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二戰后英國對歐洲的特殊政策探究
二戰后英國對歐洲的特殊政策探究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上的政治、經濟、戰略格局又有了新的調整。 世界的權力中心轉移到大洋彼岸,而原來的歐洲列強卻淪為二等國家。 按理說歐洲應該聯合自強起來,但作為歐洲的核心國家之一的英國卻游離于歐共體之外長達 20 年。 本文將討論英國對歐洲特殊政策的體現及背后隱藏的原因。
一、戰后初期各國對歐洲一體化態度
。ㄒ唬"第三種力量"的構想
英國雖然是二戰后的戰勝國,但它的勝利并不輕松。 戰爭吞噬了國民財富的 1/4,計 73 億英鎊。 戰時軍費支出 250億英鎊, 國債由 1939 年的 72.5 億英鎊增加到 214.7 億英鎊,戰債達 27.23 億英鎊。 為應付戰爭之需,還變賣了 42 億英鎊的海外資產。
英國難以恢復昔日世界霸主地位,但英國又是在戰爭中唯一沒有遭到直接入侵的西歐大國, 并且是以盟國三巨頭之一的身份參加了戰后世界的安排。 這一切都使得英國的大國意識和國家榮譽感得到增強。 英國企圖在美國、蘇聯兩個超級大國中夾縫而生,建立"第三種力量"來維護自己的大國地位。
"第三種力量"是 1945 年英國工黨上臺后 ,外交大臣歐內斯特·貝文提出的構想。 英聯邦、美國和西歐的關系,是貝文構想中支撐英國外交政策的"三根支柱". 1945 年 8 月 13日,貝文召集外交部官員討論戰后英國對歐洲政策,他強調"他對歐洲的長期政策是建立本國與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國家的密切關系。 這些國家具體包括:希臘、意大利、法國、比利時、荷蘭以及斯堪的納維亞國家。 他希望看到聯合王國與這些國家的密切互動可以體現在政治問題、 以及商業和經濟事務上的友好往來。 "
貝文這種建立西歐聯盟的構想,被稱為"宏偉計劃"(Grand Design)。 英國建設這個聯盟的目的是希望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謀得一席之地,減少對美國的依賴。 這也是對"第三種力量"的初步建設計劃。
但貝文"第三種力量"的構想很難實現。 "第三種力量"構建的背景是英國希望能在美蘇之間尋找平衡, 維系其獨立的大國地位。 隨著冷戰的開始,英國與蘇聯的關系趨于惡化, 它的歐洲政策就更難離開美國的支持,"過多獨立于美國將是一種危險的奢侈品".
讓歐洲徹底分裂為東、西兩大陣營的導火索是馬歇爾計劃和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對付蘇聯已經成為英美兩國的共同目標, 這使得兩國關系急劇升溫。 構建"第三種力量"的背景已經消失,英國逐漸將歐洲政策轉移到西歐聯盟計劃。
(二)美國對西歐一體化的態度
1945~1949 年英國的歐洲政策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 1945~1947 年, 英國試圖與西歐聯盟建立 "第三種力量",以圖與美、蘇兩國平起平坐;第二階段是 1947 年以后,西歐聯盟計劃漸漸成為冷戰的工具, 英國與美國的關系更加緊密。 這兩個階段政策的區別在于前一階段英國依然試圖維持世界強國的獨立地位, 后一階段英國想要依靠美國的力量對抗蘇聯。
然而在戰后初期, 美國政府對于歐洲一體化的政策興致缺缺。 提供有限的貸款和救濟救助是它復興歐洲政策的重點。 這顯然治標不治本,直到 1947 年,美國為援助歐洲已提供了 90 億多美元,但收效甚微,歐洲工業和農業產量依然達不到戰前水平。
1948 年 4 月馬歇爾計劃正式啟動。 與以往不同,此次的歐洲復興計劃不再單單是以貸款的援助形式, 它采取了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 在該計劃正式實施前, 美國人的援歐目標是加速恢復生產, 隨后將是穩定金融,減少金融壁壘以及貿易的進一步自由化。 歐洲國家為建立經濟自立的基礎將通過制定和達到生產指標將減少對外援的需求,從而為長期的現代化建設做好準備。 為了實現這一過程,它需要某個歐洲連續性歐洲組織的"具體行動",這個組織擁有審查國民計劃、 調整這些計劃以符合歐洲的需要及"以最為有效和經濟的方式指導生產、貿易和人力"之權力④。 這一目標的要點是它不僅希望歐洲能夠制定統一的經濟計劃,而且倡議成立具有超國家性質的西歐經濟組織。
這充分說明美國人樂見歐洲一體化這一趨勢, 它符合美國的冷戰戰略需要和長遠的國家利益。然而這招致了英國人的反對。 馬歇爾計劃的直接目標是促進德國西占區和西歐經濟復興, 而英國人拒絕將雙占區的要求重新討論,馬歇爾抱怨說:英國想"從歐洲計劃中充分獲益……而同時又維護其不完全是一個歐洲國家的地位".
。ㄈW洲其他國家的態度
二戰后眾多西歐國家對英國領導歐洲統一抱有很大希望。 比利時、荷蘭等國吸取戰前的教訓,對戰后歐洲由法國領導并不感興趣,他們寧愿和英國實行緊密合作。 同時,法國也認為英國參與歐洲聯合計劃, 將是防止德國軍國主義復興和抵抗蘇聯的重要保障。 從綜合國力、政治威望以及思想準備上進行比較, 英國都是最有資格擔當歐洲聯合運動的領導者。 1947 年 1 月,歐洲統一委員會在倫敦成立,丘吉爾擔任主席一職。 成立這一委員會最大的目標就是要推動歐洲的統一。 英國更是積極宣布要在這一組織充分發揮作用。
但是參加歐洲統一運動的各國組織和個人的觀點都不盡一致。 他們主要分為聯邦主義和邦聯主義。 聯邦主義者設想的國際組織具有超國家性質, 所有締約國有義務共同執行該組織的決定, 這些決定可能在一定程度是不能完全符合一個締約國的意愿,這需要讓渡主權。 邦聯主義的核心則是主張政府間合作, 各國合作的國際法基礎乃是國家主權的不可侵犯。 盡管還存在職能主義,職能主義者認為應逐步實現各國間職能(如貿易、運輸、貨幣、農業、工業、能源、社會、文化科學等)部門"一體化",然后在經濟一體化的基礎上實現歐洲國家政治一體化。 職能主義的概念是以國家職能部門的主權讓渡為基礎最終的目標仍然是要建立歐洲聯1的依然殊途同歸。 在歐洲統一運動中,原則上贊成聯邦主義但又具有現實主義眼光的職能主義者越來越占上風。
1950 年 5 月,法國外交部長的羅貝爾·舒曼發表了一份聲明:法德之間宿怨的解決是打開歐洲統一大門的鑰匙。 法國政府建議成立一個其他歐洲國家都能參加的組織, 可以把法德的全部煤鋼生產置于這個高級聯營機構的管制下。
"以這種方式建立起來的生產聯營將會把法德之間的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從源頭上消滅". 舒曼宣布法國政府準備與接受上述計劃的國家進行談判。⑥這份聲明表明了法國希望建立一種管理煤鋼聯營的機構,其中不乏有主權讓渡的思想。
最終舒曼計劃以 1951 年法國與聯邦德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六國簽訂為期五十年的《歐洲煤鋼聯營條約》而宣告完成。 英國在期間一直持觀望搖擺的態度,而這個計劃中的主權讓渡思想更是令它不安。
二、冷戰時期英國對歐洲政策
。ㄒ唬┤h外交
既使丘吉爾出任了歐洲統一委員會的主席, 但是在英國人的骨子里還是認為英國之于歐洲是特殊的存在。 丘吉爾在 1948 年 10 月英國保守黨年會上正式提出"三環外交"
總方針:
"第一環當然是英聯邦和英帝國及其所包括的一切;第二環是包括我國、 加拿大及其它英聯邦自治領在內及美國起著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語世界。 最后一環是聯合起來的歐洲。這三大環同時并存,一旦它們連結在一起,就沒有任何力量或力量的結合足以推翻它們, 或敢于向它們挑戰……我們是在這三環中的每一環里都具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國家。事實上我們正處在三環間的連接點上".
在英國人的傳統觀念里,歐洲的事務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英國一向對歐洲推行的是均勢政策。 在三環外交中,第一環是英國仍未丟棄的"殖民主義"思想中,英國與其舊有的殖民體系之間的聯系。
第二環強調的是英美之間的特殊關系。 英國深知歐洲的復興離不開美國的援助, 歐洲的聯合運動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美國的態度。 英國與美國的關系越緊密,它的大國地位也會越加穩固。 至于第三環,英國更多是出于安全的考慮,它不希望看到一個使自己失去影響力的聯合的歐洲, 但它又需要構建一個安全的防務體系。 丘吉爾曾表達:"無論是單個還是集體, 我從來不認為英國或者英聯邦應該成為歐洲聯盟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從不支持這種想法。 "⑧丘吉爾并不反對歐洲的聯合,但英國應該獨善其身。 由于保守黨在議會強大的影響力, 丘吉爾對工黨制定歐洲政策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1951 年丘吉爾再次入主唐寧街首相府, 他和他的繼任者在對待歐洲問題上依然采取傳統的政策, 竭力避免參與歐洲的超國家性質的組織,"錯過了墨西拿之舟",⑨最終沒有加入歐洲的經濟共同體。 英國在對歐洲的政策將陷入被動的局面。
。ǘ┟嫦驓W洲的轉變
在英國"錯過墨西拿之舟"后,為了改變自己在歐洲被動的局面,英國開始積極籌劃建立歐洲自由貿易區。 英國一開始企圖利用建立歐洲自由貿易區的計劃來取代建立共同市場,這顯然難以成功。 西德為了德國能夠最終統一,對歐洲一體化政策情有獨鐘。 而美國更注重歐洲一體化帶來的政治影響以及對西德的影響,在這兩個因素下,美國更偏袒關于共同市場的計劃。 歐洲六國對英國"破壞"斯巴克委員會的事仍然記憶猶新,對自由貿易區計劃抱有審慎的態度。
在這樣的形勢下, 英國的計劃只能是為了讓自己不被共同市場孤立而與歐洲市場保有聯系的一種策略, 盡可能減少英國沒有參加大陸關稅同盟的不利影響。 但在自由貿易區計劃中, 英國為了維護英聯邦的利益堅持自由貿易中不包括農產品和農業的貿易。 這體現了英國的傳統外交原則:
"維持英聯邦聯系一向是聯合王國政策的重要原則 . "這必然會招致法國的強烈反對, 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必定困難重重。 最終,由于法國的反對、法德關系破冰、美國的長遠考慮、各方利益權衡等,英國的計劃沒能實現。
50 年代以后,英國的經濟、國力不斷下降。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 歐洲一體化使得法、 德等歐洲國家的經濟發展加快。 到 60 年代,英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由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位跌落至第五位。 英國必須為自己的經濟發展、政治地位的提升開辟新道路,向歐洲靠近無疑是最好的選擇。1961 年8 月,長期徘徊于歐陸之外且另行組建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的英國開始申請加入歐共體。 英國加入歐共體的過程頗為曲折,前后經歷了十多年的談判,三次申請加入,直到 1973 年才得以正式成為其中一員。 不過法、德為實現歐洲一體化,二者早已和解,歐共體內部是以"法、德為軸心"領導的,英國在歐共體的作用被邊緣化。
三、冷戰后英國在歐洲的機遇
(一)法、德的矛盾
冷戰時期西德為了德國的統一大計, 堅決支持二戰后的歐洲一體化。 法國在戰后為了恢復它在歐洲的領導地位,找回民族自信心, 戴高樂將軍也表示會支持履行 《羅馬條約》的義務。 法、德之間關系破冰,達成了歷史性的和解。 但隨著冷戰結束,法、德之間共同的敵人不復存在,二者開始爭奪在歐盟的主導權,新一輪的矛盾出現。
在冷戰時期,法、德兩國原本就在國家利益、安全防務等實際性問題上的看法不同。 冷戰結束后,東、西德統一,德國甩開了自己的政治包袱,經濟勢頭發展良好,綜合國力穩步提升,滋長了想要主導歐洲的野心。 德國的財長魏格爾曾公開表示:"德國不可避免地要在歐盟中起一種領導作用,不管它愿意還是不愿意。 "
這樣的局面顯然不是法國樂意見到的, 過分強大的德國使法國感到不安。 隨著德國統一后實力越來越強大,二者摩擦不斷。 例如在歐盟的擴大的問題上,法、德兩國意見就很不一致。 德國希望歐盟可以吸收東歐的前社會主義國家,因為那是德國傳統的勢力范圍, 吸收這些國家可以加強德國在歐盟的話語權。 法國自然不允許這樣的情況出現,它更贊成歐盟南下,加強與地中海世界的聯系,優先發展與地中海沿岸國家的聯系,來平衡德國的勢力。 這樣的紛爭屢見不鮮。
。ǘ┯跉W盟的"春天"
英國在歷經曲折后終于加入了歐共體, 而法國之所以不再阻撓,也有聯英抗德的意思。 在東、西德合并趨勢不可逆轉時, 法國總統密特朗與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都為不能阻止德國統一而深感懊惱。 這為法、英合作奠定了基礎,二者甚至在對待歐洲一體化的態度上都統一起來了。 在改革與加強歐盟決策和立法機構的問題上, 德國希望加強和擴大對歐洲議會的權力和作用。 法、英兩國則堅決予以反對,他們認為歐洲議會最多只是個咨詢機構, 真正的立法權力應該是各成員國的議會。 法、英的根本目的是要削弱在歐洲議會中占有優勢的德國力量,這顯示出法、德之間的裂痕。
在種種矛盾中德國也對法國產生了不信任感, 德國同樣開始拉攏英國作為"盟友". 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政治家公開聲稱:"德國不再處在法國的監護下,德、法和解已成為歷史,將來人們將更多地面向英國,歐盟東擴優先,政治聯盟靠后。 "
英國外交大臣庫克說:"施羅德是德國新一代領導人,他自己不是法德軸心的一部分。 英國是歐洲的主要大國之一,施羅德將對英國更加敞開心扉。 "
法、德之間的齟齬給了英國左右逢源的機會,英國將重新扮演歷史上歐洲協調者的角色。 既可以在歐盟為本國謀取最大的利益又可以增強自己在歐盟的話語權。
四、英國對歐洲"三心二意"的原因
。ㄒ唬┯鴮ζ錃W洲身份的不認同
英國的"疑歐主義"由來已久。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疑歐主義 "一詞正式出現 ,它與歐洲的一體化運動離不開關系。 在這里所說英國的"疑歐主義"是指英國長期將自己隔離于歐洲大陸之外,對其充滿了不信任感。 這種不信任感與英國的地理位置不無關系, 長成于英吉利民族關于歐洲大陸的歷史記憶之中。
英國是一個島國,一直以來遠離歐洲大陸,這種地緣政治使得"英國人有一種自成系統的心理狀態。 他們有意無意地以島國為出發點的意識, 形成了盎格魯-撒克遜的利益觀和安全觀,在政治文化上同大陸隔著一天界線;并且不愿意使自己湮沒在以大陸為中心的歐洲集團里。 "
英國與歐洲大陸之間的交往 "竟是通過諾曼人入侵英吉利而開其端的",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與歐洲大陸之間戰爭不斷, 充滿著野蠻的侵略與被侵略, 征服與被征服。 這樣野蠻的交往"在幸存者及后人的心里留下沉痛的記憶".這為以后英國對歐洲一體化"三心二意"的態度,埋下了伏筆。
。ǘ┯饨徽叩膫鹘y與現實主義
英國歷經曲折加入歐共體后,仍然不安分,堅定地反對走歐洲聯邦的道路,常被批為"半心半意"的成員,這是英國外交政策中傳統與現實主義的體現。
英國歷來的外交政策是奉行"均勢主義"外交政策,亦稱為"光輝孤立"政策。 它有兩個基本原則:一是在歐洲大陸國家之間周旋,扮演"歐洲協調者"的角色,防止一國實力過于強大,建立一個"協調的歐洲";二是為了自己的行動不受限制,要避免歐洲其他國家進行結盟。 與 19 世紀日不落帝國的強盛國力相比,二戰后英國國力嚴重受損,漸漸失去了執行"光輝孤立"政策的實力。 戰后歐洲大陸國家百廢待興,需要求助于美國的支援才能走出困境。 英國認為與美國在語言、文化、歷史傳統上有著千般聯系,制定出維系英美特殊關系的外交策略。 這確實讓英國在美國的援助中拿到了最多的份額。
現實主義的外交政策要求在保證國家利益的情況下,需要審時度勢, 靈活應變但又不能與傳統的利益觀完全決裂。 在"三環外交"中,英聯邦是英國外交中的重要一環。 戰后,隨著民族解放運動地興起,英國的殖民體系遭受巨大沖擊,英聯邦的戰略地位迅速下降。 而美國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支持歐洲一體化的進程以及蘇伊士運河事件的發生等,對英美特殊關系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戰。 與此同時,歐共體的發展勢頭越來越好,對于英國來說加入歐共體,調整對歐洲政策已迫在眉睫。 英國人心中的保守主義注重對歷史的尊重、對權威和秩序的維護,但它并非要求一塵不變,反對變革和進步,它有著在變革中穩中求進的態度,是守成和變革的統一體。 所以英國能適時做出加入歐共體的重要決定,而非一味排斥。
英國堅決反對聯邦主義,這與英國的傳統有關。 英國作為西方最早實行議會制度的國家, 強調議會主權的至高無上,并認為國家主權是不可分割的。 歐陸國家則主張主權并非完全集中于國家,而是存在于地方、國家和歐洲等多個層面。
這與英國的傳統觀念相抵觸。 英國加入歐共體更多是為了謀取政治和經濟上的利益, 不讓自己在歐洲處于被動地位。 這項政策的轉變也是為維系英美特殊關系而服務,麥克米倫認為加入歐盟是恢復和加強英美特殊關系的手段,"是新形勢下英國追求同一戰略目標上的策略變化".
英國的對外政策更多強調與美國外交政策步調一致。 布萊爾政府在伊拉克問題、 反恐和北約東擴等重大事務上都給予了美國重要的支持, 特別是不惜與法德鬧翻追隨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再次凸顯了英國與美國的"特殊關系".
總之,英國保守主義的守成力量以及傳統的外交觀念, 注定它無法成為歐洲全心全意的伙伴。
參考文獻:
〔1〕陳樂民。戰后英國外交史[M].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
〔2〕鄧峰 .法德英三角關系與歐盟未來 [J]. 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2,(9)。
〔3〕洪郵生。英國對西歐一體化政策的起源和演變[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4〕李靖堃。英國歐洲政策的特殊性 :傳統、理念與現實意義[J].歐洲研究,2012,(5)。
〔5〕尹成法。"三環外交 "和戰后初期英國的歐洲政策[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5)。
〔6〕趙懷普。英國與歐洲一體化[M].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
【二戰后英國對歐洲的特殊政策探究】相關文章:
歐洲之旅作文04-18
歐洲音樂教學反思08-25
歐洲西部教學反思08-25
歐洲西部地理教案01-24
《歐洲西部》教學反思02-15
英國的作文03-24
歐洲西部的教學反思范文03-21
觀察與探究教學反思08-25
自主合作探究論文08-23
觀察與探究教學反思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