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5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
這本書讓我太喜歡了。
對于斯特里克蘭,我先是好奇,然后厭惡,繼續好奇,繼續厭惡,最后羨慕,震撼。
我最初也覺著他沒有人性,自私,不負責任的拋妻棄子,之后又破壞了別人的家庭。他什么都不在乎,所以誰都拿他沒辦法。我甚至一度覺著他活著或者死了又有什么區別,他活著也只是他自己,他又什么都不在乎。
可是后來,我開始羨慕他,該有怎樣的力量才能支撐一個人完全不在乎別人,他不僅不在乎別人,他也不在乎自己,他不在乎是不是能成為有名的畫家,他不在乎他的畫是不是被別人接受,他活著什么都不為,他甚至活著也不是為了畫畫,他只是畫畫而已,就是畫畫。
讀這本書我反復的去想,到底為什么,他為什么這樣子,人是不是應該不在乎別人,是不是應該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到底怎么活著才有意義?我想讀完這本書我有一些想法了,所有的'都取決于你自己。
你自己人生的意義取決于你自己,我甚至不認為斯特里克蘭有夢想,我覺著畫畫對他來說不是愛好,也不是理想,更不是工作,畫畫對他來說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是。他只是畫畫,畫畫也只是畫畫。如果非要給斯特里克蘭畫畫安排一些意義或者目的,那就太俗氣了,太低級了。
月亮不是六便士,六便士也不是庸俗的生活。
月亮只是月亮,六便士也只是六便士而已。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2
可以讓人重新審視人生,回歸童真。
你我身邊都有這樣的朋友──平凡上班族,人屆中年,已婚,育有一子,腳踏實地賺錢糊口。說不定,你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在這樣的生活中不知不覺邁入中年。
《月亮與六便士》里面的主人公查爾斯正是如此,只不過,有一天他突然響應內心的呼喚,留下一張字條,說:晚餐準備好了。就此離經叛道舍棄一切離家出走,一意追尋他對畫畫的熱愛,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與土著人一起生活,貧病交迫也不再回頭。妻子說:夢想?他這種年紀不會持久的.,畢竟他都四十歲了,很快他就會回到我身邊。朋友問他:你不認為自己有任何責任義務嗎?你到底要什么?查爾斯膽敢成為別人眼中不可理喻的瘋子、執迷不悟的傻子、冷酷無情的負心漢,很多人說他是癡人說夢、浪費生命,甚至不負責任,而只有他知道內心的熱情和追求的理想,并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選擇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但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只是膽怯地抬頭看一眼月亮,又繼續低頭追逐賴以溫飽的六便士?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3
斷斷續續終于讀完了。第一主觀視角的追尋手法讓人忍不住想要把書拋在一邊,這貨講的都是些什么玩意?當你急躁的往下翻的時候,就像是看了一部冗長又無趣的電影,在眼皮子打架的時候,居然開始明白他想說什么了。
我是向來是習慣以最大的惡意去揣度推測他人的,所以當我知曉人們對斯朱蘭以贊賞替代懷疑,以榮耀點綴齷齪時,問題就來了。
其實某種程度上,斯朱蘭有點像是梵高,但是在某些性格上面被放大縮小了。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世界,那些禹禹獨行追尋月亮的勇士總是被嘲諷被異化被排斥,而一旦他們或者找到了自己的月亮,哪怕只是水中月,這些六便士們,這些想要追尋月亮卻陷入了六便士們,這些既想要月亮又不舍得六便士們,就把斯朱蘭當成了勇士,英雄。
這不是重點也無可厚非。可怕的是像是一旦你成為了斯朱蘭式追尋月亮的人,那么似乎就占據著道義的制高點,可以理所當然的不管不顧那些六便士的.死活,哪怕你做了什么樣的混蛋事。于是斯朱蘭逃離妻子,誘引有夫之婦,再度拋棄,再度逃離。
如果這些都可以被原諒,如果那些追尋月亮的人的確就天生高人一等,那些庸庸碌碌的人活該被命運和追月者戲弄。那么更可怕的是,一群以者追月之名做著搜集六便士的人,被社會和大眾以掌聲和眼淚歡迎,前者心安理得的被高光,后者肆無忌憚的被感動,整個社會一片大好欣欣向榮。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4
首先,斯朱蘭真的很不討喜,盡管是書中的主角,主角光環也無法阻止大多數人對他的不理解,厭惡,甚至鄙視。我一路看來,覺得他在他的40歲左右時突然就放棄幸福美滿的生活,拋妻棄子,毅然決然地投身于畫畫這種行徑真的是不理解也不支持的。追求理想與家庭并不沖突。很多天才他們擁有超高的.天賦,在某一行業出類拔萃,但同樣擁有美滿的家庭。有時候,是來自家庭的愛與責任才成就了偉大。但畢竟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斯朱蘭他的理想,他的追求,他的思想境界已不是我們很多普通人所能企及也不是我們所追求的。所以,也就是看完后杠兩句,自己原來是怎樣還是怎樣憋。但只慶幸的是,他的畫終名垂千古。
再有,文中那個爛好人德克讓我挺氣憤的。他就是那種善良到無下限就算斯朱蘭言語侮辱他,內心鄙視他,奪他妻子,霸占他畫室等等,還有他妻子對他的背叛與殘忍……這種種讓旁人看起來都感到憤怒的事他居然能做到完全可以忍受,我不懂他圖個什么。他讓我覺得可恨又可憐。始終覺得,善良必須要帶點鋒芒。
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關于這本書的想法還有的話以后再補充吧。書還是挺好看的,特別佩服作者對于人性的剖析。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5
我很久沒見過月亮了,手機將我的夜晚霸占的嚴嚴實實,不過今晚我有點話不吐不快。
以前我時常醉心于麻將,大學時跟我的朋友們幾乎天天“血戰”,甚至經常逃課去占位置,那時候最大的愿望就是開一家麻將館,外面還得有幾個臺球桌……
畢業后我們分道揚鑣,最想浪跡天涯的我無奈回了老家,待我再次與新朋友們坐上麻將桌的那刻,我就感覺到我的麻將癮不知何時消失殆盡,那一刻其實我有些慌亂,至于為什么慌亂卻不知道,直到有個朋友突然問了個問題:你們如果不做老師,還能做什么?
“我的專業是商務英語,可能會從事外貿,我在大學時參加過學校的產業園,我覺得電商行業也不錯,我還可以寫東西,很多地方招編輯,我對這方面興趣比較高,我還可以做美甲!”r我只記著我說的'話,其他的人的我丁點也想不起來,又或者她們什么也沒有說。
雖然我嘴硬的說了那么多,但我明白哪有那么容易,就算我說的都成立也不過是從最底下的做起,廣而不精從來都是我最大的缺點,死要面子也是我生活的原罪。
許是日子太無聊,我打算跟自己玩個游戲,這個游戲叫“五年”,就是以五年為期限,完成叁個我,我賦予了每個我名字和標簽,希望五年后這三個我都可以在各自的領域有所成就。
等我27歲時我會再來留言,看這個游戲結果如何。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6
月亮與六便士,夢想與現實。這是一部關于夢想,關于現實,關于人性,關于天賦的書,斯朱蘭(斯特里)人到中年,帶著不被人認可的天賦與激情,拋棄了原本優渥平淡的生活,選擇了不被人理解的追夢人生路。他一路窮困,一路滿足,一路不后悔,在大溪地之前的每一天只被僅有的德克所同情,在大溪地之后,他得到了大多數人的同情,但他不變的內心深處,依然只有畫畫,他畫的滿足,畫出了內心,畫到生命最后一秒。在他死后,他成名了...
現實中的我們誰敢認可自己身體所蘊含的天賦呢?誰會不理睬世俗所有人的眼光堅定做自己呢?大多數人做不到,我們都是在拿著“六便士”的生活里簡單平凡的努力著,甚至在此一生無法找到自己真正的夢想,看著朦朧的“月亮”,訴說著它的美麗,缺在每個白天都將它藏匿,為自己眼前的'現實而努力,好讓“六便士”更多一些,更充實一些,我們,至少我是,沒有斯朱蘭的勇氣與品行,也未發現自己的天賦與無法克制的激情,我只能在現有的生活里盡量堅持著自己的愛好,培養自己的興趣,然后努力做好點的自己,努力著過好這一生,也許,參雜著夢想,也許,只關于現實...&,你選什么?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7
旅行讀書特別有效率,畢竟即使在飛機上可以照相看電影,還是看書更舒服。在獨自旅行的路上讀書更容易有想法。
這本書我是看《一本好書》推薦來的。這個節目真的很好,用舞臺劇表演的方式呈現了一本書的內容,上次看《萬歷十五年》也是因此有興趣的。
讀書以前我以為是表演的夸張,但是讀到書后我發現,書里的內容就可以直接拿來做臺詞的。
所以如果是直接閱讀,我一定讀不下去。《一本好書》里連旁白都沒有放松要求,所以和我一樣對文風有奇特要求的`小伙伴們,可以考慮先看節目再看書。熊師傅說過,有的時候劇透會讓你更懂這個劇,書亦然。
毛姆對一眼能看到頭的生活充滿了不屑,對自由和理想的堅持溢于言表。有的時候我們或許也想逃離,想去往詩和遠方,但是現實瑣碎又將我們拖了回來。有的時候我們會羨慕勇于放棄現有的一切去追求理想的做法,但是無論什么樣式的生活,都是我們自己的,只有自己可以做主。
讀完書后我只有一個想法,自己的生活自己覺得舒心就好。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8
利用隔離的這個空檔,不太艱難的讀完了這本書。這是除了課本外為數不多完整讀完的書。
我是先看了書評才開始讀這本書的,原本以為理想與現實之間會有一場艱難的角逐。同時我也是在對未來生活和人生迷茫的心理狀態下打開這本書的,好像是想去書中尋找答案,遺憾的是抱著目的去做某件事大多數情況會不盡如人意。不過也讓我看到了另外一種生活態度,比如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和亞伯拉罕醫生毅然決然的選擇。這也是我之前不能接受的,可能也會被人們認為是不符合社會規則的吧。讀完這本書,愈發覺得這個“文明”社會是條條框框,方方正正的,我們的生活是要按照軌道向前行駛的,這應該是文明社會所需要的吧,這也是我們的社會的進步。
匆忙趕路的'人們讀完這本書,會讓人停下來再次思考我們的生活,到底什么樣的生活才是有價值的?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可能就是可以沖淡一些人們世俗的眼光,稀釋一下人們功利的心。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9
看了好幾次《月亮與六便士》的書籍推薦,一直沒買。最近還是隨湊單一起買了。差不多兩個晚上讀完,寫得確實很好,感覺就是一部心理學小說:語言、情節、人物心理、人性分析都做到了精準、言簡意賅。
有些時候人們覺得有些人很賤,其實在作者毛姆看來都是人性使然,比如有些人非要愛一個不愛自己的人、越是人就偏偏喜歡看不起自己的人、一個人可以原諒傷害自己的人卻厭惡為自己犧牲的.人……當然這些道理他是通過對人物的描述體現的。
除了人性之外,也描述了了主人公為了追求自由而突然拋棄了妻子兒女的徹底做法、分析了部分心理,但是對于更深層次更精準的心理原因沒有說明,也許連主人公自己也不是太清楚吧,人有時候確實會陷入一種困惑中,需要不斷苦苦掙扎與探索才能探尋內心真正的渴望。
物質豐富了,后續有更多的人會探索精神世界,不斷完善自我。愿每個人都能活出自我。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0
這本書是真正“讀完”的一本書,自己一個人在壓抑的房子里,在喧鬧的城市旁邊,發出聲音,用錄音機記錄,感受主角的那份不羈放縱。
城市籠罩在嘲晣霧氣,燈光在失去,占滿天的星墜落在屋頂,無奈在枝頭上得意的很難聽。
想起大二寒假在回家的火車上,窗外,一望無際的麥田在黑夜中陷入深淵,高高掛起的殘月倒映著遠處城市霓虹燈的冷光,在嘈雜之中,在節奏之下,遠離沈陽的陌生與流浪,擁抱家鄉的自由和歸屬。那種感覺大概就是追尋內心最向往,用最急切的'腳步,不顧世俗與剛認識的朋友,不顧感情或按部就班的生活,回到最渴望的地方,用一天宅,一場球,兩杯酒,幾里路,用最自由的形態來詮釋對未來的放蕩不羈。當然這與主角的經歷相比,太過膚淺,但是沿途的心情大概和那幅畫一樣。
那畫面荒誕奇幻,是創世圖景,伊甸園、亞當和夏娃什么的吧?是對男女人體美的禮贊,是對大自然的歌頌,崇高而漠然、優美而殘忍,似乎讓你在恐懼中感受到空間的無垠、時間的無盡。那些赤身裸體的男女,既屬于大地,又超脫塵寰。他們由泥土捏成,似乎還保留著泥土的氣息,卻有某種神性。人類的原始天性赤裸裸擺在你眼前,讓你不由自主地畏懼,因為你看見了自己。
自由本已來之不易,而為了自由如此偏執的人,是真的勇士!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1
毛姆說:“那時,我還沒有懂得人性是如何的矛盾,我不知道真誠中有多少做作,高貴中有多少卑鄙,或者,邪惡中有多少善良。如今我是充分懂得了,小氣與大方、怨懟與仁慈、憎恨與熱愛,是可以并存于同一顆心中的。”
這部小說本身的內容遠遠比這些“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藝術與生活的沖突、自然與社會的反差”明顯的主題要豐富得多。人生閱歷深廣的毛姆,不過是借創作了《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這一現代繪畫杰作的高更,塑造了一位個性迥異的.現代派畫家,他不斷戰勝內心的欲望和生活的艱辛,去摸索,去創作,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這不僅是藝術的感召,生活的呼喚,原始的回歸,更有一種莫名其妙、難以說清的精神訴求,可以讓一個人不惜任何代價,鋌而走險,他的激情驅使他像朝圣者一樣艱難跋涉,不遠萬里,去尋找心中的圣地。
自問生活為了什么,為了“愛”,然而愛是一種矛盾的存在,它有時能夠激發人的藝術感性、創作本能,有時又是欲望的牢籠。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2
原來聽說這本書在講月亮和六便士,在講夢想和現實。讀了之后想的更多的是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我也有曾逃離社會,逃離責任的時候,但我終究安定下來,有了家庭有了老婆孩子。就像許多人一樣,他們想逃離社會,逃離負擔,去追求真正的自我,有很多人付諸行動,但最終,絕大多數人仍然會回歸社會。
也許是人類的本性無法脫離社會,也許是如今的社會難以找到像大溪地那樣的地方,也許是他們的追求和夢想不夠強大。主人公的所作所為讓我們厭惡,因為他打破了社會屬性,讓人不滿和不安,但他的追求又在打動我們,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在向往作為自然人最純粹的.追求。他的前半段經歷是作者親眼所見,而后半段經歷是旁人回憶。
前后的表現有蠻大的差別,也許是時間的磨礪改變了他,也許是旁人的回憶回憶美化了死者,我更傾向于他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環境,大溪地更接近自然,遠離社會,緩解了他的焦慮不安,他最終再次結婚,說不上感情深厚,但至少回歸了社會屬性,他并非完全的回歸自然回歸野蠻,他只是不適應之前的環境,不喜歡過去過多的社會屬性的束縛,他仍是會需要社會的人,只是要找到合適的環境,才能讓他平衡他的追求和夢想。也許我們每個人也都在尋覓,最適合自己的,能平衡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平衡點。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3
無需多言,看書名便可知曉,這是講理想與現實、原始蠻荒與世俗的故事。
男主人公原型是法國畫家高更,雖然不認識,查了下原來是與梵高并列的后印象派巨匠。都說藝術家都特別有個性,小說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顯得比一般藝術家更甚。能夠放棄原本圓滿的家庭、原本穩定的工作和生活,思特里克蘭德就是個追求自我的、追求藝術的變態狂魔。他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寧愿忍受著饑餓、疾病和世人的`唾棄去追尋心中的那個世界。但是他是幸運的,在塔希提他有了愛塔的相伴,最終完成了一直向往的那個世界的繪制。
是要月亮還是六個便士?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月亮,但是沒有藝術家的那種狂野與執著,奔波、勞碌,終被社會大潮所融化。小說最后耐人尋味,思特里克蘭德在英國的兒子成為一個牧師,還獲得了勛章,上過前線,認識了不少朋友,取得了不錯社會地位,對比想像到愛塔的兒子未來生活的狀態,作者好像是在表達,文明帶來了進步與榮耀,很少有人會堅守心中的那份理想,隨波追流,變得虛榮與功利,原始蠻荒雖然落后,但是卻自由而真實。這是我的理解。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4
這幾天我讀了英國著名作家毛姆著作《月亮與六便士》。讀完這本書之后我并沒有什么要說的,只想閉上嘴巴,繼續追尋自己的夢想。其實整本書里寫的是一位畫家。
他是怎么追尋自己的夢想,怎么實現自己的夢想。
這位畫家受到了當時世人的誹謗與污蔑,可他并沒有沮喪繼續畫畫。
我想現在很多人不知道別人故事時,就評價別人。
可是他們并不承認自己所作所為是多么骯臟,永遠都不會。
回想自己的.行為時,也或多或少發現自己也有這樣的行為。在卡耐基的《人性弱點》里寫到“喜歡批評就沒有朋友。”我覺得這句話說非常好。也許我們自己沒有意識到,可身邊的人一定感受到了。
也許你們也是一直在路上的追夢者。那么請別灰心,問問自己。“為了夢想自己做過最大的努力是什么?”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5
毛姆老師的經典著作。喜歡這樣的敘事風格,邏輯性強,簡短風趣,寥寥數語,鮮活的人物便躍然而出。
斯朱蘭,顯然是個追尋月亮的人,他放棄親人,工作,甚至可以說是除了精神以外的一切,投身繪畫。他用他的一腔狂熱,用精神世界的掙扎和吶喊,變成一幅幅畫作。然后一切激情褪去,重要的是釋放靈魂、找尋意義的.過程。天才,離瘋子確實只有一步之遙。
“遍地都是六便士,而他看見了月亮”。夢想似乎是那道白月光,追夢的過程永遠令人心潮澎湃,心馳神往。斯朱蘭是個極端,他嘴上說著不在意,心里頭也毫不在意。他把被他傷害過的親情,愛情,友情拋諸腦后,視凡世的價值觀如無物。我們或多或少地震撼過,也有那么幾次感覺酣暢淋漓,但我們最終學不來,也不用學。因為月亮就該在天上,仰望就好。
誰說平凡的一切就不可以是夢想?只能說大家的夢想各不一樣。粗茶淡飯,老婆孩子熱炕頭,六便士就一定是對生活卑躬屈膝嗎?答案自在人心,也因人而異。
最后的大溪地讀來很是觸動,有些地方,有些人,也許就是你心靈的安棲處,雖然第一次見,卻如同故友相見,故地重游。于是你再也不想漂泊,只想在那里一世安穩。愿我們,都能遇見自己的大溪地。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相關文章:
《月亮與六便士》心得感悟06-25
月亮和六便士語錄10-20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03-07
《月亮與六便士》的讀后感03-17
月亮與六便士的讀后感03-01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03-10
讀后感:月亮與六便士09-28
《月亮與六便士》 讀后感10-14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06-14
月亮與六便士的讀后感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