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讀后感3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讀后感1
最近,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真正的人》,其中有一篇文章《愛學生就等于愛自己》,讀后,頗有感觸。
一名教師不光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愛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別人的愛心(或是痛苦)的能力,進而才有可能把他培養成為一個真正的有愛心的善良的人。如果我們的教育僅僅停留在講課,聽課,輔導,考試,選拔,從而忽視了學生情感的培養,那么,我想我們的教育是可怕的,危險的。愛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題。有愛的教育才是豐滿的真正的教育,韓軍的人文主義精神,教育在線中的'朱永新教授高舉的愛的旗幟的新教育實驗;李鎮西的“走進心靈”的教育,似乎無不凝聚著愛的核心,在留意身邊的每一位優秀的教師的課堂,無不透漏著一個“愛”字,在愛的教育中,孩子們快樂的成長著。我想,一個真正的人也就是在這個愛的環境中培養出來的。 缺少愛的教育,結果是無法想象的。從教兩年多來,我能時刻感受的愛在教育這個領域里的重要性,尤其教育對象面對的是未成年的兒童,更需要我們付出愛心。記得剛剛教五年級三班的時候,一位聽課不認真的女生在課堂上用鉛筆傷害了我,面對同學們的責怪,和我腿上流出的鮮血,她嚇哭了。可是,在那一刻我沒有責怪她,而是告訴她,老師不疼,我把她的行為劃為了不是故意,并告戒大家平時要小心不要將筆尖沖著別人,我不知道我的用意她是否可以真正領會,但是我想至少她幼小的心靈會感到一絲安慰,并且在她的心中老師的形象不是斤斤計較,不可接近,而是和藹,寬容的。
在我受傷的下午,班上的學生陳一同同學主動敲開辦公室的門問我:“Miss Liu ,你的腿好點了嗎?”只是一句孩子短短的問候,卻讓我感受到了一個孩子的細膩和善良,我欣喜著這愛的回報。作為教師,她的每一言一行都在深深的影響著下面的每一個學生。只要我們在教育中真心的付出了我們的愛,我想收獲的定是愛的果實,和未來社會上真正的人。
作為一名老師,在和孩子們朝夕相處的日子里,我發現了,比我的世界更動人的是孩子們的心靈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記中的潭水一樣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記中的桃源一樣的美麗;在那里像圣經里的天堂一樣沒有苦難只有關愛,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樣沒有憎恨只有善良。你愛他們,他們也愛你。愛是永恒的!為了你的學生總有一天如你愛他一樣能去愛別人,為了這世上的人彼此之間都能互相關愛,請你愛你的學生吧!因為愛他們也就是愛自己啊!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當你培養出具有愛心的孩子,他就會對教師的愛很敏感,并以好心還好心;而教師的愛,最重要的是為了學生獲得知識,若是學生懂得了這些,自發向上,成績自然就好,成績好了,那么,作為老師的我們也會感到更加快樂。,期待著愛的氣息包圍著每一個學生,期待著愛的教育布滿整個校園,期待著我們的世界成長起來的都是真真正正的人。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讀后感2
最近,我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晚年的封筆之作《怎樣培養真正的人》。這本書凝聚著老人一生執著于教育的理論精髓和實踐經驗,讀來耐人尋味。其中有一篇文章《怎樣培養需要人的情感》讀后感觸特別深刻。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不可能單獨一個人生活。一個人最大的幸福和歡樂就在于與他人交往。你的每一步、每一句話,你的每一個眼神,甚至你目光一閃或者一抬手,這一切都在別人的心目中留下反響。”
他還認為:“人的精神生活最精細的范圍之一就是人對人信守義務。如果一個人在童年、少年、青年不愿意為他人的歡樂而奉獻出自己精力的人,談不上對信念和理想的忠誠。教育者的任務就在于使他的學生能在童年獲得個人與他人深交之中的那種奉獻的道德經驗。”他指出:“道德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小公民厭惡并不去跨越侮辱人格的`那個界限。應該說,對他人的生活采取冷漠的態度,這對少年的純潔心靈來說,如同嬌弱的身體組織經受不住燒紅的鐵那樣,是格格不入的。當兒童減輕某人的命運、遭遇、生活負擔之后,會體驗到一種幸福,只有在那時歡樂才會是童年變得高尚起來。
現在的孩子大都不懂奉獻,只知道向別人索取,要求別人如何如何,自己卻不為別人做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地上有垃圾,沒人主動撿起,扔進紙簍;公共汽車上沒人主動為老人讓座等等。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教師不光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善于同孩子談奉獻,使他們養成奉獻的習慣,這意味著首先要教會孩子觀察生活、觀察人們、觀察你周圍的一切,不僅要理解,還要用心靈去感受,使他們具有關心他人、疼愛他人、樂于奉獻的,一個善良的人,一個高尚的人。
老師和孩子雖然天天在一起,似乎說的話很多,但是仔細想想,你一天中有多少語言是屬于和孩子近距離溝通的語言,有哪些機會是留給孩子向你傾訴,又有多少時光向孩子訴說呢?因此,我在平時十分注重和孩子心靈和情感的溝通。當我疲憊的時候,我會告訴孩子工作很辛苦,做教具和玩具,晚上加班裝飾班級環境、雙休日備課寫文章;當我在教育幼兒按時入園時,對孩子說:“老師每天清晨在寒風中等待小朋友,你們覺得老師的身體會怎樣?”讓孩子想象在風中戰栗的樣子,于是我說:“如果你們疼愛老師請你們能按時入園,讓老師在風中少吹一會兒,就是愛老師的一個行動。”當孩子犯錯,老師批評教育時,我會說:“老師批評小朋友的時候心里很難受,但是你們犯錯了,老師必須對你們嚴格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幫助你們,讓你們成為好孩子!”漸漸地,孩子知道觀察老師,替老師著想,下課后能主動圍在老師身邊這個幫你敲背、給你按摩,那個趕緊遞上茶杯、做你想做的事……這些溫暖關愛的舉動會在你不經意間常常出現,我感動地對孩子說:“現在有些孩子已經成為老師的知心人,知道我想什么做什么,不要我說,就已經自覺地做了!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讀后感3
最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怎樣培養真正的人》一書,作者從更高的道德理論形式,把關于善與惡、義務、奉獻、尊嚴、榮譽、良心、自由、責任心、公民的覺悟等一系列納入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理論問題的結構之中,涉及內容范圍廣泛,雖然年代已久遠,但教育是相通的,還是有很多可以借鑒學習的地方。
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書,我們能強烈感受到他是一個崇高的有愛的大寫的人,作為一個教育家,他對教育的貢獻功不可沒;作為一個人,他也絕對是個獻身共產主義事業崇高的人,當然,從讀過的他的書中至少我們是這么感受到的。站在教育的角度來講,他是一個心中時刻充滿愛的教育人,他曾說,有愛的教育才是豐滿的真正的教育。我想,是的,這是終極的結果,如果教育人士都報以愛,那么其實現在教育界出現的一些問題都不會存在。教師不光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做人,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別人的愛心的能力,進而才有可能把他培養成為一個真正的有愛心的善良的人。如果我們的教育僅僅是停留在講課,聽課,輔導,選拔,從而忽視了學生情感的培養,那么,我想我們的教育也是可怕的,機械的。想起一句話,小學重態度,中學重品行,高中重品質,大學重成績,將來重選擇。教育沒有回頭路走,在一個人小時候就應該在其思想情感上加以引導,才能在之后的生活中更有責任和擔當。
書中有很多不錯的觀點,想在此分享一些。你周圍的人們,包括你的親人、親近的人,甚至完全不相識的人,他們都在品評著你的行為舉止,你的整個道德面貌是善還是惡,他們都在看著你身上好的,或者不好的東西。那些比較好的東西往往成為我們生活的準則,可是,這一點常常不被察覺。然而壞的東西卻往往在周圍的人中引起注意。永遠要考慮到:你周圍的人比你有修養,這樣,你在人際關系的.世界里就比較好處。這樣做,就要培養嚴格要求自己、自我監督、對自己的壞毛病不妥協的品格。一個人怎樣對待別人的批評和責備,這能反映出他的道德修養和素養。要善于理解和感受到在對你的行為進行責備中,會有一種正義感的流露,沒有這種正義感就不可能有一般的幸福。譴責不會給你帶來歡樂,但是你應該去感謝它,原因是它可以救你,使你不至于墮落。一個最大的簡直難以忍受的不幸,就在于老師在于同學談話時常常先帶情緒。這樣一來,老師就給學生留下一個印象:老師的個性不招人喜歡,學生還會覺得,除了他個人的行為本質之外一定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促使老師找他談話,因而這種談話會使學生感到委屈,也會使老師不信任學生。凡是委屈和不信任相沖突的地方,那里必然產生對立情緒;老師本想制止學生的壞毛病,而結果適得其反。如果你本人不能逼迫自己,不能嚴格要求自己,即使給你派來一百位老師,他們也是無能為力的。如果一個人靠他人逼迫自己去學習,靠他人逼迫自己去勞動,靠他人逼迫自己成為自己父母的好兒子,成為自己孩子們的好父親,這種人就會成為社會的異物,因為社會的精神和本質就在于創造。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讀后感】相關文章: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讀后感10-13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讀后感05-14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讀后感4篇10-13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讀后感5篇06-26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讀后感(3篇)04-29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讀后感精選3篇04-29
淺談怎樣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11-15
怎樣培養學生文明禮儀論文05-31
經典語錄:真正愛你的人,不會只在深夜找你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