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持久戰讀后感6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持久戰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持久戰讀后感1
讀了毛澤東《論持久戰》后頗有感受。文中主要闡述了,在我方弱于敵人時或環境不利于我方時應采取持久戰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則必勝.在此情況下要杜絕投降論和速勝論,因為在敵強于我時這兩種論調就不現實,必然導致客觀失敗.主要內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戰爭發展的基本規律(敵強我弱、敵退步、我進步、敵小我大、敵寡助、我多助);
2、論述了只有實行人民戰爭,才能贏得勝利的思想;
3、闡明了抗日戰爭作戰的形式上,主要是運動戰,其次是游擊戰。
在《論持久戰》中,毛主席說:“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日本是一個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但它的侵略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中國的國力雖然比較弱,但它的反侵略戰爭是進步的、正義的,又有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這種進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戰爭力量雖強,但它是一個小國,軍力、財力都感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而中國是一個大國,地大人多,能夠支持長期的戰爭。日本的侵略行為損害并威脅其他國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國際的同情與援助;而中國的反侵略戰爭能獲得世界上廣泛的支持與同情。最后,毛主席得出一個結論:“中國會輸嗎?答復:不會。中國會速勝嗎?答復:不會。這個戰爭會持續很久。從這里,可以看出來:國內,當時有著“中國會輸、中國能速勝的錯誤思想。為了人民,毛主席告訴了我們正確的看法。
毛主席還指出,這個持久的戰爭要經過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御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毛澤東著重指出,第二階段是整個戰爭的過渡階段,“將是中國很痛苦的時期”,“我們要準備付給較長的時間,要熬得過這段艱難的路程。”毛澤東強調“此階段中我之作戰形式主要的是游擊戰,而以運動戰輔助之”。“此階段的戰爭是殘酷的,地方將遇到嚴重的破壞。但是游擊戰爭能夠勝利”。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還強調了“兵民是勝利之本”。他說:“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只要動員了全國老百姓,就會造成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
讀完《論持久戰》,我感觸很多。其實我們的人生又何嘗不是一場持久戰呢?無論是誰,都不可能經歷一帆風順的一生,也不太會有注定失敗的一生,成功的取得往往需要經受過無數困難與挫折的洗禮,不可能不廢吹灰之力就能享受幸福的生活。但是,只要你有毅力,不怕失敗,不怕挑戰,成功近在咫尺。所以“速勝論”與“亡國論”都是錯誤的,我們的人生同樣需要持久戰。在一生中,我們會經歷不同的階段,正如抗日戰爭的三個階段一樣,人生或許有更多的時期,認清每個時期自己的任務,確立不同的目標,我們會過得更加充實。論持久戰提出了“兵民是勝利之本”的論斷,那么在人生中,自己就是勝利之本,每一個人都掌握著自己的前途與命運,選擇怎么樣的人生道路,最終會有什么樣的歸宿,你,都是根本。我想,我們現在需要從全新的角度去學習思考論持久戰,去體會革命前輩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賦予它不一樣的含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負我們的使命,不斷的成長與提高。
論持久戰讀后感2
第一次拜讀毛澤東主席的作品,也許只是讀了一篇作品就判斷一個作家的好壞,太武斷了,可是,在我看來,我一個從未經歷過抗日戰爭,不了解戰爭真正情況的人,在看了主席寫的這一片文章之后,也對中國贏得抗日戰爭充滿的信心。在之前的學生生涯中有學習過他的詩,有聽聞主席的文采,這次讀了主席的文章之后才知道毛主席的確是一代文學大師,也的確是一個軍事家。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人,還能夠冷靜下來正確的分析了抗日戰爭的形勢,并且用一篇文章,簡單明了的闡述了自己的理論不得不讓人佩服,還有不得不驚嘆主席對抗日戰爭三個戰爭階段的預判。
論持久戰讀后感論持久戰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發表的一篇關于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未來的著名的文章。在整篇文章一萬多個字中,主席將抗日戰爭中,中日交戰的優勢、劣勢都總結了出來。短短38個小段落,從開始國人對這一場戰爭的各種看法開始,引出了持久戰這個主題,接著討論了兩種主流的看法;一是中國必敗論、二是速戰論,最后在文章最后的幾個自然段(小節)里,毛澤東主席為中日戰爭提出了正確的指導方針:敵強我弱、敵退步、我進步、敵小我大、敵寡助、我多助。這二十字里蘊含了主席在之前多次與國民黨斗爭中總結出的珍貴的戰爭經驗,是我們贏得抗日戰爭的理論基礎。這篇文章也給在困苦斗爭中的中華人民,給與了一個強大的.信心。
通讀了整篇文章,感覺到論持久戰這一篇文章,就是在不斷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再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講解了中日戰爭的優劣勢,特別是在第六段,在于美國記者斯諾的談話中,通過與美國記者的一問一答,主席系統地、詳細地回答了中國會不會亡國;在什么條件下,中國可以戰爭日本;戰爭前途會怎樣發展;及關于中國東北等各個方面的問題。整篇文章中,毛主席總共提出了21個問題,前半部分問題主要回答了抗日戰爭為什么是持久戰,最后為什么中國會贏得勝利,還有總結批評了兩個當事主要存在中國戰敗輪和速勝論。后半部分是什么是持久戰,怎樣進行持久戰,中國如何通過持久戰贏得抗日戰爭最后的勝利,和進行人民戰爭的重要性。在我個人看來,主席將整篇文章分為了38個小段落,前30個小段主要是交代了文章的背景,當時的中日局勢,當時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主要思想,日本作為一個侵略國家的優勢劣勢(主要見第十分點),中國憑什么可以贏得這一場戰爭(第十一段)。后八個小段,主席提出了什么是持久戰,怎么進行持久戰等等。每一個小點,都能夠看到主席運用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對抗日戰爭的根本問題做出了很正確、精辟的論述,成功的預見到了抗日戰爭未來的發展路線,做出了正確指導抗日戰爭的決策、政策,制定了指導抗日戰爭的正確路線、方針。《論持久戰》,它不僅成為了國內戰爭,乃至世界戰爭中的著名的軍事理論,同時它也是哲學上也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論持久戰讀后感3
1.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全面地考察和論證了中國能夠、也必須經過持久戰取得抗戰勝利的客觀依據。他指出:“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中日雙方之間存在著互相矛盾的四個基本特點:即敵強我弱,敵退步我進步,敵小我大,敵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其中,第一個特點決定了日本的進攻能在中國橫行一時,中國不能速勝,中國抗戰不可避免地要經歷一段極為艱苦的歷程,后三個特點決定了中國不會亡國,而且隨著戰爭的進行,日本各種戰爭資源的加速消耗,最后的勝利一定屬于中國。
2.“亡國論” 和“速勝論”都是沒有根據的。亡國論者夸大了敵強我弱的矛盾,并把它當作考察中日戰爭的惟一根據;速勝論者則夸大了其他矛盾,而忽視了敵強我弱的矛盾。他們是戰爭中的唯心論和機械論。
3.(4.)毛澤東科學地預言到,持久的抗日戰爭將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他明確指出,通過這三個階段,在雙方的力量對比上,中國必將由劣勢到平衡到優勢,而日本則必將由優勢到平衡到劣勢。其中,相持階段是最艱苦的,時間也最長,然而它是持久抗戰轉到最后勝利的“樞紐”,中國的抗戰力量的生長主要是在這個時候。經過相持階段的努力,中國的力量將轉弱為強,使敵我力量對比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那時,抗日戰爭就能夠進入收復失地的反攻階段了。毛澤東指出,在相持階段,游擊戰將成為我方主要的作戰形式,而運動戰和陣地戰是輔助形式。在第三階段,運動戰將成為作戰的主要形式。毛澤東在抗戰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所描畫的這個戰爭過程的輪廓是對于戰爭發展趨勢的科學預測。他對持久戰特別是相持階段種種特點的論述,起到了戰略指導的重要作用。
5. 毛澤東指出,持久戰是抗日戰爭的總的戰略方針,為了實現總的戰略方針,必須制定一套具體的戰略方針,這就是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御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這是包括正規戰爭和游擊戰爭在內的整個抗日戰爭所應該采取的戰略方針。這是在抗日戰爭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都需要實行的戰略方針,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日益壯大,由劣勢到優勢,由弱方到強方,直至最后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現在國家在統一問題上遇到了巨大的挑戰,而其中之一便是日本帝國主義的挑戰和阻撓。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怎么做呢。重讀毛澤東主席的《論持久戰》,我們能想到什么呢。我想起碼我們應該有毛主席等革命家的那種高遠的眼光,認真分析實際的情況。比較狠衡量今日中日的國情和一些情況,及時做好各項的準備。到底怎樣應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挑戰,以什么方式解決。在這些問題上,我想毛主席的《論持久戰》都給與了我們一個思考的模式。毛澤東主席的這篇著名論斷在今天的社會主義時期,仍然具有巨大的學習意義。
為了完成作業我在這段時間看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看了一些別人的真知灼見。《論持久戰》將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辯證法和唯物史現有機地結合起來、貫穿始終,用以說明中日戰爭過程和結局。《論持久戰》的發表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重要標志之一。
論持久戰讀后感4
毛澤東,提到這個名字我們很多人就會心生敬意,即使是他曾今犯下的錯誤也掩蓋不了他創下的輝煌。我們偉大的毛澤東領袖,作為新中國的締造者之一,擁有令人驚嘆的軍事才能和領導能力,亦懷有令人折服的文學創作能力。在那個急需有人拯救中華民族的年代,他創造了令全世界都贊嘆的軍事奇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論持久戰》等都是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留下的寶貴的軍事思想財富。
《論持久戰》明確的點出了中國與日本打的是一場持久戰——戰爭不能速勝,中國不會滅亡,最后的勝利是中國的。文中還明確指出“亡國論”、“速勝論”這些思想的錯誤性。毛澤東同志是站在一個超越了軍事的角度來對軍事行動進行表述。他的思想方向實現從政治層面著眼,再結合其特點運用哲學思想理論來進行認識,使我們能看得更加深遠更加深刻。以下就知我對其中的一些片段的認知和理解。
“抗戰十個月以來,一切經驗都證明下述兩種觀點的不對:一種是中國必亡論,一種是中國速勝論。前者產生妥協傾向,后者產生輕敵傾向。他們看問題的方法都是主觀和片面的,一句話,非科學的。”這是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講述的一段話。從中看來,我們平時看問題不能太片面也不能太極端,要學會全面的思考,而不要走兩個極端,要權衡這件事情的利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透它,從而解決這件事。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事情,有順心的也有不順心的,那些不順心的事不一定就是壞事,因為事情都有兩面性,換一個角度看,或許壞事就會變成好事,那我們面對這件事情的心情自然就會好起來,進而就能夠更好的處理這件事,做出理智,正確的決策。
“抗戰十個月以來,各種表現急性病的意見也發生了。例如在抗戰初起時,許多人有一種毫無根據的樂觀傾向,他們把日本估計過低,甚至以為日本不能打到山西。有些人輕視抗日戰爭中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他們對于“在全體上,運動戰是主要的,游擊戰是輔助的;在部分上,游擊戰是主要的,運動戰是輔助的”這個提法,表示懷疑。”這也是這篇文章中提到的一段話,總有人會認不清中國現在的實力以至于對日本作出盲目的,不切實際的判斷。這樣就會影響我方的作戰力。在我們實際生活中也是這樣的,面對困難時不要過度悲觀也不要過于樂觀,這都不是面對問題的最好心態,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低估對方的實力都是失敗的隱患。只有正確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優點和弱點,才能揚長避短或者是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點,從而游刃有余地解決自己面度對的困難。
“平型關一個勝仗,沖昏了一些人的頭腦;臺兒莊再一個勝仗,沖昏了更多的人的頭腦。”平型關和臺兒莊是抗日戰爭中少有的大捷,之后幾乎就沒有打過什么勝仗,其中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人們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這就告訴我們:不能被一點點小小的勝利就沖昏了頭腦,我們要冷靜的面對一切。驕兵必敗,這是歷古以來的規律。冷靜分析當前局勢才是上上之策。
以上只是讀了這篇文章后的一部分感受。現在新世紀的我們,要秉承這樣的優良傳統,以高昂的精神和積極的心態投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去,學習毛澤東思想,生活態度,和思考方式,以及那種人生理想,和百折不撓的精神。
論持久戰讀后感5
今天,我通讀了毛澤東同志所著的《論持久戰》這篇文章,讀后使我更加懂得了毛澤東同志在抗戰初期之所以提出對日作戰要堅持持久戰的根本原因。它對于當時國內所盛行的亡國論和速勝論,兩種走極端的論調無疑是一副清醒劑。一篇文章讀來,真是覺得深有同感,為我的人生,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幫助。同時我也備受教育,深受啟發。
《論持久戰》是一部偉大的馬列主義的經典軍事理論著作,被譽為世界十大軍事名著之一。《論持久戰》寫了二十一個問題,前九個問題為第一部分,主要是說明抗日戰爭為什么是持久戰,為什么最后勝利是中國的,批判了亡國論和速勝論;后十二個問題為第二部分,主要是說明怎樣進行持久戰和怎樣爭取最后勝利,著重論述了人民戰爭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在《論持久戰》這部光輝著作中,毛澤東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戰爭的根本問題作了精辟的論述,制訂了指導抗日戰爭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證明了其無比的正確性;它可用于指導反侵略的現代局部戰爭,并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它不僅在國內成為指導抗日戰爭的科學的軍事理論,而且在世界軍事學術史上也有極高的學術價值。例如,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對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與外交政策》一書中寫到:“關于毛主席軍事思想的最好闡述,不見諸蘇聯的著作,而見諸中國的著作 。”
毛主席的這篇文章寫于1938年5月,在當時,正是抗戰一周年即將到來之際,自從1937年“七七事變”開始后近一年的時間里,全國人民同仇敵愾、精誠團結、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同日本帝國主義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這場戰爭,在東方的歷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的歷史上也是偉大 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關注。可以說,深受戰爭災難,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奮斗的每一個中國人,無不渴望戰爭的早日勝利。因而,戰爭的過程究竟是怎么 樣?如果是持久戰,那么為什么是持久戰?怎樣進行持久戰?戰爭的結局如何?這些問題隨著戰爭的爆發,隨著戰爭進程的不斷深入,每一次戰役的勝敗、得失、進退不斷出現,縈繞在許多人心中。
抗戰全面爆發后,在國民黨內出現了“速勝論”和“亡國論”等論調。在共產黨內,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國民黨正規軍的抗戰,輕視游擊戰爭。但是,抗戰
10個月的實踐證明“亡國論”、“速勝論”是完全錯誤的。抗日戰爭的發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時成了人們關注的問題。1938年5月,毛澤東就是這樣的形式下寫的《論持久戰》。初步總結了全國抗戰的經驗,批駁了當時盛行的種種錯誤觀點,系統闡明了黨的抗日持久戰方針。
論持久戰讀后感6
原來只知道《論持久戰》是毛澤東寫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今天查了相關資料,看了原文才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它是毛澤東在1938年寫的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的演講稿。當時抗戰全面爆發,在國民黨內出現了“速勝論”和“亡國論”等論調。在共產黨內,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國民黨正規軍的抗戰,輕視游擊戰爭。針對這些言論和戰爭的具體情況,毛澤東作了具體分析并且對于戰爭也作了預測和戰略部署。可以說是一部超前的戰略分析著作。
文中首先對于“速勝論”和“亡國論”予以否定并提出抗日戰爭將是持久戰。中國不會亡,中國人不會淪為亡國奴,我們必然會取得戰爭的勝利。全文總結起來原因有四點: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由于敵強我弱,所以這場戰爭一定不會很快結束。而后三點則可說明我們一定會勝利,只不過要經過持久戰。文章條理清晰,娓娓道來。據理力爭的推翻了“速勝論”和“亡國論”的無科學理論,使人們對這場戰爭持正確的態度。同時,條條闡述我們會取得戰爭勝利的原因,增強了我們對戰爭的信心。
隨后文中闡述了我國將采取的戰略,分析了戰爭趨勢。我們的戰略方針是運動戰為主,游擊戰為輔。同時強調“兵民是勝利的根本”,應團結廣大農民群眾,只有人民戰爭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可見他把勝利的最重要因素放在人尙面而非武器,也許日本在武器尙比我們先進,但是勝利最終還是屬于我們的。而歷史也足以證明他的理論的正確性。
同時,也指明了中日都不會妥協以結束戰爭。與日本方面,他們的胃口很大,單純幾個省份的割讓并不能滿足他們的狼子野心;對于中國,我們也不容許日本保留中國的寸土。我們是絕不會妥協的,戰爭也是必然會進行下去的。
最后,而對于戰爭的趨勢,他預測將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御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三個階段的具體情況不能預斷,總體趨勢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這一點是我最為佩服的,當時毛澤東寫這篇文章時剛處于戰爭初期,而后來的事實證明他的對戰爭的推測準的讓我們吃驚。足以顯示了他對戰爭獨特而敏銳的'洞察力和他的軍事才華,也難怪這篇文章會被奉為經典,成為一部偉大的馬列主義的經典軍事理論著作,同時被譽為世界十大軍事名著之一。
在文中,毛澤東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戰爭的根本問題作了精辟的論述,制訂了指導抗日戰爭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證明了其無比的正確性。它可用于指導反侵戰爭,并經得起實踐的檢驗。他在文中所展示的思考模式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即使在社會主義的今天,學習這篇著作也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論持久戰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持久戰》讀后感09-02
論持久戰讀后感05-30
論論持久戰讀書筆記08-22
《論持久戰》之讀后感08-02
《論持久戰》讀后感(通用13篇)08-02
論持久戰讀后感(通用11篇)06-30
論持久戰讀后感800字(精選6篇)11-24
讀后感讀后感01-03
繁星春水讀后感 讀后感03-05
《青銅葵花》讀后感_讀后感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