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禁閉島觀后感
禁閉島觀后感(一)LEONARDO所扮演的男主角,曾經是一名參加過2戰的戰士,他曾經親眼目睹過納粹集中營中,對于猶太人的種種暴行,從他的回憶中可以看出來,并且他也目睹了納粹集中營頭領由于笨拙的自殺方式,導致在開槍自殺后并沒有立即死去,電影中男主角看著瀕死的納粹頭領在用盡一切辦法想再次拿槍自刎時,選擇了把手槍用腳挪開而讓納粹首領在自刎一個小時之后才死亡,并且當有一個納粹俘虜由于緊張想要逃跑的時候,他所在的隊伍毫不猶豫的將那些納粹俘虜盡數擊斃,他所經歷的一切讓他患上了所謂的戰后精神綜合癥,這種癥狀表現為焦慮,不安,酗酒,等等,具體的可以自己去看看其他資料。
再繼續回到電影。其實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和當年的《孤島驚魂》(尼克。基德曼演的那部)一樣。男主角其實是這個精神病院里患病最深的一個患者,因為他有著很明顯的雙重人格,也就是所謂的分裂的人格,這個人格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Andrew Laeddis,就是防火燒了他家,熏死他妻子和孩子的那個人;另外一個是Teddy,也就是他幻想中的那個執法官。故事的起因是,他戰后回到家鄉,和自己的妻子結婚,并且有了幾個孩子,而他由于有著強烈的戰后精神上的表現,使得自己對于他的妻子,孩子雖然很在于,但是卻疏于關心愛護,這直接使他們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導致了他的妻子在長期服用藥物的情況下精神失常,終于在某一日,她的妻子精神病爆發,親手溺死了自己的幾個孩子,而當他回家目睹這一幕的時候,由于過分的悲傷難過,在精神極度緊張,壓力很大的情況下用手槍結束了自己妻子的命運,并防火燒了自己的房子。這一點從電影中就可以看出來,有一幕是他摟著自己的妻子,在滿是煙塵的房間里,他妻子的腹部在流血,這足以說明他的妻子并不是被煙熏死,或者被火燒死,而是被他槍殺。
接下來,在這種精神狀況下,主角出現了所謂的人格分裂,并且極度暴力。他的意識分為了兩個部分,上文已經提過。他不斷的站在自己善良的一面而尋找自己兇殘的另一面,這樣的精神狀態使他自己很難分辨出來,到底什么是真相,自己所尋找的真相是什么,因為他活在了自己思維所創造出來的世界里。原因很簡單,他無法接受自己的妻子死于自己的槍下。
接下來,他應該是被送往了精神病院接受治療。我們知道,在80年代之前,治療這類精神病的一般方式是利用藥物和外科手術。藥物一般無非是鎮靜劑之類,而外科手術則是前腦葉蛋白切除,這中外科手術一般目的在于讓人失去記憶,失去直覺等等,簡單來說就是成為一個傻子,沒有痛苦,沒有高興,開心等一系列的感情意識(看過影片《飛躍瘋人院》的朋友應該能了解,只是后來這種手術由于缺乏對于人的基本尊重而被廢除了)。影片里所有的安委會(大概就這個意思了)成員一致認為應該讓男主角進行這種手術,但是他的這家精神病醫院的院長以及他的主治醫師,也就是電影中男主角自己想象中的助手,來自于西雅圖的那人,都極力反對,因為他們在嘗試用另外一種辦法治愈這種疾病,也就是角色帶入法,role-play,也就是常說的角色扮演,他們希望創造一個男主角所臆想出的空間,(www.baimashangsha.com)時間,讓男主角在這段幻想中逐漸情形,走出幻想,從而真正的意識到自己,于是,影片的第一幕開始了,也就是所謂的角色扮演治療方式正式啟動。
男主角的幻想中,他性格中邪惡的那一面的具體指代物---Andrew Laeddis,去到了在禁閉島上的那家醫院,而他又給自己找了一個很好的理由,就是溺死自己孩子的那個母親從醫院里跑了,這樣,他人格中善良的那一個人,Teddy,聯邦執法官,便有了去禁閉島調查的理由。于是,他帶著幻想中的助手chuck,其實就是他的主治醫師(Lester Sheehm),一起來到了禁閉島,而從他在船上時,暈船,不喝酒,就可以看出,他的潛意識里非常的懼怕水,因為他的孩子正是被自己的妻子溺死的,并且他不喝酒,因為正是由于酗酒導致的家庭生活不如意,這點從他一到家先喝酒就能看出來。來到小島之后,小島上的獄警們如林大敵,而男主角卻對這點嗤之以鼻,因為他認為聯邦法官的到來還不至于如此,其實,獄警們這正防范的其實不是正是主角本人,因為他本身是一個退役的戰士,聯邦調查局的偵探,經歷過人格分裂之后已經成為一個極端暴力和危險的人物。而進入醫院大門之前,有一個繳槍的情節,可以看出,主角卸槍的熟練程度和他的助手是截然不同的,因為那人并不是什么可配槍的執法官,而是一名醫生而已,而這個所謂的穿幫讓他的"助手"用自己只是文職人員所掩飾過去了。
當男主角在醫院內進行自己臆想中的所謂"調查"的時候,他發現,那個溺死自己孩子的母親"瑞秋"不見了,而在床底下留了一張紙條,上面寫的是,根據第四條規則,誰是第67號病人。其實這正是男主角在自己潛意識里追尋的目標,到底第67號病人是誰。其實答案很簡單,正是他自己本人,這一點在后來他的"助手"在懸崖邊給他一張入院檔案的紙上可以看出來,他的醫生希望他自己能夠清醒的意識到這一點,只是男主角自己并不承認罷了。關于第四條規則,后來電影中在燈塔那里,醫院的那個光頭院長也給他講述了,其實那些名字都是從他名字和他妻子的名字中重新排列字母組合而成的。電影中失蹤的瑞秋,其實就是照顧他的護士,后來從他在床上躺著,而那個護士則在一邊端著藥盤可以看出來。
之后男主角在他的世界里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首先是那個用玻璃把給自己父親看病的護士臉劃破的人開始,他問那個病人是否認Andrew Laeddis的時候,那名病人顯得非常害怕,緊張,不敢說話,其實那個病人是認識男主角的,也深知他的暴力程度,可是男主角卻知道對方不能忍受那種用尖的物體摩擦東西的聲音,卻故意用筆在紙上摩擦以發出聲響來激怒,恐嚇對方,由此可見男主角的恐怖程度,這樣的結果使得后者在極大的憤怒和恐懼之下說出了那個把自己的孩子溺死的人,應該受到極刑,甚至應該被毒氣毒死,而這句話深深的刺激了男主角的潛意識,應該說也是一個讓他治愈的一個開始吧。
而后他"審問"的是一個典型的大媽,那個大媽可能是精神病院里,除了醫生護士警衛之外精神最正常的一個人了,她只是不堪忍受家庭暴力而親手結束了自己丈夫的姓名。她告訴男主角,那個所謂的瑞秋把醫院里的每一個人病人都想象成了自己的鄰居,賦予他們社會的角色,這正是想讓男主句意識到其實他本人就是如此,但是當男主角把Andrew Laeddis是誰這個同樣的問題拋給她時,善良的大媽知道他已經沒救了,估計要被進行那種切除腦葉的外科手術時,支走了他的主治醫師,在紙上給他寫了一個字母"RUN",意思讓他趕緊從醫院里跑出去,因為不久之后他會變成一個傻子,什么都不知道。
再后來影片還有一個情節,男主角要求醫院開一個什么會,討論關于走失的瑞秋以及她本人因為放假而回家的主治醫師的什么事,結果當他緊張的進來時,發現大家似乎卻并沒有太在意,他很生氣,詢問這是為什么,而大家卻都覺得可笑,現在想來確實如此,一幫正常人在討論一件沒有的事,沒有走失的瑞秋,而所謂瑞秋的醫生其實就是他的助手,而男主角卻在那里煞有介事,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啊。
劇情接著發展。男主角讓醫院的警衛們去海邊尋找瑞秋,結果那幫獄警為了配合他不得不去尋找,當他提及為什么不去燈塔那邊的山上也搜尋時,警衛們的回答是那里的路不好走,而且馬上要來暴風雨了,改日再說。而之后的電影給我們闡述的確實,他僅僅一個人,在沒有借助任何登山工具的情況下就可以輕而易舉的爬下巖石,并且還找到了一個因為不滿醫院對病人實施外科手術而逃跑的女醫生的時候,就可以知道,去那里根本不費什么力氣,只是警衛們認為他所幻想的一切都是假的,根本就沒有瑞秋,去那里能找到什么呢。
之后,"瑞秋"找到了,她其實是一名護士,在和男主角的談話中,不斷的提及溺死的孩子,親手殺死自己的配偶,并不斷的詢問他"你是誰",就是想通過這些刺激讓主角認識自己,可是依舊,沒有成功。之后,男主角的醫生,也就是他的助手,只有通過另外一個手段,就是讓他進入他思想中所謂的"C區",他們安排了一個假停電的情節,讓C區如入無人之境,而讓他相信醫院能夠停電的情節在之前他要求醫院開集體大會的時候,那些人已經透露給他了。而后,他和他的醫生來到了所謂的C區,C區是一個看管有著重度精神病患,而且極其危險的病人的地方。來到C區,醫生們首先安排了一個病人,對他進行心里暗示,那個病人告訴他,他不愿意離開這里是因為他已經在這里太久,而不愿意去接受外部世界,他不知道什么是氫彈等等…目的就在于讓他意識到自己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從而與世隔絕,和上面的情況一樣,沒有效果。后來,醫生借故離開他,讓他自己去找那個叫George Noyce,就是他所說的大學生,試想一下,如果不是George Noyce自己告訴男主角自己放火什么的事,他又怎么能從外界得知呢。后來男主角輕易的就找到了后者,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男主角也是生活在C區的一個患者,并且是最重度,最危險的那一個。男主角和他的談話也是圍繞這Andrew Laeddis是誰而展開的,后者一直在暗示他其實那人就是他自己,告訴他其實這一切只是一個針對他的游戲,他只不過是迷宮里的白鼠,除非他意識到事情的真相,真正放下自己妻子溺死孩子,他殺害妻子的這個事,否則他將永遠離不開這里,也就是永遠無法從自己的世界里走出來。他之后問及Andrew Laeddis到底是誰的時候,后者也似乎指明了就是他,而且他臉上的那些傷也是拜主角所賜,因為后者曾當面指明過他就是自己所苦苦追尋的Andrew Laeddis,結果是主角不信,反而給他了一頓痛打。這一招失敗以后,后者只能把最后的一切線索指向了主角心目中的"燈塔".
尾聲。主角在燈塔里,男主角見到了他的"助手"和院長,二人最大程度的向他講明了事實的真相,包括那些字母的組合,那些照片的來歷以及他的真實經歷。主角在這種情況下,變得怒不可褻,甚至準備開槍將二人打死,可是卻發現,其實他的那把槍不過是一個玩具而已……還有一個細節,就是所謂的那種非常BT的手術室,卻只有區區一個警衛,并且警衛在繳械之后還問他"你該不會殺了我吧".
結局。一覺醒來,在自己所幻想的世界里走了一遭的男主角,終于清醒的認識到了自己究竟是誰,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而我們也從他的口中聽到了自己對于真實世界的認知。這一切的一切仿佛已經說明他已經在這種治療的方法下完全康復了。可是,結局的意外卻將這個影片推向了高潮。在第二天的清晨,他的主治醫師,也就是他的助手,坐在他的身旁,卻意外的聽見主角仍舊叫他查克,仍舊跟他討論計劃逃離這個島的事,在醫生和院長眼神的交匯中,可以看出,醫生認為主角的意識還是不清醒的,他們的計劃應該是失敗了。這個所謂的計劃,院長說過,就是于病人進行溝通,試著去聽他們說話,試著于他們進行交流,從而幫助他們走出自己的陰影,而不必接受外科手術。可是主角的這幾句話,讓他們徹底失望,從而不得不接受讓他進行外科手術的方案。而后,男主角站起來,慢慢的走向將要帶走他的幾個警衛和醫院工作人員的時候,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Which would be worse?To live as a monster…or to die as a good man.""哪一樣更差些呢?是像個怪物一樣活著,還是像個人一樣死去".當他的醫生聽見這句話的時候,其實知道了主角的病已經完全康復了,只是,男主角自己接受不了這樣的現實,他寧愿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寧愿在自己的世界里死亡也不愿意背負這那樣沉重的思想負擔而生活著。因此他選擇進行外科手術,去除掉自己的記憶,思維,感官,意識,因為康復前的他不愿意去面對,而康復之后的他卻無法面對,而他的醫生,則是默默的,尊重了他的選擇。
全劇終。
其實,影片的一些思想,觀點是很發人深思的。當主角最清醒的時候,其實也正是他自己最悲傷的時候,自己的妻子殺死了自己的孩子,進而自己又親手結束了愛妻的生命,這樣的結局,需要去承擔,會對人造成多大的心里傷害呢。到底是選擇在外界面對著這樣的悲劇,痛苦的或者,還是在禁閉島里,麻痹著自己,失去自我的活著。到底是做一個殺人兇手Andrew Laeddis,還是做一個善良的聯邦法官Teddy,我想,主角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有的時候,人能夠忘記過去,忘記一些很難忘記的事情,其實是一種幸福,既然如此,為什么人還要回到悲劇的原點而重新開始呢!
禁閉島觀后感(二)
《 Shutter Island 》 --- 禁閉島又名《孤島疑云》,相信有很多人跟我一樣沒有完全看懂,主人公到底有沒有瘋,到底他是萊蒂斯還是泰德,到底誰看到的是幻覺,主人公口中所說的"實驗"是什么。
先解釋一下"實驗",影片中所說的實驗,其實就是腦蛋白切除術, " 腦蛋白切除術 " ,是一位葡萄牙醫生的醫學成果,曾經獲得 1949 年的諾貝爾獎。這個手術是通過開顱,用酒精殺死一塊腦神經,來讓精神病人精神麻木,從而變得聽話,也就是一種治療精神病的方法,但這種治療方法很殘妨,無異于拿活人做實驗,所以后來被禁止。
整個劇情大至上是萊昂納多所扮演的安德魯是一個退役軍人,參加過解放納粹集中營的行動,目睹過一些很殘忍的畫面,回來后精神極度緊張,而且酗酒。他沒有發現自己的妻子 Dolores 精神開始變的不正常,直到他的妻子把自己的三個孩子淹死,無法抑制悲痛的安德魯開槍殺死了 Dolores ,然后燒掉了房子。之后無法面對現實的安德魯開始出現幻覺,并創造出另一個人 Teddy ,聯邦調查局的 marshal .整個劇情其實就是精神病院里的人為了幫助主人公而演的一出戲,因為醫生們是反對用腦切除術來治療病人的,他們希望用正常的方法來使病人康復。 影片中有多處顯示萊昂納多所飾演的主人公 — 安德魯是一個精神病患者。
場景一:影片開頭,船上,泰德暈船
這艘船上布滿了手銬,很顯然這艘船就是島上用來運載精神病人的船,根本不是泰德從波士頓自己搭乘來的船。這艘船是專門為角色扮演準備的,乘客只有泰德和查克。
場景二:獄警收槍的時候
作為一個聯邦調查局的探員,而且做了四年,在拔槍的時候卻用了很長時間才拿了出來,這表明他不是一個真正的探員,后面也說明了他是一個醫生。
場景三:影片中間, C 病房,喬治諾伊斯
" 你要做的一切,你的一切計劃,只是個游戲。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你準備的,你不是在調查,你只不過是迷宮里的一只小老鼠。 "
" 你想揭開真相,那么你必須讓她(你妻子)走。 "
" 如果你沒法忘記她(你妻子),那么你永遠無法離開這座島。 "
" 他(萊蒂斯)不在這個病房了,他被移送,出去了。如果他不在 A 病房,那只能在那里(燈塔)了。 "
在 C 病房,喬治諾伊斯在黑暗中一直在呼喚 " 萊蒂斯 " ,實際上就是在叫泰德。對話期間,他一直在提示泰德,這一切只是角色扮演,大家都在陪你玩,如果你想離開這個島,證明你好起來了,就得忘記你現在的身份。你忘不了你現在的記憶,你就離不開島。
最后,諾伊斯只好說,萊蒂斯不在這個病房了。其實是在暗指泰德自己,他已經被轉移走了,但是以他現在的狀態,看來最終也只能被送到燈塔去進行腦蛋白切除術。
場景四:影片最后,醫生與泰德的對話
醫生: " 我試著做一些人們甚至是你也不理解的事情,不努力一下我是不會放棄的。 " 此時,旁邊的精神病人都指著泰德在笑,是因為大伙都知道他在角色扮演,覺得好笑。而醫生的這句話,不到最后誰也無法理解是什么意思。醫生是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泰德好起來,而不讓他接受手術。
醫生: " 院長和海外委員要做他們決定了的事情,除非我們能讓你變回正常。否則他們將采取永久性道德措施來保證你不會再傷害任何人。他們要弄死你知道么,安德魯? "
" 我在全體海外委員面前發誓我會建造精神病史上最根本的角色扮演,那將會讓你好起來。我想,如果讓你親眼看到一切,你就會知道這是多么的不真實和不可思議。我們已經在這個地方準備兩天了,告訴我,那個納粹的實驗在哪里?那個窮兇極惡的實驗? "
此時,泰德環顧四周,哦,四周空蕩蕩,真的什么都沒有,他想象中那個實驗基地不存在。
對于結局,大家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認為主人公仍然處于瘋癲狀態,有人認為主人公已已經清醒,但不愿想起以前犯下的罪行。我更傾向于后者,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本片絕大部分時間整個色調都是很灰暗的,但是在最后整個色彩卻變的明亮起來,而且最后主人公有一句臺詞" To live as a monster or to die as a good man ",表明他已經清醒,但是他還是選擇裝作沒有清醒,而去接受手術變成一個活死人。
總的來說,是一部很不錯的懸疑片,萊昂納多的演技也不錯,總的主題其實還是反戰。
禁閉島觀后感(三):是魔鬼還是天使的腦前額葉
周末在家,把之前炒得沸沸揚揚的《禁閉島》看了一遍。很坦白我不是聰明人,看了一次還不是很懂。上網查了不少影評,就里面提到的一些醫學名詞煞有其事地研究了一番,感慨良多。
電影中主角是一個二戰老兵,戰后成為一名警官,有妻子和三個孩子,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然而主角他的妻子患有重度抑郁癥,一日主角下班發現妻子殺死了自己的三個孩子,悲憤而情緒失控的主角殺死了自己的妻子,焚燒了自己的房子和尸體,然后逃跑。不久后被抓捕從此患上" 被害妄想癥" 及" 精神分裂癥" . 50 年代美國患有嚴重暴力傾向的精神病患,會被強制執行" 腦前額葉切除手術" .為了抵御這種慘無人道的治療手段,精神病醫學界的專家發明了一種叫" 角色扮演" 的群體治療法,為了證明這種治療方法可以有效替代" 腦前額葉切除術" ,主角成為最佳的實驗品,被送到禁閉島上。
很好奇究竟腦前額葉是什么東西,為什么一個人切除了腦前額葉之后還能活著,個人覺得十分的不可思議。后來查了一些醫學書籍,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故事。1848 年9 月,蓋奇被炸飛的一根一英寸粗鐵棒插入臉頰,戳穿左眼后從顱骨頂蓋穿出。但是奇跡發生了,經過治療2 個月后,蓋奇完全恢復了,可以走路說話,對周圍環境也能做出正常反應。但是性格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后經過解剖,蓋奇腦部受損的位置就是腦前額葉。科學研究發現:腦前額葉接受和綜合由腦的各部位傳入的來自機體內外的各種信息,并能及時組織傳出沖動,給這全部結構以組織性、指導性和調節性的影響,保證中樞神經系統整體的協同和達到整個高級心理過程的機能統一。可以說腦前葉是高級神經活動集中的地方。因此在精神病外科剛發展起來的時候(20 世紀50 年代),美國有很多人支持腦前葉切除手術,作為治療精神病人的手段。
性格暴躁的好萊塢女明星弗蘭西斯· 法默,也沒有躲過這項手術,由于其過激的性格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最終被其母親送進精神病院,并在她母親的授意下,被切除腦前額葉。多年后她重返社會,已是一個目光渙散、神情呆滯的中年婦女。傳記電影《弗蘭西斯》最后一幕,她當年的朋友去見她,卻被她異樣的神情和舉止所震驚,他們分別時,她獨自一人穿過整條空曠的街道,直到走進黑暗。 切除腦前額葉的手術雖然能夠有效地控制精神病人的情緒讓他們成為溫順的白癡,但是伴隨而來的是可怕的并發癥,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隨境轉移計劃和組織能力差、原始反射、腦認知功能障礙等表現。同時這也是一種對個人自由權利赤裸裸的剝奪,是個人私欲極端膨脹功利主義的體現。因此從20 世紀70 年代開始,反對這項手術的呼聲越來越大。
引用網站一篇文章的話,作者談到"腦前額葉切除術終于不再被當作是施加給混沌世界里患者的天大好事,而是被最終廢止了。人對世界的認識,有時候是錯的,有時候走彎路,總還是前進著。真理永遠只是當時當地人們所認為的真理,等待著在將來被修正。"人類對于這個世界的認識總是在不斷地被修正,腦前額葉切除手術廢除后,對腦前額葉的研究一直沒有終止。腦前額葉作為大腦的指揮官,對其的切除可以直接讓一個正常人變成白癡。同樣只要合理地對其進行開發,必將使人成為天才。隨著對腦前額葉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理論驗證了腦前額葉對于一個人健康成長的意義。
久保田競從上世紀70 年代開始專注于腦前額葉的研究,他采取了獨特的反向研究的方式,從刺激腦前額葉充分開發對人的積極影響作為研究重心,提出"人的大腦從出生之后就開始急速的發育。但腦前額葉到了2-3 歲時前額葉才正式開始發育,一直持續到6 歲達到高峰,6 歲后發育就會趨緩。在這3 歲到6 歲的急速發展時期,對腦前額葉的正確的訓練,對于孩子以后的成長和人格健全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記憶、判斷、分析、思考、操作是大腦前額葉控制下表現出來的五項基本能力。在兒童3-6 歲期間,通過對記憶、判斷、分析、思考、操作能力的鍛煉能有效開發腦前額葉。而運動與做游戲是最有效的鍛煉方式"
叔本華曾說:每個人都把自己視野的極限當成世界的極限。人類從不知道腦前額葉為何物,到任意生命權切除腦前額葉,到最終認識到腦前額葉的重要性,提出在兒童時期合理開發腦前額葉。這一個過程恰恰是人類自我探索和突破的過程。我們往往都被自己固有的認識去鎖定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如果不能夠沖破已有常識,停留在過去而固步自封,或許我們走向的只有滅亡。"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求知欲以及對這個世界的探索,應該成為永恒不變的奮斗主題。
【禁閉島觀后感】相關文章:
奇妙島作文04-04
奧比島作文06-23
奧比島作文05-03
鳥島教學設計06-08
奧比島優秀作文09-11
心島優秀作文09-07
桃花島作文07-04
《金銀島》心得05-11
漫游詩文島作文04-24
《鳥島》的教學反思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