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第二讀后感
學生第二讀后感(一)
王曉敏
充滿無限的好奇拿過《學生第二》這本書,怎么讀完《學生第一》了,還會有《學生第二》呢?作者李希貴究竟想要表達什么呢?學生究竟是第一還是第二呢?帶著好多疑問,我開始了閱讀。而這一讀就一發不可收,一連幾天,我什么都沒有做,整天抱著書讀讀、畫畫、寫寫。今天,終于把它拜讀完了。整理了一下思緒,讀后的感受很多。
書中好多事例都彰顯了管理的藝術。作者從企業管理的角度去審視教育,使教育呈現別樣的局面。玟琳凱化妝品公司的老板瑪麗。凱買斷了凱迪拉克汽車公司中粉紅顏色的小汽車,專門配發給表現突出的員工;拿破侖在軍營中走動,叫得出手下全部軍官的名字……這一個又一個事例告訴我們:管理真的是一門了不起的,它的最高境界就是讓每一個被管理的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在學校里如何讓老師有被尊重、被認同的感覺?如何讓老師獲得源源不斷的內動力來從事教育工作呢?這是需要學校領導深思和踐行的。因為學校發展的主體是教師,離開了教師學校何談發展?
"不要混到劃船的隊伍中去",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越級,不包辦,教師的事情不能校長做,校長的事情不能教師做。領導不一定是最聰明的、能力最強的人,但一定是心胸最寬廣,最有遠識的。領導的一句:"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看似簡單,卻看出了領導的智慧。這句話會引起下屬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會有更多的方法出現,使下屬越來越聰明,避免了依賴的心理。簡單的一句話,看出了管理者"懶惰"的智慧。管理真是一門偉大的藝術。
書中作者在工作時的好多做法都給了我啟示。學校文化的打造、經營需要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人人都要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來,校園是所有教師智慧的結晶,這樣形成的校園文化建設會內化成每一位教師生命成長的動力。作者對教師角色的定位我很贊同,我們不能把教師看成是蠟燭、春蠶、鋪路石等一類悲情角色,教育的真諦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幸福成長的過程,而不是犧牲了一方造就另一方的苦情劇。作者努力在學校創造條件、營造氛圍,鋪設臺階,從物質生活上關心每一位職工,在事業上為每一位教職工鋪設成為英雄的臺階。他為教職工提供"生日午餐",為職工子女發放節日禮物,為教師開設"教師成果展廳"……這種種做法無不看出作者對教師的尊重和關愛。在這樣一個充滿愛的大家庭中,每個人都找準了自己的坐標,感受到自己的責任和光榮,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價值。在這樣的校園環境下工作,老師的職業幸福感永遠不會遠離,每一位老師的人生都將綻放光芒。
讀到了這些,我才漸漸地明白,《學生第二》想要傳遞的是在學校里永遠不要忽視學校的主體——教師。從這個角度看,學生應該放在第二,而在學校和教師的眼中,學生永遠是第一位的。所以《學生第二》的提法并不矛盾,它明確地告訴我們:在教育教學中關注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一定不要把教師丟棄。從教學管理、教育教學等方面,我們永遠要激發教師的內驅力,使教師在被認可、被尊重的同時,在愛的土壤里去播撒愛,在自由的園地里生長愛,這樣教育的春天才會永駐。
學生第二讀后感(二)
張巧明
李希貴校長的《學生第一》很有名,是非常好的德育活動指導手冊。《學生第二》先于《學生第一》出版,書中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作為一名校長,強調學生主體、學生中心的時候,我們應當把教師放在一個什么位置?"《學生第二》就是李校長的回答。
剛走上掛職副校長的崗位,對管理工作有諸多疑問,正是李校長的這本書讓我茅塞頓開。教育的復雜源于人的復雜,教育管理工作的復雜同樣源于管理對象的復雜。教師具有知識分子的顯著特性,如有較強的懷疑批判精神、比較清高、追求自由、情感豐富、有強烈的自我實現愿望等等。結合這本書,反思自己的教育管理工作,有如下心得與教育伙伴們分享:
收獲一,管理者要明確位置,校長不是官,是要有擔當的教育領路人。
都說位置決定思考,每一位教育管理者都要認真思量自己所坐的位置。教育是塑造人的事業,以學生為本,塑造他們美好的人生,是我們的追求。可是,這一切都只能通過教師來完成。作為學校管理者,有沒有認真去看看生活在學生中間的老師們,他們喜愛自己的校園嗎?他們從工作中感受到幸福了嗎?沒有幸福的教師,何來幸福的學生。沒有教師的美好人生,何談學生的美好人生。
校長不是官,校長是學校的領路人,帶領教師打造自己的幸福教育生涯,讓教師用自己的幸福潛移默化影響學生。如李校長所在的濰坊一中工會,把教師節工會慶祝活動的主題定為"尊重默默無聞的勞動",由此引申出許多活動:請全市最好的書法家給30年教齡的老師贈字;讓青年教師了解老教師的經歷,看到老教師們兢兢業業的教育生涯,對青年教師也是種引領。讓學校的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是感受到幸福的開始。
校長不是官,校長是學校文化的播種者,每個制度、每項活動、每個決策、每次公開發言,都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一步。如濰坊一中新校建設沒有舉行開工典禮或者奠基儀式,而是把省下來的錢建造了一座小型學生活動中心。學校管理者的做法明明白白告訴老師、學生和家長,學校追求的是實實在在的東西,是學生的利益。
校長不是官,校長是有大擔當、大胸襟、大智慧的管理者。當家長怒氣沖沖地來找你,你是怒氣沖沖地找老師對質訓話,還是安撫家長,私下里再來與老師平和溝通。你能否告訴你的中層,有點子大膽干,出了問題我來擔。你能否在學校出現重大問題時,敢于對全校教師做檢討,說一句我也有責任。現在的濰坊一中校史館里,還有李希貴校長當年親手寫的一份《檢討書》。正是有這樣敢擔當,能夠與教師站在一起的校長,才能有團結的教師團隊。
收獲二,管理者要重視民意,給教師選擇的機會,營造民主的氛圍。
從1995年至今,從企業管理中的"廠長負責制"延伸出來的"校長負責制"已經落地生根發芽數年。在現代社會呼喚人性化,呼喚民主平等的大環境下,校園必須是民主的校園。學校教職工代表大會是打造民主最好的陣地。重視教師的提案,真誠地回復提案,讓教師參與制度的修訂,把選擇的權利交到教師手上。有了民主,就有了讓步,有了妥協,一旦給予大家充分的民主,集中就顯得特別有力量。
在工作中,通過一件小事,我感受到了教師有了選擇之后的改變。(www.baimashangsha.com)每學年開學后,都會安排教師執勤,保障校園安全。一直以來,都是政教處在了解教師們的課表后統一安排。政教處做了大量細致的工作,盡量把老師們安排到課較少的那一天。即便是這樣,也總是有個別老師不滿意安排,而且大部分老師執勤的自覺性較低。在新學期開始,政教處就改變做法,列出執勤崗位和要求,請老師們自由申報執勤崗位,同時可以報兩個。學校最后統籌的原則是,盡量滿足大家的第一選擇,優先調劑第二選擇,最后實在無法協調,就照顧年齡大的教師。老師們開始自主申報崗位,最后學校進行協調,只有兩位老師在進行私下溝通后,調整崗位,其他二十多位老師全部按照第一、第二選擇安排執勤。這是管理工作中的一件小事,可是當給了老師選擇的機會后,老師們對于執勤的自覺性確實提高了。有位老師笑稱:"這是第一志愿,當然要愉快的接受了。"給予選擇,就是營造民主的氛圍。有了民主,就有了教師工作的熱情,有了教師的自由呼吸和主動發展。
收獲三,管理者要提出共同愿景,為大家帶來希望之光,同時將教師的"個人愿景"與"共同愿景"有機結合。
拿破侖說,一個領導者就是一個希望經銷商。這個希望,在一個團隊中,既包括團隊的,也包括個人的,即"共同愿景"和"個人愿景".作為管理者,如何為教師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可以靠學校發展的"共同愿景".高密四中將學校的辦學思想、教育質量、隊伍建設等都做了具體的規劃,提出了學校明確的奮斗目標,而且把奮斗目標分解到每一個崗位。經過教代會的民主力量反復論證,最后寫進了教代會報告中。在這個過程中,高密四中的老師都不自覺地估算著自己負責的工作與學校共同愿景的距離。老師們反復論證學校發展目標的過程,就是統一思想,齊心協力的過程,思想的工作做通了,行動自然也步伐統一。
而對共同愿景的真誠關注往往根植于個人愿景。激勵老師實現共同愿景的基礎,就是激勵他完成自己的個人愿景。教師是一個有著強烈自我實現愿望的群體,為了實現個人愿景,他必當全力以赴。借用費孝通老先生的一句話"各美其美,美人自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每個人都開始自我實現,那學校必定會高速發展。
李希貴校長的書里,有教育管理的理論,也有大量的實踐經驗,對管理者如何對待教師,如何把握管理工作的平衡,很有裨益。管理者時刻清楚自己的位置,重視民主,傳遞希望,幫助教師詩意地棲居在教育大地上,安安靜靜讀書,認認真真教書,從容收獲職業幸福。
謝謝李希貴校長能用文字分享自己的管理實踐經驗,能從事教育工作是我的光榮,能讀到這樣的好書是我的榮幸,能有所收獲并指導實踐,是我的追求!
(作者單位:洪山區武珞路小學金地分校)
聲明:本公眾號原創稿件歡迎大家轉載,轉載時請務必注明出處"洪山教育".
學生第二讀后感(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五畝一中 李海鋒
一、走近名家,感受思想
李希貴1980年大學畢業,被分配到山東高密四中做語文教師,26歲奮斗十年,36歲出任高密一中校長,38歲任高密市教委主任,42歲就任山東濰坊教育局局長,06年調教育部負責籌建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07年開始出任北京市十一中校長。
當人們與李希貴接觸時,很難不被他的個性所吸引。從表面上看,他是一個"特別"的人:神色嚴峻,卻常常妙語連篇;語速緩慢、行事冷靜,卻對教育改革熱情如火、雷厲風行。
李希貴在教師、校長、局長的三種角色變換中,人生的關鍵詞始終如一:讀書、思考、改革。
他的教育思想很多,我收集了他的一些教育管理思想。比如:
管理是一門了不起的藝術,它的最高境界就是讓每一個被管理的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
一個管理者可以用制度、規章、督導、檢查來約束部下,但作為領導者,必須靠目標、愿景和激勵,使每一個下屬有內在的動力、有內在目標和愿景。
把最重要的事情首先干好!還沒有統一的思想,寧愿放下不做。管理應當借鑒"裁縫"的做法:量體裁衣。
二、讀有所獲, 理性教育
《學生第二》這本書主要收集了李希貴在教育、教學、管理、處事、治學等方面的經驗與體會,是他從教師、校長、教育行政管理人員等多個視角對教育相關問題進行了獨到的論述,也是他對日常教育教學管理和實踐的思考和升華。
《學生第二》共九個章節,其中印象比較深是李希貴提出一些獨道的觀念,如:"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把簡單的事情做好 "、"即不重復別人,也不重復自己"、 "學會終點思考"、"讓資源流向哪里"、"差一點兒與多一點兒"等。
作者源于對教育對人尤其是對教師的極大尊重,"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管理者怎么使每一個人都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從心里感激每一位用心工作、用力工作的人。"尊重默默無聞的勞動"、"誰獲了獎僅僅誰自己清楚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要讓別的人清楚".
把簡單的事天天做好。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確實難以做到。因為簡單還好,做好也行,天天就相當難了。所以重在堅持!
明確在什么時間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干什么事就要干好事。一方面要了解自己處于什么境地,在哪里,什么時間準備干什么,是一種能力。另一方面做事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好,要做就及時做。對我們教師要求如此,對學生也要努力培養他們這樣的做事風格。
一個人要懂得自己不需要什么。一般人只學會了取,卻沒學會舍,于是便取得很有限,取得不多不精。那些表面看起來什么東西都抓在手里的人,由于他兩手抓滿了很多不見得那么需要的東西,因此在碰到他真正喜歡或需要的東西時,他不是茫然不覺而錯失機會,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本就沒有多余的手去掌握了。
李希貴覺得做校長的經常遇到一些甚至完全相反的叫你兩難的"忠言",你不能說這些"忠言"沒道理,但你仍然可以不去做,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主見、自己的思想,有自己鮮明的旗幟并一路走下去。
作為一名管理者,要實現自己心中的目標,當然需要資源支持。管理者有更大的目標,就必須學會"借水行舟",向上下左右來尋找一些支持你的力量。不僅如此,還要學會"無中生有",沒有資源,創造資源,那才叫不同凡響。
李希貴用企業運作的方法來管理學校,從該書的若干小標題中你可以感受一斑:"經營學校文化"、"制度塑造文化"、"把規章制度降到最低限度"、"在校園里創造市場"、"讓教育資源流動起來"等等。
縱觀全書,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作者的睿智、果敢、人本、精到。我們可以看出李希貴不僅善于從書本上學習,善于向同行學習、向其他行業學習,更善于在實踐中思考、總結。
三、學以致用, 分享智慧
李希貴認為學校的力量,首先來自教師。關注學校發展應該先從關注教師開始。那么,作為學校管理層,我們能為老師們做些什么呢?
一要處事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特別是在職稱評定、評先選優、績效工資發放方面要公正、公開、透明,不挫傷教師的積極性。讓老師們知道只有干好工作才是正道,讓干工作的老實人不吃虧。(進一步完善制度)
二要關注教師身心健康,在講無私奉獻的同時我們不鼓勵教師帶病堅持工作,有條件我們每年要組織教師體檢。工會上要讓文體活動系列化,鼓勵老師積極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同時活躍教師的生活。
三要關心教師的生活和疾苦。學校就象老師們的家一樣,要體貼老師,要關心他們生活和疾苦,當他們有困難的時候 ,要伸出溫暖之手,我們要盡可能把困難老師的事情處理好。
四要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給教師創造更多的培訓機會,把培訓當作是給教師最大在福利。加強年輕教師的培養,讓他們快速成長,成為學校骨干。
五是要讓每位老師都感到自己很重要。我們要讓在各類競賽、活動中取得優異成績的老師更加光鮮,同時,我們也要讓"默默無聞的勞動者"’價值得到體現。
六要創造學校文化,打造學校品牌。樹立"勇于爭先"、"要做就做最好"的工作理念,先實現在重點工作上的突破,力爭在全市范圍取得佳績,不斷積累經驗、增強信心,從而帶動整體成績進入全市先進行列,實現以點帶面,由局部帶動全局的發展策略。
總之,學校應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更加關心教師,盡量為教師營造一個"以人為本"的環境,建立合理的考核和獎懲機制,讓老師們感覺辛勤付出是值得的。
有人說:李希貴——"因稀而貴",如果我們的教育能多一些李希貴,多一些"平民思維",多一些"一線思維",我們的教育的路子就會越走越寬。
【學生第二讀后感】相關文章:
學生第二讀后感06-28
學生第二天軍訓心得08-26
學生第二天軍訓心得7篇04-19
學生會第二學期心得體會03-27
二年級第二學期學生評語07-21
第二天軍訓學生心得體會03-12
簡愛第二章讀后感05-27
《第二地球》讀后感09-11
童年第二章讀后感08-25
本科學生大三第二學期自我鑒定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