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富論》讀后感 推薦度:
- 國富論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國富論讀后感4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富論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國富論讀后感1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6秒,在朦朧的煙霧中,在千萬同胞的期待中,我國的第一艘宇宙飛船終于成功發射。中國,這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又向未來近了一步,也更向科技發展的新時代更近了一步。
17年后的一天,我正坐在舒服的沙發上,專心致志的看著手中的這本《國富論》,竟情不自禁地把它與祖國的復興之路結合起來。
開《國富論》是蘇格蘭經濟學家,哲學家亞當斯密的一本專著。這本專著共為五卷。它從國富的源泉──勞動,說到增進勞動生產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換,論及作為交換媒介的貨幣,再探究商品的價格,以及價格構成的成分──工資,地租和利潤。書中總結了近代初期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經驗,批判吸收了當時的重要經濟理論,對整個國民經濟的運程做了系統的描述,它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從《國富論》中文懂得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自由主義對我國的.經濟發展也是十分重大的。
在我國的今天,脫離了計劃經濟也不過三十年,與英國將近三百年的自由經濟意識還無法相比,東部開放的海城市還好,西部地區則明顯的體現出落后,不但經濟落后,思想也落后,表現命令不到絕對不作為的慵懶心態,與沿海開放區的那種創新思想大相徑庭,這也是西部發展不起來的主要原因。所以思想不自由,不主動,就會落后。有人認為中國是一個難以創新的國家,可是少年強,國則強,少年弱,國則弱。中國沒有因為別人的評論而放棄自己的夢想,從來沒有放棄過追夢。因為它深信,只要努力,就會成功,只要不放棄自己的信仰,就會成功。就算失敗了也要再爬起來,因為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夢。就好像每個人都可以仰望星空,心光灑在每個人的臉上照亮更加豐沛的人生,也照亮更加燦爛的中國。
國富論讀后感2
剛好這個五一節值班,我空暇時間讀完這本亞當斯密的《國富論》。
《國富論》全稱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出版于1776年,距今已經245年了,該書奠定了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基礎理論,標志著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建立。其影響就不說了,簡單說說我自己的收獲吧!
首先看一下百度百科的總結:《國富論》認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追求個人利益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唯一動力,同時,人也是理性的,人們能在個人經濟活動中獲取最大的個人利益。如果這些經濟活動不受干預,那么經由價格這只看不見的手的引導,人們不僅會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還能推進公眾利益。總結的比較精煉。
我個人留下印象的是幾個概念:
1,生產力發展導致社會分工的出現,市場越大才能支撐越細化的分工,這個就和現在大城市更多機會的現象對應上了,比如你專心唱歌、跳舞、乃至編程、研究核彈等等,你做的越專業越精細越需要一個廣大的市場,因為簡單來說所有人工作的產出都是產品,不管是完整的部分的外在的內在的,只有你的產品有人買單,你才能拿到貨幣來支付其他生活消費等各種所需。如果你將來想要做一份十分專業化的`工作,那就必須在大城市,同樣如果你要做一項小眾化的生意,那也是只能在大城市。反過來說,也就是越大的城市擁有的產品或服務(比如教育、醫療、娛樂)越專業化越高水準。很簡單的道理,解釋了我對大城市的向往。
2、交通越便利,產品成本越低,市場越大。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就是注意在新的交通方式即高鐵的快速發展下那些新的交通樞紐城市的發展潛力,城市如此,社區也是如此,買房子的時候注意交通線即地鐵的發展。
以上就是我讀《國富論》的一點感悟吧。
國富論讀后感3
第一次看到《國富論》這本書,只看了第一章的論分工,身受震撼。相恨見晚。200多年前就有這思想,使我對西方國家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其思想是值得我們學習。影響人類文化100本之一果然名不虛傳。原來我們現在所學的很多內容幾百年前西方就有了。以前看了馬克思的<資本論>的價值勞動市場的一些概念,對馬克思真是佩服。呵呵。原來很多的思想在《國富論》里就已經提出來了。我想馬克思是吸收了亞當-斯密的思想。
17世紀正是第一次工業革命,也是亞當-斯密寫這本書的時候。第一次工業革命結束了人類長期以來傳統農業社會,步入了現代社會。其之前普遍是靠人的雙手及簡單的工具勞作,生產力非常極其低下。整個社會發展及生活節奏非常緩慢,而人的思想相對也是呆滯不前。
第一次工業革命典型的代表就是蒸汽機,才有比較現代的工具。如火車,輪船,蒸汽抽水
機等大幅度提高生產率。大批的工廠開始出現。至此世界的發展節奏明顯加快,大踏步的發展。而人的思想也大踏步的進步,也才有牛頓等那個年代的很多偉大人物。
亞當-斯密提出的影響深遠的思想就在這大背景下產生了,他的觀點跟第一次工業革命有相當大的影響。所謂生為逢時。
自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其當時的思想水平及生產率遠遠高于其他各國。綜合國力無人能敵。也難怪稱日不落帝國。單純的說英國的財富完全建立在掠奪殖民地人民血汗的'基礎之上,那是片面的。
那時候我們的中國呢?正是清朝,談不上發明。滿族是在草原靠騎射的一個民族,相對的起知識很原始。偶想那時候他們覺的馬是的交通運輸工具了,有馬就夠用了。雖然發明了火藥也有火炮,這只單單在軍事上單純占有一些優勢,但是社會的進步需要更多的是先進思想和科學技術。
國富論讀后感4
《國富論》讀后感《國富論》,顧名思義就是寫怎樣的經濟體制能夠使國家富強。在這本書中,我讀到了一個學者對世界的超強洞察力,他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正是在他的理論基礎上,制定國家經濟發展計劃,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強大,從而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全書共五篇,每篇又分成若干章。五篇的內容分別是:論勞動生產力增進的原因并論勞動生產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給各階級人民的順序;論資財的發行及其蓄積和用途;論不同國家中財富的不同發展;論政治經濟體系;論君主或國家的收入。在這看似煩悶的標題下的內容卻生趣動人。而全文令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亞當斯密在開篇就舉的那個“制針”的例子。一枚小小的針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讓一個人從頭做到尾,一天恐怕連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協作,每人負責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卻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來如此神力?其實,道理很簡單分工可以使勞動專業化,可以提高勞動的.熟練程度。不僅如此,分工還有一個妙處,就是它能為發明和改進機械提供契機。最初的蒸汽機比較笨,活塞的升降,需要一個兒童來開啟和關閉汽鍋。有一次,有一個按活塞的小孩,因為干得久了,就“懶”中生智,把開閉汽鍋的舌門把手,用一條繩索系在機器的另一端,讓舌門隨機器的運動而自動開閉。
這是亞當斯密在《論分工》里面的例子。就是這些和生活緊密相連的比喻,他就像一個經驗爐火純。
【國富論讀后感】相關文章:
《國富論》讀后感06-14
國富論讀后感10-25
國富論讀后感04-18
國富論的讀后感12-09
《國富論》心得體會03-21
《國富論》讀后感(15篇)03-10
《國富論》讀后感11篇03-10
《國富論》讀后感(11篇)03-10
國富論讀后感14篇03-14
國富論讀后感(14篇)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