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通用20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1
看完《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震驚,這么離奇的故事竟是真實發生的。
想到傳播學中的“擬態環境”,我突然就理解了。
患有躁郁癥的父親,在被迫害妄想癥的驅使下,給年幼的塔拉以及家人構建了一個“擬態環境”:學校和醫院都是邪惡的地方,絕不能踏足;要至死不渝地相信上帝,因為相信上帝所以可以肆無忌憚地拿生命冒險;世界末日終會到來,要不留余力地囤積糧食汽油等以自救。
塔拉一直受到哥哥的暴力傷害,同樣受到傷害的姐姐拒絕作證,父母一味偏袒,顛倒黑白,反而給塔拉冠以“邪惡之物”一名。已經受到高等教育,即將獲得博士學位的塔拉,被家人拋棄后,在自我懷疑、長期恐慌中幾乎崩潰。
幸而她以強大的意志力去爭取了教育。
最終,十年的教育戰勝了十七年的家庭影響,塔拉終于走出了心里的大山,飛往自由的天空。
突然覺得,每個童年,其實都是父母建造的“擬態環境”。可能有的鳥兒,至死都未能沖破這片真空。
其實還有些別的亂七八糟的感想:
1、不只是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強,美國人也一樣,再怎么痛苦不堪的家庭,也是一樣無法割舍。
2、人的生命很頑強,人的'自愈能力很強大。顱內出血,燒到露出內臟,也可以自愈。
3、人被逼到絕境,激發的潛能超乎人的想象,自學高數是可能的,自學考進常青藤也是可能的。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2
夏日傍晚的涼風吹過我的,不遠處的草叢隨風搖擺,不時傳出幾聲悅耳的鳥鳴,讓人感覺很舒暢,看完了全書,一股暖流在心頭涌動。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給我的啟發是:你的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有你能證明自己。
這本書評分非常高,是作者的自傳體小說,曲折離奇的情節讓人的情緒跟隨作者的視角而波動,時而,時而歡快,讀到作者終于靠著幾個月的自學上了大學的時候,真是讓人,讀到她被暴力傾向的欺負的.時候,讓人覺得異常的壓抑,尤其是里還有一個強勢的患有躁郁癥的,和一個外表強悍持家有道卻內心懦弱的,想要突破屏障是多么的不容易。
一個17歲之前都在廢料場幫忙的女孩,家里兄妹眾多,被人當做小幫工,在險象環生的現場了數次生死考驗,為了擺脫可以想象的到的命運,她決心。在她的意志力驅動和前輩的幫助下,她終于順利通過了大學入學,接著因為想法獨特被保送劍橋,接著讀了哈佛,最終博士,實現了奇跡般的逆襲,這期間,她一直想要做真正的自己,一直跟原生進行抗爭,卻讓自己陷入了愈發艱難的境地,她通過自己的已經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一直想回到去追憶往事的,可那個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3
這是一本讓人陷入沉思同時又鼓舞人心的小說,一個十七歲前從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最終卻戴上了一頂學歷的高帽,熠熠生輝。可是,有誰知道她經歷過怎樣的童年,她生活在怎樣的原生家庭里。我們都設想改變,但是所要經歷的怯懦,崩潰,自我懷疑,不被接納,太多太多的掙扎與痛苦,可想而知了!
每個人的成長與成熟,成年與少年之間往往需要一個長長的跨度,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們會對很多事情有自己的觀點,甚至于與自己親近的家庭意見相左,但是,那不一定非得說誰是誰非誰對誰錯。因為,我們的人生軌跡總會出現分叉口,而且越來越多,不同的經歷會給人不同的思考,從而指導各自的言行舉止。
對于有些執著,某種信念,一些堅守,你極力去維護的,或許站在對面的人卻一心想著去批判。到頭來,我們會驚奇地發現,其實大家走在自己的路上,可以享受到不同的風景,也會收獲別具一格的人生。如果真的做出了決定,那么就去堅持。
就如同,長大后飛出大山在北上廣奮斗的年輕人,會對一輩子深居大山的父輩們某種封建迷信的行為嗤之以鼻。就如同本書作者的父親所堅持的不上學不就醫的堅持,在她看來就是一種荒唐的行為。誰都沒有病,只是不在一個精神層面上,僅此而已。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4
我覺得我很贊同作者的最后一句話,是教育,主動接受的或者被動接受的。
有時候覺得暴力往往隱藏在控制和無知之后,過去是一個幽靈,它沒有什么影響力,又無時無刻不存在。
之前看到一句話說,有的人一生都可以從童年里汲取力量,有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女主后來千萬遍想要回到家里和父母和解,千萬遍想要與宗教和解,可能就是想要治愈現在這個和小時候完完全全不一樣的'自己吧。
關于母親,母親其實本來應該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只是很可惜,最后她缺了見識,完完全全的信仰自己的丈夫,或者是信仰自己帶來的奇跡,無論如何,我覺得她是這本書里放棄最多的人,慢慢的完全放棄了自己,人果然容易被暴力所控制,并且會崇尚暴力。
自由才是一個人本該追求的東西。
最后,好想請教一下女主,怎么樣才能大學畢業上劍橋?27歲成為博士?怎么樣才能成為一個論文掛?真的是無敵羨慕了。
最后,我發現,無知和暴力其實不崇尚教育,他只要求你和他們一樣,永遠的呆在身邊不要離開,不要做任何出格的事情,或者永遠不要出現在他她的面前。我一直不覺得女主的爸爸有愛,他只是喜歡控制。很多時候也不是因為有愛,只是容易控制吧。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5
日本人喜歡寫一個人一段時間的境遇,心理描寫尤其好。美國人,或者說大多數西方人喜歡寫一個人的一生,一生很難寫,因為涉及很多,大多數人寫了家庭。作者也不例外,有關家庭從全書看來,給作者更多的是帶去傷害。家庭束縛她的自由,扭曲她的人生,一次次摧殘她的肉體,然而教育使得她得以掙脫。正如她第一次交往的那個男孩子所說,我幫不了你,能幫你的只有自己。所有形成固定的思維,習慣,生活方式,都是自己給自己建造的隱形牢籠,想從牢籠里走出來,呼吸新鮮空氣,看不一樣的風景,你只能如蟬蛹蛻變,如鳳凰涅槃,不經歷一翻由皮到肉,由肉到骨頭的刻骨之痛,體驗一種地獄歸來的重生之感,是不會獲得新生的。
當然有多少人有勇氣走出去呢?對原有生活的習慣,對周圍環境的熟悉,對未知不可知的`恐懼,都讓我們不敢向前。牢籠的門沒有鎖,我們卻不敢開。
未來是怎么樣?我不可知,就算是大數據分析后的未來,仍舊不可知,因為有太多意外,無法預知。人生改變可以在一瞬,毀滅也可以在一瞬。
每一個人面前都有一座大山,有人一生在山腳仰望,有人在半山腰徘徊,有人死在去往山頂的路上,有人在山的那邊,遇見了新的山。
聽起來好悲傷。然而更悲傷的是,作者說,我們的自由都是從別人手中搶回來的。有什么比這更悲傷的呢?放在自己手里還可以改變。放在別人手里,搶回?恐怕只有死亡能夠解釋。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6
最開始是被名字吸引的,花了兩天時間看完,頗有感悟。
塔拉回憶她前半生在大山生活的日子,家里兄弟很多,父親受他固有思想的影響(里面提到了躁郁癥)不準家里的.孩子去讀書,去學校。后來雖然也沒有辦法讓塔拉去讀書但是好像和兄長們比起來,還是不一樣。泰勒離開家去學校好像也沒有什么,父親認為理查德應該去讀書"理查德是天才",唯獨塔拉去參加活動去讀書怨言頗多,甚至即使在塔拉去了牛津、劍橋每次再回到大山的時候,也只會認為塔拉因為去上學,思想"變壞了"。哥哥肖恩可能因為自己精神上的疾病有暴力的傾向,而每次在暴力之后又很清醒、很抱歉。反反復復,塔拉也一直身受折磨。
有一點:在塔拉和她母親說要申請學校去讀書的時候,母親潛意識里認為"她早就應該走出去了",塔拉也一度以為母親是較父親來說開明的,所以后來和母親說了肖恩的事情但是沒想到母親也怕父親,在她與父親之間選擇不相信她而站在父親的一邊。打破了她對于母親很長時間里在她心中的形象。慶幸的是,她遇到了很好的老師。
一邊質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配",就應該待在大山,一邊又認為自己應該走出去。
好在最后她看清了:過去是一個幽靈,虛無縹緲,沒有什么影響力。只有未來才有分量。決定你是誰的最強大因素來自你的內心。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7
我避免了解任何背景資料,用完整且空白的心態讀完這本書。每一次不由自主地收緊內心,每一次毫無意識地攥緊十指,是在讀到塔拉一次次地遭受暴力和脅迫,一次次地被重新拽回到巴克峰,一次次地形成內心極大的落差以及無數次的被否認。
塔拉在開始接受教育后的很多年里獲得的那些光環和知識依然無法覆蓋和治愈原生家庭的痛,所以,令我們受到震撼的不是那些熠熠生輝的光亮,也不是原生家庭的荒誕與戲劇。是一次又一次的爭取、無法理解、失敗,見證了她不凡的勇氣,不懈的.堅持。這些詞,在她身上有了光環。
“過去是一個幽靈,虛無縹緲,沒什么影響力。只有未來才有分量。”
荒誕不代表冷漠和無情,這也是塔拉一直相信并且堅持的—愛,“世界末日來臨時我可以去接你”,這份愛在很長時間里被所謂的“信仰”打敗了,最終它還是出現了,但是要在戰勝自己之后。
主題是“教育”,教育給了塔拉生命無限的可能性。但這不是我們被要求去學些什么,也不是被要求去明白的理論和定義,是“一千個哈姆雷特”般的理解,是感知和思考的無限循環。
“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它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么確定,而不是更確定。他們應該多聽,少說,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于他們的想法。”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8
“你可以愛一個人,但仍然選擇和他說再見。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個人,但仍然慶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這句話我反反復復讀了好幾遍才讀懂了它的意思,前一句是塔拉對她的家庭的態度,后面一句也是她對家庭的態度。
面對摩門宗教的束縛和父親分裂的精神態度,在這種雙重壓迫的環境之下,她沒有被家庭的氛圍同化,在眾多親人和朋友的幫助之下,她克服了重重的難關,堅持自己的思想和理念,獲得了劍橋和哈佛的雙學位,被大家所熟知。
我不是作者,不是當事人,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我無法去體會作者當時的感受,無法和她感同身受。但讀過她的遭遇之后,你會獲得一種極大的力量,去堅持自己態度和看法的力量。很多人或許都沒有她那樣痛苦不堪的經歷,但是很多人依然沒有成功。但作者是經歷了磨難之后仍然獲得了美好的人生,不是我們要去經歷苦不堪言的磨難,正是我們沒有經歷過這些磨難,我們更應該取得成功。所以這本書極大的鼓舞了我們,給了我們面對苦難的勇氣,給了我們去追求快樂美好的人生的方向,給了我們不向生活和命運屈服的.決心。
剛出生的小孩子什么也不知道,以為這個世界只有他的父母和眼睛所看到的一塊地方,慢慢的長大了,才發現世界上有許許多多自己不知道東西。在塔拉沒有去上大學之前,她所知道的東西只有她父母告訴過她的。讀書之后,她才發現原來很多東西她以前都不知道,她不斷的學習進步成長,誰不喜歡努力的孩子呢。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9
初讀第一部分時,覺得有些難以理解為什么這本書評分這么高。可當我堅持讀到第二部分,便開始欲罷不能,急迫的想要知道塔拉后來的經歷,讀到連做夢都是書中的場景。越讀心情越復雜,這不是一本治愈系的書,不是溫暖的,是支離破碎的,是鮮活而殘酷的。
讀來甚至不覺得這是發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后的事情,在并不閉塞的地方怎么會有如此愚昧困頓的家庭?在并不限制人身自由經濟自由有著電腦電話汽車的地方,怎么會有中世紀般的'思想禁錮?細細品味,能讀到塔拉最開始對父母的崇拜與信賴,讀到中期她的困惑與掙扎,讀到最后她的解脫與釋然。
這本書講了什么,原生家庭的影響又豈是三言兩語能說清?如果可以,塔拉就不需要寫這一本書來講這些年的事情。我們誰又不是這樣?一輩子都在與父母做著斗爭,或輕或重而已。家里的事情,沒有一個當局者可以說的清楚判得對錯,又沒有一個局外人有權置喙,當局者又很難像塔拉這樣有機會可以一定程度上出局,再有能力去思考去陳述。這是塔拉的家庭,也是我們的家庭,父母愛著我們,但這并不代表他們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有益的。而我們,也將一生都在探尋與思考,從一個原生家庭中出來,再形成另一個原生家庭,我們依舊愛著父母,但不再會言聽計從。
我長嘆一口氣,塔拉離開了巴克峰,但她永遠立在塔拉心里。我們又什么時候可以離開我們的巴克峰,懷念卻不執念,去坦然的講述過去發生的種種,孰對孰錯留給讀者來體悟?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10
夏日傍晚的涼風吹過我的身體,不遠處的草叢隨風搖擺,不時傳出幾聲悅耳的鳥鳴,讓人感覺很舒暢,看完了全書,一股暖流在心頭涌動。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給我的啟發是:你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有你能證明自己。
這本書評分非常高,是作者的自傳體小說,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讓人的情緒跟隨作者的視角而波動,時而緊張,時而歡快,讀到作者終于靠著幾個月的自學上了大學的時候,真是讓人高興,讀到她被暴力傾向的哥哥欺負的時候,讓人覺得異常的壓抑,尤其是家里還有一個強勢的患有躁郁癥的父親,和一個外表強悍持家有道卻內心懦弱的母親,想要突破屏障是多么的不容易。
一個17歲之前都在廢料場幫忙的女孩,家里兄妹眾多,被人當做小幫工,在險象環生的現場經歷了數次生死考驗,為了擺脫可以想象的到的命運,她決心改變。在她堅強的意志力驅動和前輩的幫助下,她終于順利通過了大學入學考試,接著因為想法獨特被保送劍橋,接著讀了哈佛,最終博士畢業,實現了奇跡般的人生逆襲,這期間,她一直想要做真正的自己,一直跟原生家庭進行抗爭,卻讓自己陷入了愈發艱難的境地,她通過自己的努力已經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一直想回到家鄉去追憶往事的美好,可童年那個少女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11
當初讀到《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時,里面的宗教我并不是很理解,甚至不知道這本書是要敘述一個怎樣的故事,然而當我繼續讀下去時發現它越來越吸引我。
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發生在作者身上的真實的事情,作者從小生活在山里,由于父親特殊的看法,他不允許他的孩子們去學校,每個孩子在慢慢成長中有了自己的選擇。而作者其中一個哥哥發展成了可怕的暴力狂,對作者及其他兄弟姐妹都進行過傷害。作者通過學習,以及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沖破,最后實現了自我的救贖。
我想說的是這樣的故事乍聽顯得沒有那么震撼,但是在作者的'描述下,我能夠深切的感受到每一刻屬于她自己的掙扎。這本書最打動我的一個地方就是,她沒有把擺脫舊家庭寫的干脆利落,而呈現的是一種略帶有錯綜復雜的情感掙扎,使文章更加真實。她幾次在圣誕節的時候,在家的不遠處,等待著母親能夠單獨見她,但是母親的怯懦和守舊使得在文章結束時也沒有相見。在我看來她這樣做,一是決心與家庭劃清界限,二是希望母親走出怯懦,為此她還是懷抱希望。
這本書給我的感悟太多,例如:原生家庭、自我沖突以及勇氣等方面。但這些問題都使我想到自己的內心,內心深處真正向往的是什么生活,它就會指引你朝那個方向走去,所以,我認為最重要的事就是將你的心變得更豐富更堅韌更鮮活,你的生活才會有新的篇章。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12
1、原生家庭里,藏著人生的宿命。知乎上有這樣一個話題:原生家庭很糟糕是一種怎樣的體驗?評價區中,有人還在上大學,卻因原生家庭患上抑郁癥,多次自殺未遂;有人明明有些體面的工作,卻因原生家庭債臺高筑,無時無刻都在崩潰;有人整潔英俊、聰明平穩,卻因原生家庭謹慎自卑,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人。美國著名的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曾說:
“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種聯系,很可能影響他的一生。”哪怕你不愿意承認,每個人最終的宿命,逃不開原生家庭。可原生家庭雖然是你的`來路,卻不是最終歸途。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身,但是可以決定自己的人生到底該怎么活。只要你愿意,原生家庭欠你的,統統都能靠自己贏回來。
2、教育永遠是回報率最高的投資
作者塔拉在接受采訪時曾如此說到:“教育給我新世界,給我生命的無限可能。”讀書,永遠普通人逆襲最容易的一條路。當你積累的知識越來越多,見識也就越來越廣,你就會擁有全新的視角和自信心,獲得新生的力量。哪怕將來跌落繁瑣,經常讀書的人,面對同樣的逆境,也能有不一樣的心境,面對同樣糟糕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將來。
3、真正的強大不是原諒別人,而是放過自己想起馬東曾跟蔡康永討論“原諒”的話題。馬東說:“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終究會原諒那些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蔡康永覺得不是這樣,在他看來,那不是原諒,那是“算了。”因為原諒是放過別人,而算了是放過自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13
最近的日子真的忙到飛起,因此在新一期讀書會報名的時候,我猶豫了,感覺自己抽不出更多的時間來完成閱讀以及讀后感。但是當看到群里發的一張截圖,一個從是從垃圾堆里面爬出來的無知女孩,卻與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哲學碩士、歷史博士這樣的頭銜掛起了鉤,不由得讓我心生好奇,想要了解背后的故事。時間不夠,碎片來湊吧,多讀書總是沒錯的,于是果斷報名。
讀完第一部分之后,我基本上已經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我心里冒出的一句話是巴爾扎克的名言:苦難是人生最好的老師。
這個女孩出的生活環境,按常理推斷,也正如她在書中所說,應該在十八、九歲就結婚,生孩子,過著并不富裕的普通日子。她的人生之所以能夠逆襲,是偶然,也是必然。
1、她的母親家庭條件不錯,教育層次高,雖然嫁給了門不當戶不對的父親,但這并不妨礙她優秀才華的施展,從她做助產士這一行當的前后經歷就可以判斷一二。由于她的教育背景,家里的孩子,包括女主,雖然沒有上學,卻在家接受了“家庭教育”。
2、父親雖然文化不高,但是智商并不低。在女主心中,對父親還是有一定的崇拜成分的。比如有一次她題目解不出來,但直覺告訴她父親應該會解。果然,父親雖然不知道其中的原理和公式,但是通過自己的方法也解答出了正確答案。父親雖然有狂躁癥,但內心深處還是非常愛自己的孩子,當女主跳舞表演的時候,他都會買票坐在第一排觀看。
3、女主的哥哥泰勒也給她很多的幫助。如果沒有泰勒去讀大學在先,以及勸說女主逃離家庭去改寫人生,女主可能也沒有這個勇氣,也沒有這個足跡可以追尋。
4、女主自己也非等閑之輩。一個成天混跡于垃圾堆的姑娘,小小年紀就會自己去找工作,自己賺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特別是自學參加入學考試那一段,讓我特別欽佩,又讓我想到那句話:當你想要做成某件事情的時候,全世界都會幫助你來實現的。最后她做到了,以28分的好成績拿到了錄取通知書。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原因,比如他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對她都有過正向的影響。所有這些因素整合在一起,才形成了那樣的一個她。其實,苦難是人生最好的老師,是化了妝的福氣。我們不歡迎苦難,但遇到苦難,也不要氣餒,要用成長性的思維去看待它,它總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段以某種形式滋養到你。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14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是美國作家塔拉·韋斯特弗的處女作,第一次看到作者簡介時就給了我必須要讀這本書的動力。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很特別的名字,真正讀起來才發現和我預想到的勵志書籍不一樣,它充滿魔力,讀著讓我忘卻時間,忘卻外界,沉浸書中,只想趕快讀完,讀到最后卻又不舍讀完,從來沒有一本書這么吸引我。
塔拉1986年出生于美國愛達荷州一個“與眾不同”的家庭,他們不去醫院,不讓孩子去學校讀書,每天都在山里度過,不是在和父親拆解破銅爛鐵,就是在幫母親過濾藥物酊劑,不是在同父親做一些高難度的工作,就是在被哥哥肖恩的家暴中度日。我無法想象一個如此發達的美國,和我同齡的人,竟過著這般生活,我為塔拉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里感到很沮喪,同時也為她的自我突破感到震驚。
細想來,塔拉之所以有這樣的童年生活并不是偶然。這和塔拉母親法耶原生家庭的影響分不開,法耶母親極力為孩子、為大家呈現一種精致幸福的生活,甚至為穿“白色鞋子還是奶油色鞋子”糾結一個完美的早晨,只是希望她所營造的這種光鮮的生活可以讓孩子長大后有個好的歸宿。然而這對法耶的心理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她想逃離這種生活,她想逃離別人對她的看法,這時塔拉父親吉恩出現了,帶著法耶回到巴克峰山里過起了“隱居生活”。法耶一位聰明、睿智、善于研究的母親,整個韋斯特弗家族的發展都和她有著重要的關系,一個十幾歲之前孩子從未上過學的家庭,竟然出現了三位博士。年輕時的法耶在和丈夫的“對抗中”爭取了在家教孩子讀書、識字的機會,這才使得泰勒、塔拉、理查德通過自學的方式考入大學直至獲得博士學位,想到這我對法耶充滿敬佩。同時她又是一個毫無原則、盲目順從的人,無論吉恩做的決定有多荒謬,她總是在默默支持,導致發生兩次車禍、若干次安全事故,幾乎每個家人都從中受傷,她仍然選擇信仰丈夫吉恩,若說這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我可以理解,而當肖恩一次次虐待塔拉時,她卻躲在廚房里靜聽,沒有做出任何反應,這是我非常不能理解的。尤其,當在和肖恩事件的對峙中,他們竟一邊倒的妖魔化塔拉,鼓動全家人孤立塔拉,這樣的家庭,這樣的成長環境分明是電視劇中才存在的,然而這卻是事實,的的`確確發生在和我同齡的塔拉身上。
當讀到父親在目送塔拉去劍橋的片段,看到“如果你在美國,無論你在哪個角落,我們都可以去找你、、、、、、”時一陣心酸,分明又感覺到無論多么畸形的父母也是愛孩子的,有時父母自以為對孩子好的給予和灌輸真的對他們好嗎?不由想到我的原生家庭,我沒有那么畸形的父母,我的父母勤勞、善良,他們在小時候過慣了苦日子,那樣的生活一天都不想讓我們經歷,于是百般疼愛,把他們能給予的,最好的給了我們,母親的無微不至到了溺愛的程度,導致我們姊妹三人個人自理能力較差。父親呢?我最尊敬的父親,在拼命工作以為我們換取還不錯的物質生活,記不清多少個深夜、多少個凌晨,父親在伏案整理一項項錯綜復雜賬目報表,平時忙于應酬,對我們的教育就是嚴厲,嚴厲到望之生畏的地步,但永遠改變不了他是最愛我們的,也是我最尊敬的人。
塔拉的故事還在繼續,她經過重重困難突破原生家庭影響下的那個“自我”,成為塔拉·韋斯特弗博士,她說:“你可以用很多說法來稱呼這個自我:轉變,蛻變,虛偽,背叛。而我稱之為:教育。”
《你當象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在不斷的回讀中,終于讀完,感想、收獲非常多,可能我的理解有所偏頗,但那也不影響這確實是一本好書!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15
習慣天空的鳥兒絕不會甘愿被山阻擋,他會不斷嘗試,直至成功。——題記
“本書講了一個關于教育與自我救贖的故事。”要是我在這本書的推薦欄上看到的,起初我認為這只是宣傳這本書的噱頭。但是當我細品讀完這本書后,我才被這細膩的文字而感動到。
故事發生在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但主人塔拉卻出生在一個極度迷信極度貧窮的家庭。家里的“掌權者”父親,但是父親是個極度的基督教崇拜者,在這個家庭中,男女沒有分別。所有人都只能在廢料場干重活,聽取父親的指揮。
在這個宗教家庭中,有無數令人作嘔的“事實”:所有的藥品都是帶有撒旦的毒水,學校則是令人墮落的地獄,受到哥哥的欺凌則完全是臆想,而疼痛則是與上帝的親密接觸……
真正改變他的命運的是哥哥泰勒的音樂深深地打動了他,令她感到自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哥哥們與父親的傀儡。于是他開始學習代數幾何歷史一瞬間,塔拉腦海中便有了許許多多的'知識。歷史的往事就像一陣嗯風一樣輕輕劃過她的耳畔。他從這些風中領悟到了真理,感覺與家鄉的麻木是截然相反的。之后他拿完成了自己的救贖,成了一位歷史學博士,離開了那個阻礙她飛翔的家鄉。
好啦,出生在全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但她的故事卻是一個關于從蠻荒到理性的轉變,這給了我們一個問題:自我救贖有沒有早晚之分。
毫無疑問是沒有的,塔拉只在家里學過基礎的數學語言知識。當她看到代數幾何時,他束手無策,什么都不懂。但在哥哥泰勒的悉心教誨一下,她終于登上了大學的殿堂,實現了自我就贖。
如此,我們看出只要肯努力,我們也可以成功,也可以實現自我突破,也可以感受到那是嗯令人難忘的風。只要我們有自我救贖的心。
最后引用書中的一句話:“無論你成為誰,無論你把自己變成什么,那就是你本來的樣子,他一直在你心中。”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16
讀這本書算是意外中的意外。
之前只是看到說這是一本關于教育的書,真正讀完才了解其實是作者的自傳,也了解為什么是關于教育。除開教育的作用外,也寫明了作者和她的原生家庭之間的關系改變。
作者在前17年前接受的是父親違背世界主流想法的教育,甚至是扭曲的事實,直到她去上學后才重新認識這個世界,這逐漸形成作者自我意識的覺醒,也是對原生家庭的抽離。
其實書讀到一半的時候,也是作者開始發現父親口中的世界是扭曲的,開始有一些意識上的對抗的時候,我一度很想放棄,我覺得作者過的太苦了,這種苦難超出我本身所能承受的。但也許正是這種苦難,所以作者才更想要不斷的探究,以此達成對自我的和解。這種和解更像是一種對自我的肯定,這種和解,更像是我理解但是我無法肯定,我要有我自己的聲音。
作者的童年只生活在家庭里,沒有其他過多信息的干擾,這種狀態其實也是快樂的;作者在故事的終章寫到自己與父母的`關系,我覺得她也是快樂的。也因此,教育的意義更為凸顯。
這本書最開始給我的感受并不太好,我心里想:我又沒有這么殘忍的原生家庭,但隨著作者心境的逐漸改變,我才真正認識到這本書的強大之處。每個人的生長都脫離不開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但是我們怎么帶著這種正向或負向的影響向前走,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作者也不會要教會我們怎么處理這些問題,更多的帶給我怎么去思考這些問題,更多的是一種思考性。
關系的共性表明,你思考的結果會豐富你自己,她也可以幫助你處理其他關系的問題。
讓我想起來,我前段時間看到一個視頻標題是"內心敏感的人···",我一看這不是在說我嗎,但是那個視頻我沒看完。但我想了一下我把微信簽名改成了"重構自我精神世界"。
現在看來,頗有一些異曲同工之妙。
另外我還還感覺到有一個很有問題的點,就是她的母親。這一點我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中也有看到,蛤蟆先生的母親也很愛,蛤蟆也能感受的到,但是當和他的父親同在一個空間時,她就要繃起臉,假裝對蛤蟆很兇。當然,作者的母親的行為更為嚴重。屬實時令人費解。
希望我將來存在于婚姻關系中,不做這樣的母親,也不逼迫我的丈夫成為一個這樣的父親。在其他的關系中,我能勇敢的做我自己,也能勇敢的發聲,盡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我希望能永遠的堅定這個信念。
讀完之后才能感受到這本書真正的魅力,但是她更適合你深陷苦難,迷茫,無法思考的時候,狀態好的情況下可能會無端帶給你一些痛苦的感受。
希望我會有認真讀第二遍的時候,并永葆正向的狀態。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17
這本書應該稱之為原生家庭之痛。
人之為人,父母給了你生命,然后,家庭開始了對你的第一輪塑造,你的價值觀、你看待世界的角度、你接人待物的態度無不留下家庭的烙印、父母的影響。然后,你步入學校,學校開始了第二輪塑造,老師和同學們的思想行為會影響到你,課本知識會重塑你,宗教、哲學、政治信念、意識形態教條都會深刻改變你,這些被稱為知識、智慧或信念的東西超越了家族傳承,是千百年來積累起來的集體智慧,它們隱居于字里行間,尋找一切可能的空白大腦,不由分說地進行灌輸。再后來,你步入社會,你把家庭傳承和學校教育應用于社會實踐,你發現這是一個更大的課堂,必須調適自我才能適應社會,社會成了那個終極塑造者。
在這幾輪塑造中,你也并非完全被動,你有有限的選擇權利,有汰舊布新、揚棄舊習甚至反叛舊識的機會。家庭、學校、社會對你的塑造和你自己的選擇最終決定你成為什么樣的人。而你的投胎和你的選擇多多少少有些宿命的因素。當你回想自己的生活和成長經歷,不管它們包含了多少主觀因素,你都可以找到一個替罪羊,把你某一方面的痛苦或不滿歸咎于它,痛詆之、聲討之、活埋之。
這書的作者似乎就干了這樣一件事,她解開了她生長于斯的家庭的疤痕給所有人看,她有一個偏執的精神不太健全的父親,有一個隱忍、順從、不作為的母親,有熒光指路的兄長,也有神思錯亂、虐待狂似的哥哥。他的`父親對政府和公立機構不信任,他們兄妹沒接受學校教育,生病也不去醫院,他父親每時每刻都在做著對抗政府和應對世界末日的準備工作。他的執念給家庭帶來痛苦和危險,每個家人都傷痕累累,而這些災難被那個充滿宗教狂熱的父親視為上帝的眷顧。這樣的成長環境是那些來自正常家庭的孩子們無法想象的,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中脫穎而出成為學術精英,其生活軌跡、心路歷程和奮斗的艱辛一定充滿故事性。
一個沒有經歷過貧苦生活的人,不可能明白貧苦生活意味著什么;一個沒有經歷過精神和肉體虐待的人,不可能體會遭受虐待的感受;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不可能感受疾病或殘疾的痛苦;一個被理解被尊重且沐浴愛中的人,不可能體會被親人孤立的痛楚;一個習慣于一種理念、一種是非、一種價值的心靈,不可能懂得多元價值世界的廣大和自由;一個被教條捆綁的族群,不可能創造生活的奇跡也難以和其他族群和平共處。這部書提供了許多可以共情的生活體驗。比《悲慘世界》悲慘,比《呼嘯山莊》真實,不及《罪與罰》壓抑,不似《復活》可得救贖,因此,它適合互聯網時代的人們拓展心靈體驗。
太過正常的生活限制了我們對非正常生活的想象力,因此,你需要體悟作者的生活現實和心理世界。對于我們不了解的世界,可共情可寬容,不可隨意評判。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18
整本書讀來很震撼,也有些揪心。讀一本書如照一面鏡子,照出些許自己的影子。如何讓這本書指導我的人生,這也帶給我深深的思考。
塔拉成長的環境、經歷,在我們看來是非常惡劣的,簡直有些不可想象。七個孩子在同樣的家庭里長大,三個選擇了自己的路,四個選擇依附父母。同樣的家庭環境,七個孩子的結果卻不同。那我們是否該思考一下,造就我們不同人生的是外在的人,事、物、環境,還是我們自己的認知、選擇呢?
苦難帶給我們的只有傷害嗎?難道它不也是我們的資源嗎?塔拉和大多數孩子不一樣的成長經歷就成為了她獨特的資源。對曾經經歷的苦難和傷痛不是抱怨、憤恨而是懷有一份感恩,這是一種智慧。感恩它們造就了今天如此美好的自己,這樣帶給我們的內心是否更多一份快樂和豁達。任何事物都有正面意圖,都有它的`價值,就看我們是否能洞悉危中之機,有智慧將它們轉化為我們的資源,用對地方,實現它們的價值。
原生家庭很重要。從相對于我們父母的角度,我們是原生家庭受的一方,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帶著原生家庭的烙印。生命是一個復雜體,充滿著無限的可能性,我們完全可以掙脫原生家庭的枷鎖,去創造一個自己想要的人生。塔拉的母親就是活成了無限可能性的樣本。這取決于我們是否相信自己并愿意去選擇創造。相對于我們孩子的角度,我們又是原生家庭的施予方。那我們要給我們的孩子一個什么樣原生家庭,給孩子一份什么樣的教育呢?我想首先要學習如何做更好的自己,做合格的父母,去療愈我們從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和我們自己和解。唯有和自己和解了,我們的世界才能和諧,我們的孩子才可能不再經歷我們原生家庭的輪回。
“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于他們的想法。”塔拉對教育的詮釋讓我深受觸動。一如我們讀書學習,是讓我們知道自己的無知,更加的敞開、也更加謙卑,而不是更加固執的認為“我是對的”。學習是讓我們帶著好奇心,去觸摸我們認知的邊界,檢視我們的底層邏輯、三觀,看見我們認知的局限,不斷修正自己,打開心量,提升心性和生命品質,活出更加喜悅自在的狀態。
看見即療愈,看見即創造。塔拉寫書的過程就是勇敢面對自己內心陰暗的,腐敗的,散發著惡臭的那些過往的記憶傷痛,看見和接納自己的不夠好,從而療愈自己的創傷,完成自我救贖的過程。
這本書讓我收獲了接納、感恩、和解、相信和創造。愿我們大家都可以像塔拉一樣“飛往自己的山”,去創造我們想要的美麗人生!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19
小說是由美國作家塔拉?韋斯特弗創作,仁愛紅翻譯的,有點像作者的回憶錄。
主人公塔拉在十七歲之前沒上過學,九歲才去辦出生證明。對她來說,生日的不固定沒有任何不平常。父親虔誠地遵守上帝的每一條規則并要求家人一并遵守,他因為《圣經》里的一句“到他曉得棄惡擇善的時候,他必吃奶油和蜂蜜”,第二天把冰箱里的牛奶、酸奶和奶酪全都清除干凈,晚上回家時,卡車上裝了五十加侖的蜂蜜,一家人每天早餐不是蜂蜜麥片就是蜂蜜薄餅。在這里就可以看出文中的父親是非常有權威的,他可能錯誤的指引造成的后果讓相信他的人吃了不少苦:盧克的燒傷、肖恩的摔傷包括母親的“浣熊眼”等等,當我看到他們遭遇的苦難時忍不住長嘆一口氣,合起書本閉起眼睛,內心無比難受,眼淚從眼角滑落。但是文中的爸爸很平靜,他說:“這是上帝給我們的考驗,它要向我們證明,它一直都在我們身邊”。
這種病態的偏執不僅僅體現在信奉上帝上面,還有他對發生在愛達荷州熱點事件的看法上,他確信韋弗一家人被政府包圍并受到了槍擊是由于不把孩子送去上學這個違反政治規則的行為,他對家人們說“馬上就要輪到我們了!”他們連夜加工黃桃罐頭,把錢用來買之后需要用到的物資;他讓母親去當助產士,以后可以自力更生。
在塔拉的家里,孩子不被允許去醫院、公立學校,父親認為一切政府辦的東西都有它們“黑暗”的目的,這也就是塔拉十七歲才去上學的很大原因,但是這個“才”也是非常不容易的,這個十七歲是幸運還是不幸運也真的很難說,但是去上學這件事是可以肯定的,它讓塔拉明白了很多,知識讓她學會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了解事情的本質;意識到自己的能力;正確判斷一路走來的是是非非。
最重要的是,學習讓她有了知識,知識讓她逐漸找到了自己,她不再覺得自己與劍橋大學格格不入,坦然接受屬于自己的美好。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個地方是塔拉剛去劍橋大學的第一天,她從容地走在傾斜的屋頂上,而克里博士和其他學生都是匍匐前進。克里博士對塔拉講了一段話:“每個人都發生了變化,其他學生都很放松,直到我們來到這么高的地方,而你正好相反”。
塔拉從小生活在高壓、緊張的環境中,父親的狂躁、哥哥的暴力都使她比一般的人更懂得在逆境中生存,但是一旦換成一個舒服的環境她就渾身不舒服,似乎這種美好只是一場夢。
人生路上遇到一個貴人是多么的珍貴,克里博士就是塔拉的'貴人,他相信塔拉就是一塊金子,他說“無論你成為誰,無論你把自己變成了什么,那就是本來的樣子。它一直在你心中。即使是黃金,在某些光線下也會顯得晦暗——但那只是錯覺,金子一直是金子。”
他引用《賣花女》當中的句子給予了這個階段剛好需要它的塔拉:“她只是一個穿著漂亮衣服的倫敦人,直到她相信自己。那時,她穿什么衣服已經無關緊要了。”
它讓塔拉驚訝,也令我心中一動。
他說“決定你是誰的最強大因素來自于你的內心”。
塔拉從愛達荷州的山區自學考取楊百翰大學,兩年后獲文學學士學位、蓋茨比劍橋獎學金。之后獲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等。我非常欽佩她的自學能力,一個剛開始解方程需要三個小時還是解錯的人,在天賦之外她付出的努力也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她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學習。她的父親試圖阻止她,千方百計給塔拉找活干,文中發生的一件事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父親讓塔拉抬水穿過田野澆果樹,抬了一桶又一桶,“這原本也沒什么反常的,但當天正在下暴雨”。
塔拉對于學習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我在學習的這個技能至關重要,那就是對不懂的東西耐心閱讀”。這萌發了我對中國文學史的閱讀興趣。
看到這里,很多人都會覺得這個父親真的太冷血無情了,可是他何嘗不是一個“受害者”——他自己也不知道的精神問題。
在他執著的堅持里我也看到了“可愛”和可能不是那么正確的父愛。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個戴著美國步槍協會終身會員帽子,說著語法混亂的鄉巴佬英語的男人發出在山腰上還比較合適的音量在小餐館里說著“世界就要完蛋了”這類演講的場景,我都忍不住笑了。
父親因為母親研制的草藥成了富翁,家里的物資更充足了,對于迎擊“世界末日”更有信心了,塔拉即將離開西部山區的那天父親掩飾不住失落和恐懼,“畢業”一篇中的最后一段說明了原因:
“如果你在美國,無論你在哪個角落,我們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侖汽油。世界末日來臨時我可以去接你,帶你回家,讓你平平安安的。但是如果你去了大洋彼岸……”
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當塔拉推翻了以前的世界建造新的世界的過程中無處安放的心讓她受盡折磨,不斷推翻,不斷重建。最后的站立是多么的不容易!我能看到這本書是多么難得。是教育,讓你站立;是知識,讓我們相遇。
最后分享一段塔拉?韋斯特弗在《福布斯雜志》訪談中的話:“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教育不應該是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么確定,而不是更確定。他們應該多聽,少說,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于他們的想法。”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 篇20
文字的力量是強大的,特別是在這樣一個和平富足的年代,我們難以想象作者塔拉韋斯特弗筆下的世界。
怎么會有人生病不去醫院呢?父母怎么會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呢?塔拉的爸爸又怎么會是這樣一個人?然而,就是身處在這樣暗無天日的環境里,塔拉卻憑借自己的努力,從大山深處走了出來。
本書的'主線是教育。它在這里主要是指在她生命里家庭和社會給予她的影響。父親強權、冷漠而且愚昧,給塔拉的是完全黑暗的世界,可悲的是前十四年她完全沒有能力發現這一點。生活在黑暗里的孩子怎么會意識到自己在黑暗中?如果沒有什么來打破這片黑暗,那她可能永遠都是父親的附屬品。
這個轉折如光般出現在塔拉的十四歲,塔拉在哥哥泰勒房里聽到了唱詩班的音樂,她看見了一束光從烏云中傾瀉下來,她從此不再閉著眼睛生活。于是,她自學成才,靠努力考上大學,走出這個苦澀的地方。到那時,她開始反思自己的過往。也許我們只有在意識上讓自己置身事外,才能對自己的過往作客觀冷靜的剖析。不過這是好事,塔拉蘇醒了。
她意識到父親是愚昧荒謬的,常欺負她的哥哥肖恩對她更是影響深遠,這其實就是重塑塔拉人生的開始。教育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么確定,而不是更確定。作者在福布斯雜志的一次訪談里講述了對教育的看法,這應該就是她世界觀的核心。
我們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家庭教育的影響會在日后慢慢表現出來。她說:它一直在你心中,我看到的是一個堅不可摧、像石頭一樣難以對付的自己。她覺得:巴克峰不肯放過我,將我緊緊攫住,并且我可能永遠也無法斷絕與它的聯系。過去的生活已經給她的靈魂烙上了不能消磨的印記,這便是家庭教育在個體人格與三觀上留下的痕跡,它可能會伴隨我們一生。
但也像作者所寫:無論你成為誰,無論你把自己變成了什么,那就是你本來的樣子。它一直在你心中。你就是黃金即便是黃金,在某些光線下也會顯得晦暗,但那只是錯覺。金子它一直是金子。
相信自己,接受打磨,沒有什么能阻擋我們越來越好。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相關文章: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讀后感04-14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08-11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06-27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書心得03-30
【薦】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04-22
【熱】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04-22
【精】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03-22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熱門】03-22
【推薦】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03-22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熱】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