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心得體會>讀后感>讀《無欲的悲歌》有感

    讀《無欲的悲歌》有感

    時間:2022-08-18 22:48:55 讀后感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讀《無欲的悲歌》有感2500字

      讀《無欲的悲歌》有感2500字

      原創: 17德專 周穎

      《無欲的悲歌》是我接觸到Peter Handke的第一部作品,在此之前我對這名被譽為“活著的經典”的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劇作家并不了解,但是從關于他的各方面評論不難發現——漢德克是一位極富爭議的人。一方面,他特立獨行,為了抗議德國對塞爾維亞和科索沃地區的轟炸退回了畢希納文學獎,堅持想用文學創作的方式喚醒人們的良知。另一方面,德國的文學批評家對他的作品的評價也存在著分歧,甚至可以算是兩極的看法。但是他獨具風格的創作不僅引來了持久的爭論,更確立了他令人仰慕的地位。他的早期作品如《無欲的悲歌》、《大黃蜂》等,在德國高中的德語課上早就有了固定的地位。

      彼得·漢德克被奉為奧地利當代最優秀的作家,但是我卻覺得他的作品并沒有達到大眾的地步,研讀他作品的更多是日耳曼文學的研究員和專業的批評家,這讓我有些困惑。在我讀過《無欲的悲歌》后關于小說本身的困惑更甚。后來我了解到,這兩種困惑其實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他的作品具有很強的連貫性,一些作品雖然時期不同,但是卻有著或多或少的關聯,所以要想讀懂一部作品,可能讀者運用到另一部作品,以便理解其中的影射和暗指。作品被大眾理解的難度大。另一方面漢德克的作品的不斷轉變也增加了讀者理解其作品連貫性的難度。他的作品曾受到奧地利文學文化史上的語言實驗文學影響,在語言實驗風靡的六十年代,他嚴厲批評墨守于創痛描寫的文學創作,在這一現象改變的七十年代,文學創作的形式又回到了傳統敘事形式上,他的作品也受到影響,其中《無欲的悲歌》就是創作于這一時期。這部作品的獨特性也正體現于此——在此之前漢德克注重語言實驗,他作品所用的詞匯無法流露出人情味,甚至有些冷酷,而這部帶有自傳性的作品描述了母親逐漸失去自我的一生,他的敘述伴著細膩的情感,關于“羞臊”、“悲傷”等情緒的表述真摯得異于我們日常所接觸到情緒——正是因為處于作品設定的時代背景,這些情緒顯得怪異卻真實。

      《無欲的悲歌》概括起來很簡單:一位51歲的家庭婦女自殺了,敘述者“我”兼兒子撰寫一篇關于自己母親的文章,并講述了她的一生。因為這部作品有著很強的自傳色彩,所以即使“我”想以盡可能客觀的態度來敘述這件事,但是“我一開始還是從事實出發,尋找適合她的詞句。隨后,我意識到自己在尋找詞句的過程中已經離事實越來越遠。”[1]——“我”越來越偏離最初的客觀敘事態度,并且漸漸將自己的情感加入對母親的回憶,卷入了回憶母親壓抑的、扭曲的一生的痛苦之中。

      在我看來,母親的一生是被漸漸壓抑到失去自我的過程,她出生在一個保守并貧窮的家庭,這種環境對一個女人來說是致命的,因為“毫無機會,一切都注定了”,“就連當地女孩們常玩的一個游戲也是這樣:累了/倦了/病了/病重了/死了”[2],她的父親一直采用壓抑個人欲求的方式積攢錢財,并且希望子女也可以繼承這種駭人的無欲無求,但是母親卻有著對上學的欲望,在欲望被抑制后她選擇離家,追求自由的生活,這時的母親雖然在反抗,但是一段時間后還是回到鄉村,這種反抗微不足道并且最終以失敗告終,她也漸漸地養成了自我克制的習慣,不斷告訴自己要理性,于是活潑的母親就漸漸壓抑成一個不管發生什么,都只是目瞪口呆地立在一旁,連一根手指偷偷地、羞怯地抽動一下,母親都要用另一只手將它蓋起來……她已經沒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情緒,即使不小心有些身體所不能控制的情緒流露出來,母親會羞愧,然后掩飾過去。母親嫁給一個同自己不相愛的德國士官,即使一直遭受丈夫的家暴,也是一直處于克制的狀態,她有過躲閃,但是漸漸地,她會“配合”丈夫——說出一些話好讓丈夫找到理由家暴自己,她沒有過反抗,她從來都不跑開。她過上了那種不斷重復的日子,“今天是昨天,昨天是一切依舊。又挺過一天,又過了一個星期,新年快樂。”[3]她過著那種“一切都注定”的生活,但是所有的一切都看不到結束的時候,這就是一種“無欲”的生活。

      母親的自殺仿佛是注定的,“我”在得知母親死訊后坐飛機去奧地利,期間沒有任何悲傷的情緒流露,而是不斷重復一個想法——“結束了。結束了。結束了。很好。很好。很好!盵4]并且因為她的自殺陷入一種忘我的驕傲和狂喜之中。因為在“我”看來這對母親來說是一種解脫,母親在生前長時間忍受病痛的折磨,健忘、失憶、身體不受控制。她不能再擔任“家庭主婦”的角色——一個維持這個家庭,維持和丈夫、子女關系的角色。丈夫并不把她當成自己的妻子,而是自己孩子的母親,是照顧孩子和料理家務事的母親,她也需要這個角色來換取丈夫經濟上的支持。這段關系的雙方都是被壓迫的一方:母親被繁重的家務活壓迫著,同時她也在“壓迫”著丈夫,為了一家的生機,她要逼迫丈夫去勞動,貪婪地計算著丈夫可以勞動的時間。兩個形成了一種相互壓迫的關系,而不是互助互愛的夫妻關系。在這種關系所維持的家庭生活中的母親在心理方面,對生活的熱情消耗殆盡,并且從開始的天性活潑到后來丟棄個性。母親帶著“我”去往柏林找丈夫時,為了盡力融入集體,她會努力學習當地人說的俗語,她想將自己隱藏入集體,(www.baimashangsha.com)這樣或許能帶給她一些安全感,但是卻將自己的個性抹滅,這體現了母親在心理上受到的摧殘。母親在生理上也受到了殘害:繁重的家務活讓她的背疼痛,雙手受到極熱和極冷的雙重挑戰……身體的病痛配合心理的創傷最終使母親不堪一擊走向自殺的結局。

      關于母親的自殺過程的描寫讓我印象深刻,她自殺前做了充足準備——生理褲、紙尿褲、兩條褲子、一條頭巾。表面上看,她是想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保持體面,但是真的只是這樣嗎?此時的母親早已不復年少時的活潑,她是一個經歷了戰爭和家庭生活摧殘,已經變得“無欲”的女人,她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一定還是在告誡自己:不能流露出自己的情緒。在活著并有意識的時候,她可以克制自己的身體,但是如果生命逝去呢?所以這些準備是為了能在自己死去后也盡力掩藏自己,不讓自己不受控制的身體將自己的情感透露出去。這首“無欲的悲歌”果真是從母親生命的開始延續到結束。

      彼得·漢德克曾表達自己對“第九王國”的理解:“只要我還在寫作,一定就有另外一個空間在起作用。我討厭烏托邦這樣的概念,比如第九王國,它不是一個可以丈量的事物,它無處不在,不是時間也不是空間,不是具體的時間或者地點。如果我沒有對另外一種空間的夢想,也就不會有我的文學作品。但并不是每部作品里都有‘第九王國’,我寫的《無欲的悲歌》里就沒有,它是關于我母親的不幸!边@部作品中的母親不是個例,結局是悲傷的,但是作為這部作品的姊妹篇《左撇子女人》卻將理想化的結局賦予女主,或許這也是作者為母親建立的“第九王國”。

      [1]節選自《無欲的悲歌》P29

      [2]節選自《無欲的悲歌》P10

      [3]節選自《無欲的悲歌》P43

      [4]節選自《無欲的悲歌》P63

      撰稿:17德專 周穎

    【讀《無欲的悲歌》有感】相關文章:

    大愛無欲作文08-24

    讀《雪豹悲歌》有感04-29

    讀《荊軻刺秦王》有感:英雄的悲歌08-24

    《雪豹悲歌》讀后感08-24

    雪豹悲歌讀后感09-10

    《雪豹悲歌》讀后感08-29

    雪豹悲歌讀后感范文06-14

    【熱】《雪豹悲歌》讀后感02-01

    【薦】《雪豹悲歌》讀后感02-01

    【精】《雪豹悲歌》讀后感02-01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偷自拍手机在线 | 亚洲网日本一区 | 日日摸夜夜摸狠狠摸婷婷 | 亚洲处破女AⅤ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熟女激情精品视频 | 中文乱码在线播放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