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議狄更斯筆下的“小人物”
淺議狄更斯筆下的“小人物”張春梅(大興安嶺職業學院,黑龍江 加格達奇 165000)
摘 要:狄更斯以熟稔的創作手法,為我們塑造了一系列豐滿典型的藝術形象,這些形象生機勃勃、個性鮮明、栩栩如生,鮮活地留在每一個讀者的腦海中。通過對狄更斯的前后期兩部作品《奧立佛·退斯特》和《大衛·科波菲爾》的比較,對其筆下的“小人物”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展現出“小人物”身上所體現出的人性色彩和深刻寓意。
關鍵詞:狄更斯;小人物;個性;仁愛;感恩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3-0153-02
狄更斯作為英國19世紀著名的現實主義大師,他以熟稔的創作手法,為我們塑造了一系列豐滿典型的藝術形象,這些形象生機勃勃、個性鮮明、栩栩如生,鮮活地留在每一個讀者的腦海中,同時也憑借這些不朽的藝術作品為他在英國文壇上贏得了一席之地,被馬克思、恩格斯稱為“時代的旗幟”、“出色的小說家”。
狄更斯特殊的生活經歷,為他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養料與素材,他的父親是海軍軍需部的一個小職員,由于家庭負擔沉重,因而債臺高筑,導致全家人被關進監獄。作為家中的長子,狄更斯11歲就不得不到一個鞋油作坊當學徒,也正是童年凄苦的生活,他經歷了種種磨難和千辛萬苦,這段令人屈辱不堪的生活在他心頭也留下了永久的創傷,他對社會底層“小人物”的關注就是從童年時代開始的。我們不得不承認狄更斯的生活經歷及生命體驗,對其文學創作產生深遠的影響,他有很多作品就是通過對“小人物”的描寫來展現現實生活,揭示社會的殘酷。
狄更斯筆下的“小人物”不同于其他作家所描繪的“小人物”那樣一成不變,他筆下的“小人物”,隨著他本人創作風格的日漸成熟,在他犀利的筆鋒下,這些人物也日漸成長和鮮活起來。
一、狄更斯筆下的“小人物”有共性相通之處,同時也各自富有不同的人生色彩
我們僅以狄更斯非常著名的兩部作品來進行比較,創作于早期的《奧立佛·退斯特》又名《霧都孤兒》與創作后期的《大衛·科波菲爾》來進行比對不難發現其中的這一顯著特征。
他們大多出身不幸,身份特殊,是私生子或遺腹子,童年時候就成了孤兒。他們是社會中最弱勢的群體。狄更斯在他們身上注滿了無限的同情和憐愛。他們的生活十分貧困,需要社會給予救濟,但卻得不到救濟,相反他們遭受著百般虐待。
無論是奧立佛·退斯特還是大衛·科波菲爾,他們都是在孤獨中成長,在悲涼中生活,飽嘗人間的酸甜苦辣,受盡了各種各樣的折磨。
《奧立佛·退斯特》中的主人公奧立佛出生在貧民習藝所,出生后就成了孤兒,在貧民習藝所生活艱難,后來又被轉賣到一家棺材鋪,在這里他又受盡了主人的百般欺凌;《大衛·科波菲爾》中的大衛在童年就成了孤兒,還遭到繼父的虐待,腐敗的教育制度的摧殘、被迫做童工的屈辱,但最為可貴的一點是他們都沒有泯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熱愛,沒有向命運低頭與屈服,他們通過自己不屈的意志和拼搏的精神,最終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同處悲慘境遇中的奧立佛與大衛又不盡相同,奧立佛更多是對命運的悲嘆和隱忍,而大衛就多了抗爭與奮斗,同樣是底層的“小人物”,奧立佛多半表現的是羸弱和怯懦,而大衛則是堅定與果敢,奧立佛為了擺脫悲慘危險的境地多半想到的是逃跑,而大衛則在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之后,才做出最后的決定。(文學評論論文 www.baimashangsha.com)他去投靠貝西姨婆是經過思索的,他中學畢業后職業的選擇也是深思熟慮的,他在逆境中仍然努力抗爭,并保持著真誠、熱情和善良,他不向惡人屈服,當然也沒有攀附之心,他是獨立自強、奮發向上的典型。
狄更斯通過奧立佛·退斯特這一人物更多的是對英國當時的新濟貧法的批判,而借助大衛·科波菲爾狄更斯對英國社會問題進行了普遍的關注,作者的目光投射得更加廣闊、同時也更加深遠。
二、狄更斯筆下“小人物”命運的改變,都沒有離開周圍那些具有人道主義精神、滿懷仁愛情懷的熱心人
狄更斯在塑造這些人時,貫穿始終的是“人性”二字,無論多么悲慘的社會境遇,多么坎坷的生活道路,但是總能讓人在凄慘悲涼中看到人性的光輝,在這些讓人憐惜的“小人物”漫漫的求生道路上,狄更斯總會為我們適時地塑造一些善良的、正直的、樂于助人的人,讓我們在幾乎被淹沒在這些悲慘的“小人物”的厄運中,無法呼吸,不能釋懷的時候,感受到一絲溫暖的慰藉。狄更斯的塑造“小人物”的作品中所刻畫的這些富有人性的人物形象都非常典型,仿佛這些都是在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物。
在《奧立佛·退斯特》中,南希、羅斯小姐都是善良的代表,她們都出生于苦難之中,在黑暗和充滿罪惡的世界中成長,但在她們的心中始終保持著一片純潔的天地,一顆善良的心,種種磨難并不能使她們墮落或徹底墮落,反而更顯示出他們出淤泥而不染的光彩奪目的晶瑩品質。雖然南希最后遇難,但正是她的死所召喚出來的驚天動地的社會正義力量,正是她冥冥中的在天之靈,注定了邪惡勢力的代表——費金團伙的滅頂之災,因此在小說中,南希的精神得到了升華。還有值得一提的是勃朗羅先生,他作為一名貴族紳士,奧立佛幾個孩子向他行竊,他沒有絲毫的怨恨,而是以德報怨,要求法庭輕判奧立佛,并且能把一個衣衫襤褸的流浪的奧立佛領回自己的家里,讓管家給他做了鮮濃湯,讓奧立佛在自己的家里養好了身體,讓人感動的是,在奧立佛身體恢復之后,勃朗羅先生為奧立佛買來了新衣服和新帽子,奧立佛一出生他的母親就與世長辭了,所以奧立佛·退斯特還未享受過母親的溫暖,那吃不飽、穿不暖的地獄一般的苦難生活就來臨了,在遇到善良的勃朗羅之前奧立佛從未享受過任何的關愛,那稚小干枯的心靈在溫情的勃朗羅的關愛下,一點點得以復蘇。
在《大衛·科波菲爾》中大衛的姨婆貝西小姐,不論是她的言談舉止、服飾裝束、習慣好惡,甚至一舉手一投足,盡管不無夸張之處,但都生動地描繪出一個生性怪僻、心地慈善的老婦人形象。就是這個貌似嚴肅卻有菩薩般心腸的姨婆,擁有正義感與同情心,她無條件地收留了大衛,并且讓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為一個有修養的人,在某種程度上是她造就了一個善良的大衛,她是一個偉大的女性,也正是這種高尚的品格使大衛沒有對灰暗的人生失去信心。大衛是幸運的,他后來又遇到了和藹的威克菲爾先生,他允許大衛留宿在他家,享受與自己女兒艾妮斯同樣舒適的條件。這是沒有博大、仁愛情懷的人難以做到的,也正是他的善良與相助,幫助大衛度過了人生中一段艱難的歲月,也讓他對人生充滿了希望。
人性,不乏美好與丑惡。美好的人性,應被我們銘記,而不應被時代的變更而沖淡,我們更應去發揚它,讓它主導整個人生。而它,對于我們的社會是極其有意義的。但那些丑惡的人性,則應被人禁錮,它不應被散播到社會上去,這不僅對我們的社會無任何意義,甚至還會對社會造成一定的危害,狄更斯就是憑著這樣一種人生理念為我們奉獻了諸多好作品。
三、狄更斯筆下的這些“小人物”都是富有愛心、懂得感恩的有情有義之人
奧立佛在泥鰍和查理的陷害下被警察抓走了之后,得到了勃朗羅先生的救助,把他帶到了家里,在這里奧立佛得到了無微不至的關懷與照顧,也是奧立佛一生中短暫的幸福時光,勃朗羅先生的善舉遭到了他朋友格林維格先生的質疑,他認為從賊窩中走出來的孩子怎能潔身自愛呢?所以當勃朗羅先生想找人送書款的時候,格林維格先生首先懷有深意地推薦了奧立佛。
奧立佛在送書款的途中再次遭遇了不幸,又一次身陷賊窩,有一個情節十分打動人心,當奧立佛被帶到費金面前時,費金和賽克斯看到奧立佛身上的那五英鎊鈔票時,發生了激烈的爭執,奧立佛聲淚俱下,跪倒在費金面前,兩手合在一起苦苦哀求道:“那是老先生的,我頭疼發燒,差點死掉。是那位好心的老先生把我帶到了他的家里,照看我,我才活了過來。哦,求求你們把書和錢都還給他。你們要我一輩子待在這里都可以,不然老先生一定以為我帶著這些東西逃跑了,他們會認為我是一個忘恩負義的小偷!”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奧立佛經歷了千辛萬苦從賊窩中逃離出來,這也許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愿望了,但是為了證明自己是一個有情有義的、懂得感恩的人,他寧愿一輩子待在賊窩,這一舉動得需要多么大的勇氣和決心呀!奧立佛雖然身處困境,他沒有考慮自己將來所要遭受的厄運,他更多想到的是對曾給予自己幫助的人的一種回報和感恩,我想讀到此處的人無一不為小奧立佛的義舉而動容。
我們從《大衛·科波菲爾》這部作品中看到的是一個自強自立的年輕人的形象,同時他又是那樣的富有仁愛情懷,當大衛還只是一個見習生的時候,貝西姨婆告訴他,她已經破產了,大衛為了報答貝西姨婆的恩情,雖然能力有限,他仍然找了一份兼職的工作,以養活貝西姨婆。大衛在工作和生活上克服了一些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一個剛剛涉足社會的實習生,在自己所從事的法律工作尚未熟悉的同時,還要為了生計兼職其他工作,這不是一般的年輕人能夠做到的,但是懂得回報的大衛做到了。
如果說大衛對貝西姨婆的贍養體現了傳統的“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的道德理念,那么大衛對密考伯的相助,則更讓廣大讀者看到了大衛那寬廣的胸懷,大衛曾寄養在密考伯的家中,當年的密考伯并沒有給予大衛以更多的溫情與關愛,并且貝西姨婆的破產應該說密考伯也是“出了力”的,可是成年后的大衛得知了密考伯的境遇后,毫不猶豫地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用法律武器,幫助密考伯擺脫了困境。大衛的胸懷與氣度不是常人可以比肩的,按照常理幫助那些曾經幫助我們的人是一種回饋與情誼,可是大衛卻又超越常人能夠以德報怨,這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
狄更斯是英國批判現實主義偉大作家之一,作為一位世界級的文學大師,人們景仰他,尊重他,除了他寫作技藝精湛、手法高超外,更重要的是他常懷一顆悲憫之心,以人道主義者的情懷為我們塑造這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他關心這些“小人物”,給予他們無限的幫助與同情,幫助他們燃起實現美好生活的希望之火。狄更斯的作品超越了他所處的時代,他塑造的“小人物”形象也帶有一定的永恒性,在世界各國都有廣大的讀者,讀者讀到他筆下的“小人物”都會引起強烈的共鳴,產生同情和憐愛之情,他所主張的人道主義精神張揚人性之美在今天也是一個不朽的話題。正如世上有一個談不盡的莎士比亞一樣,狄更斯也曾被譽為“英國小說之王”,他著作頗豐,每一部都堪稱精品,我們無法在有限的篇幅中一一說盡,但我們相信狄更斯作品的藝術魅力是永存的。
參考文獻:
[1]查爾斯·狄更斯。霧都孤兒[M].濟南:明天出版社,2005.
[2]大衛·科波菲爾[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3]史亮。新批評[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
【淺議狄更斯筆下的“小人物”】相關文章:
狄更斯名言08-23
筆下邂逅浮生08-17
拉斐爾筆下的母親08-16
張愛玲:愛玲筆下08-13
淺議聽課08-17
淺議聽課08-13
淺析毛姆筆下的女性人物08-11
高二作文,筆下的乾坤08-15
狄更斯的語錄集錦40條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