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代日琉關系考
清代光緒年間,中日圍繞“琉球問題”有過長達數年的爭議。1879年8月2日,日本駐華公使向總署轉交外相寺島宗則7月16 日發出的《說略》,內稱:“琉球為我南島久矣……國史記南島朝貢事,實在中國隋唐之際。天平七年(唐開元二十三年),太宰府遣使于南島……既在我政教之下矣。”“保元中(當宋紹興時),源為朝居伊豆大島,浮海略諸島至琉球,娶島酋大里按司女弟,生男尊敦。為朝還大島,尊敦立為琉球王,是為舜天王……其后二百余年,將軍足利義教賞薩摩守島津忠國功,賜以琉球(嘉吉元年、明正統六年)爾來,隸屬島津氏為其附庸。”“豐臣氏伐朝鮮之役,命征兵糧琉球,尚寧王僅輸其半。德川氏繼豐臣氏,命島津家久發兵討之。尚寧出降,家久引謁江戶(慶長十四年、明萬歷三十七年)。”“慶長征服之后,并之薩摩封土,統其內政,兵戎其土,吏理其民,經其田,收其稅。布禁行令,不一而足。內屬附庸,誓文在案。家久得德川氏命,世管琉球地,遣吏人,理島政,正經界……自此其后,世服薩摩吏治,于今經三百年矣。”“今也,我政府一變舊制,盡廢建邦,易以郡縣……而非滅人之國、絕人之祀者也。是系我國之內政,宜得自主而不容他邦之干涉也。”(注:全文見巖倉公舊跡保存會:《巖倉公實記》下卷,1906年發行,1927年再版,第583—588頁。)
以上《說略》是日本政府在有關“琉球問題”的交涉中,最為冗長的一次照會,也是陳述日琉關系最為完整的一次。它直接關系到中日交涉的結局和近代日本“廢琉置縣”的性質。本文擬就其中的主要觀點和日本學界的研究,作些必要的考察。
一 所謂“琉球為我南島久矣”
日本最早的官修國史《日本書紀》(720 年成書)和《續日本紀》(797年成書)中,確有關于“南島”的記載。 諸如:推古天皇二十四年(公元616年)“三月,掖玖人三口歸化。夏五月, 夜句人七口來之。秋七月,亦掖玖人二十口來之……皆安置于樸井,未及還皆死焉”。舒明天皇元年(629年)“夏四月……遣田部于掖玖”。 天武天皇八年(680年)十一月,“遣使多禰島”。十年(682年)八月,“遣多禰島使人等貢多禰國圖。其國去京五千余里,居筑紫(九州)南海中……”。十一年七月,“多禰人、掖玖人、阿麻彌人賜祿各有差”。文武天皇二年(698年),“遣文博士等八人于南島,使尋國”。 三年“秋七月……多@①丸、夜玖、奄美、度感等人,從朝宰(官名)而來,貢方物,授位賜物各有差。其度感島通中國于是始矣”。和銅七年(714 年)十二月,太朝臣建治等率南島奄美、信覺及球美島五十二人歸朝。靈龜元年(715年)正月,南島奄美、夜玖、度感、信覺、球美人等, 來朝貢方物。養老四年(720年)十一月,向南島人二百三十二人敘位。 天平勝寶三年(751年),南島奄美、夜玖、度感、球美人等。 來朝貢方物,并為南島七十七人敘位等等(注:見《新訂增補國史大系》第一卷下,《比嘉春潮全集》第1卷,沖繩1971年版,第490頁。)。
上述表明,七八世紀時的日本確與“南島”有所往來。然而,所謂“琉球為我南島久矣”,以及所謂“琉球國,自上古以來稱作沖繩,在南海十二島之內,為皇國屬島之事,古史亦有記載”(注:日本明治四年(1871年)七月十二日,鹿兒島藩(舊薩摩藩)向政府提交的調查報告,見大山梓:《日本外交史研究》,良書普及會1980年版,第108頁。),卻無史實根據。
(一)據日本東恩納氏考察,“沖繩”之稱始見于新井白石(1657—1725)的《南島志》(1719年),其根據是《平家物語》所記載的“鬼界有十二島,外五島從屬于日本,內七島不從我朝,名曰白石、アコシキ、タ口島、硫黃島、阿世納(別本記為阿世波)、ヤクノ島、トホエラブ、オキナワ、鬼界島。”(注:見《東恩納寬@②全集》第7 卷,第一書房1980年版,第46頁。《平家物語》成書于1183—1333年。)但是,從上述記載中可以看出:所謂鬼界十二島不僅有內外之分,更有從屬與不從之別,而從屬于日本的“外五島”,是指靠近九州的島嶼;不從屬日本的“內七島”,是指遠離九州的島嶼(注:鄰近日本九州南部的島嶼,現今乃有“口永良部”、“口之島”。“口”字為門戶或進出口之意。)。因而,既或把“オキナワ”換成“沖繩”二字,也不能說明便是日本的屬島。
(二)日本古典記載的“南島”關系,只是一種往來。如文武天皇二年派出文博士前往“南島”,便是為了尋求有無國家,而文武天皇三年的記載,也不過是度感島始通“中國”(日本)。在此前后,雖說多次向“南島”派遣人員,但也只是出使。所以,無論是有人前來“歸化”,還是“來朝貢方物”,并不等于日本對“南島”的統治權。至于給“南島”人“授位賜物”之事,按照宮城氏的考察,則是為使住在南九州的“隼人”(少數族),服屬于本州的國家統治,說明“以大宰府為中心的統治隼人的影響,業已及于多禰(今種子島)以南的西南諸島。”(注:宮城榮昌:《琉球的歷史》,吉川弘文館1977年版,第20頁。)但“沖繩學”的權威學者比嘉氏認為:當時“大和的統治是否業已積極滲透到當時的沖繩各島,則屬疑問。”(注:《比嘉春潮全集》第1 卷,第491頁。)
'p>
(三)前述日本和銅七年與靈龜元年的記事中,談到“信覺”與“球美”兩個島嶼。有人認為“信覺”是現今的石垣島,“球美”是現今的久米島(也即中國記載的姑米山)。但宮城氏指出,當時日本國家所重視的,當是南部諸島中的奄美大島和琉球本島,把“信覺”視為石垣島,把“球美”視為久米島,“除了字音類似之外,并無實證這種說法的史料”,“球美、信覺兩島,可能是接近被稱為德之島的度感的島嶼。”(注:宮城榮昌:《琉球的歷史》,第21頁。)'p>
(四)日本古典記載的“南島”,是一種方位概念,猶如南方、北方,并不是領土概念。就大宰府的設置而言,當初是為了管轄“九國二島”。推古天皇在位期間(592—628年),始見大宰府(太宰府)之名。663年以后,府治設在現今九州福岡市東南的13公里處, 其管內的“九國二島”,是指九州的筑前、筑后、豐前、豐后、肥前、肥后、日向、大隅、薩摩等九“國”和對馬、壹歧兩島,后來才加上多禰島。日本天長二年(825年), 其官府稱作“總管九國二島之所”(注:據田村圓澄:《考古大宰府》,吉川弘文館1987年版,第8、66頁。)。 天平七年(735年),大宰府雖然對“南島”的某些島名、停泊地點、 飲水所在和往來行程等作過標注,“以識歸路”。但是寬平六年(894 年)日本廢止“遣唐使”后,“南島與本土的官方交涉也告結束了。”(注:宮城榮昌:《琉球的歷史》,第22頁。)可見,日本古典對“南島”的記載,并非所屬關系。論文古代日琉關系考來自WWW.66WEN.COM免費論文網O*WMI7[^d1s|g1n7S4/:y\{qpFiD=.be[sSp論文范文=iG/Mn07L.i 8,Lo=dsG~ }kDJ
二 源為朝航渡琉球的傳說
琉球國史《中山世鑒》(1650年成書)記稱:“大日本人王五十六代,清和天皇之孫、六孫王八世孫為朝公,為鎮西將軍之日,掛千鈞強弩于扶桑……后逢保元之亂,而客于豆州有年。當斯時,舟隨潮流始至此,因以更流虬曰琉球也。國人從之,如草加風。于茲,為朝公通一女,生一男子名尊敦……其為人也,才德豪杰……是以國人尊之浦添安司也。此時,天孫氏世衰政廢,為逆臣所弒矣。尊敦起義兵討逆臣,代之為中山王。”(注:伊波普猷等編:《琉球史料叢書》卷5,名取書店 1941年版,第8、16頁。)這種記載對后世影響很大, 第二部琉球國史《中山世譜》從之,清代冊封使徐葆光和周煌在使琉球錄中也予以轉錄。于是,有琉球國主乃日本人皇后裔之說。伊波普猷氏認為:“既令這只是傳說,不能成為歷史家的材料,但對于民間傳說的研究者來說,則不失為好資料。”(注:伊波普猷:《琉球古今談》,刀江書院1925年版,第281頁。)然而,作為歷史,源為朝渡琉說,卻無史實根據。
其一、《中山世鑒》的上述記載,源于日本的《保元物語》及傳說(注:如慶長十年(1605年),日本僧人袋中抵達琉球,滯在3年。 其間所著的《琉球神道記》中,也有“鎮西八郎為伴來到此國,威懾逆賊……”,“為友治理此國之時,為降服鬼神之神”的說法,但將為朝被記作為友、為伴(見《東恩納寬@②全集》第1卷,第一書房1978年版,第308—209頁)。)。《保元物語》作者不明,推定為1219—1221年成書。內中記載:1156年,猛將源為朝因參與“保元之亂”——京都發生的皇室及攝政間的爭斗,兵敗后被逐放伊豆大島(也稱豆州)。嘉應二年(1170年)被追剿時,自殺身亡(注:宮城榮昌:《琉球的歷史》,第30頁。)。也就是說,《保元物語》并未記載源為朝到過琉球本島。比嘉氏認為:源為朝渡琉“不過是根據薄弱的傳說”,將舜天說成源為朝之子幾乎是沒有根據的(注:比嘉春潮:《新稿·沖繩的歷史》,三一書房1970年版,第62頁、60頁。但認為舜天是突破傳說之霧而最早出現的現實人物,后來只是統治以浦添(后來的首里)為中心的現今中頭島尻的一部分。)。而東恩納氏則斷言:所謂源為朝漂至琉球本島運天港,后又從牧港返回故鄉之說,乃是“后人附會,不足為信”(注:《東恩納寬@②全集》第1卷,第281頁。)。
其二、舜天王尊敦的說法也是不可靠的。據宮城氏研究,“尊敦”在古代琉球的祭祀歌謠中,除了與地名“真庭”相對應外,并沒有作為人物而出現。相反,作為“圣主”而出現的,則是英祖、察度、尚泰久、尚圓、尚真、尚清等人。上述歌謠至少是從12世紀開始形成的,若是尊敦在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即大位,嘉熙元年(1237年)去世,理當成為祭祀歌謠所歌頌的對象。因此,宮城氏斷言:琉球王統之始祖,“不是舜天,而是英祖”(注:宮城榮昌:《琉球的歷史》,第33—35頁。)。進而,宮城氏指出:《中山世鑒》的編者向象賢,所以將琉球最初的王統(傳說中的天孫氏除外)求之于舜天王,并將之作為清和天皇的后裔,乃是出于對自身王統的夸耀。《中山世鑒》中列出的《琉球國中山王舜天以來世纘圖》,也是為了“對付源氏子孫島津氏的強制要求而人為的”(注:宮城榮昌:《琉球的歷史》,第35頁。琉球國史《球陽》記載:尚貞王三十年(1669年),“薩州太守公要看琉球世鑒。于是令儒臣謄寫其世鑒,寄以呈覽。”)。可見,舜天王統是否存在,也屬疑問。
【古代日琉關系考】相關文章:
清代的的人脈關系考08-17
法學形態考——“中國古代無法學論”質疑08-12
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史總復習難點剖析08-07
考砸了初三日記03-25
本案是雇傭關系承攬關系或勞務關系?08-05
本案是雇傭關系、承攬關系或勞務關系?08-05
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的區分08-05
古代詩歌08-01
古代諺語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