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家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巴金的家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巴金的家讀后感1
激流三部曲,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家》、《春》、《秋》,我讀的,是其中一部《家》。它講述了二十世紀初期的一個封建大家族高家的故事。
高家有三位少爺,大哥高覺新,二哥高覺民,三弟高覺慧。
大哥覺新的性格與二哥三弟迥然不同。他雖然善良,卻從骨子里透出怯懦。他視祖父的話為律法,卻又對有新思想的青年充滿同情,并給予幫助。他幫助覺民逃婚,幫助覺慧離家出走。他痛恨封建制度,但這該死的思想卻早早的深深的.在他的腦海里扎根,他雖然接受新思想的啟蒙但卻不敢過多的接觸。他在祖父和弟弟們之間的夾縫之中生存,我喜歡他的善良,卻討厭他的怯懦,兩種性格在他身上如同陰陽兩極一般契合。最終,他的“不抵抗”主義卻造成了他與妻子瑞鈺,表妹梅三個人的愛情悲劇。
二哥覺民和三弟覺慧的性格倒是十分相似,但是相比于覺慧,覺民要成熟穩重得多。他們受到新思想的啟蒙,勇于參加學生青年運動,熱心創辦刊物,宣傳先進思想。
覺新的性子有些激進、叛逆,他愛上聰明伶俐的婢女鳴鳳,但馮樂山卻指名要娶鳴鳳為妾,鳴鳳堅決不從,投湖自盡……愛情的悲劇讓他徹底覺悟,離家出走,投身革命事業!
高家,是一個舊社會常見的封建大家族,它表面上看起來光鮮亮麗、井然有序,但是實際上它處處遍布著黑暗,勾心斗角、爾虞我詐。兩個有思想、有抱負、有理想的新青年出生在此,他們沒有被封建舊制熏陶成行尸走肉,而是勇敢地沖出牢籠!
覺慧最終沖出了牢籠,他掙脫了束縛,成為了真正的勇敢者、革命者!
巴金先生以成熟尖銳的文筆狠狠地戳穿了封建專制制度的罪惡與黑暗,揭露了在溫馨和睦掩蓋下的大家庭的勾心斗角與險惡。此外,他還描寫了在新思想的推動下,新一代青年逐漸覺醒和反抗。陳舊的封建勢力雖然強勢,但那畢竟已成為過去,和現代社會必然的發展道路相悖,陳舊的制度始終會被社會所淘汰和遺棄,如同生物,物競天擇!
巴金的家讀后感2
從那個風雪交加的夜晚,兩兄弟回到自己的公館,到最后那一艘緩緩駛向與遠方的行船,《家》已經讀完,一幅幅經典的畫面卻在我的心中久久地徘徊。
《家》講述了一個封建的家族——高家慢慢由輝煌走向衰落的故事。高老太爺是這個家族的統治者,一個封建禮教的代表。他做了不知多少年的“四世同堂”的好夢,及夢想成真時高家卻淪落到了墮落的邊緣。
覺新與梅被分離,梅抑郁而終,而覺新的妻子瑞鈺卻因為避“血光之災”難產而死。鳴鳳因為將要被嫁給馮樂山,忍痛與心愛的覺慧告別,投湖自盡。因為老太爺的逼迫,與琴相戀的覺明離家出走……封建的禮教,摧毀了一對又一對年輕人的幸福。高老太爺的兩個兒子克安和克定不務正業,坐吃山空,欠債無數,把老太爺氣得病倒。高老太爺病死之后,他的三個兒子因分家產而爭吵……終于,覺慧醒悟了,離家出走。
一出又一出的鬧劇,讓人徹底認清了摧殘生命的封建禮教。高家的人接連成為封建的犧牲品,甚至連高老太爺也沒有幸免,高家墮落了。
我最不能忘記鳴鳳的死,只是讀著這一段,心中不免充滿了悲哀,同情與憤慨。最后投湖前的那一聲“三少爺,覺慧”仿佛穿透紙張,清晰地傳到讀者的`耳邊。這是鳴鳳第一次直呼覺慧的名字,但也成為了最后一次。這是下等人第一次與上等人平等的告別,可惜這告別的背后是無盡的悲哀。天地悠悠,可惜覺慧和鳴鳳生錯了時代。在那個黑暗的年代,青年人的愛情注定是悲劇。
這就是舊社會!這就是封建家長制!這只不過是眾多悲劇之中的冰山一角,誰能想象得了,在中華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如此悲劇重復了多少次!高家的落寞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終于,年輕人們紛紛覺悟,開始了與舊社會不懈的斗爭。
聯系到今天,我們的生活又是多么的幸福。我們有權選擇自己的前途,我們的身后有長輩們的支持。可是現在的我,哪里有以前青年們的獨立和拼搏,哪里有以前青年們的闖勁呢?反正我還有大把的時間,我何必畏首畏尾?
《家》已經讀完,讓我來評價,它不只有黑暗沉重的一面,它也是一支青春的贊歌。
巴金的家讀后感3
讀完巴老的《家》,心中充斥了無盡的激動。如何形容呢?這就好比吃過了拌有白砂糖的蜂蜜;比如在寒風凜冽的冬日里,往身上澆滾滾的熱水;好比在炎炎盛夏赤腳逛馬路的味道。就像是這般的強烈、深刻、揮之不去。這些也許不是很貼切的'比喻,卻如實地反映了我逼真的心坎感觸。
良多人都以為覺慧是巴老在書中的自己。起初,我也是這么認為的。例如:他們都在“外專”讀書,愛結交新友人,開辦閱報處,都是熱血青年。但現在我能感想得到巴老比覺慧更為執著。由于在那些日子里,巴老的性命中不曾有過鳴鳳,未曾有過在戀愛中追求包庇的邪念。所以說,他們兩人有著類似的性格特點,但等候他們的將會是不一樣的命運。
本書中最令我動容之處就是瑞玨之死。覺新是如斯深愛著本人的妻子,但他卻拗不外禮數的約束、家族的擺布以及本身的脆弱。就連人類最巨大、最神圣的“戀情”也只可能甘敗下風,在覺新眼里首當其沖的就是封建軌制。正所謂性情決議運氣,于是覺新就成了封建禮教的就義品,為此他斷送了自己的青春、幻想;葬送了自己的前途;更在悲憤中消磨了畢生。瑞玨的死使他曾有過片刻的檢查,但未幾后,他又成了一個無抵御主義、作揖主義的失去自我的軀殼。一個底本能庸庸碌碌的青年就這樣慘逝世于封建禮教的血手之下。作者樸素的文字引發了我更深檔次的思考。這所有悲慘的終局畢竟起因于何處?五千年殘暴的華夏文化莫非真的是一部吃人的`禮教?豈非仍是公民劣根性的問題?僅憑我現有的學識是基本無奈參透的,但從這部小說中我得到了些許的啟示。主人公覺慧的形象給悲郁的基調帶來了一絲盼望,是全書的亮色之一。他的“不顧慮,不懼怕,不讓步”的風格給我留下了深入的印象。或者,我就應當學習他的這種精力,以此作為我解答上面那個問題的有利工具。
魯迅說不在沉默中消亡,就在緘默中暴發。咱們每個人都應學會在平庸中勃發出一片異彩,更要學會享受守候,休會守候那份異彩爆發前的點點滴滴,居心感悟每一刻的打動,并試著從中尋找自己想要的謎底。相信你必定能夠找到。就像小說中的覺慧,就像生涯中的巴老一樣可以“守得云開見月明”。信任自己,那一天已經不再遙不可及了。
巴金的家讀后感4
“有你在,燈亮著”,巴金先生的去世讓每一名讀者感到遺憾和悲傷,讀《家》后感。
我并非是個熱愛看書的人,最初的相識也只不過是教材書中載選巴金先生的幾篇節選,還記得為《雷雨》在老師的課堂上演繹,在《愛爾克的燈光》中體味封建社會下帶給我們的啟發,稱不上巴金先生的忠實讀者,唯一接觸完整的一本書《家》。
不久前,我又拿出了《家》,細細回味了一遍。
《家》這部小說是從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的一個大家庭中說起的,講述了那一代人對自由,對愛情,對創新中國的夢想的追求和努力,和他們三兄弟做出的不同決定,是堅持還是放棄,是愛還是恨,是走還是留以及這些決定帶來的不同后果,越是讀到后面,情節越是起伏不定,內心越是激動不已。
《家》中塑造了一個封建壓制極其嚴重的大戶人家,在這個家中有著不同性格,不同命運的人物,讀后感《讀《家》后感》。覺新無疑是這個時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種悲劇,曾經深愛著梅,但讓他的父親用占闔的方式決定了他的命運,娶了瑞玨。他愛他的妻子,但世俗的思想害了他,聽從別人的鬼話,將待產的妻子送到城郊,以至他的妻難產而死。他含淚忍受一切不義行為,不敢吭一聲,他活著,只為敷衍,豪無主見,這也正是舊中國的悲哀。然而丫頭鳴鳳對覺慧的不渝也是一個悲哀,這個悲哀是這個社會造成的,但麻木的人們不以為然,在他們心中丫頭擁有的權利不同于他們,他們是物品,可以當作人情相送。而覺民則不同,當他得知與馮家小姐定親時,為了自己的`夢想毅然選擇離家,最終他在這個家庭中是最早取得小小勝利的人。
讀完了《家》,我的心潮澎湃,不知是為了覺民,覺慧的勝利而歡;還是為了琴,鳴鳳的大膽而喜;或者是為了瑞玨,梅的遭遇而泣;再不然,就是高老太爺的專制受到了打擊而歌。。。。總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難以用言語闡述。
《家》中描述了封建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家》中讓每有一位讀者熱情,沖動和幼稚,《家》中讓我們看到了青春給予我們勇于改革和創新的動力,不管碰到什么坎坷和挫折,都要堅定信念沖下去,千萬別想覺新那樣一生充滿遺憾和內疚。
巴金的家讀后感5
這部作品主要描寫的是在民國時期以高姓家族為代表的故事。在這個家族里,高老太爺是一家之主,家里的大小之事都要聽他的。在這個大家庭里還有三位兄弟,分別是覺新、覺民、覺慧。他們三個兄弟各自有各自的性格特征和特點,以及不同的生活經歷。雖然三兄弟都接受了新思潮的影響,但是面對新思想時,三個人卻表現出了不同的行為。覺新是家里的長子,本來之前與自己的表妹相愛,但是迫于高老太爺的決定,最終還是與其他人結婚,本身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覺民與覺慧相對于覺新來說,則表現的具有一定的反抗性。覺民不滿家里的決定,最終選擇逃婚。覺慧是在自己愛慕的丫頭鳴鳳跳湖死后,終于明白了一切。當然在這部作品里,也還有其他的角色。他們都是當時社會各個階層的代表,無論是思想上還是行為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反映出了那個時代的社會背景。
在當時的社會,正是新舊思想的交替之際。不同的人們或者是說各個階層的人們面對新思潮的沖擊,展現出了不同的反應方式。高老太爺仍舊是封建思想的持有者和代表者,覺新雖然受自己弟弟的影響,接觸到了一定的新思想,但還是具有一定的.軟弱性跟妥協性。面對現實跟家族的決定時,他仍然選擇了放棄抵抗。覺民和覺慧則一直選擇抗爭。大部分的人都是這個社會的犧牲品。高姓家族只是當時社會的一個小小的代表。整部作品則反映的是在當時社會的背景下,人們的思想狀態。體現了革命在各個方面推進的艱難性。要革新人們的思想,還需要一定的階段。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則是高老太爺,他一直幻想著四世同堂,讓自己的家族不斷的興旺。但是隨著事態的發展他也逐步發現,一切都不是順自己的意,最終在自己臨死之際,終于明白自己的四世同堂之夢破滅了,家族也在走下坡路。時代潮流終將是向前進的。
巴金先生創作這部作品,也是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大概。他親眼目睹了在當時的社會,各個人們的狀態和行為。社會是向前發展的,時代潮流也終將是永遠源源不斷的向前流去。人們的思想也必須革新,必須順應社會的發展,否則終將成為時代潮流向前涌進的犧牲品。
巴金的家讀后感6
無論是在白天或是黑夜,世界都有兩個不同的面目,為著兩種不同的人而存在。——題記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中最成功的一部,因為我對這本書的了解并不深,可當我真正打開的時候,它卻給我帶來了許多驚喜。
《家》主要述說了一個大家庭在封建制度、禮俗、樂教的影響下慢慢敗落、衰竭、凋亡,就像一只蟲子慢慢蛀空一口潔白的牙齒,而封建社會制度就是這只可惡的蟲子,葬送了無數條鮮活的生命,令我不寒而栗。
覺新是高家的長子長孫,因他特殊的身份,常常受到封建與新青年主義的兩頭壓榨,他不僅失去了自己的青春,還失去了瑞鈺和梅兩個他最愛的女人。瑞鈺臨產的時候,她在月房里痛苦地大叫,她那時最需要的人便是覺新,她在門里,他在門外,僅僅一門之隔卻無比的遙遠,隔著愛與恨,隔著死亡與訣別,隔著痛苦與悲傷,更是隔著封建禮俗。其實覺新就是一個活例子,他親手斷送了自己的青春、幸福、未來,他也曾反抗,也曾有過新思想,可卻被現實打得面目全非。
覺新并非是單純的一個人,而是這樣腐朽的社會下造成的悲劇人物的.縮影。他的矛盾、他的不幸是許許多多同齡人所經歷的,他們無法選擇自己的人生,這是由自己的懦弱帶來的不幸,由時代帶來的悲劇,這是一條血路,一條由無數青年的尸體堆砌成的血路。一些哭聲,一些話,一些眼淚,一些人,就把這些年輕的、鮮活的生命埋葬,令人痛心疾首。
對比之下,覺慧要比覺新勇敢得多,他目睹了太多悲劇,他想反抗這一切,他要反抗這一切。他是勇敢的,他做了先行者,他離開了家,他掙脫開束縛了他的東西去了上海,就像甩掉一個可怕的陰影,沒有一絲留戀。這也正應了他說的那句:“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我要為自己把幸福爭過來。”
封建社會對人的迫害和地主階級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它是罪惡的。而《家》這部作品正是對摧殘人青春的封建禮教和制度進行了控訴,對那些重壓受苦最后作了犧牲品的人給予同情,對那些為自由生活而奮斗的人進行了支持。
“寧做瀝血歌唱的鳥,不做沉默無聲的魚。”開始反抗命運的不公,尋求自我的反抗之路,哪怕前方有多少荊棘,我想茍活在淡血的活色中,會依稀看見微弱的光芒,真正的勇士,將更加奮然前行。
巴金的家讀后感7
最近正在看一篇長篇小說: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雖然暫時只看完《家》這篇,發現巴金老爺爺對其中的人物刻畫可謂是活靈活現、惟妙惟肖,讓我銘記于心。深刻的感受到巴金老爺爺不愧為偉大的作家。
現在正在讀第二本,當我讀完第一本《家》后,給我的感覺真可謂身臨其境,巴金老爺爺透過對一個大家庭的描寫折射出對舊社會舊制度的厭惡與憎恨,痛斥了人與人在交往中黑暗、違心和奉承,通過三兄弟間性格的不同和對未來社會的不同看法進行了層層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讓人眼前一亮。在三兄弟中我最欣賞的是老三覺慧他是一個對前途未來充滿信心,堅定不移的相信舊社會一定會過去,舊制度一定會被舍棄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使他和老大覺新的'性格剛好背道而馳,就像兩條平行線不可能有任何交叉點一樣,也就注定著他們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老大覺新的性格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懦弱到極點的那種人,在以前就稱他為“無抵抗主義”,也就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導致他身邊最親的人死的死,走的走。雖然他感到無比的痛苦,但這種痛苦卻并沒有讓他改變自己的性格,只是在思想上有了些許轉變,但這種轉變并不足以讓他有所行動,他還保留著那分懦弱。而三兄弟中的老二覺民則是站在覺慧那邊,但他并不象覺慧那樣沖動,有著沉穩的性格,在必要的時候也回積極主動的爭取幸福,從這點上來說我還是很欣賞他的。因此在整個大家庭中,只有覺民和覺慧站在同一陣線上的,其他人則全是舊社會,舊體制的擁護者,可見覺民、覺慧和這個大家庭的隔閡有多么深,所以覺慧除了恨透了這個舊社會、舊體制外,也恨透了這個只有舊體制和舊制度的大家庭,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了!以此表明他抵抗這個舊社會的決心。
整本書就是圍繞著覺民、覺慧兩兄弟怎么和那個舊社會、舊制度作斗爭并最終獲得勝利的故事,整篇文章以“家”為主題貫穿始終,讓人看了愛不釋手、欲罷不能。
【巴金的家讀后感】相關文章:
巴金的《家》讀后感02-22
巴金家的讀后感04-28
巴金的家的讀后感07-19
巴金家讀后感07-03
巴金的《家》讀后感04-06
家 巴金 讀后感05-01
巴金家的讀后感04-29
《家》巴金讀后感02-19
巴金《家》讀后感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