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黨校干部大講堂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參加濱海新區黨校"干部大講堂"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未來科技城 董士晗
5月18日,按照區委組織部的統一安排,本人參加了濱海新區黨校舉辦的,由原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信息中心副主任郝力做的“大數據時代智慧城市建設”培訓,結合學習,現談以下幾點體會:
一、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智慧城市建設的含義
隨著我國城市的迅速發展,人口、環境、交通、能源、通訊、安全等方面都出現了各種新問題,從而產生龐大、關系復雜的數據。智慧城市就是基于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所建立起來的數字世界和現實世界的有機結合。
智慧城市建設的任務就是從這些繁雜的數據中挖掘出事物的內在聯系,提取有效數據,并進行有效的分析預測、科學建模,推進實體基礎設施和信息基礎設施相融合,構建城市智能基礎設施,最大限度地開發、整合、融合、共享和利用各類城市信息資源,構建城市運行的綜合信息化管理體系,為居民、企業和社會提供及時、高效、智能的信息服務,全面提升城市規劃發展能力,提高城市公共設施水平,增強城市公共服務能力,激發城市新興業態活力,提升城市資源的協作開發和高效利用水平,增強城市聚集經濟、人口的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提升城市運行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細化水平。
二、認識到大數據是建設智慧城市的核心要素
智慧城市的發展,就是要匯聚城市人口、建筑、街道、管網、環境、交通等數據信息,建立大數據輔助決策的城市治理新方式。通過對大數據的采集、處理、整合、共享、挖掘、分析和應用,不斷了解城市運行情況與發展態勢。通過創新應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技術,加強統籌,注重實效,分級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打造透明高效的服務型政府。大數據時代智慧城市建設必須做到:
1、加大前端智能感知設備的建設部署。例如智能水表、電表、路燈、垃圾桶等等,拓展城市數據來源。
2、建立大數據開放機制。建立數據采集、傳輸、應用等環節,建立端對端的數據安全保障體系;推進政府數據開放,交換訪問接口、安全保密等共享標準的制定。
3、推動大數據的應用。依托大數據平臺,一方面針對開放交易的數據,經過清洗、脫敏處理,形成標準化的數據;另一方面在政務、企業云、旅游、交通等具體應用上進行自主運營,通過畫相建模、人工智能學習等進行大量的應用。
4、推進城市互聯、構建智慧城市群。通過跨境電商、智慧物流、智慧園區、智慧旅游等應用,加快與“一帶一路”國家的數據交流,以數據流帶動信息流、文化流,促進智慧城市群發展。
5、打造大數據的生態圈。加強各行業頂尖企業之間的交流合作,在大數據分析領域,建立從數據源、大數據基礎設施、大數據分析、大數據可視化、到數據運用的大數據生態圈。
三、結合我區實際情況,提出推進我區智慧城市建設的五點建議:
一、提升我區網絡基礎設施水平,支撐智慧城市建設。網絡基礎設施是城市信息化、智慧化的基礎,并對智慧城市建設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我區應立足當前網絡建設現狀,充分調動通信運營商積極性,加快城市光纖建設和農村地區寬帶改造,不斷拓展無線網絡覆蓋面,打造泛在、高速、安全的無線城域網,探索部署下一代信息通信網絡。同時支持電信運營商在寧河建設云計算數據中心,對外提供云服務能力。推進政務內外網改造升級,提高政務主干網絡帶寬,加快政務網絡向14個鎮、社區等基層單位延伸。擴大4G網絡覆蓋范圍,提高4G網絡服務水平。通過推動寬帶基礎設施的發展,促進和支撐我區信息消費水平,探索信息消費在金融、交通、醫療等領域新發展。
二、注重民生領域,打造我區智慧應用體系。按照十三五規劃,我區應面向醫療衛生、交通管理、環境監測等需求,探索建立物聯網應用試點,深入推進我區重點智慧應用體系建設。推進民生服務信息化建設。實施“互聯網+制造”計劃,促進傳統企業設計、生產流程再造,打造綠色安全生產模式。建設開放共享的寧河基礎信息資源庫,有效提升產業信息化和政務信息化水平。
三、加強部門協調,跨部門聯動打破信息孤島,打造透明高效的服務型政府。建議全區統一規劃,統一標準,促進各部門資源互聯互通,打破信息孤島。將物聯網技術融入鎮域改造和城鎮化建設中,建立全區地理信息系統(GIS)管理平臺,通過數字化、網格化管理手段實時、動態管理城鎮民生的方方面面,實現我區運行的全面和諧。考慮到我區地域廣闊、農業人口眾多、社會管理信息化基礎比較薄弱等狀況,建議可以循序漸進,先選擇基礎好的蘆臺、潘莊鎮等區域先行啟動試點,結合民生服務建設社區管理綜合服務平臺和運營管理中心,首先讓“微城區”區域實現“無微不智”的管理服務,繼而推廣到全區。
四、加強自主研發,突出我區特色,體現我區個性。在建設智慧城市過程中,要充分學習吸收其他城市的有共性的解決方案,根據自身基礎優勢和實際需要,加強自主研發,努力打造建設智慧寧河的特色牌和創新牌。按照城鄉一體化發展思路,樹立智慧寧河應用項目標桿,引進國內科研院所和企業,開展項目合作、技術研發,做到智慧城市核心技術可控,確保信息安全,同時提高科研水平。
五、以智慧城市建設帶動我區產業發展,實現智慧產業化。緊抓“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全市五大戰略疊加機遇,充分把握寧河撤縣設區重大機遇,發揮寧河自身長板和比較優勢,積極融入天津、京津冀、全國乃至全球發展大格局,打造產業生態圈,形成區域開放協同發展新格局。要通過智慧城市建設,培育相關智慧產業基地,促進產業集群發展。
===========
互聯網+時代社會治理轉型新路徑
治理創新”培訓班心得體會
赴濱海新區參加干部大講堂學習心得體會
大北澗沽鎮 馮學芬
7月6日參加了區委組織部安排的赴濱海新區黨校第四期的學習培訓,培訓課程是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培訓中心龔維斌主任講授的《互聯網+背景下的社會治理創新》。聽了龔主任的課,受到了很大的啟發,通過進一步的上網查找資料學習,認識到形勢下的社會治理工作要與時俱進,需要轉型,需要新的路徑。
黨的十八大提出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政府對社會的管理向共同治理轉變,是社會發展和建設理論新的探索。
“互聯網+”的出現給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事務管理能力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正在全方位地變革社會治理的思維方式和治理方式,政府與多元社會主體實現合作管理、形成治理合力、共同推動社會進步是治理轉型的新路徑。如何以“互聯網+”的思維來構建具有寧河特色和普遍意義的新型現代治理體系,切實“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服務”,是推進“政社互動”的形勢所需。結合先進地區的經驗和做法,有幾點建議與大家共同探討、分享:
一、變革治理理念
新時期社會治理轉型面臨思維上、方法上、技術上和體制上等多方面的挑戰,只有不斷增進對“互聯網+社會治理”的認識和意識,才能積極主動地打破不合理的利益格局。一是強化“有限政府”理念,規范站位。實施合理的“權力讓渡”,充分發揮市場、社會組織的自我調節功能,構建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市民等“多元參與”復合共治新機制。二是強化“責任政府”理念,職能歸位。梳理“政府購買服務指導目錄”,明確教育、公共就醫、醫療衛生、社會救助、慈善救濟等領域政府購買服務事項,通過構建政府購買服務等機制來服務社區群眾,實現政府職能歸位。三是強化“服務政府”理念,群眾本位。強化民本意識,建立各類自治組織,健全收集了解社情民意的“情報站”;通過門戶網站、微信、微博等平臺暢達民意,切實問政于民、問需于民。
二、夯實治理基礎
“互聯網+”的開放性和多元性對由政府行政主導或“單中心”模式的公共服務帶來新挑戰,打破現有管理模式、明確部門權力邊界、轉變政府職能勢在必行。一是實現政務服務垂直下沉。按照“民生首位、方便群眾、功能下放、管理下移、人員下沉”的原則,將與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就業、社保、民政、衛生、計生、文化以及綜治、維穩、信訪、司法、調解等民生服務和社會服務職能“下沉”至鄉鎮、社區。增設鄉鎮、社區公共服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社會組織發展服務中心等辦事類服務中心,將政府服務、便民服務、社會化服務直接送到居民“家門口”。二是實現管理服務扁平運行。區、鎮政府的內設科室按照社會、經濟“二元制”進行調整,專設以公共管理和服務職能為主的社會建設科、社會管理科和公共服務中心,提升了服務居民的精細化水平;將經濟發展職能分離、設立鎮級投資服務中心,提升服務企業的專業化水平,實現經濟發展與社會管理“雙加強”;新增設“大聯動”管理服務中心,通過構建“扁平化”的運作機制,徹底打破過去“社區-鎮、街道-區政府(部門)”層層上報的管理模式,使各種社會事務集中在鎮、街道或社區一級的“大聯動”服務管理機構得到有效處理和回復,實現居民“訴求、要求、需求”不出社區。
三、提升治理能力
“互聯網+”時代社會治理轉型的重要途徑是推進社會的信息化,以現代信息化技術為手段,以資源整合為支撐,整合區域信息化平臺,著力打造線上線下互動模式,努力實現電子政務轉型升級。一是打造集成高效的“政務服務云平臺”。將計生、民政、社保、綜治等業務辦理系統統一納入平臺辦理,創新政務事項“前臺一口受理-后臺分工辦理-前臺督促辦結”運行模式。通過與國家基礎信息資源庫信息共享,實現居民憑借身份證辦事“一證通、全區通辦”,切實將居民“重復跑路”辦事集中為“一窗式”受理辦結、“一站式”內部流轉、“一網式”共享信息。二是打造專業個性的“社會服務云平臺”。按照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的原則,基于“互聯網+社會服務”,發揮政府在規劃建設、運行管理和經費保障方面的主導作用和兜底功能,鼓勵社會組織和企業參與,擴大社會合作,設立“互聯網+社會治理服務”聯合實驗室。加強各種實用、好用、管用的應用系統預研究研發,為公共服務、社會化服務開放端口,深化應用政府數據和社會數據,有效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依托鎮政府綜合服務中心、社區服務站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立社區服務網站、自助服務終端等信息化服務平臺。積極拓展網上服務咨詢、服務熱線呼叫、現場自助查詢等系統功能,為居民就近提供便民服務,著力推進“社會服務專業化可選擇”“社區服務適時化可在線”“政務服務個性化可定制”,開創“全域社區、全域服務”新局面。三是打造精細可控的“社會治理云平臺”。按照“信息共享、大數據挖掘、科學使用”的原則,規范技術標準和參數,建設集通信、計算機、網絡、地理信息系統、視頻監控、數據庫與信息處理等多技術為一體的中央指揮系統、“大數據”云計算中心,加強大數據的沉淀、挖掘和使用,為政府提供決策信息服務。建立社會治理GIS地理信息平臺,構建包括人、房、危險源、重點場所“大數據”基礎信息庫,直觀動態查控社區及各個網格各項基礎數據,全天候監控各個院落、社區公共安全、重點區域治安綜治及信訪接待點情況,實時定位城管人員、聯防隊員及執勤車輛狀態,及時對各類事件作出GIS分析。
大數據的發展使社會公眾在推進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中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大數據與互聯網、物聯網、QQ、論壇、博客、微博、飛信、微信、易信等新媒體的深度融合。“互聯網+”拓寬了人們參與國家治理的渠道,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從更深層次、更廣領域促進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互動,力爭形成政府主導、公眾參與、多元協同治理的新格局。
【黨校干部大講堂學習培訓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干部黨校學習收獲感想體會08-07
干部黨校培訓自我鑒定07-10
黨校高級黨校培訓班學習總結08-13
中青年干部黨校培訓心得體會08-21
黨校中青年干部培訓心得體會08-20
黨校培訓學習體會08-16
黨校培訓小組學習總結08-09
鄉鎮領導干部黨校學習心得體會08-24
黨校學習培訓班總結08-13
黨校培訓班學習總結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