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心得體會>讀后感>重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

    重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

    時間:2022-08-05 03:16:37 讀后感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重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

      重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

    重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

      劉艷君

      九月底,想起《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時,發現我只記得“課題分離”、“目的論”這兩個關鍵詞了。于是決定重讀一遍,這次讀的比較認真,一邊看,一邊做讀書筆記。

      《被討厭的勇氣》是日本的哲學家岸見一郎和一位擅長對話體的作家古賀史健合作寫的。全書通過一位青年向一位精通阿德勒心理學的哲人請教問題的形式,討論了阿德勒心理學的主要觀點。這次重讀,對以下幾個概念印象比較深刻,和大家分享。

      一、課題分離

      1、什么是課題分離?

      阿德勒認為,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其中一個原因在于:我們沒有把自己和他人的課題分清楚,進而試圖去干預別人的課題又或者任由別人干預我們的課題。

      怎么分辨“這是誰的課題”呢?我們可以問自己:做出某種選擇之后,結果誰來承擔?

      如果孩子成績不好,又不愿意認真學習,后果是孩子來承擔。

      如果朋友對生活有諸多抱怨,卻不愿意改變,后果是朋友自己來承擔。

      如果我自己身體不好,也不認真鍛煉身體,后果我自己承擔。

      這樣,具體是誰的課題就很清楚了。

      2、課題分離與獨立能力

      舉個例子,家長常常因為孩子學習不好而憂慮,進而去干涉孩子的學習。在阿德勒看來,學習是孩子的課題,家長能夠提供的是支持和鼓勵,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去幫助他們。

      有句諺語說:你可以把馬牽到河邊,但是你不能強迫它喝水。

      至于我們自己的工作、愛情,當然就是我們自己的課題。如果我們任由別人來干涉自己的課題,包括父母、親人,那么這個過程很有可能會帶來煩惱。

      這讓我聯想到了“獨立能力”的培養。我們常常說要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可是有時候又忍不住插手。據我的觀察,這個插手常常是方便了自己。比如,小朋友明明已經會自己穿鞋了,大人還是會幫她,因為“她自己穿太慢了,我們趕時間”。在阿德勒看來,這就是干涉別人課題的一種表現。

      3、別人的課題與自己的煩惱

      有一種常見的煩惱也和“課題分離”有關。為什么我做了這么多,對方卻不認可?對方認可或者不認可,那是對方的課題。甚至在人際關系中,對方喜歡你,又或者討厭你,也是對方的課題。為什么我的父母對弟弟好,對我不好?誠實地說,除了接受,好像也沒有別的選擇。一旦在他人的課題上反復糾結,人際關系的煩惱就隨之而來了。

      二、橫向關系

      課題分離是人際關系的入口,也就是第一步。一切的人際關系矛盾都起因與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第二步是,與他人建立橫向關系。

      很多人認為,對孩子要少用懲罰的方式,要多表揚孩子。孩子做得好,做對了之后,要即使給予獎勵和表揚。在阿德勒看來,表揚和懲罰是一回事。都是縱向關系的表現。

      1、什么是橫向關系?

      在阿德勒看來,“表揚”這種行為含有“有能力者對沒能力者所做的評價”的特點。賞罰教育是為了操縱孩子。表揚營造了一種上下級關系。表揚他人的目的在于“操縱比自己能力低的對方”,其中沒有感謝也沒有尊敬。

      阿德勒心理學反對一切縱向關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際關系都看作橫向關系。橫向關系是:我們不同,但平等。

      我們在對待同事、朋友的時候,很少會表揚對方,因為我們很清楚對方和我們是平等的。然而,在對待孩子和學生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表揚對方。人會因為表揚而形成“自己沒有能力”的信念。自己做的好不好,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能不能得到別人的表揚。如果孩子做事情是以獲得表揚為目的,最終就會選擇迎合他人價值觀的生活方式。一旦人還是尋求別人的表揚和認可,就失去了自由。

      阿德勒提倡的是,用鼓勵來代替表揚。鼓勵是基于橫向關系的援助。

      2、怎樣鼓勵他人?

      表達感謝、尊敬、表達自己真實的喜悅,最重要的是不評價他人。以感謝為例,人們聽到感謝之詞時,就會知道自己能夠對別人有所貢獻。人只有在能夠感覺到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

      如果孩子學習不好,我們要做的是用鼓勵的方式去幫助孩子建立“自己能夠學習”的自信和提高其獨立應對課題的能力。

      孩子學習好,考試考了第一名。我們可以做的是:表達自己真實的喜悅。

      3、人際關系與人生的意義

      阿德勒認為一切問題都是人際關系的問題。人生的意義處理好三個課題:工作、交友與愛。這三個課題都是人際關系。阿德勒認為沒有普遍的人生意義,每個人要為自己的人生確定一個意義。(想起畢淑敏在某篇散文里也說過類似的觀點,原來是源自阿德勒。)

      三、目的論

      1、目的論和因果論

      目的論是與弗洛伊德的因果論相對應的。弗洛伊德認為你現在的狀態是結果,童年的經歷是原因。比如,你不喜歡和他人交往,是因為童年沒有從父母那里得到愛,所以你現在在具體行為上表現為不愿意出門,宅在家里,避免與他人打交道。與之相反,阿德勒認為,不與人交往是你的“目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你選擇了不出門、宅在家里,避免和他人打交道。

      目的論與因果論的最大區別在于,目的是可以改變的,原因是不能改變的(發生在過去)。

      換一個例子。比如,你認為某個人有很多缺點(原因),所以你很討厭他(結果)。這是因果論。阿德勒則認為,為了達到討厭對方的目的,你“創造”了一些對方的缺點,進而達到討厭對方的目的。如果你決定不討厭對方了,那么那些原來你認為的“缺點”也就無關緊要了。

      更容易理解的例子是處于分手狀態的男女。一旦你決定要和對方分手(分手是目的),那么你就會看對方越來越不順眼。人還是那個人,只是為了達到和對方分手的目的,你需要找一些東西來說服自己。

      2、目的論與人生謊言

      在阿德勒看來,一切問題都是人際關系的問題。潛藏在“討厭一個人”這個問題下面的是“逃避與對方的人際關系”(自己的課題)。假設用因果論來解釋,即討厭對方是因為對方有很多缺點(對方的課題),那么就巧妙地把自己的課題變成了對方的課題。不是我討厭你,不是我在逃避和你的交往,而是你有很多缺點,所以……

      阿德勒把企圖設立種種借口來回避人生課題的情況叫作“人生謊言”。在把責任轉嫁給別人,歸咎于他人或者環境。

      四、理解“發怒”

      我對“發怒”一直很好奇。因為我父親是一個非常易怒的人。小時候,我們三姐妹都會非常小心翼翼,唯恐做了什么事情惹他不高興。

      用課題分離的理論,他發怒是他的課題,我們似乎也沒有什么辦法。我以前常常把前后發生的事情看成“因果關系”,又或者,認為“凡事都有原因”。特別是在父親發怒這件事情上,我母親也會認為是她或者我們做錯了什么,才惹得父親不高興。現在回過頭來看,完全不是這樣。更大的可能性是,他不高興了,他要發怒,進而找到一個或者若干個理由(我們/母親做了某些事情)來發怒。這樣就可以解釋他為什么喜歡“翻舊賬”,那些“舊賬”都是為了合理化“發怒”這一行為的理由。

      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我看到這樣一句話:“發怒是一種交流形態,怒氣是為了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和工具。”

      我的理解是這樣的:發怒并不是真的生氣。對方是選擇了用“發怒”這種方式來迅速地達到他的目的。類似的方式還有“恐嚇”、“說謊”等等。

      人際關系中的很多事情可以有很多溝通方式,比如,微博上常常看到熊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可不可以好好講道理?可不可以慢慢幫助孩子建立“公共場合不應該影響他人”的意識呢?答案一定是可以的。只是需要家長更多的耐心和時間,而且初期不一定能馬上看到效果。很多家長沒有那么多的耐心和時間,最后選擇了“發怒”和“恐嚇”。常見的比如:你再哭,爸爸就生氣了!你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

      聽說,有些人晚上不愿意回家,“在辦公室加班”成了一個常見的借口。這里的“加班”就是一個謊言,對說謊者來說,要解釋“我為什么不愿意回家”是一件太麻煩的事情,為了避免和家人溝通“我為什么不愿意回家”這個問題,選擇了“說謊”這一方式。如果家人總是糾結著“你為什么欺騙我”就很難真正解決問題。因為“說謊”只是對方選擇的一種溝通方式而已,在這里只是一種手段,和手段相比,目的更重要。

      阿德勒認為不是不能發怒,而是“沒必要依賴發怒這一工具”。而且,發怒、說謊、恐嚇,這些都是逃避真正的課題的手段而已。使用這些工具并不能真正解決自己的人生課題。

      五、自由

      有句話流傳得很廣:自由不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阿德勒認為,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或者說,允許自己被別人討厭。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不期待表揚),只有做到這些,才能獲得自由。

      別人可能喜歡你,可能討厭你;可能認可你,也可能不認可你。這些都是別人的課題,不是你的。

      自由是明白人際關系的主動權在自己的手上。你可以主動去做些什么,但是對方會不會回應,依然是對方的課題。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里面其實還討論了更多其他的內容,比如“共同體感覺”、“自卑感”和“人際關系中的權力斗爭”,原書也就兩百多頁,強烈推薦去看原書。

    【重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相關文章:

    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1000字08-18

    《被討厭的勇氣》的讀書心得04-27

    《被討厭勇氣》讀書心得05-10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11-14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11-14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08-13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06-19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04-23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1-24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4篇04-18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A级理论片在线观看 | 曰本va欧美va久久 | 午夜爽爽爽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人成网999久久久综合 | 亚洲无玛中文字幕久久婷婷 | 亚洲婷婷天堂在线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