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幼教教學反思
幼教教學反思(一)這是中班的一次教學活動,以游戲“看看生病的小狗”展開主題“關愛他人”。我的設計是以故事貫串始終,引導幼兒主動照顧小狗,培養關愛他人的情感,體驗幫助他人的快樂。
當我(扮成熊貓老師)和孩子們(扮成小動物)來到“小狗”的家(創設的游戲場景)時,看到“小狗”(幼兒扮)正病怏怏地躺在床上,額頭上敷著一塊毛巾(這樣的情境很自然地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情感),他們不由自主地擔當起照顧病人的角色。經過一番商討,小動物們有的給小狗拿水果,有的給他倒水,有的給他講故事,還有幾個開始擦桌子、掃地。當時的場面,可以用忙而有序來形容。他們還吩咐我呢:“熊貓老師,您幫小狗換塊毛巾吧!”我當然欣然往做。(后來,在超市碰到一個孩子隨著媽媽一起購物,那孩子遠遠地跑過來叫我:“熊貓老師,熊貓老師!”四周的人們都好奇地看著我,看得我心里美滋滋的。)在這里,豐富的生活經驗化作了孩子們參與活動的動力,他們分工合作,體現了集體的氣力。正當孩子們干得起勁的時候,“小兔子”蹦蹦跳跳地來到我眼前:“熊貓老師,我媽媽說過,多吃蔬菜 身體才會棒,小狗病了,應該多吃一些蔬菜 ,我往買些蔬菜 來吧!”說完,他徑直跳到了放蔬菜 的籃子旁,把里面的蔬菜 全都抱了過來。當時,我的思緒似乎一下子被打亂了,由于接下來我設計的環節是大家收拾好房間以后,要一起給小狗表演節目,而那些蔬菜 卻是最后亮相的。(由于我的一時疏忽,忘記把預備好的蔬菜 “躲起來”,誰知道會被“小兔子”看見呢。)只見其他孩子一起圍攏過來,七嘴八舌地說:“對啊,蔬菜 里有很(被和諧)生素呢!”“咱們一起來擇菜!”他們不由分說,把菜分成幾組,蹲下身來,認真地擇起菜來……我似乎成了一個局外人,他們全然沒有完全按原來的設計進行,但正是由于孩子們的“節外生枝”,而讓活動增色不少。現在想來,孩子們的這些表現,正如一棵大樹由于枝條旁逸斜出,而有更多的綠陰一樣,我們的教育活動,也要為每個孩子提供一片嬉戲游玩的綠陰。教師只有具備了把握課堂的能力、正確判定幼兒對知識的把握情況的能力、及時調整自己角色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應變能力,才能把那些始料未及的“小插曲”唱好,保證教育活動的順利進’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冷”,要練就扎實的基本功,就需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學習,點點滴滴地積累經驗,練習思維的靈活性、靈敏性,“藝”高者言自妙,這樣才能保。證每次活動都能順利進行。試想,當時要是我把“小熊”的話當作耳旁風,接下來的環節依然固守原來的設計,那么“關注每個幼兒,鼓勵幼兒自主發展”豈不成了一句空話?
教師預設活動中的幼兒自發天生活動,相對來說要比其他形式的活動產生的內容更有愛好性和針對性,也更具有開拓和延伸的價值。因此,我們要正確把握預設和天生的關系,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關注幼兒發展的平常時刻,支持和推動幼兒的自發活動,讓幼兒成為活動的主體,成為活動的主動構建者。
在新《綱要》精神的指導下,關注與引領幼兒的自發天生活動,已經成了課程改革中的一個全新的命題。這就需要我們重視幼兒的天生活動,整合幼兒已有的經驗,把它和教師的預設有機結合,才可以相得益彰,相輔相成。
幼教教學反思(二)
根據發展心理學的分類, 3—6 歲是幼兒期, 6 歲以后就進入童年期了。由于浩然在動手能力、人際交往方面的欠缺,在我的極力主張下,他要在 7 歲上小學,所以我把浩然的幼兒教育階定為 4 年。浩然就要進入小學了,幼兒教育階段也將結束了。雖然在 4 年的時間里我記錄的很少,只有區區 130 篇,但也基本反映了孩子的成長過程。看著長大的孩子,回顧過去的四年,我在反思,我的教育是成功的嗎?在與孩子共同走過的日子里,作為母親,有哪些收獲又有哪些不足?今后如何更好的陪伴孩子走好童年之路?
從浩然的身體發展狀況來看,他的身高和體重均在標準范圍之內,但身體素質不是很好,容易鬧點小毛病,今后還要加強鍛煉,增強體魄。從早期智育看應該不錯,他興趣廣泛,視野開闊,思維也比較敏捷,閱讀、彈琴、唱歌、下棋都喜歡。從行為習慣看也不錯,基本上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像以前那么愛哭了,還能幫大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能在大人的幫助下完成作業。從心理發展來看就比較復雜了,可以說喜憂參半,我須注意的地方還很多。
性格:浩然是個慢性子,基本屬于粘液質。他的慢體現在方方面面,尤其在需動手的地方。如寫字、畫畫、手工等等,為這事我沒少著急。但性格是相對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征,想改變還需假以時日,想些策略。如時間限制、適當監督、物質獎勵等等。粘液質的特征應該有耐心、情緒相對穩定,浩然卻偏偏愛發脾氣,愛賭氣。這可能與大人的負面影響有關,今后又多加注意,為孩子營造寬松、和諧的環境。
人際交往:仍不能很好的盡快地融入一個新的群體,還需進一步鍛煉交往技能。給孩子提供交往機會,教孩子學會分享,并在穩固單個朋友的基礎上擴大交往圈子。
自信心:若顯不足,除非自己有特別的優勢,否則不敢表現自我。心理承受能力差,經不起挫折,缺乏大膽潑辣的人格特質。有待進一步培植自信,甚至有意創設挫折情境,提高心理承受力。
走過的路曲曲折折,今后的路任重道遠,愿兒子童年的路充滿歡樂。
幼教教學反思(三)
今天電視上播出了臺灣教育界關于幼兒教育反思的一個節目,看后,很有感觸。
我們許多人容易把幼兒教育簡化成“帶孩子”,“看孩子”;其實這是很大誤解。幼兒階段的教育是人生中的一個重要部分,甚至比中學、大學階段更重要。我們不難從身邊發現,從事幼兒教育、小學教育人的孩子,在其人生成長過程中,要相對比那些父母均是大學教師的孩子更為順利與更為成功。
在節目中,我看到老師把一個東西裝在袋子中,讓孩子們猜會是什么東西。孩子們可以提問,比如問老師:它是硬的還是軟的?老師就會反問,那些東西是硬的?你為什么想知道它是硬的還是軟的,最后他們竟然能算出那是一個塑膠恐龍玩具。當然老師沒有過多去講恐龍知識,而是利用孩子們熟悉的玩具去讓孩子分析判斷、自己找出答案,當然中間需要老師合理的引導。孩子們在中間爭先恐后,積極參與,老師對每個孩子的大膽提問以及分析都給予鼓勵與表揚;這讓我想起兒子小時候的幼兒園與小學教育。
他當時所在的幼兒園是當地很不錯的一家,但大多是流于背東西、玩玩具,偶爾游戲一下。孩子很開心,但教育的東西不多,孩子參與感不夠。在小學,那更是不同,天天大量抄寫作業,背誦,如果背不上來,就要父母去學校把孩子領回,當然是讓父母去學校接受教育,協助監督孩子。最后孩子們是能背上多篇文章,但孩子們的靈性與個性卻漸漸不見了,慢慢就會變成書呆子。(www.baimashangsha.com)走上社會,遇到熟悉的問題,反映快,能背出答案;但遇到不熟悉的,就不知所措,一籌莫展了。
在新西蘭,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兩種文化下教育思路的碰撞。亞洲人,尤其華人熱衷于讓孩子考出好成績,拿獎學金;上碩士,拿博士學位。但當地多數人卻不太看中這些,他們期望孩子快樂、健康;有自己選擇的權利。華人喜歡把工作分出三六九等,期望孩子去做教授、當醫生,做所謂高級工作;而當地人則看重孩子自身的興趣,做他們愿意并高興做的事。說真的,許多當地人佩服華人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成績,但等走上社會,這樣的狀況就不存在了。
一個新西蘭朋友跟我講了一個形象的例子:孩子從小成長到獨立,就象一棵樹;它能否成為參天大樹,首先取決于他的先天自身條件,包括天資、身體狀況等;父母需要給它澆水、上肥,包括剪枝等;但你不能改變他自己選擇的合理成長方向,如果硬性扭曲,多數會把它變成供人欣賞的盆景,看起來很美,讓主人臉上有光,但其自身的生命力卻不強。
【幼教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幼教學習心得體會02-16
幼教實習報告04-18
幼教培訓心得09-02
幼教實習報告12-30
幼教實習心得01-01
教學教學反思03-22
幼教老師教學工作計劃06-08
小班反思教學反思01-07
反思自己的教學反思02-06
關于教學反思的反思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