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托妮·莫里森《所羅門之歌》魔幻現實主義探析
托妮·莫里森《所羅門之歌》魔幻現實主義探析作者/張巍
托妮·莫里森(ToniMomson),美國著名黑人女性作家,1931年出生于美國俄亥俄州。1949年莫里森考入華盛頓霍華德大學英語系;1953年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同年9月進入康奈爾大學研究生院攻讀西方現代派文學;1955年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并同時受聘于得克薩斯南方大學任英文系講師;1957年重返母校霍華德大學任教;1964年莫里森與丈夫離婚并開始了在蘭登書屋編輯工作的生涯;1967年莫里森開始著手她的第一部小說《最藍的眼睛》的創作;1970年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在華盛頓出版。自她的第一部作品問世以來,莫里森共創造了8部長篇小說。1993年她憑借這些構思獨特、富有創意的小說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這一獎項的第一個黑人女作家。作為唯一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非洲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今天的文學界已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已被確認為世界上最杰出的小說家之一,她的小說成就可以說就是黑人文學史上的豐碑。《所羅門之歌》是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說,該小說1977年在紐約出版后,立即引起了評論界和讀者的關注。當時印刷出版了57萬冊平裝本,莫里森的寫作事業迅速崛起。同年該小說被評為全國最佳小說,1978年這部小說獲得了美國文學研究院獎和全國圖書評論學會獎。在該小說中,莫里森將神奇和現實、事實和夢幻、過去和現在巧妙地交織在一起,運用拉美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的藝術形式表現了小說的主題。
一、魔幻現實主義的創作風格和特點
20世紀四五十年代,在拉丁美洲形成一種新的文學創作形式——魔幻現實主義。迄今為止,魔幻現實主義已對世界文學產生了廣泛影響。屬于這種流派的作品主要以小說為基礎,這些作品大多是用神奇的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特別是拉丁美洲國家的社會現實。作家在作品中把神奇和怪誕的人物和情節以及各種超自然現象、反映現實的各種描寫交織在一起,使拉丁美洲現實政治社會成為一個現代的神話。在這種流派的作品中,作家將離奇的幻想和現實主義的情節并置,人鬼交融,幻想與現實的混合,從而創造一個幻想和現實交融在一起的世界,“神奇”而又不失去其真正的獨特風格。在本質上,魔幻現實主義表現的不是魔幻,而是現實。魔幻現實主義的作品表現的是拉丁美洲充滿離奇的虛幻恍惚“魔幻現實”。在這樣的現實中,生死不辨,人鬼不分,幻覺和真實相混,神話與現實共存。無論運用哪一種“神奇”的手段,其最終目標是反映和揭露黑暗如磐的拉丁美洲。善于運用魔幻現實主義手法揭露現實的作家,通常都把現實放在虛幻的環境當中,給現實披上魔幻的外衣。同時又運用拉美獨特的藝術創作手法,使作品呈現出真假難辨的魔幻與現實相交融的風格。從魔幻現實主義的文學作品內容上說,作品取材于拉丁美洲各國的現實生活;在藝術上,魔幻現實主義頗具特色,它采用多種方法將殘酷的現實與奇異的幻景結合起來,有時神話變成了現實,有時會成為現實的幻想,有時會成為荒謬的現實;在語言上,它廣泛吸收古印度神話和傳說,因而具有濃烈的地方色彩。
二、魔幻現實主義創作特色在小說中的體現
(一)魔幻與現實的交融
莫里森在作品中將魔幻世界與現實世界相結合,打破了生與死、夢幻與現實之間的界限,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充滿神秘色彩與超自然現象的魔幻世界,并賦予小說人物以神奇、魔幻般的特點,獲得一種神奇與現實相交融的特殊藝術效果。派拉特是小說中很重要的人物,莫里森賦予了她神奇與魔幻的特性。首先,派拉特生來沒有肚臍,被其他人疏遠,但派拉特不僅充滿了無私的愛,還充滿神奇的力量。當一個強壯的年輕人欺負她的女兒時,盡管她已60多歲,在交戰中她仍然勝了。莫里森在這里暗示派拉特那不可思議的神奇力量和無限的愛來自美國黑人的文化傳統。小說中,派拉特通過唱關于售糖人飛走了的民歌再現了過去,同時也激勵現在的年輕人。奶娃在派拉特的歌聲中,開始了弗吉尼亞的追尋之旅。在這里,莫里森賦予派拉特的歌聲以神奇的力量。此外,莫里森在小說當中運用了魔幻現實主義的敘事手法,使具有魔幻色彩的事件作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發生。例如,奶娃生下來就是一條腿比較短,奶娃吃奶竟然吃到8歲,因此得名奶娃,但奶娃可以僅靠意念的力量使哈格爾的J1從自己的頸部移開,而且還可以用意志的力量使哈格爾最終死亡,而使他自己幸存下來。小說中所體現的這種神秘莫測的事件,使整篇小說罩上了神秘的面紗。同時,小說處處充滿了神秘的氣息,這些奇幻的情節環環相扣,吸引著讀者仔細品味。莫里森以魔幻的手段讓這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很自然地發生。正如魔幻現實主義的特色所體現的那樣,魔幻只是手段,表現現實才是真正的目的。
(二)濃郁的神話色彩
在《所羅門之歌》中,貫穿全文的主要線索就是黑人民間故事一一黑人會飛行。莫里森不僅巧借這個故事表達了黑人對自由的渴望,而且還從現代意義上賦予這個神話新的含義。她把黑人民族探索民族出路的愿望和歷史上黑人民族對自由的渴望聯系起來。《所羅門之歌》的卷首引言——“父親們可以翱翔,而孩子們可以知道他們的名字”,這是小說中第一次提到小說的主題之一——飛行。雖然飛行可以逃離壓迫的環境,但是也給留下的人帶來了創傷。雖然奶娃從密歇根州出發的飛行使他擺脫了“非醫生街”那沉悶的環境,但他的飛行也是自私的,因為這使哈格爾極度悲傷而死去。在小說結尾處,奶娃發現自己竟然是會飛的所羅門的后代,他在曾祖父飛走的地方縱身一跳,飛向不可知的未來。奶娃的最后一躍是整篇小說的高潮,它和開頭相呼應,和“飛行”神話在結構上保持一致。奶娃的成功“飛行”象征了黑人要找到真正的自我,必須立足于黑人的傳統文化。莫里森在小說中廣泛地應用飛翔作為寫實而不是作為比喻性的事件,這就使《所羅門之歌》更加具有魔幻神話色彩。而且小說中的人物認為,人類飛行是很自然的事情,例如,保險公司代理人史密斯說要飛走。果然他帶著那藍色絲質的寬大翅膀出現在屋頂,并義無反顧地躍入空中,最終摔死。然而,圍觀的人并不是跑過去勸阻而是鼓勵他要勇敢地跳下來。莫里森用這個事件表明,他們并沒有把他的飛行看做是自殺性行為,相反,旁觀人群的行為就好像史密斯的飛行可能會成功似的。此外,弗吉尼亞州沙利瑪的居民并不認為所羅門的飛行是個神話,他們相信飛行確實發生了,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奶娃不相信人可能會飛,但在自己族群人的眼里,奶娃是不正常的,只有他開始相信人真的能飛行的時候,他才沒有感到被自己的族群疏離。在這里,托妮,莫里森以嫻熟的寫作技巧,運用神話原型的方式表現了小說的主題。
(三)奇幻象征意象手法的運用
奇幻象征意象手法的運用是魔幻現實主義一個重要的特色,它表現了現實的魔幻性。莫里森在小說中巧借奇幻的象征來表現了小說的主題。《所羅門之歌》中所有的人物都是黑人,很少能碰到白人人物。白人人物在小說中出現不多,但卻代表著破壞和負面的影響。在《所羅門之歌》中,白人對黑人來說就是傷害的來源。第一代麥肯·戴德被一個有錢的白人家庭殺害,吉他的父親死于一次工廠的事故是由于白人老板的疏忽。同樣,艾米特,提爾被一個行私刑的白人暴徒在密西西比絞死。盡管白人帶來災難,但莫里森告誡說,仇恨和復仇不是對種族歧視的有益回應。科林西安絲第一,戴德是奶娃的姐姐,在勃立恩,摩爾大學和法國受過高等教育。小說中,莫里森用科林西安絲第一和萊娜做人造玫瑰花象征著上層階級沉悶的生活以及女性的壓抑。這些玫瑰花掙不了很多錢,做人造玫瑰花的真正目的就是使她們不需要用心就能轉移注意力,從煩惱中解脫出來。科林西安絲第一和萊娜沒有任何激情地完成了她們的任務,是受習慣而不是信念的驅動。在文學作品中,真正的玫瑰花象征著愛,莫里森用人造玫瑰花象征著在小麥肯家庭中缺少愛。金子象征著小麥肯癡迷于追尋財富。在小說中,金子對男性來說是無法抗拒的,為了得到金子,他們違背了自己的原則。例如,奶娃到自己的姑媽派拉特家偷盜,因為他想變得富有而獨立。同樣,吉他對金子的渴望使他企圖謀殺奶娃。
三、結語
總之,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托妮·莫里森成功的在小說《所羅門之歌》的創作中運用了魔幻現實主義寫作技巧,雖然僅僅從以上三個方面分析小說中的魔幻現實主義寫作特色無法窮盡小說的魅力,但通過對整篇小說的文本分析可以發現,整篇小說是架構在魔幻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基礎之上的。莫里森在小說中巧借魔幻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表現了小說的主題,也揭示了奴隸制對美國黑人的心理創痛的現實。正如魔幻現實主義的特點那樣,魔幻只是手段,表現現實才是真正的目的。莫里森本人也被譽為善于用魔幻手法來表現現實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家。同時在作品中,莫里森也用魔幻的藝術創作手法警醒美國黑人民族,只有正視自己民族的悲慘歷史并從中吸取教訓,同時并立足黑人民族傳統文化,才能拯救黑人民族的未來。
[參考文獻]
[1][美]托尼·英里森,所羅門之歌[M].胡允桓,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2]毛信德,美國黑人的文學巨星——托尼·莫里森小說創作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3]萬連增,姜楊.《所羅門之歌》的主題闡釋[J].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01).
[4]杜萍,《所羅門之歌》的魔幻現實主義色彩[J].安徽文學,2008(05).
[5]孫紅洪.論《所羅門之歌》中的神話原型與作用[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2(03).
[6]曾梅,托尼,莫里森作品的文化定位[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張巍(1981-),女,河北承德人,河北體育學院外語系講師,學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
【托妮·莫里森《所羅門之歌》魔幻現實主義探析】相關文章:
托妮·莫里森《寵兒》中奇幻的象征意象探析08-11
生態批評視閾下的托妮,莫里森小說研究08-12
馬恩現實主義與無邊現實主義之比較08-06
魔幻世界作文06-12
魔幻之旅作文02-20
妮妮得救了日記03-19
所羅門王的寶藏作文08-15
現實主義高三作文08-05
美術教案-魔幻的顏色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