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文史論文>文學評論論文>從巴巴的后殖民理論析短篇小說《生日》的藝術風格

    從巴巴的后殖民理論析短篇小說《生日》的藝術風格

    時間:2023-02-24 14:07:10 文學評論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從巴巴的后殖民理論析短篇小說《生日》的藝術風格

    從巴巴的后殖民理論析短篇小說《生日》的藝術風格

    從巴巴的后殖民理論析短篇小說《生日》的藝術風格

      作者/孫冬苗

      著名的后殖民理論家、哈佛大學教授霍米·巴巴在《文化的定位》一書中首度提出“第三空間( The Third Space)”的概念——“既非這個也非那個(己者或他者),而是之外的某物”。在該書中,巴巴繼承并發展了賽義德的后殖民理論,反對用靜止的、絕對的二元對立觀點看待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關系,強調了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相互滲透。巴巴認為,“第三空間”是一個以文化互動為基礎的生產性空間,是一個通過“雜交(hybridity)”的策略開辟出的“閾限性空間(interstitial space)”。因此,離散族裔身處本族文化和異族文化這兩個空間,卻又不屬于任何一個,只能生活在“之間的(in - be-tween)”的某個地方。這個非己非彼、兩者之外的“第三空間”即是離散族裔普遍面臨的文化焦慮之根源:在他們身上,本族文化和異族文化相互交織和對抗,一方面是傳統族裔身份的不斷淡化,另一方面又是邊緣人的疏離感和錯位感。在短篇小說《生日》中,作者雷祖威從多個層面真實地再現了生活在“第三空間”的離散族裔——華裔美國人的普遍尷尬處境,用細膩的筆觸有效地表達了他們所面臨的文化焦慮和精神痛苦。本文將從三個方面闡述短篇小說《生日》的這一主題及其藝術特色。

      一、邊緣人的錯位感

      在談及自己的寫作主旨時,雷祖威明確指出:“亞裔美國人依然處于邊緣。我深感我得從那些邊緣的角度創作,傳達邊緣人物的經歷。”《生日》以華裔男性華萊士和白人女性西爾維亞的感情糾葛為線索,展示了華裔男性在人生和愛情道路上普遍遭遇的挫折,傳達了華裔美國人身為邊緣人的錯位感及文化焦慮。主人公華萊士在美國出生和成長,英語流利,熟知美國文化,經營一家生意不錯的意大利餐館,過著中產階級的體面生活,似乎已融入主流社會中了。然而在美國主流受眾眼中,華萊士依然是中國人,來自偏遠落后的中國,不應與白人女性有任何感情糾葛。

      在美國的東方主義話語中,華裔女性溫順嫵媚,別具異域風情,取悅于白人男性,華裔男性則被女性化,不應對白人女性有所欲求。這一點也體現在華萊士與西爾維亞不對等的戀愛關系上,西爾維亞的白人身份使她在與華萊士的戀愛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在兩人約會的初期,西爾維亞要求華萊士從一個身材結實得像重量級拳擊手的男子身邊偷走他的收音機以證明他的真愛。當華萊士冒著挨揍的風險,想象著第二天報紙的頭條新聞標題:“中國羅密歐在體育館啃地板”,偷到了收音機,西爾維亞卻不要了,因為該男子就是她的前夫,西爾維亞讓華萊士偷他的收音機只是為了發泄自己的憤怒。在失去兒子韋爾比的撫養權后,西爾維亞不辭而別,華萊士雖然傷心卻并不感到意外。西爾維亞出走后,華萊士把對她的愛戀轉移到她的兒子韋爾比身上,堅持履行與韋爾比在他生日那天打棒球的約定,希望通過孩子重獲愛情。然而在小說的最后,西爾維亞重返前夫的懷抱。如果說西爾維亞象征著華萊士融入主流社會的欲望,華萊士的這一欲望顯然是無法實現的。

      華萊士身為邊緣人的錯位感還體現在他與移民父母的矛盾沖突上,成年后移民美國的父母固守自己狹窄的生活圈不問世事,更無法認同美國文化、價值觀,尤其是婚姻觀和愛情觀的差異是華萊士與父母的矛盾所在。父親反對兒子與一個帶孩子的白人女性交往,勸兒子不要犯傻:“我來告訴你個秘密吧。不管什么人種,基本人體結構都一樣。只要你說聲同意,我們就去中國給你找個好姑娘。”母親對西爾維亞的離去不以為然,甚至還有一絲慶幸,“既然那姑娘走了,我是不是又開始吃中餐米飯了”。

      主流社會的偏見和歧視更是加深了華萊士身為邊緣人的錯位感。華萊士所處的美國社會,與其父輩所處的美國社會雖已大不相同,但種族歧視的陰影禿所不在。西爾維亞離去后,傷心的華萊士給收音機里的談話節目打電話以期尋求安慰,卻被節目主持人告知,“遭遇太復雜”“簡化一點”“要想得到聽眾的同情,我該考慮扔掉‘中國式的感情’”。

      二、哀而不傷的黑色幽默

      《生日》是一部以黑色幽默為基調的短篇小說。雷祖威也在訪談中說道:“我不知道如何說清楚我的幽默。它是自然而然地產生的。我并不刻意把故事里的人物搞得滑稽可笑。”在這部作品中,雷祖威用黑色幽默的創作手法,以詼諧的筆調描述了華裔美國人在“第三空間”的痛苦和壓力。短篇小說《生日》中所體現出的黑色幽默不同于超現實主義的黑色幽默,它繼承了其治療疏離感的特質,擯棄了其荒誕、殘忍、絕望的一面,賦予其積極、樂觀的態度,哀而不傷,別具藝術魅力。

      黑色幽默小說中的主人公往往都是一些反英雄人物,在他們身上讀者看不到傳統主人公的理想和追求,作者通常借助他們可笑的言行映射出現實社會荒謬、殘酷和極度混亂,《生日》的主人公華萊士就是這樣一個反英雄人物。法儂在談及對黑人的種族歧視時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黑人生下來就必須承受“那個肉體詛咒的負擔”。同樣,華萊士的黃皮膚也決定了他也必須承受“肉體詛咒的負擔”。在《生日》中,雷祖威以詼諧幽默的筆調呈現了長期以來種族歧視給以華萊士為代表的華裔美國人所帶來的心理創傷和由此而來的外來人意識與心態失衡,這種外來人意識和心態失衡也正是種族歧視烙在他們心頭的疤痕。因此,無論是在女友面前還是在女友的前夫面前,華萊士自覺不自覺地缺乏男子氣概。

      雷祖威在小說的開篇就以夸張、幽默的筆調描寫了華萊士把自己鎖在韋爾比的房間內,因門外弗蘭克劇烈的敲門聲而不知所措。弗蘭克身材高大,結實得像重量級拳擊手,他的拳頭比華萊士的腦袋還要大,弗蘭克的強壯更是反襯出華萊士的軟弱。在女友的逼迫下去偷弗蘭克的收音機時,華萊士畏懼他的健壯,在畏懼的同時還不忘用想象中的報紙頭條來調侃自己:“中國羅密歐在體育館啃地板。”后來當弗蘭克在華萊士的車上見到自己丟失的收音機時,他并不感到意外,因為西爾維亞告訴了他讓華萊士偷他收音機的事,他以勝利者的高姿態對華萊士說:“不,留著吧,你得感到她無論如何都屬于你了。”

      雷祖威在描述華萊士的父母時也不無調侃,父親惱火時總愛咬咬假牙,母親的頭發是在美容院用化妝瓶里的藥水噴黑的。華萊士父母的言談也頗具幽默感,父親反對兒子與有孩子的白人女性來往,希望兒子與中國姑娘結婚,不無幽默地對兒子說:“我來告訴你一個秘密吧。不管什么人種,基本人體結構都一樣。”母親也頗有幽默感地杜撰了一個格言:“獅子和綿羊的愛情只有一個結果。”

      面對戀愛的挫折和父母的反對,華萊士在聽到收音機里加利福尼亞兀鷲瀕臨滅絕的新聞,便把自己想象成一只正在尋求配偶的兀鷲,眼盯著同類中的最后一批雌鷹,最后選擇了一個有著良好基因、長著金黃色尾羽的雌鷹。華萊士不無心酸的幽默想象不僅表明了他期待在婚姻關系中掌握主動權,還表明了他與白人女性結婚的渴望。

      三、后現代的敘事手法

      在《生日》中,雷祖威借用后現代主義的手法,將非線性的敘述、復雜的心理活動和日常生活的細節相結合,彰顯身處“第三空間”的華裔美國人華萊士的焦慮不安和無所適從,從而給讀者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從形式和內容上看,小說現實與回憶交織,故事情節斷斷續續,充滿不確定性。小說的開篇場景也頗為古怪:“門外有個人。他握緊拳頭砰砰砰地捶門,捶得房間的這一面墻都震動了。他能捶到房屋倒塌。可我才不在乎呢,那是他的房子,他盡可以隨心所欲。”敘事者“我”闖入他人的住宅,還拒不給敲門的房主開門,有一種明顯的抵觸情緒。這段文字既沒有交代“我”闖入他人住宅的動機,也沒有說明“我”和敲門的房主之間的關系,這就增加了解讀過程的不確定性。在小說的后續描述中,讀者漸漸了解到“我”是一個名為華萊士的華裔男性,敲門人是白人劇作家弗蘭克。華萊士愛上了弗蘭克的前妻西爾維亞,與他們的兒子韋爾比也相處甚好。

      另外,小說的題目雖名為《生日》,但作者卻未對作為敘事中心的韋爾比做出任何直接描述,讀者對韋爾比的了解都是源自華萊士的復雜內心活動。換句話說,正是華萊士的心理過程調控了小說的情節。后現代文本的不確定性誘使讀者參與其中,追尋故事主人公的復雜心路歷程,從而能更深刻地體會主人公焦慮不安的情緒。

      四、結語

      作為美國華裔文學界的后起之秀,雷祖威文筆典雅,文風幽默,善于心理刻畫。在《生日》中,雷祖威通過后現代的創作手法,用細膩的心理描述,以幽默、調侃的語調溫和地反映了生活在非己非彼、在兩者之外的“第三空間”的華裔美國人所面臨的文化困境,剖析了種族歧視給他們帶來的巨大創傷和揮之不去的陰影,哀而不傷,更具感染力,達到了直截了當的批評難以取得的效果,同時也是對標榜為“自由與平等國家”的美國的一種莫大的諷刺。巴巴的“第三空間”理論同時也給飽受文化焦慮的華裔美國人帶來了啟示,他們亦可利用“第三空間”的優勢,促進多元文化與人權發展的和諧共處。正因為如此,在小說的結尾,華萊士把白色的蛋白、黃色的蛋黃和黑色的巧克力摻雜在一起,給韋爾比做了一個象征民族融合意象的蛋糕,他也終獲內心的平靜。

      【參考文獻】

      [1]Bhabha HK. The Location of Culture[M].New York:Routledge,1994:28.

      [2]張子清。與亞裔美國文學共生共榮的華裔美國文學(總序)[A].雷祖威,愛的痛苦[C].吳寶康,王軼梅,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16.

      [3]雷祖威,愛的痛苦[M].吳寶康,王軼梅,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

      [4]張子清。當代美國華裔文學中族裔性的強化與軟化——雷祖威訪談錄[Al.雷祖威,愛的痛苦[C].昊寶康,王軼梅,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214.

      [5] Fanon,F.Black skm,White Mashs[M].C.L.Mark-mann,Trans. New York:Grove, 1967:111.

      【作者簡介】

      孫冬苗(1976-),女,河南尉氏人,碩士,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美國華裔文學。

    【從巴巴的后殖民理論析短篇小說《生日》的藝術風格】相關文章:

    香港的后現代后殖民思想脈絡08-05

    契訶夫短篇小說06-08

    短篇小說作文07-21

    短篇小說作文:福順08-15

    淺析《梵高的墳塋》寫作藝術風格08-17

    析落差,找自我03-01

    “析字”例說08-17

    析我國長期國債的發行08-05

    明察標志巧析病句08-22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精品 | 亚洲人成综合网一区二区三区 | 天堂在线做性视频 | 色鬼国产激情久久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 亚洲字幕中文在线乱码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