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生的修煉》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醫生的修煉讀后感
醫生的修煉讀后感(一)
孫之晗
作為一名剛踏入醫學院的精神醫學專業的醫學生,有幸讀到了阿圖葛文德的《醫生的修煉》。
作者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講述了自己親身經歷的十幾個故事,從不同的側面展現了醫生所面對的不確定和做決擇時需要考慮的復雜因素,講述了年輕的新手醫生阿圖出生在醫生世家,畢業于名校醫學院,滿懷抱負的進入了夢想中的白色巨塔。從硬起頭皮第一次拿起手術刀;第一次氣管切開等種種經歷;眼見身邊曾經盡責的醫生最終沉淪;面對種種無法解釋,又難以治愈的病癥,體驗生命從自己手中一絲絲的逝去……講述了醫學工作者的無助、無奈。而且里面有些醫學知識,對初涉臨床的我是個學習,更是種警示、鼓勵。
臨床醫學作為經驗學科,需要的是不斷的練習和總結。“說實在的,最重要的才能就是練習,愿意練、肯練。”“然而每一次的練習都生死攸關,我們必須認清楚,這樣一個現實”醫學并不是一門完美的科學,而是一個時刻變幻,難以琢磨的知識系統,不斷進步的科學指引著我們。當然也有習慣和本能,還要靠一些經驗,有時還有運氣,然而我們知道的和我們追求的目標之間總會存在一段差距,不過,正是這個差距驅使我們更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因為“我發現醫學真的很奇妙,在很多方面很難解釋,風險那么高,病人卻信任我們,讓我們自由發揮。”醫生總會面臨兩難的境地,有時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醫療決策,而這樣的決策,是否會帶來并發癥呢?不確切的答案讓人難以回答。畢竟醫療上的決定是錯綜復雜的,當你遇到三岔口的時候,很難決定要走那一條,就好像阿圖第一次做深靜脈穿刺,第一次做氣管切開,這就需要醫生果斷決策,敢于實踐,“就和網球運動員,鋼琴彈奏家和電腦修理工一樣。我們都需要不斷練習才能熟練掌握職業技能。”但又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矛盾。“像機器一樣完美”成為醫學界的一種目標。“從進入醫院的第一天起,我們就明白醫生是不被允許犯錯的”達到完美的關鍵是多學習,只有終生學習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犯錯誤的可能性,“我父親告訴我,你認為你已經做得很好了,但不久后你會發現有人做得比你更好,因為新技術和掌握新技術的人層出不窮,你必須去不斷學習新東西,我今天所做的事情,其中大部分以前上學都沒學過。”醫學也是一門探索性學科,人類對人體和疾病的認識遠還沒有達到理想和完美的境界。“事實上每個醫生都有相似的經歷:醫學技術不斷進步,醫生也必須不斷嘗試、學習新事物。不能適應新事物就意味著降低治愈病人的概率,使他們不能享受到現代醫學進步的好處,然而學習的過程不可避免地帶來麻煩。”同時我們也要認清這個事實,“每天,醫生都要面對變化莫測的情況——信息不充分,科學理論含糊不清,一個人的知識和能力永遠不可能完美,即使是最簡單的手術,醫生也不可能向病人保證術后狀態一定會比原來好。”教科書里講的各種病的典型癥狀,但是在臨床上卻無法找到一個人能把所有典型癥狀都見全,尤其是許多的病本來就難以鑒別診斷。唯有通過不斷的練習,積累總結,謹小慎微,才能把失誤降到最低,但是醫生工作強度大,工作壓力大,“醫生要通過嚴酷的醫學訓練,本來應該比大多數人更堅強,更抗壓,但事實證明不是這樣。”還要面臨醫患糾紛,麻煩出現時,還不能得到外人的理解,最熾熱的人,也要被冰冷的態度所澆滅。“醫生屬于一個孤立的世界,一個不斷流血,不斷實驗,不斷切開人體的世界。我們是活在病人群中的少數健康人,因此,我們很容易被孤立,就連我們的家人也很難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醫生常常被認為是冷血、沒有人情味面對活生生的病人表現出冷漠的樣子,事實上,這正是一名醫生必須具備的專業素質之一,至少,在醫學醫療活動中,這種表面的冷漠也是必要的。“醫生在情感上比較冷靜,能理性地看待所有不確定的事情,不會因為恐懼或感情用事來歪曲事實。”我們無法獲得每一個病人的諄解,但是最起碼做到問心無愧!
葛文德在書中還談及了外科機器人與人機博弈命題。1996年,瑞典蘭德大學附屬醫院負責心臟監護的資深專家沃林主任與電腦識別儀比賽,分別對2240份心電圖資料(其中一半是問題心電圖)進行分析識別,結果“沃林正確地挑出620份,電腦則正確的挑出738份,電腦以20%優勢擊敗專家”,幾乎所有的競賽中電腦要么與人類戰平,要么戰勝人類。反對方認為“現代的醫學關懷已經很缺乏人性的溫情,倘若繼續技術至上,人類會感到越來越孤獨,病人常常會感覺自己不過是一個病例上的數字。”“或許數碼醫療的前景是水火不容的,不是相輔相承”而互恰方則支持“醫生可能會擺脫醫療錯誤的困擾,轉而更多的關心病人。”
在醫生的隊伍里,常會有一些問題醫生需要矯正,文中詳細分析了哈里森的問題醫生。詳細分析了他的心靈墮落史,問題醫生會面對同行的責難,最終哈里森在專業的矯治中心治愈。“我們所有人都一樣,生病的時候,都是醫生在掌握著我們的性命,而醫生通常是不完美的,他們也有可能犯錯。”
選擇醫學就是一輩子的學習,作為正在進入臨床階段學習的我們,在為人類戰勝疾病的理想中肩負責任。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用自己的知識、能力去改變一個人一生的命運,讓這個人過得更好。
醫生的修煉讀后感(二)
《醫生的修煉》是一本令人驚艷的作品。葛文德醫生魔力般的文字,能讓病房里的真實故事仿佛正在我們眼前上演。書中每一個病例故事飽含了他對醫學事業深刻的反思,觸碰到我們每個人的心底。對于如何修煉讓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醫務人員,如何緩解醫患之間的矛盾,葛文德醫生在書中給予我們很多啟示。
正視醫學,精益求精
“醫學普遍存在于現實生活中,但它卻保持神秘,常常令人難以琢磨。有時我們將醫學看得過于完美,其實,它并沒有那么神奇。”
無論是我們,還是患者,都要接納臨床的復雜性,因為醫學是一個時刻變幻、難以琢磨的知識體系。我們所知道的和我們所追求的之間總會存在一些差距,但是正是這個差距使得我們更加努力去做每一件事。我們永遠不會超越無限,但是我們要運用我們所掌握的知識為患者選擇最適合他們的治療方案,追求相對的完美。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長年累月、堅持不懈的學習和經驗。
如何更好地為醫生和患者提供合理地用藥建議是每一位藥師的職責所在。我們都知道鹽酸二甲雙胍緩釋片是治療Ⅱ型糖尿病的,但是我們未必清楚二甲雙胍可加強抗凝藥(如華法林等)的抗凝血作用容易引起出血傾向;升芪降糖顆粒和天麥消渴片也可用于糖尿病的治療,但是我們未必了解哪種更適合患者。知識是無止境的,所以我們需要打破常規思維,不斷學習新知識,不斷積累工作經驗,才不會在患者用藥咨詢時顯得沒有底氣。
傾聽溝通,以人為本
“現代醫學不斷發展,技術日新月異,真正的考驗已不再單單是祛除病人的病痛,而是醫生能否以將心比心的態度提供熱情親切的服務。”
在面對患者時,我們要摒棄高高在上的姿態,努力為患者營造一個舒適、自信的環境。我們可以將患者視為自己的好友,就如同葛文德醫生那般,多和這些“老朋友”談談心,了解他們真實的需求是什么,希望達到什么效果,在醫患之間充分溝通的前提下與他們共同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這既是對我們醫學的敬業,也是對患者的尊重。
我很喜歡書中最后一個病例故事,不僅是因為兩位醫生憑借精湛的醫術救治了患有壞死性筋膜炎的愛麗絲,更重要的是他們能站在愛麗絲的角度,放棄了截肢這個最直接的治療方案,為的是能為這個年輕的女孩保留下完整的雙腿,并且在患者治愈出院后仍能心系愛麗絲的生理和心理狀況,這完全體現了以人為本的醫學理念。
不忘初心,審視自己
“長年累月這樣工作,他的耐性越來越差,出現一點小狀況就心煩氣燥。本來,要做好醫生就得咬緊牙根,逆來順受,再怎么忙也得先解決突發問題。然而,哈里森已經被業績沖昏了頭腦,手術中接二連三地出現問題。”
哈里森醫生缺少的是保持最初從醫的熱忱和對自己行為和人格的審視。(www.baimashangsha.com)優秀的醫務人員不僅僅只考核其業務水平,醫德和人格也是至關重要的。世人稱呼我們為白衣天使,是因為我們心靈的寧靜、靈魂的純凈和醫德的高尚。醫學前進的道路上充滿了各種的未知,我們需要做的是時刻客觀地審視自己,在行進的過程中不斷糾偏,保持最初那顆救死扶傷、服務患者的心,相信我們都能成為患者眼中可愛的人,相信如今緊張的醫患矛盾能夠得到一定的緩和。
最近熱播的醫療紀錄片《人世間》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因為紀錄片一開始就讓我們看到的是手術失敗的一面。跟病魔做斗爭的不只是患者,還有我們,面對死亡,我們無法阻止,但是我們要為他們爭取任何一次可以“逃生”的機會,即使最后失敗,面臨眾人的質疑,我們仍然愿意沖在拯救生命的第一線,因為我們的內心只有一個念想,那就是救命。
醫生的修煉讀后感(三)
田思思
翻開《醫生的修煉》的首頁,我便生出了濃厚的讀下去的欲望。在這一頁,睿智的學者面帶從容淡定的微笑,旁邊編寫著簡短的簡介(白宮最年輕的健康政策顧問,影響奧巴馬醫改政策的關鍵人物,《時代周刊》上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中唯一的醫生),作為一名醫學后輩,在看見如此優秀的前輩時的那種激動,我是無以言表的,對于他的作品當然也就興趣滿滿。
帶著對阿圖醫生的崇敬之情,我繼續往下讀了下去,然而,讓我驚訝的是書的開頭竟是“我是菜鳥”。在這一段,我看見了我的偶像褪去光環而作為菜鳥的成長經歷,受到深深的啟發。能達到如此成就的阿圖醫生應該算的上我們口中的天才啦,然而就算是天才,在最初也不過是一個菜鳥。
優秀如他在第一次做中心靜脈導管植入時也是錯誤不斷。當他以為萬事俱備時,指導醫生問他“血小板是多少?”,他因為緊張而忘了檢查;當他消毒時,醫生問他“給他墊布卷了沒?”,他才驚覺自己又忘了;當他要開始注射時,醫生問他“用來沖洗導管的注射器呢?”他著實又懵了。外科手術像其他事情一樣,技巧和信心是從經驗中積累的,在經年累月的積累中,半年后的他學會了闌尾切除手術,一年后的他可以做截肢手術,兩年后的他已經能勝任氣管切開術,而今的他正在努力學習處理腹部主動脈瘤。天才在于積累,一如他所言“自己既不是天才,也不是傻瓜,但是通過不斷的練習,我就可以做到”。
“明明知道手術可能會出錯,下手時卻重來不會有絲毫猶豫和懷疑。”我覺的這就是一名醫生的魅力所在,從容淡定,給予患者心靈最大的安慰。當然這般從容淡定不是與生俱來的,它來自積年累月的練習,不僅僅是住院醫生需要不斷練習來完成菜鳥的逆襲,經驗豐富的醫生也要通過不斷的練習,來適應科學技術的發展,掌握更先進的新技術。可以說,學習是一輩子的學習。
醫生的修煉,修煉一生,直至生命的終結。
【醫生的修煉讀后感】相關文章:
《醫生的修煉》讀后感2篇03-19
碎片修煉守則作文05-15
《修煉》讀后感12-02
自我修煉學習心得01-12
師德論文 談“師德修煉”05-25
修煉自己的涵養的句子(精選75句)07-14
心態修煉與情緒管理心得(精選5篇)08-12
《第五項修煉》讀后感02-05
第五項修煉讀后感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