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觀后感11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死亡詩社》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死亡詩社》觀后感1
“船長,哦,我的船長!”如果我沒記錯,這是詩人惠特曼紀念美國總統林肯的詩作。眾所周知,林肯成為偉大的美國總統,與他解放了黑奴,解決了黑奴問題不無關系。奴隸主們帶著封建的頑固的思想,掌控著一代又一代的黑奴,不許他們有反抗的觀念,而黑奴們似乎也默認了他們一生為奴的命運,然而,只要有反抗的精神,有精神的引領者,那他們總可以打開命運的枷鎖,獲得自由。!
衡量一部好的電影,不一定在于票房的多少,不一定在于演員陣容的強大,不一定在于投資的多少…一個精彩的內容,一個感人的故事,明白一個恍然而知的道理,這部電影——它成功了。。
《死亡詩社》,一個發生與同我們一樣年紀的美國孩子們身上的故事,一個令人幾乎迷離的故事!
一個古板的學校,一群多年來接受傳統教育熏陶的學生,一批頑固不通情理的老師,又迎來了他們新一學期。高要求的父母們,對于他們的孩子的未來已有了明確的規劃,有人希望兒子成為銀行家,有的希望兒子成為律師,有的希望兒子上名牌大學……即使有著自己想法的學生門不想一貫如此生活,但是卻不得不繼續沉默繼續向遠離他們想法的路走!
終于,有一天,這樣的生活被一個叫基恩的英語老師打破了,在他第一天上課時,他就告訴他的學生們:“叫我船長。。 彼袆e于學校任何一個老師的做法:叫孩子們撕下書本,叫他們自由發揮的詩劇,暗地協助成立死亡詩社……于是,那一個個死板的學生們又再次富有了生機,他們開始用自己的觀點考慮問題,即使是大膽的事情,他們都稱之為:“及時行樂”,他們不在被原由的教化所束縛!
基恩先生的教學宗旨是:反對教條,鼓勵各抒己見。努力發掘學生的生命意識及對生活的熱愛。如果你想按自己的方法過活,那么就千萬不要猶豫,因為自由至高無上!!當幾個社員于皎潔的月光下,穿梭與校園間的叢林,去尋找過去那個試社的穴洞,當他們開始暢想盡談,當他們懂得跟父母說:不,當他們不會為將來讀書……基恩,用他的.思想,感染了每一個學生,讓他們找到了快樂,尋求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整部電影充滿張力詩意和激情。唯美的校園,富有朝氣的學子,與老師們相反的基恩,還有——那成群的鴿子。
基恩的出現,無疑是在預示著,要有新的東西的出現,就要屏棄那些落后的過時的東西,而基恩老師,正是如此教育那些學生們,讓他們能夠自由的發揮,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正如電影中的一個場景,基恩老師在課上讓學生們朗讀自己寫的詩,一個班里靦腆而又不愛說話的學生告之他沒有寫時,老師請上那個學生,蒙上了學生的眼睛,圍著他打轉,在一問一答的過程中,那個學生潛意識的作出了一首精彩的詩作,連那個學生自己都沒能想到自己的才能……基恩老師,就是用這種在其他人眼中看似不合適的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們的潛能!!2
《死亡詩社》觀后感2
看完《死亡詩社》心里有種說不出的味道。當看完結局時眼淚已從眼框中流出來。心里有種莫名的痛,莫名的想大哭一場。為尼爾的死感到可惜,感到心酸,感到迷茫。尼龍的死到底是誰的錯,是基廷老師,是他父親還是誰呢?
當我們回頭看時,我們能夠看到的不僅僅是社會,學校的問題,還有家庭教育的問題所在。里面講述了尼爾本來是一個熱愛演戲的孩子,由于家里的關聯,他父親只想他成為醫生和律師,因此在學校的一傾活動也不能參加,明顯他的父親是專制型的父親,我們能夠去責怪他的父親,但他父親只是想他的夢理在他的兒子能夠實現,而且認為那才是對他最好的,進入這所學校也是花了他很大的犧牲才進去的,他只期望他的兒子在這所學校里面學習,然后上大學,對于兒子的興趣,卻一無所知,每一次尼爾想知訴父親自己的心里的想法,當看到父親的冷漠的眼神,他把自己想說的話又吐下去,正因他自己講了也白不講,他還是演繹他的孝順兒子,正如這樣,才導致后面的杯具的發生。從中我們能夠看出家人和自己孩子的溝通顯得尤其重要,尊重孩子的愛好,了解孩子,并且發展孩子的愛好,讓其他們健康的成長。這方面我們要進行反思,不然下一個尼爾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在我們孩子的身上。重視家庭教育,呵護你的孩子健康成長,讓你的孩子在自己的愛好上發展。這樣他才會活得快樂,活得有好處。
另一方面,基廷老師是一位好老師,“及時行樂”是他的教學,他的教學讓學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見。教學方法與眾不一樣,同學們在他的課堂上不僅僅簡單而且學到很多的東西。讓學生仿佛重生,但在那種環境下,也許很多時候都是無奈的,正因社會是這樣,是無法解決的,也是一時無法改變的,這不是基廷先生的錯,他是一個改革者,一個創新者,只是有時有些事也是很無奈的,他也不想這樣,他只是想自己的學生能有與眾不一樣的想法,但卻想不到他的觀點對學生產生這么大的影響。諷刺了當時的社會的黑暗,讓人活在一個被安排的生活中,根本就一點自由也沒有,也許尼爾的自殺讓他得到了解脫,得到了自由。
這種現象在我們當今社會上也都存在著,我們為了孩子的將來,根本就沒思考到孩子的愛好,從小讓他們學習鋼琴,畫畫,星期天都不放過,讓他們從小就成為小大人,他們沒了童年,沒了樂趣,只會成為生活的奴隸。而他們并不開心,而家長往往以愛的名義來作為理由,其實他們是在以愛的名義來傷害著他們的孩子。尊重孩子才是對你孩子最好的方式,也是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這比整天學習還重要。
《死亡詩社》觀后感3
昨日我通宵看了《死亡詩社》這部電影!我想,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孩子們的家長都應當來好好欣賞一下《死亡詩社》這部電影。拍的相當不錯,資料進取向上,形式活潑而多樣,它另我們在欣賞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它讓我更加明顯地意識到:不受壓抑,崇尚自由,張揚個性!才是我們真正應奉行的教育體制!
CARPE DIEM 及時享樂
花開堪折直需折,時光易逝。
今日輕綻淺笑的花朵,
明日必將凋零!
“花開堪折直需折”,于此同義的拉丁文就是及時行樂,他們的英文教師,我們故事的主人公基廷在開學第一次見面帶領大家上第一堂課時就教大家:及時行樂,孩子們讓你們的人生超越凡俗!也許有些人持異議,呵呵,那些人也都是些凡夫俗子罷啦,我覺得這樣來引導學生們建立他們的人生觀是有道理的,正如基廷先生說的我們都是凡人。
整個觀看過程中,我都一向很喜歡和欽佩基廷先生,真的。欽佩他的敢于突破,喜歡他的浪漫主義,喜歡它簡便趣味,富于創造力并且個性十足的課堂。
記得在課上,他為引導和激發同學們的創造力而這樣引導大家:
“我們讀詩寫詩并非為技巧,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員,而人類充滿活力!醫藥,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高貴的'夢想。并且是維生的必要條件,可是,詩,美,浪漫,愛這才是我們生存的原因!“
尼爾的死是個杯具,令人心痛之余不免要深思和反省她父親對他專制而過于苛刻的教育方式———————沒有自我,殘酷壓制,苛刻要求,過高期望。(概括下來無外乎這四點了!我想這也是導致尼爾因無法忍受而選擇來自殺的原因吧。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由于于父親缺少溝通和交流,不敢于反抗父親意志而委屈自我屈服,任意聽命父親的決定。從小,我最反對的也是這一點了,誰說得對聽誰的,不能因為是長輩就不論對錯,而強迫孩子一切都按自我的意志來辦事。這樣一點空間都不給孩子,導致的結果就是使孩子從小就缺乏主見,沒有自我,沒有創意,缺乏想象力和創新意識!
這就是這個世界,可怕,虛假,而充滿欺詐。在故事進行到一半時我就能很準確的預料到他(基廷教師)的命運了,人性被壓抑的年代傳統的課堂向他這樣開放式的教學是不會被真正理解的,可是令我欣慰的是,故事的結尾很令人振奮,每個人都真正作到了,最讓我欽佩的是以前最膽小的安德森,他勇敢的說出真相,為被冤枉的基廷教師辯解為大家揭開真相……
這部電影于我而言,讓我又一次地看清了現行教育體制的弊端,并且喚醒了我對詩歌的熱愛。很久了,因為種種原因把我愛的詩歌不知拋在了哪里,最終又回歸拉,哈哈!
每一個愛詩的人都有難以遣散的懷念和憂傷……。
真的是這樣的么?
《死亡詩社》觀后感4
《死亡詩社》的劇情并沒有很大的跌宕起伏,但是卻讓人感觸良多。首先是在電影開始的那一幕,學校的校長在講學校的豐功偉績,然而卻看不到新生臉上有一絲的興奮。在一位家長向校長囑咐一些自己孩子的狀況時,校長的那種冷漠、不耐煩令人唏噓。
其次,尼爾的爸爸阻撓尼爾參加自己喜歡的興趣小組,這令人很不解。學習,本應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情,父親卻僅憑自己的感覺認為孩子的課外活動太多而擅自幫孩子決定退出哪一個。我認為,父母應當尊重孩子的`想法,或許先與孩子交流自己的想法、給孩子一些建議,再讓孩子自己權衡利弊、自己做決定會更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喜歡的事情,父母并不是完全了解孩子。同時我認為父母只是起到了一個引導的作用,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對未來的期望強加到孩子身上,而是幫助孩子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
再者,我對基廷老師的做法感到佩服;⒗蠋煷蚱苽鹘y的教學模式,打開了學生的新視角,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敢于表現自己、表達自己的觀點,去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雖然這些改變對學生而言是好的,但是卻引發了不好的結果;⒐膭钅釥栕裱约旱膬刃,去表演戲劇。我本以為尼爾的父親看到自己孩子的出色演出時會改變他原有的想法,讓尼爾去追求自己喜歡的事情。但結果出乎我的意料,尼爾的父親要尼爾轉學,一定要讓尼爾當上醫生。尼爾很好告訴父母自己的感受,然而尼爾的父親并沒有想要聽的意思。尼爾在家得不到基本的尊重,沒有人在意他的感受是什么,他想要做什么。父親一直把認為好的東西強加給尼爾,卻不管尼爾是否想要是否需要。最終尼爾選擇了飲彈自盡。這讓我想到早些時間的一個新聞“有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有些時候,父母覺得是為孩子好,認為孩子長大后就明白了,但有的時候這種“好”會適得其反,反而會害了孩子。由此也可以看出,打破陳規去教學固然是好,但是可能也需要考慮如何才能更好地去改變,如何改變才能讓學生更愿意學習的同時又可以讓家長接受。
除此之外,最令我感到莫名其妙的是、心寒的是,尼爾死后,父母并不是反思自己是否做錯了些什么,卻把錯都歸咎與基廷老師。尼爾的父親并沒有察覺到尼爾理想破滅時內心的絕望,沒有一刻考慮過尼爾的感受。最終基廷老師被學校解雇了。
但令我感動的是,基廷老師收拾好東西走的那一刻,“死亡詩社”的成員陸陸續續地站起來喊著“Oh, caption, my caption!”。這讓我感受到了學生對于基廷老師的尊敬以及他們的自信、力量,體會到了學生們的成長,態度的轉變。
這部電影讓我更多地去考慮父母、孩子、老師之間的關系,父母要如何聽孩子說、孩子要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老師要如何去教學生,這一直都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問題。
《死亡詩社》觀后感5
今天,我看了一部極具教育意義的影片《死亡詩社》,在一個充滿了凝重風格的學院里,一群本應是朝氣蓬勃的少年在傳統教育的漸染下成為了一群循規蹈矩的傳統學生。但是不曾有人懷疑過它的教育模式,不曾有人有過反對的聲音,直至這位反傳統的教師——基丁的出現。這位老師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給他的學生帶來了思想上的啟迪,也給眾多的人們以更多的思考與反思。
劇中最具鮮明性格的兩個人——尼爾和托德:一個誠如“仲夏夜之夢”中的精靈:熱情洋溢、向往自由,充滿了青春的朝氣與活力;他那顆充滿了理想而又好奇的心是那么強烈的渴望得到理解和釋放。但是,“只有在夢中,人才能真正的自由,從來如此,并將永遠如此。”那么一個鮮活而又旺盛的生命只有懷著如此的信念讓自己魂歸天堂才能真正成為精靈的化身。看到那一幕,我們不禁潸然淚下,心腸糾結。到底是什么奪走了可愛的尼爾那年輕而又熱情的生命?人們將矛頭指向了基丁老師,這個沖破了目標模式“工具理性”的`藩籬,尊重并鼓勵學生發展自我個性、讓學生自己去感悟人生真諦的人!
尼爾的死令所有的人心痛、甚至憤怒;基丁老師為此而被迫離開更使人心灰意冷。就在人們以為看不到希望的火花之時,“船長,我的船長!”曾經那個膽小、懦弱而又沉默寡言、只知發奮學習的托德讓人們重新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那些勇敢的站在桌子上的“托德們”眼中所閃現的希望之光······!拔也饺雲擦,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基丁老師向他的學生介紹這些有思想的詩歌,提倡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不僅在學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使他們中的一些人從“死亡中醒來”,也給我們以巨大的心靈震撼和對傳統教育的反思。
傳統的教育模式也許會因為高升學率而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擁護,但是一群群鮮活而又充滿生氣的、本應該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學生卻在無形之中被鈍化了。人不是機器。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世界,都應該受到尊重和肯定。所以,在使學生掌握人類積累的知識的同時,我們應該反思,應該重新定位,把學生視為積極的活動者,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創造性,使他們能夠自主而又有能力的行動。如基丁老師一樣,教育者應該成為學生的學習伙伴和行為的引導者,而非主宰者、控制者。
尼爾被基丁老師“喚醒”,卻又用自己的生命使眾多的“托德”從“死亡中醒來”,這種代價太沉重了。誠如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要人們以鮮血的付出為代價。我希望,我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以此為戒,從“死亡中醒來”。因為學習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我們應該享受途中的每一處風景。
《死亡詩社》觀后感6
或許你剛看到這部電影的名字的時候,和我一樣會把它當做恐怖片吧,但其實這是一部有關教育的影片,不僅不恐怖,而且很精彩。
故事發生在19世紀中葉美國的威爾頓教會學校。那是一個充斥著教條、古板氣息的古老學校。以傳統、紀律、榮譽、卓越作為學校的四大支柱。然而,基丁老師的到來,卻悄悄地改變著這一切。
當其他老師都以一種正統的、嚴肅的方式進行著他們的教學的時候,基丁老師卻吹著口哨將他的學生帶出了教室,帶上了一條與眾不同的求知之路。他教他的學生們及時行樂 ,教他們抓緊時間,讓自己的`生活與眾不同。他帶領他們領略詩歌的美好,將刻板的格調、韻律和修辭手法拋在腦后。影片中有一幕我覺得非常精彩:他讓學生們都站在桌子上,告訴他們要換一個角度看世界,并讓他們每個人都朗誦自己作的詩歌,將自己內心的感受用詩歌唱出來。在基丁老師的影響下,學校里出現了一批像他一樣熱愛生活,追求夢想的學生。這些學生共同組成了一個叫做“死亡詩社”的社團。白天,他們忍受著學校里刻板,嚴謹的教育。晚上,他們打著手電,穿過樹林,穿過河流,去赴一個詩歌和夢想的約會。
然而,最后的結果卻出乎我們的意料,學生死了,詩社散了,老師也被開除了。當基丁老師即將離開教室的那一剎,一向軟弱的托德突然爬上桌子高喊“oh, Captain, my captain!”接下來,受基丁老師影響頗深的那些學生們也站上了桌子。我想,這些學生以這樣的方式向基丁告別,他該是欣慰的。他走了,他的思想卻留了下來。以后,這些學生也許不會再反叛,他們會依照學校的要求,完成父母的期望,但在他們的心里,永遠有著自由而勇敢的光。
電影在一群站在課桌上的學生深情的注視下劃了句號。可生活還在繼續,看電影的人還在繼續。我不知道是否有一天我也能那樣獨立的站著?
有些人說我們中國的教育是一種“工業化”的教育,學生只不過是送進來,流水線加工后再送出去的產品,這樣的教育不是要讓我們去改造世界,而是要教我們習慣了被世界改造。我雖然不太同意這種觀點,但是我不能否認的是我們現在的教育都是為了讓學生順利通過高考,順利考上大學,再找到一個好工作。學校里的很多老師應該都是按照那種正統的模式去教給學生知識,很少有像基丁這樣的老師,因為如果學生的成績上不去,任何獨特的教學方式都會被制止。但我還是希望能夠有更多的老師不只是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堅持自由與夢想。
最后,影片中有一段話我覺得非常好,與大家共勉:“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后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人生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死亡詩社》觀后感7
所謂經典必是值得人們反復溫習的,《死亡詩社》就是這樣一部能引起育人者反復思慮的電影。
自由與規則之間似乎總是一對矛盾。就如同電影中的校長,他所象征的就是一種規則。而深受學生喜愛的基廷老師則是自由精神的體現。從電影所要表達的主旨來看,似乎更加青睞與頌揚基廷老師的自由主義精神,甚至會讓人產生一種誤解,自由和規則是完全對立的。但其實規則與自由之間是應該能夠找到一種平衡點,從而達到對立統一的狀態。當然,乍看之下,基廷及其學生的所作所為相對傳統來說是叛逆的,但這種叛逆行為本身并不是對所有規則的否定與反叛,而主要集中于對教育中僵化、禁錮人的思想部分的抗爭。比如撕去教科書前言部分的那段場景,基廷所要學生們撕去的并不是文學藝術作品本身,而是要學生們撕去抑制學生想象力的封條。
社會需要規則,學校也同樣需要規則。遵守規則既是一個社會、集體正常運行的保證,也是人的基本品質的反映。正如上海世博會,我覺得留給中國人最大的精神財富,可能正在于培養了中國人的規則意識。甚至有人開玩笑的說,經過世博會之后,中國人不但懂得排隊,而且還能排9個小時的`隊了。這些規則不僅不影響人們思想自由的發揮,而且更是保證了每個人個性思想、創新精神的拓展。
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區分的是,校長所謂的規則并非我之前所講的規則,他只是在假借規則這一名詞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最后男孩之所以要自殺的原因,并非是他觸犯了什么清規戒律,而只是因為他沒有走家長、學校給他規劃的那條“經濟仕途”而已。為了自己喜愛而終究因為現實中重重壓力之下不能得到的戲劇表演,他選擇了自殺。因此校長所代表的是保守和守舊,特別是在精神層面上對學生的個性進行抹殺。他對學生的教育只是將學生通過一個標準化的流程,輸送進名牌的大學。他所要維護的已經不是學生這個受教育者本身,而是他所賴以生存的學校的名聲。
與其說他在培養學生,還不如說他是在生產一件件待價而沽的商品;叵氘斚律鐣姆N種教育問題,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想這可能才是這部電影所要帶給我們的一些值得考量的東西。當然教育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一個社會問題,它是整個社會發展狀態的真實反映,這些問題的產生我們不能簡單的歸咎于某一個具體的個人,甚至于我們有時候明知存在問題但是還要迎合它,因為我們確實真實的活在一種還不完善的規則之下?磥,規則這個名詞本身是沒有好壞的,只是我們需要去創造更加適合人類發展的規則,而自由恰恰是實現這些的催化劑。
《死亡詩社》觀后感8
《死亡詩社》,它的故事發生在1959年的威爾頓預備學院,那是一個扼殺個性的年代,也許我們今天仍處在這個時代中。在校典禮,學生們穿著一樣的校服,青春,叛逆,生命力還是從他們的眼睛里泄露了出來。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僅單調而且束縛了思想。新老師的到來是一個開始。他們人生的另一個開始。
這一切在一個新教師的手中發生了改變;±蠋煼磦鹘y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一群學生在他的指導下,學會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反抗給予他們壓抑和束縛的教學體制,但又以一個學生的自殺和基丁老師的被辭為結尾。
這是一個很純凈的故事。只是在喜劇式的上半場走到沉郁的結局時,多少讓人有點心情黯淡了,但正是這種被現實挫敗的感覺,和最后一個場景里抑郁中的高潮,升華了該片的寓意。一直以來,學校教育的僵硬便是其傳統。
然而這傳統,是來自于我們的成人社會的現實主義的傳統,而不是發自作為當事人的青春年少的孩子們的浪漫主義的傳統。在家長和老師的眼中,他們的信條必須成為我們的準則,我們要按照他們的規定去做,我們要規矩,要遵守一切他們定的約定,沒有反抗,不準反抗,這個世界他們會比我們更懂。就是這樣的一種觀念與傳統,將我們的思考與思維都關起來了。
于是,我們學習經濟,學習法律,學習各種生存規則。同時,也學會屈服。在他們的現實主義的教育培養之下,我們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種氣質,我們變得現實,我們變得急功近利。變得沒有自己的個性與特點,我們與其他人一樣,像古板的木頭,我們逐漸喪失了生命本質中的創造力,反叛力,活力。我們變得成熟穩重,成為大人們眼中的乖孩子。
在我看來,這部片子里有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象征著束縛和壓抑的'現實世界,另一個是體現了自由和激情的夢想的世界。那么,基丁就是這兩個世界的聯系點。他是現實世界里的老師,是擁有現實世界里諸多光環的人,但他更是指引著學生發現并珍視內心夢想的舵手,幫助學生坦然面對自己,面對生命的友人。
他教會他們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樣的自己,挑戰那些在別人眼里是金科玉律的教條,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著這一群在禁錮里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向往飛翔的激情。
但是,屬于基丁自己的結局是被校方因為“毒害”學生思想為名趕走了,似乎和遙遠切近的時空里,那些個挑戰者,背叛者的悲劇式命運無奈地呼應了。盜火者給人們光明,而自己卻永遠只能背負著盜者的惡名,默默走開。這或許就是這個世界的殘酷,我們都無法改變,一個自由的靈魂就這樣被鞭打。
《死亡詩社》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我會去思考我們的現實社會,似乎也在給我們更多的枷鎖,我們這樣原本應該綻放更美麗青春的我們就這樣被屈服于這個世界。但是,我們的靈魂應該要保留那自由的本性。
《死亡詩社》觀后感9
“傳統,榮譽,紀律,優秀”。
學校里的這些教學原則束縛了學生的言行和思想。這所因嚴謹的教學制度和極高的升學率而得意的名校,因為一個老師的出現,一群學生的觀念變了。
這位名叫kiding的英語老師讓學生學會選擇。因為他的存在,學生們明白了“其實自己不是無路可走,他們有很多的選擇”。他們可以選擇是在生活中表演,還是去做真實的自我?可以選擇是浪費光陰,茍活一世,還是“卡匹迪恩”(抓緊時間),把握青春,讓生命變得不同尋常?可以選擇是順從傳統,還是堅持與眾不同的信仰,敢于開拓新天地?可以選擇是明哲保身,還是說出真話?是生存,還是毀滅?
不得不說,這個老師給了這群學生很大的啟發。使他們每個人都有了一些前所未有的變化。
但,僅有老師的鼓勵和自己的喜歡是不夠的。就像nill的死,只因他得不到父親的支持,面對他的,永遠只是冷漠的眼神和無情的話語。父親認為這是愛他,可是他沒有想到,自己的言行,害了一個孩子所有的前途。可憐的是,他最終還是沒有明白兒子為什么自殺,而是將罪惡的根源歸結在kiding老師身上,以為是kiding老師害死了自己優秀的兒子。
如果nill的父親能夠選擇尊重孩子的選擇,如果nill能夠選擇溫和一些的方式,我像事情就不會變成如此。
其實,一切的一切,都是選擇。如果學生們不選擇接受這個老師的新思想,不選擇自我思考,那么,死亡詩社就不會復興,他們的思想不會因此改變。
對于選擇的意義,除了現在,我從未感到如此的清晰,如此的.重要。
憶起以往的自己,我頓然感到臉紅。
我何時做過一回真實的自我?往往我想打破常規,卸下裝備時,腦海里總有一個聲音在說,偽裝起來,把自己偽裝起來吧!摘下面具的你,大家是不會喜歡的。大家也都在裝啊,為什么就要你做自己呢?人生就是一場戲,誰演得出色,誰就是最后的贏家。
于是,我又重新戴上無臉的面具,演繹自己的生活。
是啊,知道如今,有時做一些違背傳統原則做的事情,總是會被老一輩的人指責。我們總是想去迎合別人的思想。只要可以明哲保身,出賣,背叛,什么都無所謂了。戴著面具的我們活得很匆匆,我們過于在意別人的想法,在意傳統的守則,以至于我們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放棄了信仰,選擇人云亦云,不再敢于逆流而上。這樣的我們,何時明白過,其實,我也是一個美妙的生命,我是一個個體,“我”也很重要!
但是,現在,我覺得,生命的價值就在于它能夠拒絕庸俗。時光尚短,只有好好珍惜生命,活出真實的自我,才是最精彩的人生!
那么,我想,從現在開始:
選擇自己的生活,敢于挑戰命運的枷鎖吧!
《死亡詩社》觀后感10
<死亡詩社>,它的故事發生在1959年的威爾頓預備學院,那是一個扼殺個性的年代,也許我們今日仍處在這個時代中。在校典禮,學生們穿著一樣的校服,青春,叛逆,生命力還是從他們的眼睛里泄露了出來。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僅僅單調并且束縛了思想。新教師的到來是一個開始。他們人生的另一個開始。
這一切在一個新教師的手中發生了改變。基丁教師反傳統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一群學生在他的指導下,學會如何選擇自我的人生,反抗給予他們壓抑和束縛的教學體制,但又以一個學生的自殺和基丁教師的被辭為結尾。
這是一個很純凈的`故事。只是在喜劇式的上半場走到沉郁的結局時,多少讓人有點心境黯淡了,但正是這種被現實挫敗的感覺,和最終一個場景里抑郁中的高潮,升華了該片的寓意。一向以來,學校教育的僵硬便是其傳統。
然而這傳統,是來自于我們的成人社會的現實主義的傳統,而不是發自作為當事人的青春年少的孩子們的浪漫主義的傳統。在家長和教師的眼中,他們的信條必須成為我們的準則,我們要按照他們的規定去做,我們要規矩,要遵守一切他們定的約定,沒有反抗,不準反抗,這個世界他們會比我們更懂。就是這樣的一種觀念與傳統,將我們的思考與思維都關起來了。
于是,我們學習經濟,學習法律,學習各種生存規則。同時,也學會屈服。在他們的現實主義的教育培養之下,我們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種氣質,我們變得現實,我們變得急功近利。變得沒有自我的個性與特點,我們與其他人一樣,像古板的木頭,我們逐漸喪失了生命本質中的創造力,反叛力,活力。我們變得成熟穩重,成為大人們眼中的乖孩子。
在我看來,這部片子里有兩個截然不一樣的世界,一個是象征著束縛和壓抑的現實世界,另一個是體現了自由和活力的夢想的世界。那么,基丁就是這兩個世界的聯系點。他是現實世界里的教師,是擁有現實世界里諸多光環的人,但他更是指引著學生發現并珍視內心夢想的舵手,幫忙學生坦然應對自我,應對生命的友人。
他教會他們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樣的自我,挑戰那些在別人眼里是金科玉律的教條,走真正自我想走的路;∮盟娜烁聍攘Ω腥局@一群在禁錮里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向往飛翔的活力。
可是,屬于基丁自我的結局是被校方因為“毒害”學生思想為名趕走了,似乎和遙遠切近的時空里,那些個挑戰者,背叛者的杯具式命運無奈地呼應了。盜火者給人們光明,而自我卻永遠只能背負著盜者的惡名,默默走開。這或許就是這個世界的殘酷,我們都無法改變,一個自由的靈魂就這樣被鞭打。
<死亡詩社>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我會去思考我們的現實社會,似乎也在給我們更多的枷鎖,我們這樣原本應當綻放更美麗青春的我們就這樣被屈服于這個世界。可是,我們的靈魂應當要保留那自由的本性。
《死亡詩社》觀后感11
我一直對中國大陸以外的教育很好奇:別樣的文化下、別樣的社會形態下,人是怎樣成長的?于是,看電影,得到一些了解。即便是看其他題材的電影我也不由自主地會留意于學校教育的內容。
《死亡詩社》,果然名不虛傳,很吸引我,一遍又一遍地看。那些動人的場面深深留在腦海里。影響最深的是基廷老師領著男孩子邊踢足球邊誦讀詩歌。
“無論戰斗勝利與否,都要迎著敵人英勇向前“,男孩在他的大聲敦促下喊出詩句,把球大力開了出去。
“要做一個世界水手,駛向所有港口”,
“要做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奴隸”;
“爬上絞架,迎著槍口,要面不改色“;
“從今以后的生活,增添了詩的樂趣“;
男孩們一個接一個喊著基廷給他們的紙條上的詩句,并把球開了出去。
在這個過程中,對于放不開手腳的男孩,基廷敦促著:”大點聲,蓋住音樂,我聽著不夠英勇!“”來吧,先生,感情充沛點!巴瑫r脫掉了外套,參與到了踢球。男孩們一開始是拘束的,到后來領悟到老師的用意,藏在身體里的活力迸發出來。
此情此景,令我暗暗叫絕,這老師怎么想出這樣契合學生們成長的絕招。孩子們在老師的啟發下顯現出了無窮的活力。喊出詩句的同時,男孩們理解了老師的用意,詩歌的意義在踢球中自然顯現,誦讀的本真在少年揮灑激情中體現。詩歌的意義——靈魂迸發出的歡歌。誦讀——身心的奔放,絕不是紙張上文字的那份單薄。那一刻,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如神一樣的澄澈英勇。
基廷還鼓勵他的男孩們站在桌子上并告訴他們換個角度看這個世界會很不一樣,男孩們一開始遲疑著,從來沒有成年人這樣引領過他們,到后來嘗試著站在桌子上俯視,他們站在上面的時候自然表現出一種自信、神氣;基廷在中庭場中以走路的形式讓大家明白一致性,同時也要大家保持個性,還鼓勵學生不要害怕恐懼,要樹立信心。
一幕幕,基廷以他最真誠的的心靈引導男孩們更接近內心,引領學生感受真正的精神的成長。
基廷何以能做到這樣動人?是他的真誠。誠之者,天之道也。誠之者,教之道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不精不誠,不能育人。不誠,不會體察到學生需要什么,不會辨析要教給孩子什么。不誠,只能是傳聲筒,沒有教育力量;不誠,老師僅僅是所從事一種職業,并不能履行其真正的`職責。
韓興娥是真誠的,她認為學語文要有豐厚的積累就領著孩子這樣學語文,她所做的絕不為成名。雷夫是真誠的,否則無法參透真相。他的奇跡是真誠面對教育面對孩子的成長創造的奇跡。我們第一線的老師應該真誠的面對學生,想想自己能給孩子們什么,而不是疲于應付各種理念,投機取巧迎合某種趨向。這個過程中,要忘了自己,才能全力以赴。
我要做的是什么?每一節課面對二十五名學生,我要做什么?做什么,可以稱得上是一名老師?我開始真誠地思考這些問題。
【《死亡詩社》觀后感】相關文章:
死亡詩社觀后感12-01
《死亡詩社》觀后感11-06
死亡詩社英文觀后感06-03
死亡詩社觀后感模板05-01
死亡詩社觀后感400字04-12
《死亡詩社》觀后感1200字04-12
死亡詩社觀后感15篇02-10
觀《死亡詩社》有感1000字08-23
觀《死亡詩社》有感600字(通用5篇)06-03
《死亡詩社》讀后感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