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追尋生命的意義》有感1500字
讀《追尋生命的意義》有感
自高中開始,我便時常思索,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么?是困于一方小小的天地,埋頭苦讀,然后收獲一個滿意的答復,進入另一個平臺,繼續兩眼不聞窗外事,如此下去,終此一生嗎?太消極了。也太片面了。所以這絕對不應該,也不會是生命的意義。有太多、太多的人為了那一紙的前途變得冷漠。因我也是如此:要清心寡欲,結果真的實現了。我曾是那么愛笑一個孩子啊。就算已經歷時一年多,那一場的虐心虐肺卻似乎仍然歷歷在目。多個月來的夢境仍是考不完的試,寫不完的卷子。很多次我自以為已經走出那個困境,卻驚恐地發現自己離噩夢不過是他人不經意的一句話的距離。所以,我是滿懷著一種絕望的、無所謂的、甚至是嘲諷的心情捧起這本書的。
我沒想到,這部書的作者,維克多?E?弗蘭克爾竟然是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幸存者。不過,他很快解釋,本書僅討論的是小集中營內的人和事,并不涉及發生了大屠殺的那個世界著名的大集中營。不過它顯然已經引起了我的閱讀興趣。我一邊迫不及待地讀下去,一邊為集中營里所發生的感到不忍心。作者以一名受害人的視角,事無巨細地記錄著他們所受到的迫害:“無用”的人將被送去煤氣室燒死;上繳所有隨身物品,留作紀念的獎牌、只完成了一半的科學手稿——甚至于毛發,也一寸不留;靠著一點點可憐的面包熬過一整天;冬日里腳水腫得穿不下鞋子,只得脫了鞋繼續趕路,結果腳趾凍得失去知覺……他們每日里膽戰心驚地過著沒有希望的生活,不知親人是否還幸存,不知自己的生命又能堅持到哪一刻。
最令我揪心的是,文章似乎并不總是記錄酷刑。人們將希望寄托于宗教,在非人的折磨下漸漸學會苦中作樂。于是我便眼睜睜地看著人們在苦難之中掙扎。我想,是什么支持著這些人活下去呢?畢竟,除了身體上受到虐待,精神上的侮辱和心靈上的創傷更是難以言喻吧。那些納粹黨人不把受害者們看作人,只當是天地間的一個物件而已,手指隨意一指便決定了這些“東西”的生死!作者將集中營中的俘虜的心路歷程歸納為三個階段。剛入營時,他們震驚不已:奧斯維辛!接著,由于沒日沒夜的精神剝削,他們由驚駭到視若無睹。最后,有幸存活下來的人,他們有一天終于重獲自由,卻未迎來預想之中的狂喜。待他們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卻再也見不到那個應該給他開門的那個人了……
第一部分在我的“意猶未盡”中結束了。由于涉及到專業知識,第二部分關于意義療法的敘述難免顯得晦澀。但通過作者所列舉的一些有趣的實例還是能讓大部分讀者粗淺地理解一些理論。顧名思義,意義療法的主要手段是通過使得患者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并以此解開心結。而最后,作者將生命的意義歸結于使命,歸結于苦難。說實話,讀到這里,我是感到有些遺憾的,因為這個答案我們早就在初中階段就有所耳聞:天降將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將生命等同于一場修行固然具有儀式感,但仍有一種不可抗拒的悲涼感。然而,世事本就如此,只是很多人,包括我,還是倔強地不愿意承認罷了。所幸,弗蘭克爾又說,“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惟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已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本書中的大部分內容對我來說都受益頗深,特別是作者對于一些人心理變化的分析。實際上,我還是震驚于并且感動于作者那對待生命溫和、慈悲的態度。沒有憤世嫉俗,即使對于那些剝削他的人也沒有任何過激的憤怒。這種溫和的口吻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我好像漸漸摸到我一直苦苦追求的那個答案了:我認同弗蘭克爾的觀點,愛是實現生命意義的一種途徑。我發現,唯有這個答案讓我無法反駁,且心甘情愿。這大概就是所謂使命,需要承擔起責任的使命啊。
雖然很薄,但不得不承認這本書值得我反復多讀。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這本書讓我對于真正的苦難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使我發現我的大多數時間都消磨在自我打擊和悲天憫人當中去了,以后,我再不會選擇悲觀消極度日,如果可以,為什么不選擇一種輕松快樂的方式活著呢?另外,第二部分中關于心理治療的方法都很實用,如矛盾法,或能很好地解決我在公眾面前講話肌肉發抖的癥狀。
Ps
我是來自西南交通大學2017級數學與應用數學二班的陳心蕾。喜歡一些輕松的運動和充滿活力的音樂。是個看起來不像外表這么文靜,充滿幻想,一不小心就會發呆的人。對于我的一些日常舉動,朋友曾經評價過:我以為你在行為藝術。簡單來說就是中二病晚期吧。
【讀《追尋生命的意義》有感】相關文章: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08-23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1-13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2-16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1-03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4篇04-07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精選10篇)09-30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4篇06-07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7篇09-06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4篇)05-19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活出生命的意義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