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這才是好讀的數學史》讀后感-數學并非是僵硬的
在賞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這才是好讀的數學史》讀后感-數學并非是僵硬的,歡迎大家分享。
什么是數學?在我的印象中數學無非就是符號數字不停的計算與難記的公式,但這本《這才是好讀的數學史》讓我有了一次全新的體驗。
從小就聽大人們講數學源于生活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例如本子的形狀為長方形,這就是生活中的數學。這看似非 常簡單,可他為什么會被設計為長方形?平常裝東西使用的籃子也是包含了數學元素,最早新人們為生生活的需求, 數學便誕生了。沒有人知道數學究竟是多久開始的?在蒙昧的時代,人們便有了數覺,然后慢慢形成了數的概念。
早在早期人們便研究圓周率,但無法研究出圓周率真正準確的數字,從約公元前1650年至今,人們研究圓周率經 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可為什么人類會花這么多經歷去研究圓周率,圓周率為無理數,數字也是隨機性的,如同一個 蟲洞,十分令人著迷。而圓在我們生活中也很重要,如同望遠鏡,碗,車輪,碗為圓形吃飯用時更加方便,并且不像 方形碗那樣處理四角,圓形清理也更加方便。輪胎為圓形,因為滾動摩擦力比滑動摩擦力阻力更小。圓為我們生活提 供了許多方便。
數字計算機也是人類一大發明。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艾倫圖靈設設計了幾臺電子機器來幫助進行密碼分析,他帶 領英國成功破解德國潛艇司令部的所謂謎碼,數字也可為戰爭的一部分(密碼戰)。數字計算機可以很快讀取數字與 形成數字,20xx年金田康正教授的團隊也是通過使用數字計算機算出圓周率小數點后12位,比原始探究方法不知快 了多少倍,這不禁令人驚嘆。
數學說如同一個工具箱,前人們不斷把這個工具箱變得更人性化,好讓我們使用。數學如同一個高塔,古往今來 人們一直在建造它,正是人們不斷為這座高樓添磚加瓦,它才能越建越高,越來越扎實。
數學并非是僵硬的,而是生動形象的,只有了解好數學史,才能更好的學習數學。
【《這才是好讀的數學史》讀后感-數學并非是僵硬的】相關文章:
讓數學史融入初中數學教學08-04
僵硬的微笑08-17
這,才是成熟的模樣高考滿分作文06-18
《數學史》讀后感04-02
《數學史》讀后感05-01
數學史讀后感07-04
數學史在中職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08-18
《數學史》讀后感(精選23篇)04-28
數學史讀后感4篇02-24
數學史讀后感(4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