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文史論文>文學論文>“陌生化”理論與文學研究論文

    “陌生化”理論與文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3-01-10 01:49:23 文學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陌生化”理論與文學研究論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大家對論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論文是學術界進行成果交流的工具。一篇什么樣的論文才能稱為優秀論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陌生化”理論與文學研究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陌生化”理論與文學研究論文

      “陌生化”理論不僅指藝術作品的創作,也包含藝術作品的接受,這就為能夠將它運用到文學研究領域提供了前提。本文將“陌生化”理論引入文學研究視域,結合文學研究中的實例與感悟,闡述它對文學研究的啟示及意義。

      一、“陌生化”理論對問題意識的催生作用

      (一)“陌生化”視角對原有知識結構的反撥作用

      “陌生化”的特征是以熟悉為前提,是在理解的基礎上產生的“不理解”,通過“不理解”達到“理解”。“陌生化”(又譯為“非習見化”)對文學研究的意義在于它可以使研究主體對研究對象引起最充分的注意,保持最積極最興奮的探究狀態,以期對研究對象做更深入的分析與認知,從而發現問題。

      (二)陌生化對“前理解”瓦解又重構的悖論關系是新問題產生的動力

      “陌生化”的過程是一種變形破壞的過程,而這種陌生又是以熟悉為參照的,這就決定了“陌生化”對“前理解”的破壞與“重構”緊密相連,“陌生化”是破除“前理解”又不可避免地依賴“前理解”的基礎上的二元統一。關于這一點的意義,筆者想引用下面一段話予以說明:“事實上也正是這樣一種二元性奠定了世界的復雜性,復雜意味著給予非邏輯性以合理性,承認事物具有一種‘既一又二’‘亦此亦彼’的現象……只有通過二元論的思想架構我們才能進入一個以復雜性為基本特征的真實世界之中:”前理解并非沒有意義,它恰恰是我們產生新見的前提。它的概念包含它可以具有肯定的和否定的價值。”

      基于以上論述,對于文學史上的人物,我們需要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過程,盡可能全面認識歷史人物。如阮籍、嵇康,多數史料文章都認為他們是反禮教的代表。可見,我們對古人進行研究時,常常需要超越最表層的大眾化的理解,以期達到更深入全面的理解。

      我們總是生活在一定的歷史與文化、傳統與現實之中,這決定我們不可避免地有自己的“前理解”;而那些文學研究上有影響的創見,常常是在打破思維定勢、用“陌生化”視角審視以主流文化形式存在的“前理解”基礎上得出的新結論,人類的文化就是在這種悖論的張力中獲得了前進的動力。什么樣的“前理解”是必須依賴的,什么樣的“前理解”是需要破除的,也就是如何去確定上文提到的概念的“肯定與否定的價值”,是需要我們在深入研究中獨具慧眼的。

      二、“陌生化”理論對文學研究的啟示

      “陌生化”理論從文學本體論的角度對創作主體的重視給文學研究以啟示:研究者要有較強的文學審美感受力。“陌生化”間離的理論啟示文學研究應達到既要“入乎其內”,又要“超乎其外”的境界。

      (一)“陌生化”重視創作主體文學審美感悟力給人的啟示

      俄國形式主義者什克洛夫斯基說過:“藝術知識所以存在,就是為使人恢復對生活的感覺,就是使人感受事物,使石頭顯示出石頭的質感。藝術的目的是要人感覺到事物,而不僅僅知道事物。……因為感覺過程本身就是審美目的,必須設法延長。”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論產生的背景是為文學擺脫神學與歷史學的婢女地位獲得自身獨立而提出的,使得文學獲得文學性的本體意義。對這種審美體驗,童慶炳先生這樣概括道:“在陌生化言語背后是準確的審美體驗”,“審美體驗是‘里’,言語是‘表,,表里契合,方為上乘”。作者雖是從文學創作角度談審美體驗的重要性,但對文學研究也不無啟發意義。“陌生化”喚起對事物的感覺的訴求啟示我們:作為文學研究者,我們必須對所研究的對象有感覺,要有敏銳的文學審美感受力,這是文學研究者最基本的素養。

      (二)“陌生化”對“入乎其內,超乎其外”的治學境界的啟示

      布萊希特的“陌生化”理論是針對演員在演出中的“共鳴”提出的,他要求演員要與角色有一定的“間離”,這樣才能更準確地把握人物、超越人物,強調用“陌生化”的手段賦予作品不尋常的特征,誘使欣賞者進行更為深層次的思考,達到更深的認識。這一點對研究者應該與研究對象保持一定距離、努力把握自己的主體地位是很有意義的。我們對所作的研究不僅能夠沉浸其中,更要能夠高屋建瓴。研究者往往會對自己所研究的對象產生某種偏愛。這似乎不難理解:因為我們對自己研究的對象或者是感興趣,才產生研究探索的沖動,這是產生創造的前提;或者是對自己研究的東西投入很多,讓研究者對自己的研究成果產生“生產之愛”;或者是沉浸其中,以致進得去、出不來。這就使得研究者對所研究的對象予以間離性觀照顯得很重要。“陌生化”理論給我們治學的啟示是:要與對象保持一定的距離,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主體身份,使我們的治學達到“入乎其內,超乎其外”的境界。

      三、“陌生化”理論的運用對文學研究主體素養的要求

      “陌生化”理論在治學上對文學研究者的學養有怎樣的要求?下面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予以論述。

      (一)研究主體的博學多思是運用“陌生化”理論發現問題的前提

      “陌生化”并不是讓我們異想天開,作毫無根據的推測,而是要以多讀多思為前提。只有廣泛地閱讀,才能夠擴大學術視野,由此及彼,觸類旁通,產生學術聯想,發現問題;只有進行深度閱讀,潛心研究,“入乎其中”,才可能增強自己的洞察力,而洞察力的增強又有助于充分使用材料,有利于最終由現象而本質去解決問題。因為隨著思考與研究的深入,思維狀態才會擺脫“無意識”與“自動化”的狀態,先前由于司空見慣而不視為問題的問題,才有可能重新引起我們注意。這種靈感一現的感覺及對研究對象在“建構”基礎上重新認識、發現新的有價值的問題的過程就是“陌生化”。這時的“陌生化”不僅是以審美目的為旨歸,而且是一種哲學認識過程。它通常是以布萊希特所說的“理解一不理解一理解”為特征。關于這一點,下面用實際例子來作具體詮釋。

      地名人名直譯的規則常常以先人為主的思維定勢影響著我們,讓我們對詩中的人名地名或擱置不問或一帶而過地簡單處理。這種在方法論上自認為掌握了規律其實恰恰產生了對問題習慣性的忽略。這時,將“石頭還原為石頭”“使石頭顯示出石頭的質感”就顯得尤為必要。打破慣性思維,恢復地名人名所蘊涵的鮮活的故事,感受歷史的厚重,好學勤思的學者們在這方面有范例可供學習。讓那些被歷史風塵掩蓋、在我們的頭腦中早已淪為干巴巴的空洞概念、引不起審美快感的一個個地名,重新還原了它鮮活的過去,變得切實可感,深沉厚重。這樣的思考與積累為我們提供了看問題、用材料的新視角,是對“陌生化”理論的很好運用。再有任文京教授的《論唐代邊塞詩人的漢代情結》一文(《河北學刊》2003年第3期),就是他在做“唐代邊塞詩”研究的課題時,發現了唐代邊塞詩中多次出現漢代地名、人名、官名的現象,這又引發了作者對“漢唐”總是相連的提法的深層文化原因的思考,最后將上述現象放到漢唐文化傳承的大背景下結構成篇,得出了“漢代情結作為一種時代文化心理,恰恰是盛唐氣象的重要因素””’的結論。對于“漢唐”相連這一提法.我們對其司空見慣到忘記去想“為什么”,是熟悉得引不起我們的注意,以至讓我們對其產生了視覺上的盲點,思維上的麻木。而任文京教授正是在閱讀了大量的唐代邊塞詩、題跋、地理歷史等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由偶然發現了唐代邊塞詩大量使用漢代人名地名這一現象,到深入思考這一現象的必然性,然后再與“漢唐”相連的知識背景相聯系,再去考量它的必然的文化成因,從而觸發了作者對“唐代邊塞詩漢代情結”這一問題的思考。

      (二)研究主體豐富的閱歷有助于“陌生化”理論在文學研究中的運用

      當我們對一些知識或者觀點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又經歷一些人生閱歷的觸動,回過頭來再看這些觀點,可能就會對之前的表層理解產生更深刻的認識。這也就是詹福瑞先生在《不求甚解》一書中提到的“回到生活本身的邏輯”的思維方式。而這種回過頭來看與“回到生活本身的邏輯”其實就是一種“陌生化”。

      “讀萬卷書”,時時溫習,自有所得;“行萬里路”,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再回過頭來看我們曾經熟悉的理論知識,會重新產生驚奇與新鮮感(也就是“陌生化”),這時我們的認識會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到實地去,尋求對古人“了解之同情”,會讓我們對古人及作品產生更切近的理解。這一不斷循環的過程會讓我們頭腦中那些原有的概念性的知識變得具體可感,讓認識從更深的層面產生理性的升華。這對于做學問是非常重要的,它需要我們胸中具點墨,頭腦有所思,身上稟悟性。當我們的頭腦中不時彌漫著思考,生活中的某個場景引起的靈感的火花會不期而至,一旦與我們的思考暗相契合,就會產生問題的端倪。

      由以上論述可知:無論是俄國形式主義者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論注重喚醒藝術感覺、尋求藝術審美力量的追求,還是德國現實主義戲劇家布萊希特的祛除異化、重返理性的哲學認識論的訴求,都對文學研究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的啟示及意義。

      [參考文獻]

      [1]徐岱.批評美學--藝術詮釋的邏輯范式[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43.

      [2][德]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征[M).洪漢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347.

      [3][俄]什克洛夫斯基,等.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M].方珊,等譯,北京:三聯書店,

      [4]童慶炳,陌生化與審美體驗[J].文學自由談,1995(03).

      [5]任文京,論唐代邊塞詩人的漢代情結[J].河北學刊,2003(03).

      [6]詹福瑞,不求甚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8:37.

      [作者簡介]

      受志敏(1970—)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學文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先秦兩漢文學研究。

    【“陌生化”理論與文學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英美文學研究與網絡文化:理論與實務的前景與盲點08-08

    論文理論的方法08-06

    化工原理論文08-13

    初中物理論文02-24

    漢唐文化與藝術理論論文08-05

    素質教育理論論文08-13

    汽車修理論文08-13

    教育管理論文08-17

    生活中的物理論文07-29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五月天轻轻草骚女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一 | 午夜成本人动漫在线观看 | 中国国产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1级乱日 | 先锋影音亚洲国产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