證明下,他們被認為是“錯”的行為卻是一大功勞,文章上寫彭德懷是“文死諫,武戰死”的人,都給出了很高的評價。我們的理想可以十分偉大,但是踐行自己的正確的理想的路程中會有很多的困難,但我們要堅持自己的理想,因為總有一天自己的堅持很可能被理解。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 9
南宋的墻上掛著矛和盾,另一張臉在下面走動。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南宋時期,戰爭四起,亂世紛爭,生與死的扭曲,血與淚的翻滾,終于,翻出了一個辛棄疾。
《把欄桿拍遍》是我國著名的散文家梁秋雨先生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塑造了一位愛國、凄慘的辛棄疾,揭示了他從愛國志士到愛國詩人的過程。
讀多了繁雜枯燥的文字,回頭來看這篇散文,只覺蕩氣回腸、酣暢淋漓。原來散文不只有少女執紅牙板,還能有好漢唱東流去!我不由得贊嘆,這篇一流作者寫出的一流文章。
辛棄疾,在從前的我眼中,不過就是一個怒也筆墨,哀也筆墨的`詩人,這五千年中又何缺此等人?看了這篇文章后,我才懂,他是辛棄疾,也只能是辛棄疾,他本該一生叱咤戰場,卻只能將豪情壯志壓縮再壓縮,滴在詩里。他是一位懷才不遇的戰士。王勃、李白、陳子昂,他們將才華投擲于山水,而辛棄疾卻一心為國。因此,華夏歷史中,屬于他的那片土,注定是血紅的。
自古亂世出人才。亂世春秋百家爭鳴,安史之亂杜甫蹙眉,而南宋,出了個辛棄疾。如今我們少了昏君,多了和平,卻也失了在亂世中看透世俗的偉人,不妨在繁華中想想吧,保持一顆寧靜致遠的心,像辛棄疾一樣站起來,千年以來,浩氣永存……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 10
《把欄桿拍遍》是梁衡的一本散文集,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像一個歷史人物的一部傳記。
有一位詞人,卸灑戰場;有一位武將文采飛揚,這個人就是辛棄疾。
辛棄疾作為一位將領,他從小就苦修劍法,二十二歲就組建起一支數千隊的義軍,只率數個騎兵,就突入敵營,生擒了叛將。他如此的武力高強,驍勇善戰,繼續北上,他或可光復宋朝。可一次難歸,他失去了刀劍,取而代之的是一桿毛筆,讓他再也無法馳騁沙場,血濺戰袍,只能像屈原一樣仰問蒼天,像共工一樣怒撞不周。,留下的也只有。一生悲壯的呼喊,遺憾的感慨與無奈的自嘲。
即便無法為國收復失地,但他在任職的時候也是時為國家著想。辛棄疾實在太愛國了,無時無刻不在真抓實干,時刻擺出一副要沖上前線的`樣子,這怎能不讓朝廷心煩?他愿為國去病,但大權由一個。偏安江南,只顧享樂的人掌握的時候,他也只有將諫言咽下,將忠心深藏,登危樓,一拍欄桿,熱淚橫流。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正如他所號“稼軒”一樣,一位愛國志士壯志未酬,只能回家種地,每天在山坡與河流邊渡步,與百姓聊一些農桑收成之類的閑話,滿腔熱血,無處釋放,這位豪放派的詞人只能嘆息,咀嚼自己的哀愁,也成為了一位婉約派的詞人。
梁衡對辛棄疾的評價是:“詞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多重的身份造就了他在文人中的地位,他是唯一的,是獨特的。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相關文章: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10-05
讀《把欄桿拍遍》有感11-08
把欄桿都拍遍讀后感09-25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5篇02-24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10篇)01-20
讀《把欄桿拍遍》有感(精選22篇)08-02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通用16篇)10-09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通用15篇)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