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論人生讀后感(通用15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培根論人生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培根論人生讀后感 1
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高尚的人說話!爸档脩c幸的是,我讀到了一本好書,那就是——《培根論人生》
人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對于我來說,人生不過就是從生到死的一出出舞臺劇,我們盡心盡力的扮好每一個屬于自己的角色,直到幕布拉下,我們的人生也便漸漸落幕。生無疑是給人們帶來了喜悅和希望,而死,卻給人們帶來無限的悲傷和痛苦;蛟S死并不是那么哀傷,或許我們在這里拉下幕布的同時,那里又展開了新的演出。在這過程中,充滿了歡樂、憂愁、悲哀、成功和失敗。關于這個話題,我們永遠也交不出一個完美的答案來。
人生就像是一條蜿蜒泥濘的小路,困難無時不刻的在發生,卻不知何時才能走到盡頭。人生就像是一本未完待續的書,我們期待著接下來的劇情,但是卻要等到生命盡頭才知它的結局。人生更像是一個謎,直至生命終結,才可揭開尋思已久的答案。在此之前,無論是何人,都無法遇見到。于是,痛苦的過著人生還不如快樂地過,活著就要活出屬于自己的價值。
但人生不過只是一個簡單的對生活的概括,它是由一個個劇情組合而成。親情、愛情、友情這三種感情占據了其中重要的位置;書中的”論友誼“便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朋友對于這個世界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世上最令人愉快的必定是友誼。對于一個情緒低落的人來說,朋友的一句鼓勵,一句肯定,比所有的良藥都來得有用。一句話說的`好:”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則只是一片繁華的沙漠!笆堑,朋友使我們的周圍豐富起來,如果沒了友誼,那我們的生活一定是平淡無奇的,有如沙漠一般。
友情是積累的,相對于親情的溫暖,愛情的甜蜜,朋友之間的溫馨或許更容易讓我們感受到愉快。培根說:”“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訴,你將被分掉一半的憂愁。”這句話體現了友誼的真正價值,把你的快樂分享給朋友,你會更快樂;把你的憂愁傾訴給朋友,你或許會豁然開朗。千金難買真友誼,你曾經認為一個人是你的朋友,那么這個人就永遠都是。真正的朋友,是永遠存在的!
《論人生》,論得是對人生的認識;論得是建立人生所需要的根基。它讓我們感悟到:人生并不只是從生到死,人生中有思想、有精神、有伙伴、有感情。它足以成為我們人生道路上的一種精神糧食。
培根論人生讀后感 2
讀了何新翻譯的《培根人生論》,他的語言簡練典雅,行文傳神機智,讀起來如沐春風。里面有作者對人世的通透洞察,融合了作者的觀實主義與道德理想,這是文藝復興以來歐洲古典人文主義價值觀念和政治思想的集中體現。但我不能說我有多喜歡這本書,因為時代進步了,就算是培根也有他的時代局限性,很多觀點在我們這個時代來說都是老生常談,而且培根的觀點受宗教影響很深。不過,它語言淺顯,道理精辟,絕對比那些所謂的成功學書籍更能打動人。下面就是幾篇給我的感觸。
培根在論嫉妒的開篇中就有提到“在人類的各種情欲中,有兩種最為惑人心智,這就是愛情與嫉妒。”嫉妒能創造出虛幻的意象,激發人心中強烈的欲望。培根討論了“哪些人輕易嫉妒,那些人輕易招來嫉妒”的問題。嫉妒者往往是有某些地方比不過被嫉妒者。或許人類有這樣一種傾向:人若不能從自己的優點中獲取到養料,就會試圖從別人的缺點中獲取養料。
也就是說嫉妒者會試圖破壞別人的幸福來安慰自己沒有這樣的幸福的缺失。嫉妒者的心理是不平衡的,他必須貶低別人的能力才華,破壞別人的幸福才能使得他的心理平衡些。其實大多數人都經歷過心理不平衡的狀態,但我覺得有些嫉妒只是放在心里而不會采取行動。文章里面有句話挺有意思的“嫉妒是一種四處游蕩的情欲,能享有他的只能是閑人!币驗殚e人空虛,才有時間,才有精力去嫉妒別人。培根還提到了一種容易嫉妒別人的人是經歷過巨大的災禍和磨難的人。
“因為這種人樂于把別人的失敗看做對自己過去所歷痛苦的抵償”。我想這也是由于心理不平衡所引起的。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將占據越高。人可以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容下讓身邊人的種種上升的趨勢。一個循序漸進地高升的.人也不會招來嫉妒。因為這種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當的。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必經的道路,同情心總是醫治嫉妒的一味良藥。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論美篇,是一篇關于“美”之作,“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人生觀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毙误w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后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于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但一個打扮并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培根論人生讀后感 3
時下有一句流行語:“知識改變命運。”它使我想起二十年前盛行的一句話——“知識就是力量!闭f這句話的人就是英國十七世紀杰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大學二年級時我接觸到《培根論人生》這本小冊子,立刻就被它吸引了。
這些少則數百字,多則二三千字的隨筆,著實讓人愛不釋手。你隨意翻到一頁往下讀,皆能被它深刻的哲理和精美的語言吸引住。許多重要的人生命題,舉凡真理、善、美、求知、革新、健康、習慣、幸運、厄運、時機、勇氣、贊揚、愛情、家庭、友誼、青年與老年、自私、猜疑、嫉妒等,培根皆有精辟的論述。它讓你思考自己所走過的路,提醒你要善于甄別真善美與假惡丑,開創豐富的人生。
《培根論人生》共二十六篇,譯自培根的《論說隨筆文集》(該文集共有文章五十八篇),它重點談了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修養兩大主題。培根的這些文章有以下特點:
首先是思想深邃,長于議論。作者談論問題往往單刀直入,一語中的。如《論善》一文開篇就是:“我認為善的定義就是有利于人類。”在該文章第二段緊接著說:“……在性格中具有這種天然傾向的人,就是‘仁者’。這是人類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偉大的一種。因為它是屬于神的品格!庇捎谧髡邔κ挛镉型笍氐睦斫,因而談論爽勁,切中肯綮。
其次,作者在論述中非常善于旁征博引。無論是歐洲古代的歷史典故,名人事跡,還是宗教經典《圣經》,作者都能隨心所欲,信手拈來,既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有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十分耐讀。
第三,作者善于推論說理。讀培根的`文章,我們總是很習慣于順著作者的思路走,它讓你處處感到嚴密的思維,嚴謹的結構,精彩的議論,不容置辯的邏輯力量。
第四,精妙的語言。在培根的論文中,語言無不充滿哲理,充滿形象的比喻,說理層層深入,精辟警策,句式整齊,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易誦易記,有詩一般的藝術效果。
第五,行文自然流暢。由于是隨筆小品,作者下筆時當行則行,當止而止,文風清新自然,如行云流水,決無拖沓冗贅之感。
培根論說隨筆的這些特點,充分體現了他淵博的學識和哲人的睿智,也離不開他獨特而豐富的經歷。
培根是一個哲學家和科學家。他最重要的著作是《新工具論》。因為其成就被馬克思譽為“英國唯物主義程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培根以大手筆寫小品文,觀察深刻,駕輕就熟,常能發人所未發,感人所未感。思想的精深,加上文筆的優美,使他的論說隨筆風靡一時,名滿天下。有評論家認為他的論說隨筆堪稱一流,是議論文的典范。應該說這樣的評價并不夸張。
培根論人生讀后感 4
培根在文中談到,在人類的一切情欲中,嫉妒之情恐怕要算作最頑強,最持久的。人們口上很少提及嫉妒,或許是因為這個詞的敏感性。但是,我們可以知道,蕓蕓眾生多多少少會有嫉妒之心。有的人不表達出來,將之化作自己奮斗的動力,有的人則會將嫉妒發揮至極,損害他人的聲譽甚至是奪取他人性命。古人有云:嫉妒是不懂休息的。嫉妒其實是驅使我們干好事或者干壞事的動力機器,是有效的.催化劑。那到底是干給人類帶來福音的好事,還是去干讓人不齒的壞事,那就決定于自身素質了。
培根在文章中詳細講了哪些人容易嫉妒,哪些人容易招致嫉妒。嫉妒,無異于魔鬼,容易悄悄侵蝕小人之心,讓他去做君子不齒之事;招致妒忌的人,容易受到打擊。而且,嫉妒之毒眼傷人最狠之時,正是那被嫉妒之人最為春風得意之時。然而,文章卻絲毫未提如何抵制嫉妒之心。既然嫉妒之心有如魔鬼,那作者總該說說解決的辦法吧。培根沒有。他的緘默恰恰說明了,嫉妒之心,人皆有之。無德者嫉妒有德者,下層人嫉妒上層人,苦難者嫉妒幸福者,這聽起來是順理成章,再自然不過;蛟S有人計較之,與其說那些人是嫉妒,不如說是羨慕。這似乎一個是貶義詞,一個是褒義詞?墒俏乙詾,“羨慕”這個詞雖有對那些成功的幸福的人肯定,但也隱約暗含著些許嫉妒。在圣經中,嫉妒屬于原罪之一,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其中的例子,是兄弟該隱和亞伯。該隱就是因為嫉妒亞伯而將亞伯殺害。但是,圣經說,人類是可以通過自身的修養來擺脫原罪。也就是說,嫉妒之心是與生俱來,但人類可以將之內化成提升自身能力的動力,讓嫉妒為我們利用,而不是我們被嫉妒利用。
培根論人生讀后感 5
古人曾經說:喜歡孤獨的人不是野獸便是神靈。
只要是有朋友的人總是好的,因為如果你高興,你可以告訴你的朋友和他一起分享,你的高興。如果你憂愁了郁悶了你也可以向一個朋友傾訴,那樣的話你就減少了郁悶增加了一些對自己有益的東西。
也有古人說過:朋友是人世的第二個“我”。假如你有一件事情很難辦你可以找朋友,也許他會幫你解決,那樣的話你就會知道友誼有多么的重要,有多么有益處。
有一個朋友好比有一大筆財富。他是你心中的知音,更是你的知心摯友,那樣的話你們也可以互相學習對方的好處也可以互相改掉缺點,使自己更完美那樣你會感到自己是世上最快樂最幸福的人。所以友誼對于人世就像是煉金術師,要尋找“點金石”,它能使黃金加倍,又能使黑鐵成金。
其實即使沒有一個能對你提出忠告的朋友,你也可以通過語言的交流而增長見識。如果你有什么事情辦不到可以找你的朋友幫你,提意見或者幫你解決。但是,你若是不對你的朋友好的話,人家也斷然不會幫你的.,只有你對朋友好,人家也會對你好,要將心比心嗎?
若是你們合作干一件什么事,到最后你把最大的好處都留給了自己,那么人家以后還怎么幫你,人家只能認為你不可信任,是個忘恩負義的小人。但朋友一般告訴你的都是有益的東西,因為最好的忠告只能來自于誠實而公正的朋友。
人生是有限的,有些你的工作還沒有完成就死掉了,那樣的話你有一位知心的摯友他能夠承擔你未做完的事。
由此可見,友誼對人生是何等重要,它的好處無窮無盡的,總而言之,當一個人面對危難的時候如果他沒有任何可信托的朋友那么就沒有人幫助他,那他干什么事就不一定會成功。
培根論人生讀后感 6
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高尚的人說話!蔽页O,要是我能多讀書,時時接受熏陶,我不也可以成為品德高尚的人嗎?由于種種原因,我沒有時間讀很多的書,所以我也沒能成為品德高尚的人。但值得慶幸的是,我讀到了一本好書,那就是——《培根論人生》。
《培根論人生》確實是一本好書!我之所以喜歡它,是因為這本書談論了人生的價值,它告訴我,什么是真正的.美、善、惡,告訴我天性與修養的關系,嫉妒與猜疑總是在悄悄地毀掉人間最美好的東西,這本書使我感悟到人活在世上應該有自己真正的價值。其中,“論求知”與“論友誼”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謂“求知”,無疑是對知識的追求和渴望,促使人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甚至超越知識。而其目的,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應該是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天性,而實踐又可以改進知識本身。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學習嘗試則可以檢驗、修正知識本身的真偽。其實,一個人如果沒有求知欲,就會像市儈一般,庸庸碌碌,無所作為!澳嫠兄,不進則退!鄙鐣拖褚粭l大河,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連綿不絕。人在激烈競爭的社會中生存,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甚至慢進亦退。我們生活在一個加速度的時代:加速的時間、加速的工作、加速的知識更新……處在這樣一個知識瞬息萬變的時代里,處在這樣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中,為避免自己陷入“貶值”、“淘汰”的境地,就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充電。事實亦證明,處于學習狀態的人必定會成為最有潛力、最有價值的人。
培根論人生讀后感 7
我很喜歡《培根論人生》這本書,為什么?因為它讓我懂得了什么事人生的價值,什么是真善美……它讓我明白了人活在世界上究竟應該擁有一個怎樣的人生價值。
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學習嘗試則可以檢驗、修正知識本身的真偽。“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社會就像一條大河,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連綿不絕。人在激烈競爭的社會中生存,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甚至慢進亦退。我們生活在一個加速度的時代:加速的時間、加速的工作、加速的知識更新……處在這樣一個知識瞬息萬變的.時代里,處在這樣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中,為避免自己陷入“貶值”、“淘汰”的境地,就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充電。事實亦證明,處于學習狀態的人必定會成為最有潛力、最有價值的人。
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誼,就是朋友。我將《培根論人生》中的《論友誼》讀了好幾遍,其中,我特別喜歡那句:“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將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種樂于孤獨的人不是屬于人而是屬于獸的!边@句話將“喜歡孤獨的人不是野獸便是神靈”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曠野”這兩句概括起來,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論友誼》中的另一句話也是我們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边@句話將友誼的真正含義描寫了出來,而且使我們切身體會到,即使剛剛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這句話,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對對方道歉,因為友誼對我們來說,真的是太重要了,千金難買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有了新朋友,勿忘老朋友。無論何時何地,在心靈深處,朋友間彼此相互祝福,友誼時時刻刻溫暖著我們的心田,這何嘗不是一件幸?鞓返氖履?
我們作為學生,無論面對學習中如何辛苦,學習上的成績好壞,應該用樂觀精神看待人生之路,只要能盡了自己的努力,堅韌不拔地走下去,把握今天的每一刻,為明天,為未來做足準備,我相信我們以后一定是祖國的棟梁之才。
培根論人生讀后感 8
讀了《培根論人生》以后,我感悟很深,其中培根的一段話引發了我無限的感慨。培根說:“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是不完美的,但只要活得充實有意義,那么這一生就沒有遺憾!”
人們一直都很想弄個明白,人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通常人們的理解是,人生不過就是從生到死的一場場鬧劇。生就給人們帶來了喜悅,死就給人們帶來無限的悲痛。而在這過程中,更充滿了歡樂、憂愁、成功和失敗。關于這一話題,永遠也找不到一個完美的答案。
人生就像是一條路,不知何時才能走到盡頭。人生是一本未寫完的書,無論我們怎樣翻著它,但是仍要等到生命盡頭才知它的.結局。人生更是一個謎,但答案卻要等到生命的終結才能揭曉。在此之前,無論你是誰,甚至是天才也無法遇見到。所以,我們更應該笑對人生,活著就要活出真正自我。
曾經一個預言家說,基督返回人間的時刻,就是在大地上找不到誠實者的時刻;;因為謊言就是請求上帝來執行末日審判的喪鐘。對于虛偽和欺詐者們,這可是一個嚴肅的警告啊!最好的證明世界末日被人說到地時間、時刻,讓人怎么做、如何度過,很多知識分子也隨聲附和,但最終第二天太依舊從東方升起。
1人生是充滿希望的陽光。這是每個人都樂于接受的,因為有了新生命的誕生,世界才會有新的能量。就如人體中注入了新的血液,會顯得健康,生氣勃勃。那死又是怎樣的呢?也許每個人小時候都不會聯想到死亡,因為它遙遙無期,當慢慢長大,看到周圍的生離死別時,就不知不覺會害怕起來。就如書中所說:“榮譽之心渴望著它,悲懶之心追求著它,就連恐懼之心也預備等著它。”死亡是自然現象,每個人都必須經歷過,對死亡的恐懼可能反而把自己推向死亡。
毛澤東同志曾說過:“你們就像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是啊!我們是冉冉升起的希望,正是風華正茂、朝氣蓬勃的時候。但是人生道路卻荊棘密布,這些都是通向成功的絆腳石。在跌倒的時候,就應該爬起來,振作精神,積累經驗,勇往直前。
其實,人生與命運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雖然會有遺憾,但不要灰心害怕,因為雨后總會有彩虹!
人生因榮譽、家庭而讓人向往,又因嫉妒、狡猾而讓人厭倦,可生活因它們而多姿多彩。
一切有形的物體最終會破碎,一切有生靈的生物總將死亡。其實死亡并不可怕,是人們聽信了鬼怪之類的謠言,所以才覺得死亡恐怖。正如,培根所說,“與其視死亡為恐怖,倒不如采取一種宗教性的虔誠,從而冷靜地看待死亡;;將其視為人生必不可免的歸宿,以及對塵世罪孽的贖還。但畢竟有些人認為”好死不如賴活“的心態,是無法改變的。
我敬佩那些不懼怕自然死亡的人,卻對自殺者卻看不起。也許自
2殺者可以找出無數個活著”不好“的理由,但他們卻自認為”死“是他們最佳的選擇。那自殺者自己死了,自我解脫了,但他們卻很少想過自己的行為將留給親人是何種感受。退一歩想,就算自殺者獨自無法面對家庭、工作、生活和事業的挫折、坎坷、失敗、污辱、委屈等認為無法解決的難題,但只要找到合適的人于之交流,讓人理解你的難處,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最后總會迎來黎明的曙光。
培根論人生讀后感 9
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同樣,一個打扮并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者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未必也具有內在的美,因為造物似乎是吝嗇的,他給了此就不再予彼。所以許多美男子徒有其表卻不是真正的男子漢,他們過于追求形體之美而忽略了內心的修養。但這不可絕對而論,因為奧古斯都、菲斯帕薌、菲力普王、愛德華四世、阿爾西巴底斯、伊斯梅爾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就形貌而言,自然之美要勝于服飾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單純儀容之美。
最高的美是畫家所無法表現的,因為它并非人力所能創造。這是一種奇妙的美。曾經有兩位畫家——阿皮雷斯和丟勒滑稽地認為,可以按照幾何比例,或者通過攝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點,用畫合成一張最完美的人像。其實像這樣畫出來的美人,恐怕只表現了畫家本人的某種偏愛。美是很難制定規范的(正如同音樂一樣),創造它的常常是機遇,而不是公式。有許多臉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優美,但作為整體卻非常動人。
有些老人也會顯得很可愛,因為他們的作風優雅而練達。有一句拉丁諺語說:“四季之美盡在晚秋!倍M管有的年輕人少年俊秀,卻由于缺乏優美的`舉止和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
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敗而難保持的。世上有許多美人,他們有過放蕩的青春,卻迎受著愧悔的晚年。因此,應該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這樣,美才會放射出燦爛的光輝。
培根論人生讀后感 10
“讀書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干。―――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認識事物原理。―――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敏,寫作則能使人精確。―――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迸喔撌隽俗x書的目的和作用,并指出讀書和獲取知識是密不可分的。
隨后培根在《新工具》這部著作中明確指出:“人的知識和人的力量是合于一體的,因為原因不明的地方,就不可能獲得預期的結果。對于有待征服的大自然,恰恰首先必須服從它!边@兩句話后來被凝縮成為現在已為人類所共知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培根是提出這一原理的先導。
唐代的顏真卿也有詩云:“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恨讀書遲!彼麄兌荚诓患s而同的`強調讀書的重要性,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更應該好讀書,讀好書,藏克家說過:“讀過一本好書,就像交了一個益友。”同時我們要把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因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則殆。”
“我把財富看作德行的累贅,除此之外,再也沒有更合適的詞來形容它―――事實上,過多的財富是無用的。因為一個人的需要是有限的,超過這種需要的錢財,便是多余之物。―――不要信任那些自稱蔑視財富的人。因為他們之所以蔑視財富,也許只是因為他們沒有財富。假若他們一旦搞到錢財的話,恐怕沒有人比他們更敬奉財神了。
培根論人生讀后感 11
《培根人生論》是英國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哲學智慧與人生經驗的結晶,凝聚了文藝復興以后歐洲古典人文主義的價值觀念和政治理想。但即使放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其中的觀點也使我們受益良多。
我們生活在一個群居社會,每天都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接觸。因此必須懂得如何得當地待人接物,那么細節就顯得尤為重要。細節上的一絲不茍可贏得很高的稱贊。因為細節更容易被人注意,而施展大才的機會猶如節日,并非每天都有。舉止彬彬有禮的人,一定能贏得好的聲譽。這正如西班牙的伊麗莎白女王所說:“禮節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薦信!倍Y儀是微妙的東西。它既是人類間交際所不可或缺的,卻又是不可過于計較的。如果把禮儀形式看得高于一切,結果就會失去人與人之間真誠的信任。因此在交際中要掌握分寸,既要直爽又能不失禮。
無論地位高低、財富多少,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心存善念。善良,是人類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偉大的一種。如果人不具備這種品格,那么就如同卑賤的鼠輩,既可憐又可憎。人心雖然應該善良,而行善卻不能僅憑感情。意大利有句嘲諷話:“過分善良,就是傻瓜。”的確,人性中仁善的傾向有時候也會犯錯誤,為了不做濫施仁愛的傻子,我們就要注意,不要受有些人假面具和私欲的欺弄,而變得太輕信和軟心腸。輕信和軟心腸常常誘使老實人上當,因此行善還要靠理智的指引。
當今社會的貧富差異依舊顯而易見,有的人風餐露宿,有的人卻高床暖枕;有的人家徒四壁,有的人卻腰纏萬貫。不過一個人的需要其實是有限的,超過這種需要的錢財便是多余之物,也就是說過多的財富是無用的。對一個人而言,財產達到了某種程度后,便不是他能消受得了的。他可以儲藏財富,也可以分配或贈送它,或者用它換取富翁的名聲。但是對于他本人而言,這種巨大的財產只是身外之物,是沒有什么用處的。我們更應當用正當的手段謀求財富,慎重地使用,慷慨地用以濟世,而到臨死的時候應當瀟灑地與之分手。
立足于經濟社會,我們每個人都是消費者,從物質消費到精神消費,從現實生活的消費到網絡世界的消費,消費可謂無處不在。因此我們要量力而為,在日常消費中應以個人的財力為制約。支出應有度,要管理得當。如若不得已產生債務時,大可不必急于一下還清。一次還清債務可能重走借貸的老路,因為一旦發現自己能夠輕易擺脫債務的負擔,那么難免會舊病復發。一點一點地償還債務會使人養成節儉的習慣,這無論對自身的心靈還是財產都會有益處?傊瑢Υ约旱慕洕_支應該始終小心翼翼。
人的.一生有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確定論來準確描述的,但機遇卻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幸運之機好比經濟市場,稍一耽擱,就瞬息萬變。機會老人先給我們送上了他的頭發,如果我們沒能一下抓住,等再抓的時候就只能碰到他的禿頭了。因此能夠在做一件事的開端善于識別時機,這是一種極為難得的智慧。在任何事情上我們要學會善于識別與把握時機,在開始做事前要察視時機,而在進行時要抓住時機。
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曾說過:“一帆風順雖然令人羨慕,但逆水行舟則更令人欽佩。”如果奇跡就是超乎尋常,那么它常常是在對逆境的征服中顯現的。面對幸運所需要的美德是節制,而面對逆境所需要的美德是堅韌。一切幸福都絕非沒有憂慮和煩惱,而一切逆境也都絕非沒有慰藉與希望。如同最美好的刺繡是以暗淡的背景襯托明麗的圖案,而絕不是以暗淡的花朵鑲嵌于明麗的背景上。人的美德猶如名貴的檀木,只有在烈火的焚燒中才會散發出最濃郁的芳香,最美好的品質也正是在逆境中而被釋放出光輝的。
當我們遇到挫折而感到憤悶抑郁的時候,向知心摯友的一席傾訴可以使我們得到疏導,朋友的良言忠告能使人心靈健全,否則這種積郁會使人生病。所以,友誼對人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沒有友情,生活就不會有悅耳的和音。友誼的奇特作用在于: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那么你將得到兩份快樂;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那么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友誼不但能使人擺脫暴風驟雨的感情而走向陽光明媚的清空,而且能使人擺脫黑暗混亂的思緒而進入光明與理智的思考,這不僅是因為朋友給予的忠告,而且任何一種平心靜氣的討論都能把攪擾著我們心頭的一團亂麻整理得井然有序。
人與人的交往貴在以誠為本,無謂的猜疑不僅有損感情,更可能使人迷失自我。猜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在黑暗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陷人、亂人心智的,它會使人陷入迷惘、混淆敵友。當今社會充斥著各種利益,那么我們尤其要警惕由他人流傳而來的猜疑,因為這很可能是惡意的挑撥。猜疑易使君主變得暴戾,使智者陷入重重困惑。猜疑者未必是由于怯懦,卻往往是由于缺乏判斷力。猜疑的根源產生于對事物的缺乏認識,所以多了解情況是解除疑心的有效方法。
真理是人們對于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不論我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可能得出多少種結論,但只有一種符合客觀實際的認識才是真理。真理好像陽光,在它照耀下人世間所上演的那種種假面舞會,遠不如在半明半暗的燭光下會幻現而華麗。真理猶如珍珠,要在陽光的照耀下才變得明亮,不需要借助搖曳不定的燭光而幻化出五顏六色的浮光。一個人若能在心中充滿對人類的博愛,行為遵循崇高的道德,永遠只圍繞真理的樞軸而轉動,那么他雖生在人間,卻等于步入了天堂。
培根論人生讀后感 12
以前曾經斷斷續續讀過一些培根的隨筆,前日有幸替補參加了市(縣)區司法局中層干部培訓班,更有幸聆聽江城監獄長張久慶前輩的講課,受益最大的莫過于激發起重溫培根隨筆的熱情,昨晚整夜拜讀了著名學者何新先生翻譯的培根《人生論》,從而得以有機會完整地讀完培根所有58篇隨筆和1篇隨筆殘篇,讀完之后覺得受益匪淺。
培根的隨筆兼有散文、論文和隨筆的意義,翻開后,給人的第一個印象就是文章短小。58篇隨筆中,很多都不超過千字,可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正如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所說的,“簡潔是智慧的靈魂!58篇隨筆,每一篇都是培根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他人生閱歷的記錄與智慧才華的'結晶,每篇都文筆優美、語言凝練、寓意深刻。隨筆談到的“真”、“善”、“美”、“人性”、“幸!、“生死”、“愛情”、“財富”、“智慧”、“勇敢”等,哪一個不是關于人生的重大課題,哪一篇不充滿著生活哲理,貫穿著辨證思想。每讀完一篇,總是思緒萬千,但細細理來,所有的感悟都已被他隨筆中精煉的語句所概括。當然,58篇隨筆中也有些篇章存在著爭議,如《論韜晦》、《論野心》等篇章中敘述的做人之道,實際上是典型的市儈哲學;《論帝王》、《論貴族》等篇幅中則旨在向君王介紹統治經驗和權術。這些有小小爭議的篇幅卻無法掩蓋隨筆折射出的那種對于人性問題的深刻思考和深沉見解。
培根論人生讀后感 13
人生是什么?為什么有無數的人不停地探討它、追問它、論證它?人生是一個空洞而又深邃的話題,我們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卻對這條路是那么陌生,充滿著太多的未知因素。孩童時候的我們不會問人生,因為有父母牽引著,但是少年的我們,有了一定的思想意識,有了更多的疑惑煩惱,希望得到解答,很慶幸那時的我正因為有了《培根論人生》這本書指引著。
弗朗西斯·培根的“知識就是力量”應該是大眾最為熟知的名言。當我第一次接觸他的這本散文集時,我以為會是一本抽象晦澀的作品。然而并非如此,培根以他自身的經歷和思考,人生以及人性的一些話題,解開了人生的奧妙。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溢于心中。雖然他沒有確實得告訴我要怎么做,但是他對這些事情都做出理性的分析,讓我對于人生有了自己的認知與感悟。
首先,世界是真善美與假惡丑的統一體。在開篇的'《論真理》中探討真理與謊言,培根說到是對于世人來說,真理猶如珍珠,它要在陽光的照耀下才變得明亮。真理不是那種紅玉或者鉆石,需要借助搖曳不定的燭光而幻化出五彩繽紛的色彩。但是其實真理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而謊言就是“請求上帝來執行末日審判的喪鐘”。在《論善與性善》中談到“‘善’與神學中的德性,‘仁愛’相符合,并且不會過度,只能有錯誤!痹凇墩撁馈芬晃闹校才喔鶎懙溃骸懊赖掠缺葘毷澡偳蹲匀粸槊;而善附于美者,無疑最美!闭嫔泼蓝际侨耸篱g最美好的事物。
但在《論偽裝與掩飾》中說道偽裝與掩飾使人迷惘,也“剝奪一個人作事底主要工具——信與任”。在《論嫉妒》中又說道嫉妒和戀愛一樣讓人分不出迷人或魔人,“很容易造出意象和觀念;并且很容易進入眼中,尤其是當對象在場的時候,這些都是導致蠱惑之處”這些假惡丑又悄悄地毀掉了人世間最美好的東西。在人生道路上的我們,要學會甄別真善美與假惡丑,才能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其次,指導我在學習生活工作方面所重視的內容。他在《論讀書》中談到“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論友誼》中強調了人生中最不可少的就是友誼,如“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將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種樂于孤獨的人不是屬于人而是屬于獸的”此外其他篇目中談到習慣與教育,父母與子女,婚姻與獨身等多方面的內容。我還特別喜歡他在《論游歷》中所說的“游歷在年輕人是教育底一部分;在年長的人是經驗底一部分”,強調旅行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此外,還有可作為在官場使用的“厚黑學”。如在《論權位》、《論狡猾》、《論野心》等篇章。培根是寫到的:“為追求權利而不惜犧牲自由,或者為追求駕馭他人的權利而犧牲自我,這種欲望真是叫人莫名其妙。升遷高就的過程那是極艱辛的,要吃不少苦頭,但是升得越高,得來的苦越多,而且升遷過程有時還是見不得人的,因為其借用卑下的手段使人變得尊貴。”
“人想退的時候退不了,該退的時候呢,又不肯退,而退了的人呢,又不甘退已。官居高位者只有通過他人的看法才能認識到自己的幸福,倘若按其真切的感受并無任何幸福可言。”雖然現在的我涉世未深,不太能理解為何他們如此爾虞我詐只為等高樓,卻又“高處不勝寒”,但是聯系到實際中,從別人的眼光當中,得到所謂的快樂,是何等的凄涼。
“有些書是可以淺嘗輒止,有些書可以囫圇吞食,有些書你就必須細嚼慢咽,充分的消化!迸喔倪@本書,每當我處于閑暇時刻總會翻一翻,它對于我來說的重要意義在于每個時期都帶給我前進的動力。在高中時期,教會我如何解決同學之間的摩擦,如何面對學習的成績變動,如何克服高考的重重壓力,如何調節自己低落的心情;在大學時期,又教會我如何堅持自己的專業選擇,從幻想的城堡中走出來,體會世界真善美的同時,也了解世界的假惡丑。曾經的我總想逃避這個世界,但是當我再次讀到這本書,我才深刻了解到自己一直存在在這個世界上,但世界不是因為我而存在的,我不可能讓整個世界適應我,只有我適應這個世界。可是這是世界上也只有一個我,只有用自己的力量打造一片天,才能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
培根論人生讀后感 14
輕輕地合上了《培根論人生》,靜靜地閉上眼,一時間似乎多了些對人生的理解與感悟,我們作為學生,無論面對學習中如何辛苦,學習上的成績好壞,應該用樂觀精神看待人生之路。
雖然涉世未深,但卻有了自己對人生的態度與感知。紛紛擾擾十幾年,雖說過的是自己的生活,但卻有一種依賴,一種對世界不變的依賴,或許它很隱秘,但卻不足隱形,它確實存在,并在我們的.生命中真切地演繹著。當我們不斷從這個世界中攝取時,我們是否想到回報?這樣的回報不需要金錢,更不需要太多的精力,我們只需時時懷著顆感恩的心,就足夠了。它并不奢求什么,要的只是我們心中一絲淡淡的感情,要的只是不要忘記而已。
只要能盡了自己的努力,堅韌不拔地走下去,堅信“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走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之路,終將能為父母盡孝、為社會作貢獻。
培根論人生讀后感 15
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是與一個高尚的人交談”。 我常常想,如果我能多讀書,時時受到影響,我不也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嗎? 由于種種原因,我沒有時間看很多書,所以一直沒能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但幸運的是,我讀到了一本好書,那就是——《人生培根》。
《人生培根》確實是一本好書! 我之所以喜歡它,是因為這本書講的'是人生的價值,它告訴我什么是真正的美善與惡,它告訴我天性與修養的關系,嫉妒與猜疑總是在悄悄地摧毀著人生。 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人在這個世界上應該有自己真正的價值。 其中,《論知識》和《論友誼》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謂“求知”,無疑是對知識的追求和渴望,它促進人們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應用,甚至超越知識。 其目的不是吹噓和炫耀,而是尋求真理和啟迪智慧; 求知可以改變人性,實踐可以提高知識本身。 人性猶如野花野草,求知求學猶如修剪移植,學習和嘗試可以檢驗和修正知識本身的真實性。 其實,一個人如果沒有求知欲,就會像市儈一樣,庸庸碌碌,無所事事。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社會就像一條大河,像一條奔騰不息的江河。 生活在競爭激烈的社會,如逆水行舟。 不進則退,進則慢則退。 我們生活在一個加速的時代:時間加速,工作加速,知識更新加速……在這樣一個知識瞬息萬變的時代,在這樣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為了避免陷入“貶值”的境地 “消”與“消”,要不斷學習,不斷充電。 事實也證明,處于學習狀態的人,一定會成為最有潛力、最有價值的人。
【培根論人生讀后感】相關文章:
《培根人生論》讀后感09-08
培根論人生讀后感04-22
培根論人生讀后感11-09
培根人生論讀后感02-04
《培根人生論》讀后感08-10
培根論人生讀后感09-28
《培根論人生》讀后感(精選6篇)02-21
《培根論人生》讀后感8篇05-21
《培根人生論》讀后感(3篇)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