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教學反思(精選3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白楊》教學反思(精選3篇),歡迎大家分享。
《白楊》教學反思1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寫一位在邊疆工作的父親回到內地接將要上學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們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借以表達自己扎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發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
這樣,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的重點所在。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的教學目標。要完成這一教學目標,我引導學生重點理解爸爸的話及最后一節的含義,并抓住課文中的聯系點,就是把白楊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聯系起來。這就是本課學習的重點。
應該說,學生認識了白楊的形象,理解了白楊的`特點,體會出白楊的象征意義(爸爸的心愿),本課的教學目的就已基本達到了。但由于時代的不同,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難作到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我采用了“上鉤下連”的方法,上接“特點”,下連“三個只知道”,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系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楊的象征意義。
進而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可他們卻不知道爸爸媽媽是邊疆的建設者;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可他們卻不知道爸爸媽媽帶他們到新疆去,讓他們在這里念小學、中學、大學,將來成為建設邊疆的接班人;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的地方”,可他們卻不知道邊疆是個偏遠、艱苦的地方,需要付出幾代人艱辛的勞動,才能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城市和鄉村……
這樣,由表層到深層,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義,更挖掘了語言包含的底蘊,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鳴,使語言教學與思想教育融為一體,文和道達到完美統一,收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
《白楊》教學反思2
這節課我以“讀”貫穿堂,設計了三個板塊,“說讀活動,品讀活動、讀寫活動”,讓學生在讀中理解白楊樹的特點,在讀中感悟爸爸的內心,在讀中學習運用一種反復的句式,有知識的積累也有技能的訓練。在指導學生的朗讀時,我采用疑問引讀、引讀自悟的方法,以讀代講,從整體來看也取得不錯的效果。但是這次啟航杯我的獲得不僅在于這一課,在不斷地思考摸索的過程,我得到了更多關于語文教學的感知。
創意與學習
在這一次的啟航杯中我似乎感受到了“創意”對于板塊式教學的重要。在備課《白楊》時,我知道想要上出新意必須對文本有深刻的解讀,很可惜在這一課上我的創意還是不夠的,“說讀、品讀、讀寫”這些活動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已作過多次嘗試,并不新鮮,我覺這是因為對本課的解讀還不夠透徹。這一層創意是基于文本利用價值的挖掘程度。
我認為還有一層創意是教學手段的藝術性,正如婷老師總結發言時舉例余老師設計《威尼斯之夜》的一個板塊活動——擷取課文優美的句子組成一篇文章,然后背誦下來。這一板塊的處理其實就和我們常見的課后練習“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抄寫喜歡的句子”如出一撤,同樣的教學目的變換一種形式,似乎就能讓我們的課堂變得靈動起來。或許這就是藝術的課堂。或許這就是余老師板塊式教學最迷人的地方——令人眼前一亮的創意。
而創意是源于不斷地學習。最近看到一段話“不讀書無法擁有流暢的文筆,不看案例無法學到優秀的創意,不與人接觸無法取長補短,不出去走走永遠只能坐井觀天,不多聽不同的聲音無法擁有批判性思維”。所以我覺得創意就是集思廣益,就是自我消化,就是日積月累,就是孜孜以求,就是厚積薄發。書到用時方恨少,這一次的.啟航杯讓我更加深刻地意識到我需要閱讀更多的書,需要聽更多的課例,需要更多的實踐。
朗讀與指導
入情入境地教學才能使教師、學生、文本三者達到正真的共鳴。朗讀需要情感,情感的激發需要一種情境,而這種情境是由課文決定。這一次上課,在朗讀第一段的環境描寫:“車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渾黃一體。”我通過師生合作讀,師讀黑色字,生讀藍色字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戈壁灘蒼茫荒涼的環境,這一個環節,學生隨著教師的引讀以及情景的逐漸投入,學生在最后也讀出了蒼茫混黃的感覺。這節課我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導,對于學生的朗讀技巧,我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去訓練他們,培養他們的朗讀意識。
《白楊》教學反思3
《白楊》是一篇精讀課文。文章寫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車上,一位父親和兩個孩子,望著車窗外的白楊展開討論的事。作者借白楊,熱情歌頌了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作家文筆清新流暢,人物描寫生動。文章由樹及人,從孩子關于白楊的爭論開始,引出爸爸對白楊特點的介紹,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寫爸爸借白楊表明了自己扎根邊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夠成為邊疆建設者的心愿。
在作者的描寫和敘述中,沒有直接歌頌這些無私奉獻的建設者,而是將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楊與扎根邊疆的建設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車窗外的白楊──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親眼中的白楊──不擇環境,不懼災害,茁壯成長;父親心中的白楊──就是扎根邊疆、無私奉獻的邊疆建設者的化身。
在教學前,我嘗試使用導學案,因此我在課前預習這一環節,設計了搜集西部資料,了解白楊樹的生長環境,為課中研讀做好鋪墊。為了讓學生理解白楊樹的特點,體會爸爸的心愿,感受新疆建設者扎根邊疆、無私奉獻的.精神,在課內研讀這一環節中,我著力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
于是,我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畫出自己認為含義深刻、耐人尋味的句子反復朗讀,然后讓學生在小組和全班中交流,體會樹的形象與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為一的,從而能更好地掌握借物喻人的手法。如:“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又如:“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另一方面,這篇文章在人物描寫上非常有特色,對兄妹二人通過幾句簡短的對話,就凸顯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對爸爸的描寫則抓住了神情的變化,來暗寫他心理的變化、志向與心愿。
我讓學生理解爸爸每一次的神情變化,第一次是“出神”和“沉思”。第二次是“微笑”。第三次是“嚴肅”。第四次是“又陷入沉思”。最后一次是“浮起一絲微笑”。從爸爸的這幾次神情上的變化,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父親希望自己以及自己的兒女都能在邊疆這塊沃土上辛勤地耕耘、世世代代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宏大志向。
這篇文章學完了,我向學生播放祖國西部前后的變化,讓學生親身感受到西部建設者的勤勞與堅強、不怕苦、不怕累、無私奉獻的精神,學生通過觀看相關的圖片后,無不受到感染與震撼,從而更深入地理解了課文,體會到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另外,也初步嘗試了導學案在課中的使用,但萬事開頭難,很多方面還有待完善。
【《白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白楊》教學反思08-15
白楊教學反思01-02
白楊的教學反思08-24
白楊教學反思08-24
《白楊禮贊》教學反思06-03
白楊禮贊教學反思04-10
《白楊禮贊》教學反思04-10
語文《白楊》教學反思03-21
語文白楊教學反思03-29
白楊教學反思 (實用)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