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兩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美術史話
關于蘇美爾文化,由于相應的文字資料太少,國外的考古學家只能就文物來進行歷史考證,很難深入展開,有些史料又未免帶有一定的神話色彩。約從本世紀30年代起,學者們對兩河流域南部另一座名城--烏爾,進行了發掘,才開始對蘇美爾文化的真正面目有一個顯著的印象。
烏爾城歷經三個王朝,出土的墓穴及其隨葬物相當豐富,其中一件最激動人心的藝術品,即是第779號墓中的兩塊鑲飾板。這兩塊飾板被稱作《烏爾軍旗》,是烏爾王出征時的門旗,也是慶功的旗幟。其中第一塊飾板描繪的是戰爭情節,上下共劃分三層:最下為軍隊的出征與凱旋。那時打仗是用戰車,四輪戰車由四頭驢子拉著,車上站著馭手和戰士。右邊第一輛象征出征,第二輛戰車下面躺著敵人即表示獲勝;中間一層表現戰斗與勝利后的戰士行列,有穿戴盔甲的,有披著毛毯斗篷的,有手持短矛正在與敵人搏斗的,還有押送俘虜的士兵,等等。最上一層,中央是烏爾王,他側身向右,手拿長矛,在全副武裝的士兵陪同下,正在視察戰俘。兩邊人物不求對稱,疏朗協調。
第二塊飾板則描寫了慶功宴的場面:最上層是國王與眾臣們相對而坐,在舉杯歡飲;中間和下面兩層是描繪運載戰利品的場景,有的在驅趕牛羊,有的在馱運貨物,隊列很長,整個隊伍在陸續地往王宮進發。這兩塊鑲飾板全是用貝殼、閃綠石、粉紅色的次寶石等,鑲拼在瀝青為底的板上的。所謂"烏爾軍旗",就是記述烏爾城這一光榮歷史,這種形式簡直與我國戰國時期的錯金銀(一種金質鑲嵌工藝)水陸攻戰圖鑒有同樣耐人尋味的欣賞價值。一位法國考古學家稱它是"戰爭與和平之旗"。現在這兩塊板飾被收藏在伊拉克巴格達博物館內。
20世紀30年代,在兩河流域的南部,又發掘出一座歷史名城--烏爾。這座城的發現,使蘇美爾文化的真實面目暴露無遺了,它標志著這一文化的最繁榮時期。烏爾,在公元前27世紀時是南部地區最強大的城市國家,基督教圣經《舊約·創世紀》中曾提到一句:迦勒底的吾珥,這"吾珥"即是指烏爾城,它是以色列人的始祖亞伯拉罕的故鄉。這座名城在蘇美爾文化的總的進程中,經歷了大概三個王朝,其中第一、二王朝屬于蘇美爾文化的盛期;至第三王朝,由于疆域的變遷,從時間上已屬于兩河流域的另一文化時期,即古代的巴比倫文化期了。這一件屬于第一王朝時期的“牛頭豎琴”,就是在烏爾國王阿巴爾吉和王后蘇巴德的陵墓內找到的。墓內有大量極其精致的手工雕刻與制品。這件牛頭豎琴即是其中之一,它反映著古代烏爾金器鑲嵌匠師們的精湛技藝。
牛頭豎琴是用天青石、金箔制成的,琴胎則用黃揚木雕刻而成。琴身上還用貝殼、紅寶石和天青石鑲嵌出蘇美爾神話中的英雄吉爾伽美什降服野牛和一些動物奏樂的故事形象。在豎琴的琴把上,就是帶假胡須的金飾牛頭,它的眼睛、胡須、牛角尖都是用藍寶石鑲嵌的。牛眼目光炯炯,很有生氣,如此細巧的手工藝品,在同時代的工藝美術中恐怕是罕見的。有趣的還有牛胡須的編織樣式,這種樣式體現了蘇美爾人的一種藝術風格,這在其他人物雕像上也可以看到。
一、“牛”圖騰的美術意蘊
善于用牛作裝飾是兩河流域文化的一大特色。蘇美爾人很崇拜牛,神話史詩的英雄吉爾伽美什,就被比喻為一匹"高尚的野牛"。吉爾伽美什與天牛戰斗的故事,就是為了渲染他是個力大無窮的英雄,牛的形象在蘇美爾的美術品里,正是英雄與膂力的象征。此琴現藏美國大都會美術館內。
作為兩河流域早期的奴隸制王國,留存之今的美術文物最豐的王國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蘇美爾人建起的烏爾第三王朝。據歷史記載,烏爾城的統治者烏爾納姆由于戰功顯赫,在城內大興土木,修建莊嚴宏偉的萬神廟、宮殿和寺塔。最早的三級寺塔吉庫拉塔,就是這個時期誕生的,它十分近似于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此外,凡宮內享用的生活用品都富有藝術的造型和裝飾特點,堪稱是人類早期藝術的反映。這塊"豎琴飾板",即是出土于烏爾城的一件歷史上最古的樂器工藝品--金牛頭豎琴上面的一塊飾板。飾板上雕刻著美索不達米亞流行的神話傳說。
據烏爾、瑪里等古城內發現的大量泥版文書所記載,蘇美爾流行著"馬爾都克與提阿馬特"的神話與英雄吉爾伽美什等傳說。前者講馬爾都克神,如何撒下羅網,祭起七風,駕上四馬戰車,與水怪提阿馬特戰斗的故事。馬爾都克終于降服妖魔,并把它的尸體分成兩半,一半做成天,另一半做成地,又將命運之神基恩古殺死,把他的血摻合在泥土內,捏出人類,創造了世界。后一個神話講英雄吉爾伽美什,他原是烏魯克國王。因迫使臣民修筑城墻與神廟,黎民不勝其苦,向神求援,天神創造了另一英雄安吉杜,與之決半斗。由于兩人勢均力敵,遂結為盟友,一起做了許多有益于人類的事,諸如戰勝松怪洪巴巴,解救女神伊什塔爾。女神慕其英雄,愿以身相許,但遭到吉爾伽美什的拒絕。伊什塔爾轉羞為怒,求神降下天牛與之報仇。英雄吉爾伽美什與安吉杜共同奮戰,終于殺死了天牛,烏魯克人為此普天同慶。但不久,安吉杜病死,吉爾伽美什為求永生之藥,不辭辛苦、長途跋涉,途中躲開了千獸百怪,遇一女巫。女巫勸他收回此念,并說凡人不能跨越死亡之河,只有縱情享樂,了其殘生。吉爾伽美什意志堅決,來到渡口,準備了120根船篙,艱難地渡過了死水,并見永生之人烏特納庇什廷,問其永生的秘密。對方告知:世上沒有永恒的東西,也沒有永生的人。吉爾伽美什又追問:你的面貌并不奇,與我一樣,為什么你能得到長生呢?烏特納庇什廷就講述了自己在世界洪水之難中如何獲得永生的經過,并教導他,只有克服睡眠,才能長生不死,否則,人類是不可免死的。
'p>
這些神話雖然荒誕,卻充滿著許多哲理,它是早期蘇美爾人對世界對自身奧秘的一種無限探究的思想反映,既是富于審美價值的語言藝術品,又是原始的哲學觀。這一件豎琴飾板所雕刻的內容,基本上是這些神話的局部圖解:在飾板上第一層,即刻繪吉爾伽美什與人面天牛搏斗的情景;第二層是一只雄獅提酒壇,尾隨在手捧餐桌和食物的神狼后面;第三層則描繪驢子在彈豎琴,狗熊在舞蹈的場面;第四層是山羊與一半人半獸之怪在搬運東西。這些形象后來對其他民族的神話有著很大影響。它采用線刻手法,表現得十分概括、風趣,并具有對稱性,顯示了古代蘇美爾藝術家們的豐富想象力與藝術表現力。這件豎琴音響飾板現藏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文物紀念館內。'p>
二、“兩河流域”的雕塑特色OL6T P(aAUw!4B geG^ywV5mh行政管理畢業論文OJ%*lnmVYT_1e9HoytL5z!g!
兩河流域一些最古老的文化,誕生于公元前4000年的原始公社初期。作為美索不達米亞的早期文明(希臘人把兩河流域稱為"美索不達米亞",意即"河間地"),它可以分為"埃爾-歐貝德"、"烏魯克"、"捷姆迭特-那色"三大文化分期。這些名稱,是因產生文化的地域而命名的。烏魯克文化期是三大文化期的中期,它的特點是發展了陶器。在這個時期,烏魯克興建了許多神廟,其中有用生磚砌成的高壇,據說它就是一座"白廟"的地基(所謂"白廟",其名稱由來于它有白色的墻壁)。一尊女神頭像即發現于此。論文“兩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美術史話來自WWW.66WEN.COM免費論文網
這一尊大理石女神頭像可能是當時專供祭祀用的一種宗教偶像。頭像的眼眶沒有眼珠,只有兩個很大的洞,顯然,曾用寶石或其他珍貴的石頭作鑲嵌的,在眉毛部位有一道深槽,乃是留作鑲嵌黃銅或金子的地方。至于頭像的其余部位,可能是木料制成的。這尊頭像的臉部造型比較秀麗,在女神的頭頂部位,一定還添置過其他裝飾物。其創作年代據測是在公元前3500~3000年代。現在這尊石雕像被收藏于伊拉克巴格達博物館內。
在兩河流域的中部,巴比倫以東的哈法奇,史前考古家們還從一座神廟的廢墟中發掘出許多保存完好的小雕像,其中最大的高約76.2厘米,據說它就是植物神阿勃(AB);另一些雕像就形象的姿勢看,可能都是祭司或供養人。這一組雕像有一個共同點,即它們的眼睛都留出很大的洞,顯然也和那一尊《女神頭像》一樣,是留作鑲嵌彩石眼珠的,所以眼眶的空間都留得很大,具有夸張性。古代的藝術家們很早就善于用鑲嵌手法,來加強人物的眼神,可見,作為人的五官中最重要的器官--"靈魂之窗",早已不是現代人所獨有的觀念了。
雕像都呈圓柱形狀,而且雙手都交叉在胸前,直立,姿態是程式化的。不僅如此,連雕像的頭發、胡須也都和大型雕像一樣,是精心地編織的,這反映出古代蘇美爾人很注重頭發與胡須的審美意義。這十幾個祭司或供養人雕像的制作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700~前2500年間,現被收藏于伊拉克巴格達博物館內。
在拉伽什城出土的一些婦女雕像,是我們看到的蘇美爾圓雕像的主要作品之一,大都是從神廟的廢墟中發掘出來的。
可能在瓦卡(WARKA)地區被發現的一尊大理石的全身女雕像,它是當時供祭祀用的宗教偶像。這尊雕像的最大特點是短而粗的軀體,差不多看不到脖子,頭部直接從肩上出來。鳥喙式的鼻子,一對大眼睛(據說眼睛和眉毛當時是用其他材料鑲嵌上去的,因年代久遠而脫落,所以露出兩個大窟窿),略顯一種微笑的姿態,但整個身姿極其呆板。蘇美爾出土的供祭祀用的人像雕刻差不多都是兩手抱在胸前,腿部不作出來,胴體是一個毫無變化的圓筒形狀,當然更談不上比例關系。
有些考古學家從這類女性雕像的姿態及其衣飾上判斷,稱它們是"參加祭祀活動的捧物者"。這尊雕像現藏倫敦大英博物館內。
三、“兩河流域”美術歷覽
在亞洲西部有兩條大河,東邊一條叫底格里斯河,西邊一條叫幼發拉底河。這兩條河流自今土耳其境內為源頭,由西北向東南方向流去,經過敘利亞和伊拉克,直至波斯灣入海。兩河沿岸的文化在歷史上十分發達,有文物考證的文化期大約最早是在公元前6000多年前,如鐵爾-哈松(TELL-HASSUNA)文化、鐵爾-哈拉弗(TELL-HALAF)文化和埃爾-歐貝德(EL-OBEID)文化等階段,時間從公元前6000年前至公元前3500年左右。后又經歷了幾個大的王朝,文化上的繁榮,幾達于世界文化史之冠。這些文化反映的社會性質是古代奴隸占有制社會,前后總共約延續了3至4千年。歷代的主要王朝有:蘇美爾、阿卡德、巴比倫、喜特、米坦尼、亞述、新巴比倫等。美術史上常稱這個地區的美術“美索不達米亞美術”。
1.蘇美爾文化
蘇美爾文化是兩河流域早期文化階段,它體現著迄今人類文明所知的最早進入奴隸制社會的一種文化水平。但真正認識這個時期的文化,卻是19世紀下半葉以后的事,直到本世紀30年代,人們對蘇美爾文化才能畫出一個較為系統的面貌。當那些巨大的建筑廢墟、精湛的美術工藝品被大量發掘出來以后,人們不禁對蘇美爾王朝這個東方古國的文明之早熟發出驚嘆。我們這里所欣賞的是蘇美爾時期的一塊建筑物飾板殘片,它反映著公元前3000年中葉所達到的水平。
【“兩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美術史話】相關文章:
兩河流域08-17
兩河流域歷史教案08-22
歷史話劇劇本04-26
高中地理流域教案11-26
大河流域的亞非古國(二)08-17
大河流域的亞非古國(一)08-17
整治龍江流域刻不容緩08-12
黑龍江流域歷史溯源08-17
“江淮流域農村生態調查” 團隊總結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