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文史論文>考古論文>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時間:2023-02-24 20:53:33 考古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作者/ 韓建軍

      [摘要]通過對近幾年來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專著的統計分析,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認識的深化和定義,國內學者及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現狀等方面進行了綜述,同時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今后研究的趨勢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

      文/韓建軍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的學術界十分關注全球化與文化的多樣性的關系問題。許多學者認為,經濟全球化為各國、各族人民的交流和對話創造了條件,但文化的多樣性同樣重要,我們不能容忍豐富多彩的世界文化變得單調無味。然而,如何保護世界文化尤其是非物質文化?如何傳承各民族的傳統文化?歷來意見分歧。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現代化的不斷推進和經濟全球化,特別是歐風美雨的沖擊,我國一些地方一味追求經濟的迅猛發展,忽視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因而使傳統文化的保護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一是許多富有特色的民間工藝正在或已經消失。二是大批具有歷史、科學和文化價值的村落遭到破壞。三是民間藝人往往后繼無人,一些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人亡藝絕的危險。為此,筆者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保護的必要性、近幾年來國內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狀況做一些綜述,同時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出一些建議和設想。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稱演化過程和它的涵義與特征

      1989年II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五屆大會通過了《關于保護民間傳統文化的建議》。《建議》要求各國會員充分意識到大量包含豐富的文化特性和各地民族文化淵源的口頭遺產正面臨消失的危險,應當采取法律手段和一切必要措施,對那些容易受到嚴重威脅的遺產進行保護。1997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9次全體會議通過了建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的決議,“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被確認。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確認了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概念來代替“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并設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同時,在等待正式實施的過程中,教科文組織繼續以兩年一次的進度,評選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即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03年、2005年分別評選出28項和43項,到2005年1l月,教科文組織總共宣布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90項。

      2003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第二條首先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進行了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聯系和歷史的條件,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也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

      按照這個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二)表演藝術。(三)社會風俗、禮儀、節慶。(四)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五)傳統的手工藝技能。

      “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關注和獎勵兩種無形的文化遺產表現形式:一種是一定時期發生的文化表現形式,如音樂或戲劇表演、宗教儀式或各類節慶儀式。另一種是一個文化空間,定義為一個集中舉行流行和傳統文化活動的場所,也可以定義為一段通常定期舉行特定活動的時間。這一時間和自然空間是因空間中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存在而存在的。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評選的主要條件是作品應該具備體現人類創造天才的優秀作品的價值。因此,參選作品必須從以下兩方面來證實它的特殊價值:或者是具有特殊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集中體現。或者是在歷史、藝術、人種學、社會學、人類學、語言學及文學方面有特殊價值的民間傳統文化表達。

      二、近幾年來,我國學者和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及研究狀況的綜述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在我國得到了較高的重視,從政府到學者都投入了極大的精力和熱情。我們先來看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和舉辦的活動。2002年10月在北京召開了中國高等院校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教學研討會。這次會議就中國高校和現行教育體制如何在民族民間資源的普查、挖掘、研究、整合,以及文化傳承、發展、創新方面發揮教育功能的問題進行了闡發。2002年12月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召開了“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與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文化部開始啟動“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中國民協開始啟動“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2005年4月26日,文化部官員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系列情況舉辦了新聞發布會。2005年7月,由文化部主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在江蘇蘇州舉行,這是第一次由政府主辦的學術會議,體現了主管政府部門的重視。我們再來看一下國內學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的研究狀況。向云駒(2002)認為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可以上溯至兩個起點:一個是1950年日本政府提出的“財產保護法”中從“有形文化財產”的概念延伸出的“無形文化財產”的概念;另一個就是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保護民間創作建議案》。劉玉清(2003)在列舉了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個具體的實例后,認為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包括兩個大類:一類是形態文化;另一類是具有鮮明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行為文化,以民俗的形式出現。劉魁立( 2005)認為從旅游者的角度出發,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滿足認知世界、認知歷史、認知特色文化的需求。何星亮( 2005)從應對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下,提出了保護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措施,包括:加大宣傳,使社會形成自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對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施長遠的規劃,并分步實施;采用法律的手段,加強立法保護,建立保護的專門機構,采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方式。林秋朔( 2004)對保護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出了很多的建議:各級政府要給予足夠的認識與支持,實行分級保護制度,培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才隊伍,開發和保護并重,形成營造全社會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氛圍。喬曉光(2003)認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不容樂觀,雖然遺產比較豐富,但是消失得比較快,因為整個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認識不夠,缺乏法規措施、缺乏智能資源、缺乏搶救保護資金,并且傳承渠道不暢,原生態傳承缺乏自覺,民俗流變沖擊大,而且政府文化部門缺乏對民族文化資源整體價值的評估,在民俗文化資源上對原生態文化價值認識膚淺,缺乏文化規劃。葉春生認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經失去就不可能再生,仿造者無論怎樣逼真,也不具備原生態的價值。因此,我們有必要活化民俗遺產,使其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使其代代相傳,使其轉化為生產力。

      三、有關“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代表專著

      向云駒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全面介紹和研究了有關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聯合國保護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由來,代表作評定的國際標準,此種遺產“申遺”的程序,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的形態與價值,中國的研究與保護等,在理論上提出了一系列開創性的詮釋。全書分為原理論和形態論兩大編共十一章。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第一部系統而理論的著述,為我們認識人類文化開啟了一扇新的窗口,令人耳目一新。

      這本書無論是對于當代中國的遺產保護,還是民間文化的田野調查與整理,都是必要和重要的理論支持。而其本身已具有文化遺產學的骨架與氣象了。它涉獵廣闊,邏輯清晰;結構嚴謹,體系完整;其中一些篇章雄渾、深刻、沉甸甸。應該說,它為我們文化遺產學的建立提供了一種可靠的依靠。它是我國文化界和理論界的一個新成果和新貢獻。

      四、“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研究趨勢的展望

      (一)在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和評定標準存在不明朗之處,在對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界定時,操作性不是很強。

      2.缺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的科學評估,保護文化遺產的觀念滯后,缺少資金,缺少正面主導能力。

      3.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但由于民間文化長期不受重視,致使我們對民間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狀況、存在的種類、數量和消失的狀況認識不清。

      4.缺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及人才的培養體系,傳承的渠道不暢。以前的教育領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重視和價值認知,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脫節。大學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學科極度缺乏,不能培養提供保護文化遺產所需的社會人才。

      (二)對“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趨勢的展望

      1.相對于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具有“跨學科”“跨文化”“跨領域”的文化特點。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上將會更多地出現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和對話,打破學科壁壘和狹隘淺薄的門戶之見,加強論辯和對話,實現方法、視野的互補和相互激蕩,從而實現保護思想的提升和創造。

      2.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是非常復雜的工作,面臨的任務十分繁重,需要學術和科研工作的大力支持,專家的介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具有巨大的作用,但就是在這個方面,人才是比較缺乏的。如何建立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人才培養機制,提高保護的水平和力度,意義非常重大。

      3.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積極進行文化創新是不矛盾的。但是,如何保持傳統血脈、保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源不受現代西方文化的沖擊且傳承、發展下去,同時又要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與時俱進過程中出現的被人們認可的新形態、新現象,并使民族文化現代化,將是研究者面臨的新問題。

      4.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性是非物質,是一種民間文化或文化傳統。在旅游迅速發展的今天,如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物質化的東西,納入旅游吸引物的行列,并進行科學的規劃和開發,滿足游客的文化需求,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落到實處,也是研究者面臨的挑戰。

      [作者簡介]韓建軍(1982-),男,山東滕州人,山東省滕州市博物館助理館員,碩士。山東滕州277500。

    【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相關文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報告07-28

    基于文化空間理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化生存實踐08-26

    全縣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情況調研報告07-19

    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主持詞01-30

    淺談常見物質的檢驗方法08-18

    淺談校長的非權力影響力08-04

    暑期物質文化遺產社會實踐報告08-07

    淺談非語言交際中的身勢語08-07

    淺談投放危險物質罪罪數形態的認定08-05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精品v大片在线观看 | 中文方字幕亚洲本在线 | 曰本AV在线电影精品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例丝瓜 | 亚洲一区精品在线视频 | 一级性做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