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讀《關于中國音樂美學史的若干問題》有感
我讀《關于中國音樂美學史的若干問題》有感
原創: 美雅樂藝
蔡仲德先生對于中國音樂美學史的研究之深在音樂美學界是有口皆碑的。
在這篇文章中,他分為七大板塊來論述關于中國音樂美學史的研究對象,分期與特征,音樂美學史的主要思潮與基本問題,古代與現代音樂美學思想體系的認識這幾個問題。
這篇文章脈絡清晰,條理有序。蔡先生對古代音樂史料是如數家珍,信手拈來。蔡先生系統的研究了中國古代音樂美學史并且總結出了古代音樂美學史的五大特征:
一,要求音樂受禮制約,成為"禮樂".
二,以"中和"——"淡和"為準則,以平和恬淡為美。
三,追求"天人合一",追求人際關系,天人關系的統一。
四,多從哲學,倫理,政治出發論述音樂。
五,早熟而后期發展緩慢。
蔡先生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特別提出了李澤厚,劉綱紀主編的《中國美學史。緒論》(簡稱《緒論》)里面的相關思想,并且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蔡先生不同于《緒論》的看法有四點:
一,認為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是理重于情,善重于美。而不是理與情的統一,善與美的統一。
二,"天人合一"反映的是小農經濟對自然的依賴而不是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對自然的改造征服)。
三,人與自然的統一更多的是人對自然的順應與屈從,更多的是封建禮制對人的感性需求的抑制。封建禮教要求人必須克己復禮,否定乃至滅絕個體人格的獨立性,使之成為死心塌地的奴才,只講人的義務不講人的權利。
四,道家是以"天"為本,"與道為一"強調無知無欲無情無為。儒家是以"禮"為本,以禮滅人,"克己復禮"是奴才的自由。因為儒家,墨家,道家無一例外都宣揚愚民政策,古代等級制度嚴格,因此不存在真正的和諧統一。
蔡先生對中國音樂美學史始終討論的幾個問題的研究如下
關于情與德(禮)的關系,古代是強調音樂與道德的關系,忽視音樂與情感的關系。
關于聲與度的關系,古代是強調平和,不過分突出。當然也有如李贄這樣的"叛逆者"覺得"淡則無味"主張音樂應該表情
關于欲與道的關系,荀子強調"以道制欲",欲望受制于道德
關于悲與美的關系,古代是否定以悲為美
關于樂與政的關系,古代是"淫樂亡國"
關于古今,雅鄭,是崇雅斥鄭,是古非今,反對變革。當然也有馮夢龍"借男女之真情,發名教之偽藥"之清流。
然而我不禁有些懷疑,果真如此么?這真的就是整個中國古代音樂美學史么?為何我覺得那些"雅人"并不是廣大的古代中國人呢?
就我所學中國民間音樂的見解來看,中國民間音樂向來是自由抒發心中之情的。像漢族民歌中的山歌,號子,高亢嘹亮,打破了"中和"的審美準則。古代民歌有許多表達感情濃烈的,(www.baimashangsha.com)如《孟姜女哭長城》,民歌中許多調都是傳唱多年的,并不是要"克制感情".
古代的吳歌多唱對愛情的渴望,西曲多唱離別之情,并不是要克制自己的感情,也并不是那么快樂。為何還在民間盛行?
依我看,民間歌曲就是注重欲望的抒發,聲音的自由,歌唱悲苦生活,就是粗鄙不雅……也就是說,中國古代音樂美學史應該是屬于文人貴族統治者階級的音樂美學歷史。不是廣大勞苦大眾的。
依我看,可能存在以下幾點情況導致了那種情況
1底層人民缺乏教育,普遍不識字,更不會譜曲,他們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來傳承樂曲,難免粗糙不雅,卻也擺脫了文人的"禮教束縛".
2底層人民屬于被壓榨的階級,長久以來儒家道家各家的愚民政策使人民在歷史中失聲,失去了發言權。封建社會的迂腐統治使得絕大多數底層人民過著艱難的生活。以至于他們沒有多少審美的趣味
3中國長久以來處于農業社會,小農經濟使得人們更習慣呆在"一畝三分田",不習慣改變與大刀闊斧的創新不愿意"冒險",因此音樂也是比較"老實",沒有太大的突破。
在中國歷史上,儒家道家的思想文化影響最深,他們都產生于先秦,貫穿兩千多年,他們的音樂美學思想源頭相同,不過儒家繼承的是音樂與社會,禮的關系,重視音樂的政治教化作用被概括為"禮樂思想".道家繼承的是音樂與自然,"氣","風"的關系,重視真,重視自然,被概括為"自然樂論"
不過關于佛教的音樂美學思想,文章里并沒有涉及。
蔡先生通過對古代音樂美學史的研究與反思讓他思考如何以史明鑒,更好的建立如今的中國音樂美學體系。
他覺得古代音樂美學思想
積極的一面是:
1美善統一,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2崇尚淳樸自然,反對華而不實。
3追求含蓄之美,注重意境創造。
消極的一面是:
1受禮制約,不顧音樂的特殊性,把音樂當做教化的工具,要求音樂為現實政治服務,為階級斗爭服務。
2一再批判形式主義,抑制藝術創新
3受"樂者,樂也"命題及"中和"——"淡和"準則影響,反對悲樂,視通俗音樂為靡靡之音,亡國之音。
4強調音樂的政治教育作用,輕視甚至忽視音樂的美感與娛樂作用。
如何正確認識古代音樂美學思想以建立現代音樂美學體系?
蔡先生得出這幾點認識:
一,確立人的主體性原則,探求音樂自身規律的可貴思想。批判禮樂思想,以"中和"——"淡和"為準則,要音樂解放以反映人民心聲。
二,解放人,要新"天人合一"即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有民主政治(人與人和諧統一),個體本位(個體與群體和諧統一)在三點基礎上,才能實現人的真正自由,達到審美的理想境界。
四,正確對待東西方音樂美學思想,東西方差異性不在民族性而在時代性。要學習西方經驗,不僅是利用其方法,吸取其技巧。更應該要引進先進思想以建立全新的音樂美學。如青主所說"新體新用"讓音樂成為"上界的語言".
最后,蔡先生對知識分子寄予厚望,他提出了這幾個要求:
一,知識分子應該是有獨立人格,自由意志的真正的人。
二,知識分子應該先行現代化,為人而文化,為文化而文化。
三,知識分子不應該被現實政治奴役,而要超越現實政治,有干預精神,要改善與推動政治的現代化,民主化。
四,知識分子要有主體創造精神。
總而言之,蔡先生的一番話是語重心長含義頗深的。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我們來說,這艱難而又意義深遠的使命將使每一個有責任感的知識分子更加努力,為把目標實現。
愿音樂能真正成為"上界的語言".愿中華民族有更多的人不僅腳踏實地還能仰望星空。愿中華民族的大多數人能夠在生存之上,活出真美善。
【我讀《中國音樂美學史的若干問題》有感】相關文章:
中國音樂教案04-28
中國音樂教案01-05
讀《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有感09-07
大中國音樂教案10-22
《中國音樂教育》讀書心得08-25
中國音樂教案7篇04-28
中國音樂教案12篇01-05
中國音樂教案(12篇)01-05
語法化研究的若干問題04-01
讀《我是女生我叫巴黎》有感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