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文史論文>歷史論文>中國古代的世兵與募兵隨想

    中國古代的世兵與募兵隨想

    時間:2023-02-27 09:50:48 歷史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國古代的世兵與募兵隨想

    ——從先秦軍事制度說開去

    因“非典”故,大小圖書館均不開放,也無法出校門,無法閱讀原始文獻,遂閉門瀏覽今人對中國古代兵制的諸研究成果,計有陳恩林《先秦軍事制度研究》(吉林文史1991版);程喜霖《漢唐烽堠制度研究》(三秦出版社,1996);王永興《唐代前期西北軍事研究》(中國社科,1994);王曾瑜《宋代兵制初探》(中華書局,1983);王曾瑜《金朝軍制》(河北大學,1996);吳秀永等《中國元代軍事史》(人民社,1994)和明代軍事制度諸書等。因學力有限,加之心浮氣燥,收獲了了。僅就目前感興趣之中國古代軍役,以先秦軍兵制度為主線,并與諸朝軍兵制度略加比較,略附陋見,以請教眾網友。 一

    先秦最基本的軍事制度特點是“兵農合一”。夏、商、周三代通行,每一個具有士兵身分的村社社員都得到一塊由村社代表國家分給的足以維持自己和家屬生活的份地,而他則為國家服兵役。份地是他為國家服兵役的基礎,兵役是他對國家應盡的義務。就這一點,恩格斯所論及的馬爾克公社的軍事制度與三代“兵農合一”的軍事制度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據周金《散氏盤》、《衛(“禾”字下面加“皿”字)》、《衛鼎》等銘文,周代的司馬還參與勘察、移交田產、訂立契約等項民事事務,這是由中國古代奴隸制軍制“寓兵于農”、“寓將于卿”的特點決定的。在周代,司徒、司馬、司空叁有司的職司是既有分工,又互相聯系的。其時,“兵農合一”,國人平時務農,歸司徒管理;農閑習武,歸司馬管理;修筑公共工程時,歸司空管理。

    其實“寓兵于農”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種基本軍事思想,盡管不同時期的形式和內容都存在差異,但“兵”具有“農”的職能這一特征,卻一直貫穿于整個中國帝國數千年,即使到新中國成立仍然。據《宋史﹒兵志一》卷187載“秦、漢而下得寓兵于農之遺意者,惟唐府衛為近之。”明初朱元璋“立民兵萬戶府,寓兵于農,其法最善。”(《明史﹒食貨志》卷77)而明朝實行的衛所制度則尤其體現了“兵農合一”的思想。(參閱:小隱網《中國古代史》扶風:《明代耕地數字之謎》)這種“寓兵于農”的軍事思想,可能與當時軍隊的給養和時局形勢有密切的關系。如漢、唐時期的軍屯制度和府兵制度。茲不贅述。 二

    先秦時期的軍事制度的第二個特點是:“國人當兵,野人不當兵”。先秦國、野分制。“兵農合一”是由原始部落“全民武裝”發展來的,而三代出現了社會地位的不平等,使軍事制度發生了相應變化。國人與野人的對立,必然導致軍事制度上軍兵的排他性,即軍隊主要由統治者的同族及其異姓姻親成員組成,反之,則不準組織軍隊或受到嚴格限制。這一制度在脫胎于氏族部落的國家政權里,尤其明顯。如北朝時期、金朝、蒙元和清朝兵制中,都呈現出軍隊的排他性特征。而在非常成熟的漢族政權體制下,軍兵的多元化來源就明顯一些,如明朝皇家衛戍軍是就有大量的蒙古族士兵,清朝則對滿族和蒙族軍兵以外的民族軍兵有極其嚴格的限制。(參閱小隱網扶風:《明代內地衛所達官考》)

    據《周禮》,周代的國人當兵,實行兩級兵役制,其一曰正卒;其二曰羨卒。《周禮﹒地官﹒小司徒》說,“凡起徒役,毋過家一人,以其余為羨。唯田與追胥竭作”。羨卒作為預備役人員,在西周時一般是不參加戰爭的。但是,由于春秋時期戰爭規模不斷壯大,兵源不足,所以羨卒也不斷被征調到戰場上來。如《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說,晉國在彭城之役前,“發命于軍曰,歸老幼,反孤疾,二人役,歸一人。”老幼孤疾上了前線,一家之中有二人在軍中服役,這當然就突破了“凡起徒役,毋過家一人”的舊例,開始使用羨卒了。《國語﹒吳語》在越王勾踐起兵伐吳說,“明日徇于軍,曰:有兄弟四五人皆在此者,以告。”一家之中居然有四五個兄弟在軍中服役,這就不僅突破了從軍“毋過家一人”的舊制,而且幾乎全部羨卒都走上戰場了。這當然就為戰國以后普遍兵役制的出現鋪平了道路。

    這種正、余搭配的軍役制度對其后產生了重大影響。明朝衛所制度是朱元璋借鑒歷代軍事制度而建立,衛所軍戶實行世襲制,一人入伍,全家從軍,正軍缺額,由衛所軍余替補,戶下無丁,則從祖籍州縣軍戶中遞補,以保證軍役。衛所旗軍及軍餉所需主要通過屯軍及其家屬屯種土地收入加以解決,即所謂“寓兵于農”和“以兵養兵”,在邊地民戶較少的地區尤其如此。明代的軍余與前代軍余竟有驚人相似的命運。由于正軍軍戶家庭負擔沉重、生活艱難,旗軍逃亡日多,而清勾的效果又不甚理想,軍伍缺額現象日益嚴重。為補足正軍額數,也由于明中期以后,戰爭與防守形勢日趨緊張,大量的軍余被抽。由于軍余是明中期以后從事屯田生產最主要的勞動力,軍余入伍又加劇了屯田荒蕪,子粒銳減,明初“以兵養兵”和“寓農于兵”的政策走向衰落已成必然。以招募為主、結合鄉勇和民壯的地方防御體系占居地方防守的重要地位。 三

    “兵農合一”和“國人當兵、野人不當兵”的存在,取決于井田制度和農村公社制度。早在春秋中期以后,由于晉、魯、鄭等國相繼打破傳統的國、野界限,征召野人當兵,已使兵役制度尚未徹底瓦解。商鞅變法后,井田制度廢除,由此形成的是一套由國家直接授田給編戶齊民的新制度。井田制的徹底廢除,使得以它為基礎的農村公社失去了賴以存在的基礎,走上了消亡的道路。同時,商鞅變法在廢除井田制的過程中還曾直接改組過村社制度。秦孝公十二年“并諸小鄉、聚,集為大縣,縣一令,四十一縣。”(《史記。秦本紀》)小鄉、聚,就是一種居民往往是聚而居住的農村組織的自然存在形態,從而進一步促進了國家按地域關系來劃分國民。這就使自古以來存在的國、野界限被徹底打破了,國人與野人在權利和義務方面存在的法律差別也最后消失了。農村公社組織的破壞,國野界限的最后消失,導致了“兵農合一”的兵役制度的根本變革。普遍兵役制正是常備軍賴以建立的基礎,七國普遍實行兵役制,說明他們都已建立了常備軍。這是勿庸置疑的。

    募兵是戰國中期以后出現的一種新型軍隊。《秦律雜抄,敦表律》說“冗募歸,辭曰日已備。致未來,不如辭。貲曰四月居邊”。冗募,學者咸作“作募,指募集的軍隊”解。冗募為國家服役,國家根據他們服役期限的長短和任務的輕重,給予報酬。如果冗募違背“致”,即文卷所規定的日期,便要受到罰處。《荀子,議兵篇》說,“故近招募選,隆執詐,尚功利,是漸之也”。這就說明戰國時雇傭“市中傭作之人”當兵的現象已經出現。《莊子,人間世》載,有位形體殘缺不全的人,名叫支離疏,在“上徵武士”,即招募武夫時,可以“攘臂而游于其間”。這也證明了戰國募兵制度已經出現,但招募的軍隊規模很少,在當時的兵制中不占主導地位。

    自戰國以后,募兵制就成為各朝在緊急時期解決兵源短缺的重要手段。如金軍之動員體制是征兵和募兵兼行,按當時習慣用語,征兵謂之“簽軍”。(《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九)兵民合一,寓軍于民,既反映了女真族較為原始落后的情況,卻也成為金朝初年軍力甚強的一個重要因素。金朝在軍數不足時,也兼行募兵制,如承襲遼制的射糧軍,即是招募充軍。(《金史》卷四二,《儀衛志》,卷四四,《兵志》)金章宗承安二年九月,“遣官分詣上京、東京、北京、咸平、臨潢、西京等路招募漢軍,不足則簽補之”(《金史》卷十,章宗紀)又如明代的營兵制下,有不少軍兵也是召募來的,如戚家軍、浙兵等,都是招募而來的。(參見扶風小隱網文《軍、兵、軍兵------明代獨特的軍事制度》)然后,這種募兵一直沒有成為國家最重要的軍事力量。直至晚清“湘軍”、“淮軍”和“新軍”出現為止。 四

    就戰斗力而言,募兵優于世兵,職業兵優于民兵是顯而易見,軍隊職業化是軍隊建設的發展方向。然而,自從戰國時期出現募兵制以后,募兵一直隨著王朝的更替與輪回,呈現出若即若離的特點,世襲兵制一直是歷代兵制的基本制度,這就不能不令人深思。在下淺薄,尚無清晰的思路,僅略談一二,以拋磚引玉。

    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決定論”是可以從一個角度來解釋這一現象的。如前文述,大凡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其世兵制的制度尤其突出,如猛安、謀克等六級編制,大體是金朝正規軍的編制,實行此種編制者,不僅有女真軍,還包括契丹、奚、渤海、漢等族等的正規軍。又如元代的“怯薛”禁衛軍和滿清的八旗制度等。這與他們的相對落后的生產力水平下的部落制度、宗族血緣制度不無關系。同樣,在一個新王朝建立之初,百廢待興,生產力水平低下情況下,世兵制多為普遍的選擇。

    其次, 戰國以降,中國一直是以農耕經濟為主體。這種自然的農耕經濟具有易熟性和脆弱性,恢復簡單而崩潰太易,更談不上更多的社會財富積累。所以,隋朝可以在短短的時間內獲得到空前的繁榮,也可以在幾十年內耗盡財富;明代經洪武一朝而社會祥和,而明末江南的富華,可以在明末、清初短短的數十年內倒退上百年。農業這種極差的抗風險能力決定了農耕經濟下的各種制度也要隨之波動。于是就出現了軍事制度上的輪回與住復,世兵-----募兵----世兵------募兵,這樣沿延了上千年。

    第三,“崇圣三代”和“尊祖敬宗”的傳統觀點導致各王朝統治者普遍因循舊章。孔子稱堯、舜、禹為“三王”,當時社會為“大同”之治;自東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對于夏、商、周“三代”的圣化日益嚴重,稱之為“小康”之世,這給稍后的各朝造成根深蒂固的影響。統治者在制訂政策時,因循前朝,此類史料不絕于籍。在對“三代”尊崇的大背景下,又導致對本朝開國之君所定制度的崇拜,進而造成了對革新思想和實踐的禁錮與遏殺。在相對平和的政局下,恢復相對穩定的祖制(世兵制)成為一種普遍的要求。

    此外,影響世兵制與募兵制的因素還有財政因素,中國古代財政體系下,世兵制的推行,較之募兵,更為便捷。在世兵制條件下,軍費的相當一部分是由軍兵自己負擔的;而募兵制下,政府承擔的直接費用要大多。這一因素涉及問題頗多,亦非此文所能盡言耳。

    【中國古代的世兵與募兵隨想】相關文章:

    菩薩兵08-15

    僧兵研究08-11

    7《菩薩兵》08-15

    中國的“駱駝兵”08-15

    兵 車 行08-16

    美的隨想08-17

    人生隨想08-17

    青春隨想08-17

    今夜隨想08-17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中文在线观看 | 最新亚洲中文字幕无线 | 亚洲制服丝袜精品久久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天跟新 | 中文字字幕在线精品乱码 | 视频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