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文史論文>文學理論論文>淺談民間文學中數字語言的特點

    淺談民間文學中數字語言的特點

    時間:2023-02-24 14:09:42 文學理論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淺談民間文學中數字語言的特點

    淺談民間文學中數字語言的特點

      作者/ 凌 娟

      民間文學是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在生產和生活中創作出來的一種民間口頭語言藝術。而民間文學語言是歷代人民群眾在語言的長河中精心淘洗出來的金子與珍珠,是歷代勞動人民的思想和智慧的結晶。高爾基對于民間文學的語言曾經給予高度的評價。他說:“語言藝術的開始在民間創作”①,“您會在這些作品中看到驚人的豐富的想象、精確的比喻、樸素得迷人和優美得驚人的形容語”②。特別是民間文學中的數字語言,讓民間文學更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美的藝術魅力,其共同特點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謠諺

      提起民間文學中的數字語言,人們立即會想到中國歷代各地相傳的《九九歌》,因為它當屬民間文學與數字語言聯系最直接、最密切也是最典型的一例。而它又有夏至《九九歌》③和冬至《九九歌》之分。④

      1.夏至《九九歌》

      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四九三十六,乘涼進廟祠;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兒;九九八十一,開柜拿棉衣。

      ——湖北·禹王廟

      一九至二九,樹頭清風舞;六九五十四,乘涼勿太遲;七九六十三,夜眠莫蓋單;八九七十二,當心受風寒;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北方大部分地區

      2.冬至《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緣凌走;五九半,凌喳散;春打六九頭,脫襖換個牛;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寬;八九不犁地,只待三五日:九九楊花開,以后九不來。

      ——河北

      冬至是頭九,兩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三九二十七,見火親如蜜;四九三十六,關住房門把爐守;五九四十五,開門尋暖處;六九五十四,楊柳樹上發青絳;七九六十三,行人脫衣衫;八九七十二,柳絮滿地飛: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

      ——湖南從以上的例子來看其語言形式可知,它首先是一種民間歌訣,是有關基本數字乘積運算規律的歌訣。這種算數歌訣同民間畫訣、藝訣之類歌訣一樣,都具有謠諺性質。漢字一字一音,易于編成口訣,數字也是這樣。

      而《九九歌》俗稱“小九九”,從“一一如一”起直至“九九八十一”止,這是現在的說法。在此之前的《九九歌》是起于“九九八十一”止于“二二如四”的。《九九歌》的得名即出自古代以“九九八十一”開頭的“九九”。據漢韓嬰《朝詩外傳》可知公元前7世紀已有《九九歌》,而且在當時已是極為普及。此外,在《茍子》《管子》《淮南子》《戰國策》等諸子百家文獻中也有關于“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等《九九歌》斷句的記載。

      據陳直《六十年來我國發現竹木簡概述》可知,1908年在甘肅敦煌發現的木簡(公元二、三世紀,東漢或晉)和1930年在甘肅北部額濟納旗居延烽火臺遺址發掘出的木簡(公元前101年至公元40年)上即載有《九九歌》。這些實物證明,遠在公元前已有了《九九歌》,流傳至今已近2000年的歷史了。《九九歌》從“九九”起改為“一一”起,是民間口頭文學的變異特征。這個歌訣簡練易誦,朗朗上口,也正因為如此,中國的傳統算盤才得以流傳至今,其旺盛的生命力之源,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可以說來自《九九歌》等數算口訣。

      二、特殊的民俗語義

      數字在民間文學作品中往往具有修辭的特點,因此這些數字在具體語境中常常不表示數字本身固有的意義,而是泛指的、模糊的語義,甚至導出特殊的民俗語義。例如,形成于明清間的通州山歌《魏二郎》⑤的幾個片段:

      叫你郎哥哥不得進房的個門哎,我家養了一八、二八、三八二十四只嚎汪的個狗呀,叫你不得進園的個門啊,踏板上頭擺青灰,帳子窩里掛了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四十九個響銅鈴哎。郎叫一聲我的情姐姐啊,我有法子活他身哎,你家養的三八二十四只嚎汪狗,我買二十四個肉饅頭喂狗群啊,調的個狗走啊你來接我,手拉手兒進園門哎,我再抓住你手兒穿橋過哇,不碰踏板上頭的青灰印呀啊,我再帶七七四十九張絲綿紙來,塞住你帳子里頭啊七七四十九個響銅鈴哎,郎說我家情姐姐啊,九九八十一難你難不住個我哎,不要用個推辭話兒哄小生啊。……

      從東莊廟里請九個和尚,從西莊廟里請九個師丈,從南莊廟里請九個道士,從北莊廟里請九個尼姑,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三十六個僧和道,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四十九天,大鼓大鈸,大鈸大鼓,丁零當啷敲起聲。

      ……

      類似的句子還有“十萬八千里根汗毛兒啊嚇得根根的翹啊”“限你三天三夜一要開條六六三丈六尺寬、六七四丈二尺深的大圓溝”等,其中的數字除少量的是實指外,其余的都是虛指。至于請和尚、道士作齋事要請“四九三十六個”的“九”,則是出自迷信習俗認為人亡魂歸九泉之下,因而須合“九”。這個“九”已是民俗意義的了。再如納西族民間史詩《創世紀》⑥中的片段:

      三生九,九生萬物,萬物有“真”有“假”,萬物有“實”有“虛”,真和實相配合,產生了光亮亮的太陽;假與虛相配合,出現了冷清清的月亮,……

      恩余恩曼心不甘,扯來了三片葉子鋪地上,采來了三叢青草做墊窩,摘下三朵白云做蛋籃。恩余恩曼生了九對白蛋,一對白蛋變天神,一對白蛋變地神,一對白蛋變成開天的九兄弟,一對白蛋變成辟地的七姊妹。……

      依古丁那作法又變化,變出一個黑蛋,黑蛋孵出一只黑雞,黑雞沒人取名字,自己取名為“負金安南”負金安南生下九對黑蛋,九對黑蛋又孵化,孵化出九種妖魔,孵化出九種鬼怪。

      顯然,《創世紀》中的“九”同上面山歌中的“九”的民俗意義是有區別的。在民歌中以數序作為連續陳述或篇章結構的手段和形式是常見的現象。但在這些“數序”中亦可反映出一定的民俗心理。陳駒的《壯漢民歌中的數序漫議》一文發現:“壯族民歌在使用數序時的另一特異處,是它表現出來的廣大壯族群眾對數字‘十’的酷愛,有時往往達到即使違背客觀生活規律也在所不計的地步。”實際上漢民族數序中也存在這種情形。以什么“數字”作為數序,往往是同各自的歲時、信仰等風俗習慣相聯系的。

      三、隨機性、任意性和抽象性

      在各種民俗和民間文學中,數字語言的運用也有其另一個方面,即隨機性和任意性,這同約定俗成性是相輔相成的。

      數字游戲是傳統的文字游戲習俗中的一種。漢語數字游戲是以奇巧著稱的。南陽武侯祠有這樣一幅楹聯:“收兩川,擺八陣,七擒六出,五丈原設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思三顧;取西蜀,征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按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全聯54字,上聯巧用了“一、兩、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個數字,下聯妙對以“東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十字,簡練、精辟地概括了諸葛亮這位中國歷史上的著名軍事家、政治家的業績和主要經歷。有一個民間傳說故事《千叟宴巧對》:乾隆五十年,皇帝在乾清宮開千歲宴,赴宴的有3900人,其中一老人年齡最大,有141歲。乾隆皇帝便以此為題,與紀曉嵐對句。乾隆出的上聯是:“花甲重逢,增加三七歲月。”古時候60歲為花甲,兩個花甲就是120歲,再加上三七二十一歲,正好是141歲。紀曉嵐稍加思索,便對出下聯:“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70歲為古稀,兩個古稀是141歲,再加上一度春秋,也恰好是141歲。“花甲”“古稀”都是中國習俗中用以代稱歲數的稱謂法,數字與稱謂習俗在數字游戲中融為一體,可謂巧妙。也有以數字直接入聯的。如辛亥革命后,有人針對袁世凱竊國復辟行徑作了一副對聯:“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禮儀廉”,暗喻“忘八”和“無恥”作為譏罵,一時流傳頗廣。至于以數字作謎,也很有情趣。例如“一貌堂堂,二目無光,三餐不吃,四肢無力,五臟不全,六親斷絕,七竅不通,八面威風,九九歸原,實(十)在無用。”其謎底是“菩薩”。此謎巧妙運用數序,以數序為題加以描述性發揮,套用成語,句句緊扣謎底,可謂巧妙有趣。在這些數字游戲中,數字語言除具有在一般民間文學中所表現的隨機性、任意性之外,更加強了其抽象性。

      總之,民間文學中的數字語言以其謠諺性、特殊的民俗語義以及隨機性、任意性和抽象性為民間文學增添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無窮的藝術魅力。

      注釋:

      ①高爾基:《第一次全蘇作家代表大會閉幕詞》,《論文學續集》。

      ②高爾基給瑪·格·亞爾采娃的信,《高爾基文學書簡》。

      ③④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⑤湯文英唱、吳周翔記錄:《魏二郎》,刊《民間文藝集刊》第六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

      ⑥云南省民族民間文學麗江調查隊搜集翻譯整理:《創世紀:納西族民間史詩》,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參考文獻]

      [1]黃濤.中國民間文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陳駒.中華民間文學通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

      [3]于秀芳,試論民間文學語言特點[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01).

      [作者簡介]

      凌娟(1981-),女,四川西昌人,碩士,四川省西昌學院文化傳媒與教育科學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淺談民間文學中數字語言的特點】相關文章:

    淺談「在語言環境中識字」08-08

    淺談訊問中肢體語言的運用08-09

    淺談語文教師的語言特點08-17

    淺談故事在語言教學中的運用08-15

    淺談語言機智在課堂組織中的運用08-05

    淺談幾種磚窯的特點08-15

    淺談中考作文的特點08-08

    淺談在主題背景中促進幼兒的語言發展07-28

    淺談非語言交際中的身勢語08-07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先锋资源国产男人色 | 欧美专区在线中文网 | 尤物视频国产一区 | 中日韩亚洲国产综合精品 | 亚洲人成网站高清观看 | 正在播放国产乱子伦最新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