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浮力》教學設計觀后感
當觀看作品時,我們會沉浸在情節之中,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寫一份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可是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浮力》教學設計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浮力》教學設計觀后感 1
在觀看了人教版第十章《浮力》的三節內容的教學視頻后,我對于本章節的內容有了更全新的認識。如何將抽象的浮力,且題型較多樣的內容有邏輯有層次地教給學生,甚至學生能觸類旁通地解決一系列的變形題目。這些都體現在平日的教學細節之中。因此,提高教學效率是關鍵。
通過觀看視頻給予我最大的收獲如下:
一、作為一名教師不能舍本取末,另起爐灶,應該緊抓課程標準來備課。
仔細研讀課標說明,明確學生的掌握程度,來制定教案的方向。在“認識浮力”的教材分析及教學建議的視頻學習中,課標要求如下:通過實驗,認識浮力;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知道阿基米德原理;運用物體的浮沉條件說明生產和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要緊抓設計教學的思路方向。思而不學則罔學而不思則殆,教學視頻是我們的引路人,但是我們也要結合自身的教學風格,思考合適自己的教學方法。在此我想談談通過學習思考后的我以后上課的教學設計。我將圍繞以下的邏輯順序進行展開:什么是浮力?怎么測浮力?為什么會產生浮力?從這經典三問著手。
首先,什么是浮力?課標要求:通過實驗,認識浮力。因此需要設計實驗來證明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會受到浮力的作用。可以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并邀請學生上臺來體驗過程。除了液體有浮力,引申出氣體也有浮力。順勢拋出問題:為什么我們不會在空中浮起來呢?該提問能為第三節物體的浮沉條件做鋪墊。知道了浮力的定義之后,還要知道浮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可以參考視頻的教學方法利用一根粘著乒乓球的繩子,繩子另一端粘在燒杯底部,倒入水后觀察繩子的方向,再把燒杯傾斜一定的角度,總結得出浮力的方向。
其次,怎么測浮力?浮力有方向有沒有大小呢?能否測出浮力大小呢?先讓學生回顧利用二力平衡的方法來測出物體的重量,再把物體完全浸入液體中,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嘗試讓學生想到一種可以借助彈簧測力計來測量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的大小的方法,即二次稱量法。
再者,為什么會產生浮力?通過回顧上一章壓強的知識,利用模型構建的方法來闡述浮力產生的原因。考慮到理論知識有些枯燥,初二的學生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也可以用實驗視頻一邊展示一邊解析,形象生動又極具說服力。同時推導出另一種計算浮力大小的方法——產生原因法。
最后,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是本節的重點也是難點,將在第三點中詳細談及。
二、教學不能紙上談兵,即使教案設計非常完美也需要通過一堂課展現出來。
學生是鮮活的個體,教案設計過程中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怎么講學生才容易接受,才明白教師想告訴他們的是什么。視頻中突出的是如何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入浮力概念,學生對于阿基米德原理的認知負荷較大,如何減負的問題,給予我很大的啟發。首先,浮力的測量是一個間接的過程。其次,學生剛開始并不能熟悉測量方法和溢水杯的使用。因此教師應該更加耐心去引導,講解時簡潔必要的語言和抑揚頓挫的語調能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講授并不是滿堂灌,若采取蘇格拉底式的問答法能得到更好的效果。因此,站在學生的角度設置有意義有層次的問題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也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必要措施。激起疑惑——拋出問題——學生思考解決辦法——教師總結歸納,在這一步步地引導過程中要注意多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
視頻中巧妙處理了浮力的測量方法,利用自制浮力秤的做法,直接得到測量浮力的大小,降低了學生認知的`難度。在浮力大小與排開液體所受重力的關系中,教師靈活設計實驗方案來測量排開液體的重力,分別利用塑料袋(重力可忽略)、塑料杯和塑料瓶(先減去重量)設計實驗來探究。
三、教案設計要高效,力求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雖然要做到該程度對于現在新教師的我們來說是不容易的,但也不是不可能。多鉆研教參,多寫寫教案設計,多去聽經驗豐富的教師授課、甚至名師的展示課,聽完后再多動腦筋思考為什么要這樣教學環節要這樣設計,能達到什么效果。教學的大忌是閉門造車,高效提高自己教學能力的方法是邀請同課組的成員來聽課,一來可以提高自己的心理耐壓能力,二來可以商討如何改善教學過程給予建議。
視頻中,浮力這一節的重點是探究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難點是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猜想,以及運用初中階段常用的控制變量法來驗證猜想。需要教師有靈活的判斷能力和牽引能力、深厚的扎實功底。猜想①:與物體的形狀有關。可以把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狀(塊狀和船狀)。猜想②:與浸在液體中的深度有關。將掛在彈簧測力計上的物體浸沒在液體的不同深度,間接觀察浮力的變化情況。猜想③:與浸入液體的體積有關。將掛在彈簧測力計上的物體浸入液體中不同體積,間接觀察浮力的變化情況。猜想④:與液體的密度有關。將掛在彈簧測力計上的物體浸沒到不同的液體中,間接觀察浮力的變化情況。最后,學生得出結論,教師總結結論。
總的來說,這一次的在線課堂學習真的非常有意義,也讓我們受益匪淺,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教學分析學習機會。也希望新老師之間開展課堂展示,相互觀摩學習取長補短,這將是一次寶貴的經歷。
《浮力》教學設計觀后感 2
觀看《浮力》這一教學設計后,我深受啟發,對物理教學有了新的認識和思考。
該教學設計的目標十分明確,緊扣課程標準,將浮力的概念、產生原因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等知識目標清晰列出,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分析歸納等能力,還關注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的科學態度與價值觀養成。這使教學有的放矢,讓學生在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等多方面都能得到發展。
在教學方法上,它巧妙地運用了多種方式。實驗教學貫穿始終,從簡單的物體在水中沉浮現象演示,到探究浮力大小影響因素的分組實驗,生動直觀。比如在探究浮力與排開液體體積關系時,學生親自操作,觀察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化,真實地感受到物理知識就在身邊,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符合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講授法也運用得恰到好處,在學生實驗后,教師適時總結歸納,將實驗現象上升為理論知識,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此外,還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動畫展示浮力產生的微觀原理,抽象的知識變得通俗易懂,降低了學生的理解難度。
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極高。分組實驗讓每個學生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小組討論環節中,學生們積極交流想法,思維碰撞出火花。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主動探究,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當然,這一教學設計也并非完美無缺。在時間把控上,實驗環節略顯拖沓,導致后面知識拓展部分有些倉促,未能充分展開。部分基礎薄弱的學生在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推導時,表現出吃力,教師雖有個別指導,但力度不夠。
這次觀看對我自身教學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更加注重教學目標的精準設定,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多開展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同時,要合理安排教學時間,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浮力》的教學設計為我提供了一個優秀的范例,也讓我明白教學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改進的過程,只有持續學習和創新,才能讓課堂更加精彩,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 。
【《浮力》教學設計觀后感】相關文章:
浮力教學反思02-24
《浮力》教學反思03-23
浮力的教學反思03-27
關于浮力的教學反思04-13
《認識浮力》教學反思09-03
浮力教學反思15篇03-22
浮力教學反思(15篇)04-08
浮力的教學反思15篇03-28
浮力02-27
浮力教學反思(集錦15篇)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