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心得體會>讀后感>《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

    時間:2022-08-05 11:42:14 讀后感 我要投稿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通用22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通用22篇)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 篇1

      對于朱光潛先生《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前七篇里面,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談讀書”、“談動”、“談靜”這三篇。

      閱讀的好處不用多說,只是我們很多都不知道閱讀的方法。最高峰的時候,我兩三天就可以看完一本很厚的書,可是看完以后,收獲只限于當時,后來就逐漸淡忘的。長久如此,我不覺有種讀了也忘記,何必做無用功的感受?芍煜壬跁刑岣,我們面對伶俐滿目的書,要學會選擇。按照機會成本來說,你多讀了一本無用的書,就代表你會少讀一本有意義的書。所以我們應該多多傾向于選擇經過歷史檢驗的,有價值的書。另外,讀書還在于感受,在于記筆記,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在讀書的時候,是邊思考,邊閱讀,而不是一味的接受,以致最后不留下半點痕跡。

      在《談動》那封信中,朱先生提到我們之所以煩憂,是因為我們的生機被抑郁,要想快樂,須得使你的生機能舒暢,能宣泄。很多時候,我們一遇到煩惱,我們就會想要一個人,什么都不做。其實現在想起來,這樣好像根本就無濟于事。我們總是傾向于抑制自己的情緒。不開心,我們硬要自己堅強不哭;想打電話,我們硬要自己保持尊嚴不打;想瘋想叫,我們硬要自己保持所謂形象。其實情緒是要發泄的,既然控制不了情緒,為什么不直接任性一次,讓情緒自由發展呢?

      《談靜》則講到了“生活在于感受,領略!碑斀竦纳畋冗^去多姿多彩很多,可是我們卻可以常常聽到別人哭喊著“好無聊!”美麗的花草、可愛的小鳥、深刻的'知識,都無法提起我的興趣。我們將這歸咎于社會太喧囂,卻沒有發現自己就是浮躁中的一份子。生活有無趣,在于你有沒有去為自己尋找樂子。

      剩下的《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談十字街頭》、《談多元宇宙》、《談升學與選課》,我們感受不是特別的深刻。只是覺得《談十字街頭》里面有句話很有感觸:“強者皇然叫囂,弱者隨身附和,舊者盲從傳說,新者盲從時尚,相習成風,每況愈下!薄拔覀円杂缮鞆堊晕,不要沒在十字街頭底影響里去!敝劣凇墩劧嘣钪妗,我會傾向于將這篇文章理解成,時代的對一件事物的評價有很多標準,不同標準下的判斷有所不同,所以應該辯證,全面去看到,切忌陷入“一元”的世界。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 篇2

      我們的生活過得太躁?赐曛旃鉂摾舷壬徒o我們的十二封信后,這是我最大的感受。十二封信,每一封有著一個主題,本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但在我看來卻包含了所有。每一封信中都顯示著這位美學大師的學識淵博,相比之下,我們太過渺小。渺小的我們可能一生本就達不到那種高度,卻仍不肯踏實下我們那顆浮躁的心。

      先生在開端便推薦的那些書目,坦白講,看過的聊聊無幾。每天,我們都忙忙碌碌,有時連午休的時間都被占用。志愿者活動、社團活動、各種各樣的大賽、學生會工作,每天忙到不可開交,沒時間上課、沒時間做作業、更沒時間看書。每天熄燈后,靜靜躺在床上,好累,卻想不出來我們都做了些什么,對被消費的時間又充滿愧疚,無能為力的`進入夢鄉。一個月后,又發現我們想做的一件都沒有做成。我們真的很忙嗎?答案,不忙,浮躁且急于求成。

      每天抽出點時間讀點書,在朱光潛先生看來這是最重要的吧,要不然也不會放在第一封信的位置。是啊,我們都在忙,不過應該每天留出固定的時間來看看書,并不一定要獲得黃金屋,至少可以修身養性,增加修養。俞敏洪大學四年讀了800本書,現在想想,平均一天半一本書,這還是要算上放假的時間。我們四年下來,能看上80本書的人,應該都算不少了吧。我們缺少的不是看書的時間,而是一顆愿意靜下心來看書的心境罷了。

      十二封信如碗圣水般洗滌我們浮躁的心,無論是讀書、靜動、選擇,亦或是親情、友情、愛情,給我們的不是直接告訴我們應該如何處理,而是用淵博的知識,一位長者的口吻,引發著我們的思考。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劉同,用他親生的經歷,引發著每個共鳴器發出自己聲波;用他奮斗的經歷述說著,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曾經說道:現在的學生,特別希望有人能告訴自己一個如何能夠快速成功的方法,越來越焦急,可大多數只停留說,遠離了做。是啊,我們多么渴望成功,能夠有一番作為,太著急了。一顆急躁的心,又怎能造就一個踏實前進的自己。劉同像哥哥一樣勸誡著眾多的弟弟妹妹“現在大學生很多說話會經常傷害到他人,用詞不準確,需要多讀書。”

      誠然如此,每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的我們,是時候需要靜一靜了!敖K南捷徑”隱居是入仕的捷徑,同樣靜心是我們成功最大的捷徑。我們一直在苦苦追尋,奔波于各個講座,希望能從中獲取如何成功的方法,可我們卻錯過了最簡便的一種。

      十二碗圣水喝下,明一詞:靜心。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 篇3

      這兩次的文章推薦都是拖到最后期限了,才想起來拜讀。但是談讀書里的第一段就給了我當頭一棒,是我真的沒有時間,還是我沒有決心。有了決心,那么很多事情就自然得多了,有了決心,那么你就會把讀書當成你生活的一部分,有了決心,那么你就能每天堅持了。現在終于知道我為什么減不下肥來了,原來是我沒有下定要減肥的決心,也沒有拿出要減肥的魄力,更沒有做到所謂的堅持。

      “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的嗜好,沒有一種在閑暇時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東西,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原來平時老是覺得無聊的時候,漫無目的地看著網絡的各種是是非非時,也可以把這種漫無目的轉變為自己的饒有興趣。人的心智空間是一定的,如果被你正常的嗜好占滿了,那么你就不會被不良嗜好所影響。如果說我現在還不清楚自己所希望的'正常嗜好是什么,也不知道用什么來打發自己的閑暇時間,那么就用用心思考一下吧,或者追求自己所喜歡的東西。當然我們平時所能做到的便是如此,總是有各種大理想,大的抱負,但是捫心自問,這些都只是空口而談,真正能落到實處的又有哪些呢?可能這個問題又回歸到了其所說的決心問題上吧。

      讀到一談讀書,覺得文字頗好理解,并且都會有上句話的解釋,這對于我這種頭腦簡單的人來說真是一件有益的事情,而后讀到二談動,同樣的感覺,特別是談談笑笑,跑跑跳跳,多么樸實的語言,沒有太多的裝飾,現在一談到好文章,便是文采較好,用字謹慎云云,其實對于我個人還是喜歡這種一說到底的文章,一遍讀過,便能明白作者的真正含義,不需要像散文那樣來回斟酌了,不過或許正是如此才顯示出了中國文字的精神吧。

      雖然這十二封信我沒有完全讀完,但是我會利用接下來的時間慢慢讀得,雖然里面有些章節感覺可能不太適合現在的步調,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會或多或少能從中得到你所想要的東西,得到你所希望領悟的精華。也希望群里的朋友們能利用空閑時間認真地讀讀這十二封信,不是希望你們來完成某些任務,而只是希望你能從中發現某一個觸動你內心深處的句子足已。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 篇4

      思考是建立健全自我人格的重要途徑!}記

      我喝下十二杯酒,暢說人生。我頗為喜歡這種濫話題——人生與思考。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一味承受無盡的知識而不加思索,以無涯隨有涯,終將殆矣。

      我總是迷茫,不知所措,我曾在黑夜中奔跑,星星是光,月亮是光,你也是光。黑夜不一定黑,白晝也不一定是白。你可想過這樣一句話,“我閉上眼時,是黑的,那我睜開眼時,一定會看到光明嗎?”但,無論如何,我都喜歡這個世界,愛這所有的缺陷。

      朱老先生告訴我:“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我更喜歡朱老先生那句:“生活就是為著生活,別無其它目的!辈槐凰俗笥遥@是我的生活,僅屬于我,我沒有目的,我只是在享受著它。我不愿沉浮在深淵中,我想嘗試所有,無論如何,我都要去,那是我想去的地方,是理想的人生;我自己的人生由我思考。我逃避過,但也勇敢過。朱光潛有言:“學離不掉問,不會起疑問便不會有學!睂ξ粗暮闷媾c興趣便是思考及疑問,學起于問,因有問而求索,從而實現學的目的。

      宋濂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趨百里外,因問求答,對不解提出質疑,對興趣之處虔心求索,雖愚卒獲有所聞,宋濂苦學便是問而后學的過程。學貴有疑,引領學者上下求索,從而獲得真知。李時珍生于醫學世家,從小耳濡目染,對醫學十分癡迷,發掘醫理藥性,求根問底,不斷探索,加之醫學上的天賦與慧根,著成《本草綱目》,造福天下蒼生。學當有疑,以推成出新,尋回重重迷霧下的真相。

      伽利略勇于質疑亞里士多德的'力學理念,兩個鐵球同時落下,用事實否定千年定律,推動物理學的發展。因有疑問,問而后究,終獲箴言;因有質疑,從而多加研究,革故鼎新,不斷完善現代理論體系。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起疑基于思考,基于批判性的思維。即使是天之木鐸孔子,亦曾櫛風沐雨向老子求學。

      學貴有疑,疑而后問,乃是一種謙卑的姿態。覽盡世態炎涼,人間冷暖,方知人微弱如塵,不過天地蜉蝣、滄海一粟,當以謙卑的態度,不斷求索質疑,汲取新知,彌補自身的瑕疵。不思則罔,不疑則殆。行成于思,學貴有疑,秉求索之心,懷疑而究之,方成學問之道。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 篇5

      朱光潛是我國現代美學的奠基人開拓者,一生有多部美學創作和譯作,對我國的美學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開明書店1929年出版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他的第一部著作,作品是以中學生為讀者對象針對當時國內青年、學生在人生道路上的種種迷茫、彷徨、苦悶以書信方式撰寫的。它由夏丐尊的序、十二封信、兩篇附錄、一篇代跋組成,文體舒緩,娓娓道來,對文學、人生、升學、審美以及情理等多個問題,做了深入的探討。作品篇幅較小,但是它的影響力卻是巨大的,一版再版成了當時的暢銷書,朱光潛也成為了廣大青年的朋友,《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可以說是朱光潛的奠基作。這本書不僅對當時青年有重要意義,對我們當代青年知識分子也有巨大的指導意義。

      讀了這本書給我最直接的感受是親切,整部作品朱先生都是以朋友的口吻和讀者平等對話,信中以“你”為對象寫,讀時感覺像一位朋友正在與我輕松對話,每封信署名“你的朋友”讓人備感親切與真誠。并且作者在闡明問題時不是站在高處談大道理而是走近讀者舉出自己的切身經歷和讀者談文藝談人生,這種方式是讀者最喜歡,也最容易被讀者接受。“談讀書”他告訴了我們讀書的重要性和怎樣讀書,他沒有告訴我們必須讀哪些書而是舉出自己愛看的書和讀書的經驗指導讀者自己選擇書籍。在第七封信“談升學與選課”時作者又結合自己在高等師范學校選國文課的經驗,說明選課要符合自己的興趣!罢剶[脫”是說要懂得舍棄,但不僅是舍棄而是有取舍的舍棄。其中舉了“禾”、“禹”,他們都是作者的朋友,也就是說作者完全把自己擺在和青年們平等的位置上將心比心的談這些事。“談人生與我”信中作者剖析了自己的人生觀,讓讀者觸摸作者的心靈,拉近了讀者與作者的距離,這種仿佛和作者面對面的交流方式真的讓人很放松,不會因為他是大家就讓人覺得他高高在上遙不可及,反而可以感覺到作者的溫度。

      其次就是這本書寫的是青年們感興趣的問題,并且寫得很有趣味一點也不枯燥,讓人愛不釋手。我讀這本書的時候可以說是一口氣讀完的,因為每篇信都很有意思,看了一篇就想看下一篇?梢钥闯鲎髡咴趯戇@些信時都是經過藝術加工的,將深奧的理論問題融化在讀者熟悉感興趣的事物中,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寫得既活潑又生動。像“談靜”,“動”是要活動才能保持生機,提倡在活動中排解煩悶,“靜”是要保持心靈空明才能在靜中領略生活中的趣味,要讓青年們懂得生命是動靜結合的。他舉了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弊x者耳熟能詳的例子來進行說明,后面還引了日本小林一茶、陶淵明、王摩詰的詩作來說明靜的趣味,讀者就在看這些可愛例子的時候知道了生活中是充滿情趣的要懂得領略生活的美!罢勛魑摹彼e了幾個大文人作文章的趣事典故,“談在盧佛爾宮所得的'一個感想”以一群游客看蒙娜麗莎的表現引起讀者興趣,信中有趣吸引人的地方還很多,對于浮躁的青年人抓住他們的興趣給他們講道理才能使他們聽進去,朱先生對這點很清楚,這整本書都緊扣當時青年人的心態和最關心的問題來寫,很多問題即使是80多年后的我們讀起來也是很有吸引力的。

      而這本書最讓我喜歡的是,它看似平凡卻包含有很深的思想內涵值得讀者細細品味,它教會讀者正確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作者毫不吝惜的將自己的人生理想,對待人生的方法,價值標準與讀者分享,這種過來人的經驗對于處在迷茫中的青年們猶如一盞明燈讓青年們找到正確的航向!耙猿鍪赖木褡鋈胧赖氖聵I”這句話出現在附錄二,而他在《談美》里也多次提到了這個觀點,它是朱先生的人生理想,就是要超脫個人的欲念牽絆,執著人生為社會做出貢獻。作為祖國的未來,青年們都應該學習這種精神。書中談到的這么多問題其實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是在真心的勸導青年們要正確看待人生,眼光要放長遠,要踏踏實實的下真功夫,要注意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不要隨大流只考慮功利的東西。今天的大學生在選擇自己的專業、參加學生組織或做其他什么事的時候往往也犯功利的毛病,只是想到這樣做會對自己升學找工作有幫助,卻不去想想自己到底想不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我們應該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且要腳踏實地的做,這樣的生活才有意義!盁o言之美”可以說是這本書中最易看出美學知識的一篇了,我們不僅從中學到了詩畫音樂等含蓄留有余地的美學原則,還可以領略到作者的生活態度,藝術的生活是超現實的生活,當在現實生活無能為力的時候暫時到理想的生活里去,不是消極的避世而是一種調節,好更好的回到現實的生活去改造。要怎樣才能做到藝術的生活呢那是美術家音樂家們擅長的,就是要有一顆審美的空明的心和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我是這么理解的。我想看到這本書的讀者都會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的,都會從這本書中得到很多啟發吧。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真的是很有魅力的一本書,不僅是對當時的青年們對我們現在的青年朋友也是有很大的指導意義的,教我們看待人生的方法,引領我們到美學的世界,是很值得欣賞的一本書,青年朋友們都不應該錯過這本書。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 篇6

      十二封信,一封封,一沓沓,一筆一劃匯成潺潺教誨,在書中聚集成了一本頗有分量的書——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潛先生于20世紀20年代留學期間,用自己的方式,專門寫給青年人的,表達了他對青年人的赤誠關懷和殷切希望。讀罷此書,如同和長者交心,懇切的言辭,語重心長的教誨,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感悟與思考,更是溫暖和感動。

      —封封書信,流露出的是朱光潛先生的情懇意切。

      信中首稱“朋友”末署“你的朋友”,通篇下來,好像一位熟悉你的老朋友與你交心,而不是一位刻板嚴肅的學者再長篇大論。

      十二封書信,十二個不同的話題。他會在每封信結束說“再會!”會給與青少年最真誠的祝福:“就在此祝你,談談笑笑,跑跑跳跳!”會為你加油打氣:“朋友,讓我們一起努力罷!”合上書,腦海中朱光潛的形象仍揮之不去:目光溫和,縱然滿頭銀發,身形消瘦,卻飽含了篤熱的情感,溫文的'態度。

      一封封書信,引著我們去思考生活學習。

      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談讀書。讀書在我們學習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墒牵撟x怎樣的書?“你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可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所以你須慎加選擇!敝旃鉂撓壬o了青年讀者一個滿意的答案:”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特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思考!

      讀完后細細深思,信里所寫的,不正是“碎片化閱讀時代”下許多年輕人的真實寫照嗎?讀一本書,大多時候囫圇吞棗,只講求讀一遍的快樂與刺激,疏于思考,到頭來讀過的書不少,學到的東西委實不多。

      除此之外,朱光潛先生還點出:“讀書是一種樂趣,就像是探險,從書海中選擇一本適合自己的書,必須經過萬千跋涉所得到的,其中滋味更與何人說!闭勛x書,不僅僅是鼓勵我們讀書,我想更深層次的讓我們在書中提升自己的境界。

      書信雖然已經歷大半個世紀,青年人的成長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過去的年輕人成長過程中面臨的煩惱同樣困擾著當代青年,朱先生的文字樸實無華,諄諄勸導,為迷茫的年輕人帶來了繼續前行的力量。感謝在迷茫的歲月,遇到了朱光潛先生的十二封信。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 篇7

      最近讀了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看這本書的過程中,就像朱光潛先生站在我身邊語重心長地與我談話一般,誠懇真摯,親切自然。里面的每封信都令我受益匪淺,很多的話讀來雖然淺顯易懂,但都蘊含著很多深刻的道理。下面選取幾封信談談我的感受。

      第一封,《談讀書》。讀完這封信,不禁想了想過去的自己,空閑的時候還能抽出一點時間看看書,但稍微忙一點,就會將讀書這件事置之腦后。不僅是看書,背單詞,鍛煉也是如此但捫心自問,再忙的日子,其實也能抽出時間完成這些有益的小事,只是自己不斷給自己找借口一樣。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言:人類學問逐天進步不止,你不努力跟著跑,便退伍落后。我們在大學正是吸收各種養分的時候,應該抓緊一切時間,豐富自己,充實自己。

      第二封,《談情與理》。讓我感觸最深的有三句話:我們應該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狹隘的;我們應該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冷酷的。我們都知道,理性固然重要,但感性卻也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理性能讓我們置身事外看清某個東西,但感性更能讓我們深入其中感受這個事物。感受加思考,感性與理性,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擁有的態度。

      十二封信,各有各的側重點,各有各的哲理,朱光潛先生的十二封信,著實讓我受益匪淺。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 篇8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書是由朱光潛先生旅歐期間寫給國內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潛先生所寫的這些內容并不是對青年們進行道德說教,而是對他們進行有益的勸導。他就像是讀者的一位老友,分享自己獨到的見解,就如談寫作時所說的:“文章像其他藝術一樣,“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影響我最深的一封信,是首封—《談讀書》;我是一個十分懶惰的人,特別不愛看課外書,每次看書都是被迫無奈。但是閱讀完這封信后,我不禁想到之前的自己有多愚蠢。

      書籍好比鑰匙,它能幫助我們打開知識的大門;書籍好比帆船,它能幫助我們駛向成功的彼岸;書籍好比陽光,它能幫助我們掃除內心的黑暗。我們可以在書中找到自我!安皇悄阌袥]有時間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是!真得沒有時間嗎?真就那么忙嗎?每次同學圍成一團,分享自己的閱讀之路時,我卻是滿頭霧水,同坐在一個教室,同樣的環境,那為什么別人有時間,而自己卻沒有呢?

      短短的一句話,成為了點金之筆。我不能在繼續荒廢下去了,我要做出行動,改正缺點,閱讀是一件十分平凡的事情,但我認為我能做到堅持閱讀,這件事就不再平凡。堅持閱讀需要足夠的耐心,正如人生的`歷練,在一次次的歷練中成長。

      我是一位很敏感的中學生,同時這也成為了我的一大煩惱,一個眼神會讓我幻想出很多事情,無論是對同學,家長還是老師。因此我媽媽天天說我感情太豐富。

      談到感情同時就會想起理性,我有一位很好的朋友,她是一位理性強的人,如果我說錯了一些事情,她就會與我講起道理,但有時我并非那個意思,所以在理性和感情之間真的有間隔嗎?過度的理性可能會使感情產生裂縫,感情同時也會讓我們做出不同的選擇。感情豐富了我們的生活,理性控制了我們的行為,就如同“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這也讓我產生了許多疑惑。

      閱讀過朱光潛先生的《談情與理》中,他認為:“仁”勝于“義”,情感的生活勝于理智的生活。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們漸漸長大,同時情感也更加豐富,肩負的責任也增多,人生就像在做選擇題,在一次次的選擇中成長。

      人的一生中所要面對的事情千千萬萬,誰也預測不到下一秒會發生什么。人生聚散無常,起落不定,但走過去了,一切便以從容。

      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他考驗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品格和智慧。只有經受住考驗的人,才能享受到由痛苦轉換而成的財富。我認為這就如同我們現在的學習,學習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9年義務教育,再加上高中大學,起碼要16年,那換位思考一下,用16年的努力換今后幾十年的幸福,是否值得?社會是殘酷的,只有站的高才不會被人看不起,所以希望我們能好好讀書。

      在尾篇《談人生與我》中,作者將自己當作一條草木蟲魚,順著自然所給的本性活著,生活就是為著生活。如果人生一帆風順將變得無趣單調,別再抱怨生活的苦,順其自然,在一次次的改變中成長!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 篇9

      十二封信,每封信里人生導師朱光潛先生就年輕人所面對的某一問題,給出自己的見解和建議。就讀書,先生認為“讀書不在于有沒有時間,而在于有沒有決心”,在書的選擇和讀書的方法上也要有所注意。就戀愛,先生認為“戀愛是人格的交感共鳴,所以戀愛真純的程度以人格高下為準。一般人誤解戀愛,動于一時飄忽的`性欲沖動而發生婚姻關系,境過則情遷,色衰則愛弛,這雖是冒名戀愛,實則只是縱欲。我為真正戀愛辯護,我卻不愿為縱欲辯護;我愿青年應該懂得戀愛神圣,我卻不愿青年在血氣未定的時候,去盲目地假戀愛之名尋求泄欲!

      雖然這些信是將近一百年前所寫,但其中的哲理和技巧放在今天來看也毫不過時!疤澣菀,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先生關于百年前的年輕人存在的毛病的概括,放在今天也依舊一針見血;蛟S年輕人所面臨的困惑和迷茫,年輕人有的毛病,從古至今都相差無幾。

      讀完這十二封信后收獲和感觸頗多,雖然這些道理并不新奇,甚至有些像心靈雞湯,但由先生之口說出來卻極具信服力和感染力。有句話叫“懂所有的道理,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但我相信這些道理一定會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影響自己,鞭策自己朝著更好的方向走去。也遺憾沒有在更年輕的時候讀到這些信。

      “我不在生活以外別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別求生活目的。世間少我一個,多我一個,或者我時而幸運,時而受災禍侵逼,我以為這都無傷天地之和。你如果問我,人們應該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說,就順著自然所給的本性生活著,像草木蟲魚一樣。你如果問我,人們生活在這幻變無常的世相中究竟為著什么?我說,生活就是為著生活,別無其他目的。你如果向我埋怨天公說,人生是多么苦惱呵!我說,人們并非生在這個世界來享幸福的,所以那并不算奇怪。”為朱光潛先生的豁達灑脫人生態度所感服。

      也為自己在某些生活態度上與先生達成一致的看法而感到喜悅。如我也認可在人生中生活始終排在第一位,而生活又在于體驗和感受。如先生所說“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薄叭松鷺啡ひ话氲弥诨顒,也還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謂“感受”是被動的,是容許自然界事物感動我的感官和心靈。這兩個字涵義極廣。眼見顏色,耳聞聲音,是感受;見顏色而知其美,聞聲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碑斎,對于生活中美的感受、樂趣的發現我遠不及先生。

      “每讀到一種好作品,看見自己所久想說出而說不出的話,被他人輕輕易易地說出來了,一方面固然以作者‘先獲我心’為快,而另一方面也不免心懷慚怍!弊x這十二封信,常有先生所說的這種感覺。為彌補這種慚怍,就要向先生學習,更加用心去感受生活。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 篇10

      “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

      作者對現代青年的毛病,曾這樣慨乎言之。

      青年,作為每個時代關注的對象,他們的發展,關乎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未來。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平實的語言,生動的事例,向著青年闡述著一代前輩對后生的希望和期盼。只為了新興的青年,能將真正價值的忠告,印入心孔,銘記于心。

      即使是跨越時代的鴻溝,朱光潛先生對青年的教誨,仍不失學習甚至銘記的意義。在當代這個競爭強烈,制度革新,生活面貌翻天覆地地變化的時代里,每個人無不在奮力拼搏,而在這奮斗中,能夠上岸的人卻又少之又少,究竟應當是怎樣才能遠離這樣的人生悲劇。

      也許“擺脫”才是出路,正如書中所言,“‘擺脫’不開便是人生悲劇的起源!睂τ谏钪辛宅槤M目的機會和選擇,我們惟有認定一個目標,并專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在這條道路上拼盡全力,將其余一切置之度外,才能贏得超越他人的.權利和優勢!皵[脫”身邊的雜念和負重,才能“跑”得輕松,免除煩惱與不安。

      “人生的悲劇則多生于沖突之不能解決。”人生的煩惱和失敗多是因為事業上,生活中的矛盾不能化解。對于這些,就應該篤定信念,堅持理想和選擇。生命的道路上歧路千差萬別,卻僅有一條路可走,有所取則必有所舍,因此青年應當果斷選擇,不要等光陰散盡才回望當初。

      然而世間難有人能真正地擺脫,即使是作者本人也難免渾弄是非,所以才有生活中的不順和困境。青年涉世未深,犯錯則更是經常?创煺垡灿葹橹匾。作者在《談人生與我》中就寫到“人生本來要有悲劇才算人生”。人生的悲劇固然不愉快,但悲劇也是人生的部分,正像小說情節曲折,青年面對這些,應當懷著樂觀的外世心態,接納這些人生的轉折。

      青年人要有能夠“擺脫”的生活的勇氣,才能贏得能熱烈的人生的權利。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 篇11

      你是否曾期待擁有這樣一盞明燈:它在你失去方向時為你大開光明之路,在你生活慵懶時提醒你青春以奮斗為歌……這是一盞溫柔的明燈,語氣親切隨和,深入人心,你能在他身上感受春陽般的氣息。

      如果你曾期待過,品味朱老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這位真摯又極具智慧的導師,這位質樸無華的朋友,和藹可親地和我談心,汩汩地流出了他露珠似的深邃的思想和為人為文的品格。

      朱老在全書開篇寫《談讀書》中,以勸告的口吻,父母的角度愿我們從當下做起,培養閱讀興趣,時不我待,他說:“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忙里偷閑,這不難做到,在本文后半部分,談及我們應該讀什么書,我想,當代青年應全面發展,而不該隨波逐流。朱老先生在此為我印證了這個觀點,“時間是最好的'導師”,這位導師為我們篩選出的書籍,是上等的優品,這是最扎實的閱讀書籍。我們有部分父母,認為這些舊書、名著是唯一適合青年閱讀的,我覺得不然,不應沉浸在這老套、陳舊的書籍中,這樣無法跟進社會進步的步伐,更容易缺失自身原有的創造潛能,因此我認為青年應放眼長遠,選擇性閱讀部分當代火熱的文學書籍,古今結合,才能深入心靈,找到這世界最好的解藥。

      現實世界中,作文可謂青年人最頭疼的事,對于我來說也是。讀了《談讀書》,不妨讀《談作文》,相信你頭頂的明燈必更添一絲光明。由于內容繁多,愿你自己品味。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的人生即隨這時光流逝到處奔波,有迷惘的時刻,也有清醒的時刻。何為青年?青年即是能受得住考驗,經得住風吹雨打,有信心,有希望,還有毅力的人,就像老先生所說:“人家既然可以做得到,我就沒理由做不到。我們不能妄自菲薄,自暴自棄!

      愿你能在這樣一盞明燈中尋找正確的心靈,謹以此文,與君共勉。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 篇12

      青年應該如何讀書?讀什么書?

      這些天,我讀了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一章“誤讀書”,并且深有感觸。

      信中寫到讀書的重要性,而讀書在現代似乎更偏向于上學時,人們剪貼出,用來上課的教科書的內容。但現代的青年的生活充滿著無形和有形的各種誘惑,如:手機、電腦、電視、小說、漫畫、網絡游戲……現在,網絡充斥著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多的青年沉迷到網絡之中,如果他們能夠靜下心來,抽點時間,讀一讀自己感興趣的好書,對自己的修養也會得到提高,隨之而來的就是讀什么書的問題。

      眾所周知,在現代,讀書是非常方便快捷的,只要手機在手,隨時隨地可以閱讀。但現在網絡上充斥著的是各種“沒營養”的`垃圾書籍,嚼之有勁,而食之無味,更無法下咽,純屬浪費時間。所以,正如書中所說“書是讀不盡的,就讀盡也是無用,許多書沒有一讀的價值。”所以你須要慎重選擇,如朱光潛所說“別人只能介紹,抉擇還要靠你自己!绷硗,書中也有教讀書的方法:第一,凡是值得讀的書,至少需兩遍。第一遍應快讀,著眼在解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要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應用筆記錄綱要、精彩部分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但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的思考。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一本有用的書,是一本青年不應該錯過的書。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 篇13

      在現代高速度發展的社會,人們的交流,工作,學習越來越快速。雖然說這樣的“高效率”帶來了更加豐富的物產,使我們的社會經濟不斷發展,讓中國離實現“偉大復興夢”的目標越來越近,但是同時人們也越來越心浮氣躁了。正如朱光潛先生在“談在露浮爾宮所得的一個感想”這一封信中所說的“我們固然沒有從前人的呆氣,可是我們也沒有從前人的苦心與熱情了”是一樣的。

      現在競爭越來越激烈,每個人都想自己投入與別人相同的時間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成年人希望賺到更多的錢,學生們希望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又因為“科學愈進步,人類征服環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環境的能力愈大,的確是人生一大幸福。但是它同時也易生流弊。困難日益少,而人類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輕浮粗率,而堅若卓絕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彼跃蛯е铝恕霸谶@個現世紀忙碌的生活中,哪里還能找出三年不窺園,十年成一賦的人?哪里還能找出深通哲學的磨鏡匠,或者行乞讀書的苦學生?”

      沉靜的苦心和長久的熱情,原是藝術創造、成就事業的關鍵所在,但是在如今卻成了極為稀有的品質。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 篇14

      看完朱光潛老先生送給我們的十二封信后,我十分受益。十二封信,每一封都有一個主題,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但作者在這本書中娓娓道來自己對生活,對人生獨一無二的見解。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作者豐富的學識和內涵。

      朱光潛老先生在開端便推薦了很多書目,但坦白來說,看過的寥寥無幾。每天的時間總是在一睜一閉中悄然消逝,繁重的學業讓我們忙得不可開交,更不必說靜下心來,去品味一本書了!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關于讀書的名言,我們背起來朗朗上口,但從沒有真正做到過。

      在朱光潛先生看來,每天抽出點時間讀書是很重要的。是啊,我們每天都在忙碌中度過,但仔細想來每天抽出一段時間去讀書并不難,我們不必從中得到黃金屋,也不必從中得到顏如玉,能夠保持愿意靜下心來看書的心境足矣。

      十二封信如一碗圣水,洗滌我們浮躁的心,無論是讀書、靜動、選擇,亦或是親情、友情、愛情,作者并不是直接告訴我們應該如何處理,而是用淵博的知識,一位長者的口吻,啟迪我們,促進我們思考。在《談動》中,朱先生提到我們之所以煩憂,是因為我們的生性被抑郁,要想快樂,須得使你的生機能舒暢,能宣泄。很多時候,我們一遇到煩惱,就想獨自一人呆著,什么都不做。但之后細細想來,好像根本就無濟于事。我們總是傾向于抑制自己的情緒。不開心,我們硬要自己堅強不哭;想傾訴,我們硬要自己留著面子不說;想瘋想叫,我們硬要自己保持所謂形象。但有時,發泄自己的情緒也不是一件壞事。

      《談靜》則講到了“生活在于感受,領略!碑斀竦纳畋冗^去多姿多彩很多,可是我們卻可以常常聽到別人哭喊著“好無聊!”。路上邂逅的鳥語花香,如霧般輕柔的雨,粗獷熱情的陽光,與日月對歌的`山峰都無法引起我們的注意。我們將這歸咎于社會太喧囂,卻沒有發現自己就是浮躁中的一份子。生活有無趣,在于你有沒有去為自己尋找樂子。

      如同朱自清先生說的“如入寶山,你絕不會空手回去的。這本書總是可以讓人在浮躁中尋覓到一處寂靜,引人深思。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 篇15

      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感覺每一封信都令人嚼味,每封信都會給人帶來新的感受,很多的話讀來淺顯易懂,卻是我們往日思考的但無法表達出來的。我們只有結合自己的經歷,才能體會出話中含意。在本書中,可以從中發現某一個觸動你內心的句子,雖然里面有些章節可能感覺不太適合現在的步調,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會或多或少能從中得到你所想要的東西,得到你所希望領悟的精華。

      閱讀的好處不用多說,只是我們很多都不知道閱讀的方法。最高峰的時候,我兩三天就可以看完一本很厚的書,可是看完以后,收獲只限于當時,后來就逐漸淡忘的。長久如此,我不覺有種讀了也忘記,何必做無用功的感受。可朱先生在書中提高,我們面對伶俐滿目的書,要學會選擇。按照機會成本來說,你多讀了一本無用的書,就代表你會少讀一本有意義的書。所以我們應該多多傾向于選擇經過歷史檢驗的,有價值的`書。另外,讀書還在于感受,在于記筆記,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在讀書的時候,是邊思考,邊閱讀,而不是一味的接受,以致最后不留下半點痕跡。

      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的嗜好,沒有一種在閑暇時可以寄托你心靈的東西,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比方一本小說,平時自由拿來消遣,覺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來當課本讀,用預備考試的方法去讀,便不免索然寡味了,興趣要逍遙自在的不受拘束地發展。所以為培養讀書興趣起見,應該從讀課外書入手。

      雖然這十二封信我沒有完全讀完,但是我會利用接下來的時間慢慢讀得,雖然里面有些章節感覺可能不太適合現在的步調,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會或多或少能從中得到你所想要的東西,得到你所希望領悟的精華。也希望群里的朋友們能利用空閑時間認真地讀讀這十二封信,不是希望你們來完成某些任務,而只是希望你能從中發現某一個觸動你內心深處的句子足已。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 篇16

      讀罷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感觸頗多,話語雖平易近人,似多年摯友娓娓道來,卻處處給人驚喜,讓我有醍醐灌頂之感。眾多感觸不便一一道來,便選取一些印象頗深之處發表一點陋見吧。

      “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朱光潛先生對于現代青年的毛病,曾這樣慨乎言之。我深以為是。網上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我不思進取,卻又不甘墮落”。正好處于低潮期的我感觸良多。在渾渾噩噩度過了一個大一后,原本光鮮的夢想變得模糊,清晰規劃好的前途開始渺茫,我漸漸墜入柔軟卻陰冷的泥淖,看得見光卻又攀不上枝條。“愁”字漫上心頭,揮之不去又不可視而不見。

      但朱先生這時又恰似知道我的煩惱之處一般,談到動靜相宜的解愁之道。

      “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靜止,求泄的方法在動。”朱先生如是說。其實這話說的略微有些晦澀了,頗有一點道家陰陽調和的味道在里面,但先生貼心至此,作了淺顯的解釋:

      “如果把‘盡性’兩字懂得透徹,我以為生活目的在此,生活方法也就在此!

      不過“盡性”二字,這一點我深以為然。但是,人生約束頗多,并不是時時可盡性而為的,而愁思偏偏就生在這不得盡性之處。我如一卷洪流,卻偏偏郁于一方淺潭,四周怪石林立,高山巍然,奈我如何有十八般本領,也只能在這窄室中橫沖直撞以泄心中怨氣,久而久之便也成一汪死水。

      對于這一點,朱先生又言:“假如把自己看得偉大,你對于煩惱,當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對于煩惱當有‘不值得’的'看待!边@看似簡單,做起來又談何容易,我有七情六欲在身,四面八方的紛擾撲面而來,想要提煉出“不屑”這一情緒,非長期修煉不可得呀。而若不顧自己本來心緒強行選擇“不屑”,或又徒生其他心蠱?偠灾,這條解愁之道,我還需得邊行邊修煉。

      雖說先生的“動”我學習得頗為艱難,但對“靜”卻得心應手!叭f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毕壬沁@么說的。或許與我本身的性格有關吧,我平生最好之事,便是精致地“消磨時光”。一壺清茶,一卷詩書,一架藤椅,一簾好景,加一年數百變幻的歲月與一日更替不絕的時光,所為神仙逍遙,我怡然自得。對我而言,“靜”比“動”更能紓解愁情,原是那裊娜的青煙,是可以燃盡世間紛擾繁雜的吧。先生在第一封信里就提到了讀書,可見讀書對于我們的重要性。如今,無論我們想要看什么書幾乎都能通過各種渠道找到,就這一點,不知要羨煞多少前人。怪就怪在,選擇多了,我們反倒不知道怎么選了。誠如先生所說,讀了一本沒價值的書就等于喪失了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正因為如此,對于選書,我們更是應該慎之又慎,就我看來,真正有價值的書應該是能夠引起我們的思考而非只是看過就忘,消遣娛樂的工具。

      在談“靜”中,朱先生指出人生樂趣的一半得之于活動,也還有一半得之于感受。“靜”是指心靈的空靈。唯有做到心靈的空靈,才能在這嘈雜的世界中去領略,去感悟,F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所以在忙里偶然偷閑,閑中偶然覓靜,于身于心,都有極大裨益。

      在前頭曾提到,最近由于學習之事,我有些許煩惱,而我與朱先生也在文章會友中漸漸熟識,他便在《升學》一信中告誡:“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假若為學問為事業而忘卻生活,那種學問事業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義與價值!笨赡芪抑板e誤地定義了學習在人生中的位置,它是一件需要我去認真完成的事情,卻不是一件務必完成的事情,我的選擇取決于我的興趣,取決于我想過怎么樣的生活,而不是應該過怎樣的生活。我需要對我的選擇負責,而我的選擇服務于我的生活,我將學習看作一種義務而將其與我的生活分割開來,那它必然成為我的負擔,那我便不可能將其杰出地完成了。

      論述至此,大都為鄙陋之言,觀點淺薄,不曾有條理。我才疏學淺,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閱罷此書,我在前行路上便會多一位摯友了吧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 篇17

      朱光潛朱先生的文筆好生了得。

      十二封信,信筆拈來,字字珠璣,暢讀便深感其美,大約朱先生也是性情中人。朱先生主張情于理先,道德先于法律,無情則無趣,而“趣”也是人生一幸事,不可或缺。

      朱先生說“所謂領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尋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漢只管滿口吞咽,會喝茶的人卻一口一口的細啜,能領略其中風味。”人生亦如飲茶,“領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資,一半也由于修養。大約靜中比較容易見出趣味!彼^靜,便是指心界的.空靈,不是指物界的沉寂。能尋得人生之“趣”與“美”,便不枉此生。

      朱先生談到“學問”,亦有其主張。到底是“通”還是“精”自古爭辯無數,朱先生的主張是先博大而后精深,如沒有以“博”為基礎,則如空中樓宇,被人恥笑。“中國學者的通病就在不重根基而侈談高遠”,根基在各門手藝中都見其利害,如扎馬步之于武功,氣息之于歌聲,根基穩固樓宇才矗立不倒。

      談到人生之苦,朱先生竟也能一針見血,“人類比其他物類痛苦,就因為人類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類重要!倍巳缒茼樦匀凰o的本性生活著,像草木蟲魚一樣,不計較,不埋怨,不奢望,人生自然淡然!拔覀兯拥氖澜缡亲钔昝赖,就因為它是最不完美的。”如世界既完美,我們如何能嘗創造成功的快慰?有想象的田地,我們才有希望。有喜有悲,人生才完美,沒有悲劇的人生,也必然索然寡趣。

      今日壞事,腹痛不止,本無意功課,然捧書小品,心亦明朗開來。連文字亦優美起來。故見修養之影響。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 篇18

      人生樂趣一半得之于活動,也還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一種社會所最可怕的不是民眾膚淺頑劣,因為民眾通常都是膚淺頑劣的。它所最可怕的是沒有在膚淺卑劣的環境中而能不膚淺不卑劣的人。

      我們要能于叫囂擾攘中:以冷靜態度,灼見世弊;以深沉思考,規劃方略;以堅強意志,征服障礙。

      戀愛是至上的,是神圣的,所以也是最難遭遇的!暗赖碌挠钪妗崩镎嬲氖ベt少,“科學的宇宙”里絕對真理不易得,“美術的宇宙”里完美的作家寥寥,“戀愛的宇宙”里真正的戀愛人更是鳳毛麟角。戀愛是人格的交感共鳴,所以戀愛真純的程度以人格高下為準。一般人誤解戀愛,動于一時飄忽的性欲沖動而發生婚姻關系,境過則情遷,色衰則愛弛,這雖是冒名戀愛,實則只是縱欲。我為真正戀愛辯護,我卻不愿為縱欲辯護;

      文學上只有好壞的分別,沒有新舊的分別。

      讀書只是一步預備的工夫,真正學作文,還要特別注意寫生。要寫生,須勤做描寫文和記敘文。

      要免除這種人生悲劇,第一須要“擺脫得開”。消極說是“擺脫得開”,積極說便是“提得起”,便是“抓得住”。認定一個目標,便專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這是成功的'秘訣,也是免除煩惱的秘訣。

      我們固然沒有從前人的呆氣,可是我們也沒有從前人的苦心與熱情了。

      科學愈進步,人類征服環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環境的能力愈大,的確是人生一大幸福。但是它同時也易生流弊。困難日益少,而人類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輕浮粗率,而堅苦卓絕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 篇19

      看這本書之前我特別好奇:在將近一個世紀之前,一位關心后生的前輩會對青年朋友們說一些什么呢?看過后,如果把十二封信的忠告總結一下,那就是:青年人要能沉下心,做學問做事業都要從根本上下功夫,要從自己本心出發,戒驕戒躁、不貪容易,不隨波逐流亦不急功近利。這樣的人生態度何止當時的青年人要具備呢?不論是當時,還是現在,也不論是否是青年,凡是認真對待生活的人,都理應如此。

      《作者自傳》中曾言:“這本書反映當時一般青年知識分子的心理現狀,所以我和廣大的青年建立了友好的關系!蔽以谧x書后最有感觸的莫過于朱光潛先生所言的談動、談靜、談擺脫、談人生與我......恰好反映了我們在成長歷程中所面對的讀書學習、道德、人生等多方面的問題。雖然不盡相同,卻大致如此。先生娓娓道來,讀來讓人如沐春風。仿佛遙遠的一位長者在用謙遜又誠懇的語言關切著,既想指出一條明路,又不忍重言,只將自己的肺腑之言盡數道盡,期望小輩們能有所收獲。

      十二封信中,我最喜歡的是談動和談靜。古詩中曾寫到:“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遍e愁閑愁,多半是因為太閑了!當代青年人若談起閑愁,必定會被說過于矯情,當你讀了孟石先生的這篇談動,便會釋然。他承認了“朋友,閑愁最苦!”并提出了解決方法:“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于泄;郁由于靜止,求泄的方法在于動”。無論你是怎樣的心情,世界還是按照既定的軌跡在運轉。若想排解心中的閑愁,就要以動制靜,享受生活中質樸的樂趣,去跑跑跳跳、談談笑笑一番,煩惱自然就煙消云散了!

      如果說談“動”是跑跑跳跳,那么談“靜”則是感受、是領略趣味。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我們生活節奏隨之加快,心性難免浮躁起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信中的一首詩“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讀到這里才體會到詩中蘊含的悠然無慮的靜趣。小時候還覺得詩人是在湊字數,現在僅僅是讀一讀都覺得心靜下來了。在浮世中保持一顆鎮靜的心是難能可貴的,愿我們即便溺于周而復始的生活中,也不要忘記巍峨江山的壯觀和尋常巷陌的'溫暖。

      每當在一封信的最后看到署名“你的朋友孟石”時,內心便充盈著感動?赐陼笊踔列闹幸唤z惋惜,為什么只有十二封信呢,我想,哪怕是二十封三十封我也一定會一封一封的細細讀完,或許是為了在這喧囂的世界里,做一個精神明亮的人吧。

      孟石先生的十二封信,穿越時空而來,猶如摯友,言真詞切,能感到先生真誠地期盼年輕的朋友們能有美好的生活。大道至簡,這些樸素的道理在如今時代依然適用,任時光流轉,難的始終是踐行。生活忙碌,偶爾忘記,好在有這樣的好書幫助我們回憶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 篇20

      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學生離不開課堂,課堂離不開社會,社會離不開實踐,這樣的自然科學生活常識為什么為我們所接受?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得到了證實中學生時代。是每一個小孩兒由兒童幼小無知心靈向青少年單純樸實的心態過渡的時期,是長身體、學知識,把握人生成長基礎健康發展的時期,固化這一階段的思想,學識的積累,人生的成長導航就頗為關鍵。

      人之初,性本善,此時的中學生已開始接觸社會,在他們所見所聞中社會上所存在的善、惡、丑、美時常在身旁出現,社會上的對各種問題的討論與渲染也毫無疑問地在影響著他們,當今社會,在中學生們看來,祖國繁榮興盛,欣欣向榮。從地面到地下,機場、高速公路,鐵路、地下鐵軌四通八達,大江大河上一座座舉世矚目,令人贊嘆火車鐵路大橋、公路鐵路大橋飛架兩岸,人們進入宇宙空間探索太空神秘已成現實,蛟龍入海探寶已超萬米,現代社會中,人們的衣食住行豐富多彩,讓人們為之感到幸福?老中青不同層次的人們都在享受這一切。故而中學生們也在感知之中。

      在社會運動中體會生活的精彩,就此而言,值得一提的是,社會如此進步,到底靠的是什么?簡而言之,是知識,是科學技術,是戰斗在各行各業的人們用所學到的,從中學生開始的數理化、各項綜合學科及社會課程上所學到的`知識和具體工作、生產中的社會實踐工程緊密結合的成果。

      讀書需要總結,我們是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們是魚,社會之大、之廣闊、之富有、之精彩如百川入海,中學生必須將自身活躍在海水中,才能認識社會、掌握社會、同時也服務于社會,成為社會有用之人,然而有用之人又絕少不了,要學習掌握各種課堂理論知識,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只有根基打牢才能更好的生長。最后提及一句,就《讀中學生與社會運動》一文中所提到的個人也好,學校也好,把學生與社會切割分開的教育,必將是不完善的,時間和成果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 篇21

      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第一封就是關于讀書。正處于青年的人們,有大好的青春時光,可以去盡情的讀書。不斷的.積累不斷的。當然,書是讀不盡的,知識也是永遠學不完的,但是要想成為終身學習的人,那就要不斷的去讀書。讀書也應該讀經典,從興趣出發。

      這十二封信,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朱光潛心中的青年應該有什么樣的品質,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素質。這十二封信,也是朱光潛的思想的一部分。

      除了這十二封信,后半部分就是關于朱光潛的美學。這大概是我第一次接觸美學,我曾經以為是深奧的,但是讀完朱光潛講的美學,覺得美學就存在于我們生活中,可以從最簡單的身邊入手。由淺及深,不斷向美學深處邁進。

      朱光潛也算是遞進來講的,從美學到創造到游戲到復制,帶你去一點一點了解這個深奧的學說,最后再回歸生活。

      我很喜歡最后談美學的一章。我們生存于極速的時代,但是從未想過慢下來。希望我們也能慢一點,停下來,看看周圍的時間,處處都是美。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 篇22

      上周我主要在讀兩本書,一本是林語堂《人生不過如此》,由孫璐老師推薦并借新書于我,至今仍未讀完;另一本是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這是三年前買的書,之前只是瀏覽了幾篇感興趣的文章,后來不知什么原因就將它擱置高臺一直沒有看了。直到近日與好友聊天提及朱光潛先生“讀書是自己的事,與他人無關”的觀點,又在另一位好友日志里看到先生“此身、此時、此地”的座右銘時,我才從書柜里翻出此書重新拜讀。我向來不太習慣于計劃性地閱讀,讀什么書看心情,更看緣分。

      朱光潛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美學家,研究中國美學史的學者大都是“從朱光潛談起”的。本書是作者在1920年代旅歐求學期間給國內一家雜志社所寄的十二封信,受眾為普通中學生及相等文化程度的青年,內容涉及讀書、寫作、求學、戀愛、人生等等青年人普遍關注的問題,語言親切且通俗耐讀,飽含哲理又深入淺出。全書字數不多,我看得很快,但看完過后腦?湛杖缫玻只剡^頭反復閱讀了多次,才有了一點自己的想法,這是將書本知識自我消化的一種不錯的方法。

      作者認為現代青年“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做事缺乏前人的“苦心與熱情”,不能從根本上下工夫。從客觀上言之,科技越進步,人類征服環境的`能力就越大,遇到的困難就日益減少,人類就越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情就不免輕浮粗率,所以艱苦卓絕的成就也就日益稀罕了。在以“效率”衡量人生價值的社會不允許人們放慢腳步潛心鉆研,人們逐漸把自己看作社會的機械,一味地迎合社會需要而不顧自己的興趣,面對各種誘惑“擺脫不開”,最終心生煩惱,人生悲劇由此開始。

      反觀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匆槐緯,匆匆瀏覽后就想從中獲取真經指導人生;上一節課,對教材內容尚一知半解就敢在學生面前大放厥詞;帶一個班,順利調解了幾次同學間的小矛盾就認為自己掌握了班級管理的規律。我哪里知道,看書、上課、帶班背后的學問大著哩,豈是我這等鄉野匹夫、愚笨之徒花點兒時間就能悟出來的。太著急就會放棄埋頭苦干,習慣投機取巧,淺嘗輒止,嚴重時還會膨脹,栽大跟頭。這樣的日子每天都很忙碌,可我并不充實,因為充實是一種精神感受,不在于你一天做了多少事情。在忙碌的過程中我僅僅是在完成任務,沒有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與價值,沒有自己的生活是單調乏味的。

      所以我建議身邊的同學們:學習要腳踏實地,耐心鉆研,勿淺嘗輒止,不求甚解。只有眼光深沉,從根本上下工夫,坐得住冷板凳,才會有所成就。生活要順乎內心,尋找樂趣,勿急功近利,隨波逐流。只有顧得上自己,有一些正常的嗜好,閑暇時寄托心神,才會獲得幸福。學習是一種生活方式,不要把它看得太功利了,即便沒有同學的羨慕,師長的表揚,沒有獎學金、重點高中、各種榮譽的誘惑,你依然應該堅守,主動地為自己的生活著色。無論每天有多么繁忙,你總要抽點時間逍遙自在不受拘束地發展自己健康積極的興趣,或讀書、或寫作、或畫畫、或唱歌、或打球,談談笑笑,跑跑跳跳。學業、工作都是第二位的,人生第一位是生活,生活是快樂,是體驗,是充滿生機,如果因為學業和工作而忘卻了生活,忘卻了自己,那也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義與價值。

      最后,用朱光潛先生的一句話共勉:

      “我以為無論是講學問或是做事業的人都要抱有一副‘無所為而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學問事業當做一件藝術品看待,只求滿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人生苦短,慢慢走,欣賞啊!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相關文章: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08-15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01-20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06-29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12篇)12-03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精選19篇)03-22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精選22篇)01-28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10篇10-30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10篇)10-30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精選10篇10-30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11篇12-09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国产第一页首页 | 亚洲国产综合一区第一页 | 亚洲国产性爱第一页 | 亚洲欧洲精品污网站在线观看 | 真实国产精品视频400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