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心得體會>感想隨筆>語文教育隨筆:對比著讀

    語文教育隨筆:對比著讀

    時間:2022-08-01 21:02:06 感想隨筆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語文教育隨筆:對比著讀

      語文教育隨筆:對比著讀

    語文教育隨筆:對比著讀

      文/魏春燕

      第三單元主題“角度”的兩首古詩——《登飛來峰》與《題西林壁》,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一共一節課,以怎樣的方式上呢?一邊解讀文本,一邊思索。

      晚上,沒有安排預習,文本不熟悉,按照老套路一節課學一首詩歌基礎應該牢固些。但是,這兩首詩歌的內容相對簡單,涉及到的重點字詞也少,《題西林壁》四年級時已經背過了,熟悉詩歌不是問題。臨時決定,摸索著用對比的策略上,逐漸走進“群文閱讀”模式。

      一、讀古詩,破題

      請了兩名朗讀能力較弱的孩子來讀,發現他們對題目的節奏停頓有問題。引導理解題目的意思。插入了“飛來峰”和“西林壁”的資料,明白了它們都是表明地名的詞后,停頓自然悟出來了。采用“歌訣體”的讀法,讀了三遍古詩。

      二、自學交流,解釋詩句

      采用小組學習的方式,自由討論交流詩句的意思和個別重點字詞的意思,可以采用多種方法,實在有不懂的,全班交流。

      巡視,發現每個小組討論都很激烈,對“尋”的理解為“尋找”,有三個小組開始翻字典了。自主借助工具書,是一種好現象。其它小組,翻譯過來覺得別扭,建議他們請教字典,作出判斷。

      分析比較,發現”尋”在句中的合理解釋為量詞。我關注每個小組的學習狀態,笛兒一組最佳,每個人都積極投入了,尤其是雪博,他反應快,理解也到位。

      給予了10分鐘的自學時間,交流反饋環節,根據理解先說句子意思,重點理解了兩首詩中“尋”“不畏”“聞”“緣”“眼”的意思。已有的知識水平,大多數孩子能讀懂詩。讀,貫穿于學習之中。

      三、對比學習,深入理解

      讓其自由讀兩首詩,尋找異同。這一環節,屬于群文閱讀中的“比較”閱讀策略。詩意的理解只是淺層的,深層的東西在于信息的統整,培養發現的能力。

      繼續交流,我作為一個聽眾觀察他們的狀態,此類問題,學困生有一定的難度,討論也沒有剛才的激烈。

      匯報,舉手的人寥寥無幾,進行了提示:“內容上有什么相同之處?”聽到了一個窸窸窣窣的聲音:“都是寫山的。”請這位同學大膽發表意見,及時鼓勵——能夠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你真勇敢。

      歸納出了相同點一:內容都是游山,借觀景議理。

      引導從寫法上發現,有沒有共同之處。比較這讀兩首詩的前兩句,看能不能有所收獲?

      逐漸的引導下,歸納相同點之二:前兩句是寫景,后兩句是議論。

      再對比讀兩首詩的后兩句,有什么發現?

      歸納相同點三:“最后一句都用了‘只緣身在’這四個字。”一個“緣”自表明了原因,英雄所見略同。

      有了共同點,再比較不同點,他們很快發現了,兩首詩中詩人站的角度不同——第一首詩,王安石站在山頂,第二首詩,蘇軾在山中。

      既然有了不同的位置,就有不同的感受,說說你讀這兩首詩的時候,有怎樣的畫面感?

      同學說:“第一首詩,詩人站在山頂,視野開闊。第二首詩,詩人在山中,感覺比較迷茫。”歸納總結,黑板上寫了“高、寬廣和移步換景”這幾個字。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為什么會有不同感受?

      我相機引入了兩首詩的寫作背景,詩歌的學習,背景一定要關注到,內容里滲透的是詩人的生活經歷。

      “《登飛來峰》是王安石30歲時所作。他在浙江做知縣任滿以后回江西臨川故鄉,途經杭州寫下此詩。此時的他,年少氣盛,抱負不凡;《題西林壁》是蘇軾47歲時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途徑九江游廬山時的作品。”有了這樣的非連續文本引入,也理解了作者想通過詩歌表達的感受。

      《登飛來峰》中的“高”不僅僅是指山的高,也是自己的個人抱負,板書“登高望遠”;《題西林壁》中詩人用自己豁達的胸懷告訴人們,要看清廬山的真相,必須走到山外去,看待任何事情要客觀,板書“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四、回歸整體,理解“角度”

      單元主題是眼睛,每一課結束后,回歸到主題,看看課文與主題有什么關系,用課文內容解釋主題,是課堂的升華——不同的角度有了不同的景致,不同的景致有了不同的感受!敖嵌取辈煌瑢κ挛锏恼J識也不同。告訴同學們,生活中學會換位思考,從不同角度想問題,會減少一點麻煩。

      本節課的教學,在理解詩歌大意的基礎上,圍繞一個主問題“探究兩首詩的異同”,運用對比的策略,深入走進文本,和作者對話,培養思維和統整能力,學生對問題的認識由點到面。如果從“群文閱讀”的角度來說的話,應該屬于“文體統整”。

      課堂上,明顯感覺到學習基礎知識,孩子們輕松,課堂氣氛也活躍,到“求同存疑”環節,孩子有點茫然,不知道從什么方面去概括。經過引導,他們說出來了,有點牽強。我,每學期應該抽出一兩節課來,研究“群文閱讀”,逐步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對比著讀,有助于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歸納和總結,幫助學生科學高效地學習文章所包含的知識點,將具有可比性的知識點串成一條線,有助于記憶和理解,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

    【語文教育隨筆:對比著讀】相關文章:

    【教育隨筆】音樂課上的語文味兒08-06

    語文隨筆08-24

    [教育隨筆]家校共讀中的驚喜08-13

    教育敘事隨筆08-18

    小學教育隨筆08-20

    教育教學隨筆08-24

    教育隨筆范文08-24

    教育心得隨筆09-22

    小學教育隨筆:持續教育08-24

    語文教學隨筆08-24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播放 | 五十路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综合色本一道在线 | 综合激情久久综合激情 | 香蕉亚洲国产自在自线 | 亚洲美女自拍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