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議如何做好非信貸資產風險分類工作
在農村信用社實際經營活動中,由于非信貸資產占用額度大,賬齡時間長,責任人員變動頻繁,管理弱化、效益低下、潛在損失沒有得到較好地控制。因此,開展非信貸資產風險五級分類工作,是規范非信貸資產管理、控制非信貸資產風險、提高整體資產質量和效益的客觀需要。本文擬就做好非信貸資產風險分類工作淺談幾點建議。
一、明確分類目的和原則。實施非信貸資產風險分類,真實、全面、動態地反映非信貸資產質量,充分揭示非信貸資產的實際價值和風險程度,發現和分析非信貸資產使用、管理、監控、催收、處置等各環節存在的問題,加強對非信貸資產的風險管理,提高非信貸資產質量,為下步建立科學合理的非信貸資產減值準備計提制度打下基礎。工作中,應善握四個原則,即:風險原則、真實原則、審慎原則、動態原則。所謂風險原則,就是以非信貸資產的內在風險為主要依據,以預計損失程度為主要分類標準。所謂真實原則,就是廣泛搜集非信貸資產的各類信息,嚴格按照分類標準、方法和程序進行分類,充分估計現實與潛在的風險狀況,全面、真實反映非信貸資產的風險程度。所謂審慎原則,就是對非信貸資產的風險分類進行定性定量相結合地分析、評估,科學合理地劃分風險類別,對減值跡象判斷困難或計量精確性受到影響的,應運用審慎的專業判斷和穩妥的分類方法。所謂動態原則,就是當出現有可能影響非信貸資產風險的因素時,應適時、動態地對相關資產進行重新認定與分類。
二、掌握分類的核心定義。非信貸資產是指農村信用社資產負債表中除信貸資產以外的各類資產。根據風險和損失程度的不同,劃分為安全性和風險性兩類。安全性非信貸資產是指無風險或風險很低的非信貸資產,主要包括現金及周轉金、存放中央銀行款項、存放聯行款項等非信貸資產項目。風險性非信貸資產是指有風險或風險程度較高的非信貸資產,主要包括專項央行票據、同業債權、待處理抵債資產、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投資類資產、委托及代理資產、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遞延資產、待處理財產損溢、固定資產清理、歷年虧損掛賬等非信貸資產項目。風險性非信貸資產按照風險和預計損失程度,劃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五個類別,其中后三類合稱為不良非信貸資產。分類標準的核心定義是:正常類:資產未出現減值跡象,資金能夠正常回收,沒有足夠理由懷疑資產及收益會發生損失。其基本特征為“一切正常”。關注類:資產未發生減值,但存在一些可能造成資產及收益損失的不利因素。其基本特征為“潛在缺陷”。次級類:資產已出現顯著減值跡象,即使采取各種可能措施,資產仍可能形成一定損失,但損失較小。其基本特征為“缺陷明顯,損失較小”。可疑類:資產已顯著減值,即使采取措施,也肯定要形成較大損失。其基本特征為“肯定損失,損失較大”。損失類: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資產仍然全部損失或只能收回極少部分。其基本特征為“基本損失”。
三、把握分類的方式方法。在對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等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結合非信貸資產的形態、對象、權屬、賬齡等因素,對不同的非信貸資產相應使用風險分類法、賬面價值法、可變現凈值法、成本與市價孰低法和專家判定法等分類方法進行質量分類。所謂風險分類法,就是根據資產賬齡、交易對手履行合同和債務償還能力等進行質量分類的方法。主要適用于專項央行票據、同業債權、投資類資產、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項等。所謂賬面價值法,就是根據資產的特性、合同及賬面的價值,能直接確認有無損失或損失程度,將資產直接按照賬面價值和損失程度進行質量分類的方法。主要適用于安全性非信貸資產和風險性非信貸資產中的待處理財產損溢、歷年虧損掛賬等。所謂可變現凈值法,就是以風險性非信貸資產賬面余額,扣除其可變現凈值或可收回金額后的差額部分,作為預計損失的質量分類方法。可變現凈值是指以資產預計售價減去預計相關處置稅費后的金額。預計損失計算:預計損失額=資產賬面價值–可(已)變現凈值;預計損失率=(預計損失額/資產賬面價值)×100%。主要適用于待處理抵債資產、固定資產、固定資產清理、無形資產等。所謂成本與市價孰低法,就是根據投資成本與市價孰低的原則,估算投資損失的質量分類方法。預計損失計算:預計損失額=資產賬面價值–公允價值;預計損失率=(預計損失額/資產賬面價值)×100%。主要適用于投資類資產等。所謂專家判定法,就是以風險性非信貸資產實際情況為基礎,經專家組綜合判研確定預計損失的質量分類方法。主要適用于資產情況復雜、資料不全、信息有限,不能使用上述分類方法確認損失的資產。專家組由各級農村信用社風險管理委員會成員組成,也可聘請社會中介機構和有關專家組成。具體工作中,應根據實際,決定采用的分類方法,省聯社制定的《山東省農村信用社非信貸資產風險分類工作方案》及《山東省農村信用社非信貸資產風險分類實施細則》已經進行了明確。
四、嚴格分類的操作程序。非信貸資產風險分類的過程包括初分、初審、認定三個程序。一般操作流程為:初分人員核對會計核算科目,各類非信貸資產的賬賬、賬表、賬款、賬實、賬據、內外賬務均要相符;歸集整理檔案資料,由初分人員按風險分類要求,收集完善分類信息資料,做好檔案資料的整理和分類準備工作;填寫分類工作底稿,對風險分類做出初步判斷,提出初分理由和初步分類意見,并按要求制作工作底稿和《非信貸資產風險分類認定表》,并呈交風險分類工作小組進行初審;填寫《風險分類認定表》初分意見及初分結論;聯社風險分類工作小組確定初分結果,在《非信貸資產風險分類認定表》上簽署初審意見,將初審結果及相關資料連同核查報告提交聯社非信貸資產歸口管理部門審核,由非信貸資產歸口管理部門審核后,在《非信貸資產風險分類認定表》上簽署審核意見,連同相關資料一并上報風險管理委員會認定;聯社非信貸資產歸口管理部門審查,將分類調整情況反饋風險分類工作小組,風險分類工作小組對需要調整的內容逐筆進行現場核查;聯社風險管理委員會審批,在分類認定表上簽署分類認定意見,確定認定結果;確定或調整分類結果,初分人員登記臺賬。
五、建立健全風險分類管理機制。農村信用社應從改革發展的大局出發,充分認識非信貸資產風險五級分類工作的重要意義,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從嚴掌握分類標準,真實、準確、全面地反映非信貸資產的實際情況和風險狀況,不斷加強非信貸資產管理,逐步建立健全非信貸資產管理制度,進一步落實降低不良非信貸資產的責任人。要通過對每筆非信貸資產的調查、分析、分類和動態監測,發現并解決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制定控制、防范和化解存量資產風險的有效措施,通過定期分析不良非信貸資產余額、占比、預計損失率、撥備覆蓋率等指標,建立健全非信貸資產風險的識別、預警和處置機制,保障信用社資金安全。應定期開展非信貸資產的清理工作,做好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認真核對賬務,理順債權債務關系,保證賬賬、賬款、賬據、賬實、賬表、內外賬務全部相符,為分類工作做好充分的準備。應根據非信貸資產風險分類的要求,合理確定各項考核監測指標,重點考核分類結果的準確性和非信貸資產風險的化解情況等,對責任人進行嚴格考核,并向監管部門和上級管理部門報告有關情況。監測指標包括:非信貸不良資產余額、非信貸不良資產預計損失額、非信貸不良資產率、非信貸不良資產撥備覆蓋率等。
【淺議如何做好非信貸資產風險分類工作】相關文章:
如何做好秘書的工作05-18
信貸風險自查報告02-08
銀行防范信貸風險心得(精選10篇)10-29
信貸業務風險自查報告03-10
如何做好績效考核工作05-08
銀行防范信貸風險心得范文(精選7篇)10-27
信貸風險自查報告3篇03-28
信貸風險自查報告2篇03-10
如何做好集體備課07-21
銀行信貸法律風險防范心得(精選9篇)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