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時間:2023-02-27 09:51:41 歷史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僰”,一個來歷和去向都不明白的民族

    “僰”,一個來歷和去向都不明白的民族

    川南的宜賓為古代僰人聚居地,宜賓夾在兩江中的老城區一度為其族所建“僰侯國”都會。在今天市區下江北白沙灣鎮尚有一“古都會廟”,又叫做“僰侯廟”,是這一久遠歷史留在宜賓近郊唯一的遺跡。

    僰人大約在宋代以前即從位于金沙江、岷江交匯處的三江口一帶退出,遷徙到宜賓南部的珙縣、敘永山區聚居。而其從歷史上消逝,則是在經歷了400多年前的“敘南平蠻”戰爭之后。

    那場十分慘烈的戰爭發身生于公元1573年春,時為明神宗萬歷元年三月。當時,朝廷調集14萬大軍,對稱作“敘南”的宜賓南部山區的土著“都掌人”進行了空前規模的征剿,這就是史稱“敘南平蠻”的“九絲之戰”。據《萬歷實錄》記載,這場戰爭歷時半年,官軍于當年九月攻破都掌人據點九絲城、前后“克寨六十余處,擒酋首......拓地四百余里,得諸葛銅鼓九十三面 ”蕩平了被朝廷認為“負隅稱亂,歷三百余年”之久的“都蠻”。又于次年四月,再次派兵搜剿山箐遺匿,直至“都蠻盡滅”。此戰距今已400多年,如《萬歷實錄》史實不謬,則“都蠻盡滅”也是400多年前的事。這個被戰爭蕩平“盡滅”的“都蠻”是否肯定就是僰人一族,至今尚無確論。然而,從春秋戰國時代就出現于宜賓的僰人也因“都蠻盡滅”,從此在史籍中不再有關于他們活動的任何記述,這是許多研究學者所認同的。

    誠然,僰人一族,不是唯一從歷史上突然消失的民族。但400年前那場戰爭使其遽然間消逝得蹤跡全無,卻使這個本來就來歷不明的種族,又因此變得去向不明。加之在可考的文獻史料中,有關“僰人”及其活動的記述寥若晨星,或是一鱗半爪,或是只言片語,不但時間跨度長而且十分散亂。更有許多民間的傳說和迷茫的歷史交織,構成種種云遮霧罩,賦予了僰人一族越發神秘莫測的色彩。

    對僰人族屬的來源,以及其最終的歸屬,長期以來眾說不一。為探究這一謎底,不少學者作了大量辛苦的工作,并從許多不同的方面入手作過種種努力。筆者試圖作一種新的嘗試,即從宜賓地名的歷史演變,結合僰人的種族習性等入手,來窺探僰人消失這一千古之謎。或者,也不失為另一種可以試試的途徑和方法。

    一、“僰道”古稱

    遠古僰人,曾在宜賓這塊土地上建立過“僰侯國”,并帶給宜賓“僰道”的古稱。宜賓今天有“歷史文化名城”的稱譽,這與古代僰人的聲名不無關系。

    據文獻資料記載,僰人很早就出現在宜賓一帶,是個以如今的川南為主要集居地的農耕民族,一些研究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歷史的學者,從廣義角度將其歸屬于“西南夷”。 “西南夷”與內地的廣泛交流,一般認為是在漢武帝開發西南地區之后。今天的宜賓一帶,在漢代開發大西南前是個邊遠之地,但其境內集居的僰人在漢武帝派唐蒙去夜郎國之前,就已經有發展較高的文化、經濟水平。他們修水利、興灌溉,除種植水稻等農作物外,還種植荔枝、生姜等經濟作物。《太平御覽》卷1 9 7 引《郡國志》說:西夷荔枝園,僰僮施夷中最仁者,故古謂僰僮之富。多以荔枝為業,園植萬株,收一百五十斛。”僰人栽種荔枝、生姜等經濟作物致富的歷史,西漢時便已經為內地所熟知。另外,從其參與過周武王伐商紂王的戰爭會盟,并因有功而受封為“僰侯”一事中,還可看出僰人一族不同于“夜郎”等其他“西南夷”的地方。

    “夜郎”是“西南夷”中最大的一族,直到漢時尚不知“是夜郎大,還是漢朝大”,而僰人早在殷商末年即參與了中原事務,無疑對中原情況很早就有一定了解。即便退一步講,它僅是受邀參與其事,也說明了中原民族早在漢代以前對僰人一族已不陌生,這也是僰人與外界的接觸比其他“西南夷”要早得多,也多得多的重要證據。如果這一推測成立,那就可能在中原民族的認識中,僰人很早就被認為是個樂于與外界交流,容易與外界合作的民族了。這是他們后來“慕義來賓”,融入中原民族的基礎。

    “僰侯國”的領地,大約便是以今天的宜賓市為中心的一帶地區,這也是古籍中稱宜賓為“故僰侯國”的由來。但是,這個“僰侯國”建立的確切時間是何時?先后傳承過幾代?歷任“僰侯”又是何人,叫啥名字......等,都是不清楚的。雖然史藉資料和一些傳說中,古代僰人的活動中心一直在今天宜賓市中區的三江口一帶,可在這個歷史上的“僰道”治所,古代“僰侯國”的都會所在處,及其近周地區,至今還沒發現有關這一古老民族確曾在這里生活過的遺跡。就是遠周郊縣的珙縣、興文等地峭壁上被稱為“僰人懸棺”的懸棺葬,也并無確切可考的證據證明為僰人所遺。 然而,古代宜賓很長時間為僰人集居地相信是確切的,因此才有“僰道”這一確切的古稱。盡管如此,對這個地名最初的啟用時間,細加追溯起來也還是并不十分的清楚。《元和郡縣志》“戎州”條這樣記述:“漢武帝建元六年,遣唐蒙發巴蜀卒通西南夷自僰道抵牂柯,鑿石開道二千余里,通西南夷,置僰道縣,屬犍為郡,今戎州即僰道縣也”。

    由此看來,用“僰道”一名稱古代宜賓,并非始于漢武帝時代,而是早在唐蒙受遣之前、它似乎就已經是這個僰人集居地的地名了。只是在漢武帝對大西南地區的一系列開發中,僰道又得到較之于以前規模的開發,說明這一點的,便是這個地區原來僅稱“僰道”,因漢武帝開發西南夷才被明確置為“僰道縣”,這是目前認為的宜賓設縣建城之始。

    按漢制,“道”與“縣”其實是同一級的行政區劃,《漢書.百官公卿表》說:“縣......有蠻夷曰道”。有僰人的地區曰“僰道”,有氐人的地區曰“氐道”。古代的這種設置,大約有些類似于現代的“民族區域自治”,不過稱“道”不稱“縣”的地區多為“羈縻”狀態,朝廷對它的控制遠比對縣的控制要寬松得多。因此,漢武帝時改“僰道”為“僰道縣”,看似僅有一字的增加,實則意謂著其地原“羈縻”狀態的結束。實際上,這也是歷代朝廷對這一地區控制加強的開始,此后的“僰道”便一直在朝廷的直接管轄之下。南北朝時,梁大將先鐵于此“討定夷僚”、設立戎州后,僰道更成為歷代統治者控制、經略周圍少數民族地區的中心。雖作為“戎州”州治,其地仍以“僰道”名之,表明直到南北朝時,宜賓一帶還是個以僰人為主體居民的地區,僰人在那時依然是個很活躍的民族。

    隋代時“僰道”一度改名“外江”,不久又恢復舊稱叫“僰道”,這種改而恢復,可能意味著直到隋代時,以三江口為中心的宜賓這一區域,主要居民還是僰人。不好思議的是,僰人在三江口居住生活如此長的時期,竟然毫無一星半點可考的痕跡遺留下來。以至今天要尋找僰人的遺跡,只好到遠郊的珙縣、興文去看那些懸崖絕壁上的懸棺了。據說那是明代僰人所遺,如果懸棺主人真是僰人,其生活的年代,當然應在明神宗萬歷年間那場盡滅其族的“平蠻”戰爭之前。論文“僰”,一個來歷和去向都不明白的民族來自WWW.66WEN.COM免費論文網?& ,hH}{0ho?=7C7.D 0 M;m^.%U'c66wen.com ER|%N^%$0U@K=O{'}H9KbJA

    對史稱“僰道”,又傳說曾是“僰侯國”都會的地方,沒有僰人勝跡感到遺憾,大約并非始自今天。古人也早有過類似感覺,并為此還作過彌補努力的,證明這點便是,在如今三江口北岸的白沙灣一個叫做“古都會廟”的“僰侯廟”。廟的楹聯曰: 隨周武伐殷商以還,受封侯而世襲;看龍山與鳳首并峙,蔚僰道之人文。聯文說的就是古代僰人的輝煌,明顯是后人所撰。

    “僰侯廟”很小,占地僅2 7 5 平米,為單檐歇山式。此廟始建時間不詳,但可以肯定不會是僰人在這一帶居住時自己給自己建的。現今見到的據說是清嘉慶十四年所重建,這是現今在宜賓市三江口市區、唯一可尋到的有關僰人的古跡。“僰侯廟”雖已列為地方保護文物,但雜處在一片舊平房中間,周圍是終日人聲鼎沸的菜市場。

    二、“義賓”

    唐代天寶年間,三江口上的“僰道”改稱“義賓”,宜賓至此才算是結束了以僰道作地名的歷史。宋代初年,為避宋太宗趙光義帝諱,“義賓”二字又改寫成“宜賓”,成為延襲至今的地名。

    一個地方地名的變遷,經常是歷史重大演變的影子。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自古以來特別講究“名、號”的國度,對正式的、要載諸史冊的用名,不論朝野都從不以兒戲置之,只要可能,便要力求寓意吉祥、易記,當然前提是“不觸諱”。冀求所謂“名正言順”和“名副其實”,是中國人在取名一事上根深蒂固的理念,孔子就說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可見對一事、一物、一人、一地的命名,歷來少有馬虎從事、草率胡來的。 那么,唐代為何用“義賓”改稱“僰道”?這一地名改變的意義在哪里?個中又透露出關于僰民族其時境遇的一些什么信息呢?

    “義賓”一名,據考有兩個來源,一是“慕義來賓”;一是“以義賓服”。兩者語面不同,其實是同一語義的不同的說法。前者為地主一方的客氣自謙,后者為賓客一方的不客氣自詡。不管角度如何,以信息學的眼光來解讀這一改稱事件,內中明確含有唐代時“僰道”地方基本情況已發生了空前改變的信息。那就是遷入此地的中原民族其時已經“由客而主”,已經確立了在當地的主導地位。“義賓”一名似乎說明這種變化是漸行的、和平的,是外來民族和僰人土著都可以接受的。

    同時,不論是“慕義來賓”,還是“以義賓服”,都透露出當時社會對僰人一族習性的認同。即認為僰人是個喜好學習外來文化,容易接受外來文化的種族。當然,不能排除其中有強權政治的意愿,即統治集團希望賓服的“化外”僰人,最好是個有著這樣習性的民族。

    正是“慕義來賓”,終結了“僰道”地名的使用。這事所以發生在唐代,而沒出現在更早以前,原因可能也在講求“名副其實”上面。也就是說,此前的宜賓一帶依然還是僰人集居的地區,這可以從隋代將其改稱“外江”不久又恢復原名,稱“僰治”一事上得到印證。接著隋去而來的唐朝,是個國力、控制力更強大的中央一統帝國。尤其重要的是,唐朝保持了相當長時間的穩定和發展,這為中原民族的外拓和邊地民族的內附,無疑創造了難得的機遇和條件。 如前所述,自秦漢時代開始,宜賓即成為開發周圍地區的據點。后來的歷代朝廷也進而效法,因此在相當長的時期,中原民族源源不斷的進入僰人集居的這一地區,他們帶來了先進的文化,促進、加速了這一地區的社會發展,也加速了部分僰人的同化。其間既有土著民族的“慕義來賓”,自然也有外來民族的“以義賓服”。與此同時,部分僰人在外來民族的擠壓下,加速了向外的遷徙(主要是向南向西的遷徙)。成書于晉初的《華陽國志. 蜀志》記僰道縣這樣說:其地“......本有僰人,故《秦紀》言‘僰僮之富’。漢民多漸斥徙之。”這種“遷徙”到漢末,可能就已具相當規模,從一些故老相傳的“龍門陣”中可看出些蛛絲螞跡。宜賓民間向來有諸葛亮向夷人“借一箭之地”(注1)、和“蜀漢軍以空黃桶挑水,嚇走夷人”(注2)的故事,雖是傳說,至少傳遞出了如下兩點信息:

    【“僰”,一個來歷和去向都不明白的民族】相關文章:

    我明白了一個道理09-02

    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作文07-20

    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作文03-21

    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作文(經典)02-05

    (經典)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作文01-14

    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作文【經典】01-12

    《一個都不能少》08-16

    一個都不能少08-16

    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08-23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午夜福利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v在线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久精品在线视频 | 五月天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 在线播放十八禁视频无遮挡 |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