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文史論文>社會學論文>新農村孝文化建設問題的深層原因探析

    新農村孝文化建設問題的深層原因探析

    時間:2022-08-17 05:12:02 社會學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新農村孝文化建設問題的深層原因探析

      新農村孝文化建設問題的深層原因探析
      
      鄒方枚,杜廣強
      
      (大連交通大學 思想政治課教學科研部,遼寧 大連 116028)
      
      摘 要:新農村孝文化的建設對于維系家庭與社會和諧穩定意義重大,但因來自經濟、社會、歷史、家庭和農民個人的原因,新農村孝文化的建設出現了諸多的問題。新農村孝文化建設問題的深層次原因:一是孝文化傳承斷層;二是代際結構突顯;三是感恩教育缺位;四是法律制度不夠健全。
      
      關鍵詞:新農村孝文化;建設問題;深層原因;探析
      
      中圖分類號:G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2-0135-02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與發展,農村的文化也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孝文化,相對于新農村的發展,以及新農村在文化上的發展,卻相對滯后。新農村孝文化建設出現了人際關系日趨冷漠,家庭風氣失范,節儉美德流失,敬老愛老問題層出不窮等問題。分析新農村孝文化建設中問題的原因,探究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對策,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孝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問題
      
      孝文化正在逐步失去其對于農村社會穩定的維系力,對于家庭成員關系的和諧力,以及家庭代際關系的約束力,許多人的孝文化意識漸漸淡化甚至開始消失,這使得農村一些家庭的和諧面臨嚴峻挑戰。
      
      1.人際關系日趨冷漠
      
      農村歷來都是民風淳樸的地方,農民更是重視鄉鄰關系,但是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農民的生活狀態發生改變,從集體勞作回到家庭生產,農民相互扶持、相互幫助的關系發生改變。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解放了大批農村勞動力,作為人際交往主流的青壯年走進城市,農村里剩余的大多是老年人,辛苦之余他們大多不再熱衷于人際交往。這些使得農村的親厚風氣漸漸淡漠,人際關系日趨冷漠。
      
      2.家庭生活風氣失范
      
      隨著農村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傳統的父慈子孝的父母子女倫理關系發生改變。在農村家庭生活中,父母過分嬌縱溺愛子女、子女過分任性自私的現象屢見不鮮,農村“啃老”現象絲毫不比城市遜色。過分溺愛導致高齡老人無人贍養,兄弟姐妹爭相推諉贍養責任出現了典型的道德失范現象。
      
      3.節儉美德漸漸流失
      
      勤儉節約的美德影響了我們數千年,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然而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沖擊,享樂奢靡之風盛行,婚嫁喪葬的禮金越來越大,排場也越來越氣派,甚至出現了送紙扎洋房、轎車“孝敬”已故先人的現象。與給死人送大禮相反,對于活著的老人卻屢屢有虐待現象的發生,引以為豪的數千年傳統美德之流失讓我們痛心疾首。
      
      4.敬老愛老問題突出
      
      敬老問題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拆遷過程中對待老人的問題。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突出方面就是整齊劃一,規劃新的居民區,整齊規劃街道,這就不可避免的面臨著拆遷問題。拆遷的過程中又難免會遇到釘子戶以及沒有能力蓋新房的問題。在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有些地方不能正確對待老人,把他們的房子強行推倒,使他們失去了自己的家。而他們又沒有能力蓋新房子,有些老人迫不得已選擇自殺的道路。
      
      二、孝文化在農村中出現問題的深層次原因探析
      
      從人口結構上看,中國在2000年底就已經進入了老齡社會。到2010年,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17 765萬人,占總人口的13.26%[1]。“十二五”期間,將出現第一個老年人口增長高峰,人口老齡化進程將加快。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和老年人數最多的國家,老人問題已經并越來越成為一個極為復雜且緊迫的社會重大問題。照中國現階段狀況來看,中國養老保險和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養老仍然依然是子女的責任。但是由于傳統孝文化傳承斷層、代際結構突顯、感恩教育缺位以及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孝文化在調整家庭成員的關系,特別是和諧代際的關系方面,漸漸失去約束力,人們心中的孝意識孝觀念,正在漸漸淡化甚至消失。農村中不孝行為現象日漸增多,種種失范和無序現象,讓我們不得不引起反思孝文化在農村中出現的問題的深層次原因。
      
      1.孝文化傳承斷層
      
      孝文化被視為封建思想之首而慘遭批判,人們均諱談“孝”字,怕被扣上封建孝子賢孫的帽子而被批判。如此將孝文化與封建糟粕良莠不齊的等同,以致傳統孝文化中的仁義美德等優秀思想也被否定掉。在此環境之中,人們的思想混亂,孝文化的觀念被曲解,日漸淡薄,孝文化的基礎被動搖。
      
      市場經濟的發展,使競爭意識和創新觀念深入人心。市場經濟的競爭原則和求利原則,促使廣大農民群眾解放思想,各盡其能,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市場經濟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許多農民漸漸探索新的出路,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打工,這對農村家庭造成了很大影響。一方面,打工者在外面受到各種思想的影響,傳統文化認同感逐漸降低,思想觀念發生很大改變,追求自我發展自我實現,而不再把侍奉父母視為人生第一要事。另一方面,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外流,造成農村家庭結構發生改變,家庭重心轉移,結構小型化,一些子女更是把撫育下一代當作第一要務。
      
      2.代際結構突顯
      
      伴隨著農民工人數的日益龐大,留守兒童的數量也與日俱增,許多農村家庭由過去的“父母——子女”結構,變為現在的“祖輩——孫子”結構。(社會學論文 www.baimashangsha.com)這些留守兒童不能擁有完整的家庭,享受不到正常的親情。農村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使得農村孩子備受歷盡苦難的祖父輩、缺衣少食的父輩的過分呵護,極易形成“唯我獨尊”等自私心理傾向。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進,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傳統農業為家庭所創造的財富比重越來越少,晚輩的知識結構水平先進,創造財富能力提高,在家庭中的權力地位也就隨之上升,家庭重心發生轉移。老人創造財富能力下降,經濟收入很少,在家庭結構中的地位隨之降低。
      
      同時,代際之間矛盾重重。代際之間的矛盾,即是“傳統”與“現代”、“落后”與“先進”等文化形態上的差別。社會結構的巨大變遷,帶來了新的社會組織形式、勞動分配方式等,新的鄉規民約、社會關系等隨之建立和完善;成千上萬的農民工進城務工,帶來大規模人口流動;農村的年輕人可以更早的獨立,不必依靠自己的父母,獨立生活,這些年輕人的生活環境和社會化過程與父母的傳統教育成長過程有很大區別。新的社會環境新的文化氛圍,與農村狹小視野范圍的文化環境差別很大,使得年輕人形成與身在農村的父母對比鮮明的價值觀念和生活習慣。年輕人對家鄉的認同感低,感情比較淡漠,重在追逐自身價值的實現,冷淡了鄉情,在此背景之下,子女便淡漠了對父母的孝。
      
      3.感恩教育缺位
      
      作為自古至今影響人們的生活態度和道德準則,感恩也是做人的最起碼修養。古往今來,感恩一直貫穿于我們的道德教育之中。但是長期以來,由于農村對感恩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青少年缺乏感恩品德和孝文化觀念。感恩教育的缺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社會道德教育缺失。社會道德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響的活動。內容包括提高道德覺悟和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樹立道德信念,培養道德品質,養成道德習慣。社會教育向來就對生活在社會中的人提供某種氛圍和指向,特別是對道德,更是如此。良好的道德環境和文化氛圍可以塑造優良的社會風氣,在人們感受和領悟孝文化的過程中,社會道德教育便達到預期功效。然而社會上的低俗之風,嚴重危害了人們的正義感和是非觀,使人們不關心禮義廉恥,對社會產生巨大危害;低級趣味成為主導,流行于社會之中;主流“真、善、美”的正義價值觀遭到貶低,孝文化的精神魅力以及影響力都降低。
      
      二是學校教育的缺失。中國現代教育雖說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的,但實際上仍然以“成才”為目標,道德教育雖被納入學校教育范疇,但實際來講目標定的過于高大,甚至有些不切實際,認為其無所不能,夸大了學校道德教育的能力。雖然當下已經注意了道德教育的現實性和可能性問題,但在方法上還是以單向灌輸為主,雙向理解為輔,集體教育比較多,個體受教很少,沒有很好地將道德學習與知識灌輸,技能提升區分開來。
      
      三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對人們影響巨大而長久,父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將貫穿孩子的一生。一方面,父母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壞榜樣。當家庭內部出現矛盾或者在贍養老人問題出現爭議時,家庭成員的斤斤計較,無涵養的爭執不知退讓,對孩子是言傳身教的作用,孩子的行為會效仿父母。另一方面,長期以來,農村的教育水平就比較落后,農民的知識文化水平較低,素質相對來講比較低下,有些家長甚至有不良嗜好,這都給孩子帶來了不良影響。還有一部分是父母外出打工,疏于管理孩子,造成教育缺失。留守兒童從父母那里學到的是不管自己的家人或者用錢來表達孝心,孝文化的傳承出現偏差。
      
      4.法律制度不夠健全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向來被看作人們道德品質的組成部分,未引起立法者的重視。目前,我們在“孝”方面的立法很少且不具體。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9年3月,我國現行有效的法律有229件,行政法規近600件,地方性法規7 000件,總數在7 830多件,截至2010年底,我國現行有效法律為237部[2],但在孝敬父母問題上,僅婚姻法做出了相應規定。《婚姻法》第21條規定: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199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僅第10條規定老年人養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員應當關心和照料老年人;第11條規定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但這僅僅規定了公民應該怎樣做,但對違法者沒有約束力。2001年9月頒布的《公民道德實施綱要》,提出了基本道德規范,把尊老愛幼作為每一個公民的基本道德。但孝敬是一個屬于道德的范疇,沒有法律予以強制規定。
      
      綜上所述,新農村孝文化建設不盡如人意的深層原因探究,為新農村孝文化建設的持久性指明了方向,為新農村孝文化建設的根本性明確了目標。
      
      參考文獻:
      
      [1]民政部發布2010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報告[EB/OL].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106/201106001613
      
      64.shtml,2011-06-16.
      
      [2]中國法治建設年度報告(2009)[N].法制日報,2010-06-22.

    【新農村孝文化建設問題的深層原因探析】相關文章:

    探討農村稅費負擔問題的深層次原因08-18

    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調研報告08-17

    測土配方施肥問題探析08-19

    區新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08-15

    反傾銷中的歸零問題探析08-18

    xx區新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08-17

    我國城市選民“厭選”原因及對策探析08-15

    高職高專院校學風問題探析08-26

    唐末彭士愁起兵的真正原因探析08-20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存在的問題及對策08-16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夜色福利院在线看视频 | 在线观看网站深夜免费A√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直播 | 中文字幕一级特大黄 | 香港三日本三级少妇三级66 |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 | 曰本亚洲欧洲色A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