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3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英國暢銷20多年的國民級心理咨詢入門書。作者是一位資深心理咨詢師,Robert de Board,他巧妙的將自我心理探索的一些實用方法和技巧在一個小故事里緩慢發酵并推演出來,深入淺出。故事里患了嚴重心理疾病的蛤蟆先生,在與咨詢師蒼鷺的十次面談之后,慢慢跳出了童年傷痛帶來的困擾,并對未來有了清晰的方向和規劃,他身邊的朋友們也相繼產生了對新生活的憧憬和期待,是個不折不扣的happy ending。
當然,我們不要去探討現實生活中十次咨詢能不能解決一個困擾人生非常嚴重的心理疾病這樣的問題,傷痛的治愈可長可短,有些人用一生來修復傷痛,還有些人一生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傷痛是什么。一句老話——幸福大抵相同,不幸則各有各的不幸。這本書其實旨在幫助人們找到各自的傷痛,以及背后相似的原因——那個源頭,換句話說就是引領我們發現問題并尋求背后的答案,而尋找答案的過程我們很大程度上實現了自我療愈。
蛤蟆從最開始那個想要依賴蒼鷺“給出”答案的“孩子”,成長為一個愿意主動配合和探索的“成人”,他在整個過程中沒有“得到”過現成的答案。咨詢師蒼鷺大多時候扮演“傾聽”的角色,引導蛤蟆“說出”自己的故事,而“說”的過程其實就是蛤蟆與自我生命鏈接的過程——他一邊說,一邊發現,一邊產生疑問,這時蒼鷺又適時扮演起另一個角色:“講解”,幫助蛤蟆找到正確的方向。
在剝繭抽絲的過程中,蛤蟆多年來的諸多困惑得到了開解,心態也逐漸變得積極爽朗起來,而作為看客的我們都感同身受吧:是否也曾為自己的不快樂責怪他人?又為他人的眼光嚴苛自己?情緒沒來由的失控?還有深陷“心理游戲”的泥沼直至贏了游戲輸了自己……人生似乎總有解不開的小疙瘩,擰巴成了情緒,其中有一種叫“憤怒”的情緒,蒼鷺用兩個例子來說明它的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強烈的,如同煤氣罐的爆炸,威力很大,殺傷性也很強,我們可以理解為雷霆震怒;還有一種是不帶攻擊性的緩慢釋放,這種方式可以持續很久,幾小時甚至好幾天,便是慪氣,這種情緒我很熟悉,為了抵抗父母老師的嚴苛,向外順從討好,向內用利劍傷害自己。而這些從童年發展而來,用來自我保護免于受到傷害的防御機制,會幻化為成年人一些不當的行為策略,雖無關“道德”對錯,但看到一個成年人撒潑慪氣,實在是件有點讓人尷尬的事,而更尷尬的,是鮮有人意識到這一點。
《成長的寓言》那一章,蛤蟆若有所思的說道:“我之前從沒意識到父母其實擁有巨大的權力,可以對子女擁有絕對的控制權。他們可以愛孩子也可以拋棄孩子,可以寵愛他們也可以虐待他們,你擁有怎樣的父母,就像買彩票一樣,得看走不走運。”蒼鷺說:“你說的很對,蛤蟆。大多數的父母會盡最大的努力來養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傷害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會不可避地把他們的觀念和行為傳遞給后代,正如他們一定會把自己的`基因傳給下代一樣。所以孩子們要學會的是,如何應對和防御因此而產生的后果。”
所以,我不斷學習,覺察,接納和自我療愈。沒有傷痛的童年鮮有發生,看到傷痛卻慣于指責也無濟于事,只有嘗試諒解并和過往妥協,積極的做出改變,才能撥云見日,看到新世界。
今晚和一個友人聊天說起,我心里有一股勁兒,這股勁兒一直在推動我四處沖撞,像個充了氣但沒收口的氣球,漫無目的的飛,我想,這可能是一股想要“找到答案”的勁兒,始終不滿現狀,始終不信擺在眼前的答案,始終想要追尋真相。而現實中的答案并不會像故事里那么完美自洽,可能是遙遠的一個點,可能是近前的模糊一團,需要漫長的時間使之變得澄明清澈。
但只要在找尋的路上,終歸我會無限接近想要到達的地方。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2
讀書的過程像是在各種書中搜尋出自己的形狀的拼圖,讀的書越多,越發感受到自己如今只是拼起了拼圖的一角。
是的,我認同,讀的書越多是使人越謙和的。
從這本書里沒有學到許多什么新的東西,但跟隨蛤蟆先生一起去看心理醫生的過程,讓我回憶起我是怎樣成長的,一路走來與自己無數次的沖突與和解是怎樣的不易,讓我意識到不論現在的我有多少缺點或不足,都要珍愛自己,都要熱愛生活。逐漸成長的蛤蟆先生,以及蛤蟆先生成長的故事使我感到一種親切,并從中獲得了許多溫暖、柔和又堅定的力量。
和蛤蟆先生成長的契機是相似的,我人格上的成長也是從回顧生活開始的。
在某一刻我的回顧中,我回顧的開始不再是事件本身,而是意識到這件事對我的意義,對我的影響以及影響的來源。
這讓我進一步地看到,在我的過去中,一件件事情的發生實際上都不是“偶然”,而是有順序、有聯系的“必然”。一件事情它發生,它在一段時間內影響我,甚至重塑我的底層邏輯,使我成為擁有不同行為模式的人。
回顧中的成長像是進入長跑最后的沖刺階段,讓人在快速前進中感到一種撕裂與能量注入的拉扯,然后在跑過終點的那一刻得到一種巨大的滿足與充實。
但確實只有懸置的、認真的反思才能為自己帶來真正的成長。不嚴肅的反思,又或者說,從別處看來的自己認同的別人的反思只會讓人有一種廉價的思考感,讓自己覺得好似知道了什么道理,有了什么思想覺悟,但其實那還是在自己的價值觀體系里的東西,哪怕不是,也不會因為看到時的認同感就成為自己的東西,看到了什么觀點,以為“我也是這樣想的,只不過我說不出來而已”,這就是虛假的反思和思考,你不是說不出來,你就是沒有。只有自己嚴肅的思考過后反思出來的東西,才是真正的自己的東西。虛假的回顧與反思是如此的輕浮,它只是一種附庸風雅。
有很多曾經被認為是自己的“黑歷史”,想起就想對自己說聲對不起的那些事又或者讓我回憶起來腳趾能摳出兩室一廳的尷尬事,又或者曾經讓我很憤怒、很受傷的那些事,在經歷了懸置的回顧和反思以后,已經理解為什么會發生那些事,會做那些決定,會產生那樣的情緒,所以現在再去回想,已經可以確定自己不會再做出同樣的事情,不會做出同樣的“錯誤決定”,所以過去那些已經發生、無法更改的事情已經不再使我對自己感到內疚,已經能夠客觀地去看待,與它們和過去的自己和解。
當與所有的過去和過去的自己和解以后,就會迎來人格上的溫和,我稱之為一種真正的“溫柔”,這樣的溫柔它不是能聽得見的軟言細語,它不是能看得見的`笑臉相迎,而是對各種事情各種人的理解、認同,以及不理解、不認同時也不會有刻薄、偏激、否認的言語攻擊,是不會情緒化處理事情,凡事只跟隨自己的喜歡與不喜歡、自己認為對與不對去表態,是會控制自己的沖動言行舉止,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當的行為。
在書中將此定義為“高情商的人”:“情感智力能讓你在自我成長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遠,因為它將帶你從獨立的個體走向共生的關系。獨立性隱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還包括獨特的才能、與眾不同的部分。獨立的人時刻守護新發現的自主權,如同一個曾被殖民的國家重獲自由一樣。這當然沒錯,但共生性則體現出成熟和自我接納,還包括求同存異地接納他人。共生性可以讓你在社交和工作上與別人有效聯結,協同合作。”
和蛤蟆先生一樣,我也認為“所謂活得真實,就是真誠地回應當下的需求,這能打破從童年延續而來的因果循環,讓真實的自我擺脫過去的經歷的束縛,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
愿每一個人都能夠真正的、精神上的熱愛生活,享受生活,在思想的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3
“河岸的天氣漸漸變了,空氣中彌漫著一絲前所未有的不詳氣息。烏云陰沉地籠罩著田野,黑壓壓的,令人不安。幾只鳥兒漫無目的地在灌木樹籬里飛來飛去,唱著不成曲的調子。鴨群平時總為誰冷落了誰、誰羞辱了誰而嘎嘎地爭執,現在卻一頭躲進蘆葦叢中,專注地待著,除非遇到最嚴重的襲擊,否則一概不理會。唯有漆黑蜿蜒的河水依舊流淌著,千變萬化的樣子底下卻是一成不變的性情。河流為一些動物劃分了地界,也成為另一些動物的高速公路。水流默默地集聚威力,看似謙虛低調,可誰要輕視了它,它危險重重的能量就會爆發。”
這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的開頭。
在我的心理學小朋友圈中突然流行起一件事來——那就是去往西西弗書店買《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本書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蛤蟆先生第二次去做咨詢。和第一次一樣,蛤蟆先生在咨詢開頭時有些許沉默,緊接著就是壓力在飆升,焦慮感倍增。這時,咨詢師蒼鷺終于開口了,“蛤蟆先生,今天你感覺怎么樣?”蛤蟆想都沒有想就回答:“挺好的,謝謝你。”咨詢室里又沉默了。緊接著,咨詢師蒼鷺繼續問到;“蛤蟆先生,今天你感覺怎么樣?”蛤蟆先生就有疑問了,剛剛我不是回答了嗎?怎么又問今天我感覺怎么樣呢?
讀到這里,我想起小學時,英語老師總是會問,“How are you?”我們也總是想也不想直接回答:“I’m fine,thank you.”實際上,我們真的I’m fine嗎?可能是有更多的情緒吧。比如:快樂、高興、沮喪、緊張、不滿、甚至憤怒等等。我們總是不能體察我們現在真實的情緒,而情緒化的用行為去表達,這樣反而讓對方一頭霧水或產生更多不友好的情緒并也用著情緒化的.方式去表達。兩者就進入了人際沖突區。
那我們應該怎么回答呢?答案很簡單,用心去體會,體會到什么情緒就用情緒詞來表達。按照中國古老的教育方法是不去體會情緒,把情緒壓在心中,或用情緒化的方式來表達。前者久而久之會抑郁,后者不僅不能很好地表達情緒還會在人際關系中發生不必要的沖突。
在這本書中,我在咨詢師蒼鷺先生上學習到了一個小技巧——那就是“聆聽”。你讀到這一定會覺得奇怪吧!“聆聽”難道還有什么其他特別之處嗎?
親愛的讀者,請允許我細心地為你解釋吧!這里的“聆聽”可不是簡單的“聽”,有口無心、斤斤計較。而是“聽”!十目一心耳為王的“聽”。聽“事實”,聽“情感”,用“尊重”去“關注”。
這個方法很適合用在親子教育上。孩子回到家明顯悶悶不樂,這時,家長蹲下來就需要“聽”了。“事實”加上“情感”。“噢!媽媽好像明白了,寶貝在學校不小心撞到小美,寶貝給小美道歉,小美卻回應寶貝是故意的。你當時的情緒是傷心難過還有委屈。”接著就是欣賞孩子:“寶貝,我從這件事中看出你的擔當、勇敢,你是個負責任、善良的好孩子!”再接著可以讓孩子學會表達情緒并解決此事:“如果解決這件事,寶貝心里是不是要好受很多?這樣吧,我們給小美表達:‘小美,上次不小心撞到你的事我想花幾分鐘的時間向你表達。首先,非常抱歉,不小心撞到你了。上次道歉后,你的回應讓我十分難過。我們一直一來就非常的要好。我也知道,我以前的一些做法不太妥當讓你有情緒了。非常對不起,希望我們能和好如初。’”
此書還有很多精彩的地方因為篇幅不能一一呈現,所以,我還摘抄了七個句子來結束此篇。
“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
“能幫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自己。”
“必須完成的事情,只能靠自己才能完成。”
“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
“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
“所謂活得真實,就是真誠地回應當下的需求。”
“情緒并非可有可無,而是自我的核心。”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相關文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07-08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的讀后感07-2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05-18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精華)07-08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7篇08-19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3篇)04-22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3篇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