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明代中朝邊界形成的研究
內容提要 本文通過對女真與李朝之間疆土之爭的分析,及對建州左衛初址質疑,追尋鴨綠江與圖們江作邊界的時間、過程,確認李朝初期亦即高麗朝北部疆界在今朝鮮半島咸興以南地區。
關鍵詞 建州左衛 明朝 李朝 疆界 咸興
中國與朝鮮以鴨綠江和圖們江為國界形成于何時?不是當代,也不是近代,而是在公元15~16世紀的古代社會。
兩漢至元末歷15個世紀,共計1500余年,中國對朝鮮半島北部一直領有主權。雖然疆界線呈出從南向北退縮的趨勢,但在遼金元400余年間,基本穩定在今朝鮮江原道的永興地區。
明代中朝疆界發生了重大變化,南界線從永興一線撤至今天的鴨綠江、圖們江,兩江以南的女真人也撤到江北地區,除少數與當地人即朝鮮李朝治下的臣民融合為一體者外。如此重大變化是怎樣發生的,原因和條件是什么?下面將逐一探討。一
1638年朱明王朝建立,在東北地區一面派遣大軍征討蒙元殘余勢力,一面派遣官員深入各民族地區,宣諭明朝政策,對各族首領進行招撫。地處朝鮮半島南部的高麗王朝已進入末世階段,還念念不忘向北擴張。高麗原為元朝藩屬,見元室垮臺明室初立,企圖趁機擴大北疆。于是遣官向明朝請求土地,要求鐵嶺以北歸其版圖。明朝則認為故元土地、人民、藩屬都應該歸屬于明,高麗朝按道理按勢力大小來說,都應該遞表稱藩屬,所以朱元璋對禮部尚書李原名說:“數州之地,如高麗所言似合隸之。以理勢言之,舊既為元所統,今當屬于遼,況今鐵嶺已置衛,自屯兵為守,其民各有統屬。高麗之言,未足為信,且高麗地壤舊以鴨綠江為界,從古自為聲教,然數被中國累朝征伐者,為其自生釁端也。今復以鐵嶺為辭是欲生釁矣。遠邦小夷,固宜不與之較,但其詐偽之情不可不察。禮部宜以朕所言,咨其國王,俾各安分毋生釁端”1。朱元璋斥責了高麗王的貪求,同時表明不在乎數州之地、不與小邦計較的容讓風格,并且按照高麗所要求的那樣以鴨綠江為界。自此劃定鴨綠江以南歸高麗,以滿足其擴疆之請。李成桂為高麗朝臣,發動政變推翻高麗朝建立李朝,其為太祖。成桂領略過明軍的威力,又為穩定國內反對派的攻擊,沒有向明朝提出進一步的疆域要求。
明成祖朱棣繼位以后,繼承其父的遺志繼續在東北各民族地區招撫,設立衛所。與朱棣相繼繼位的是李朝太宗,新君上任宿念復發。永樂二年(1403年)五月間明朝欽差東寧衛千戶王修招諭三散、禿魯兀等11處女真人,以授官設衛。李朝立即向明廷提出請求,要將三散、禿魯兀等11處地域劃歸自己版圖,使女真人附籍當差成為其子民。為討明廷喜歡特加一句,“十處地面皆在圣朝同仁之內,伏望圣慈許令上項人等仍舊安業,永沾圣澤”2。朱棣學其父大度為懷,在千恩萬謝聲中,允許11處之請。李朝太宗于五年五月即明永樂三年(1404年)接到了“欽蒙敕旨”,立刻表示“臣與一國臣民感激不已”3。與此同時,李朝又提出進一步要求,即將11處之北的“猛哥貼木兒、答失等并管下一百八十余戶見居公貝僉鎮迤南境城地面,把兒遜、著和等并管下五十余戶見居公貝僉鎮迤南慶源地面”,也歸其所屬“附籍當差”4明廷沒有允準,于是李朝阻止欽差王教化的對猛哥貼木兒的招撫。此舉激了朱棣,他叱責說“東北面十一處人民二千余口,已皆準請,何惜猛哥貼木兒乎?猛哥貼木兒,皇后之親也。遣人招來者,皇后之愿欲也。骨肉相見人之大倫也。朕奪汝土地,則請之可也,皇親猛哥貼木兒,何關于汝乎?”李朝太宗聞訓立即表示歉意:“今聞皇帝之諭,不勝惶愧,往者不可追,來者猶可圖。貼木兒理宜督送,不可緩也;遣陪臣陳情,亦不可緩也”5。其實貪而無厭者并非太宗一人,以高麗朝為例,從其朝臣泣淚懇請出兵拓展此疆的狀況看,在統治集團中一直有股勢力意在于此。李朝也是這樣,有時李王是被迫做出擴張領土決策的。在李朝太宗聽到明廷訓斥之前即其使臣回來之前,李王已經后悔此舉:“予初不欲使李行計稟,帝已許東北面十一處人民矣。何顏更請此事”6?
繼太宗之后是世宗,李朝世宗并沒有接受教訓,在“開拓東北疆土”即驅趕女真人方面照前朝大有突破,將東北邊界推到圖們江,完成了空前絕后的“大業”。然而,祖輩生活在廣大疆土上的女真人既不愿意離故土,又不愿意服役當差。“朝鮮將移我等于內地,占為百姓,服役如李豆蘭管下,則我等子孫永不免服役之勞”7。但是自身生產力落后,社會組織結構仍以部落形式,經濟上的依賴性和組織上的分散,使之不能與李朝匹敵。明朝滿足于李朝的“侍大至誠”,忙于內爭、忙于安撫周邊,又地域廣大不在乎數百里或千里的疆土,只求管住女真人,使邊地相安無事,根本不能考慮其利益。所以,女真人抵制驅趕的斗爭是孤立無援的。李朝世宗以后開拓北疆主要與女真人爭奪,這一點朝鮮學者明確表示共識。
朝鮮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著《朝鮮通史》中說:“在十五世紀我國對外關系上,女真問題頗為重要,因為這時我國大力開拓北方,它與女真有密切聯系”8。
'p>
讀《李朝實錄》從邊鎮名稱上看不出其開疆拓土的痕跡,其常常出現的北部邊境城鎮如慶源、慶興、茂山、慈城、閭廷等等,于500年間一直不變地使用著,這些城鎮就在今天的兩江沿岸。但細讀之則疑點逐漸增多。例如:出現某城遷移的記載,卻未指出從哪里遷到何地;再如女真首領與部眾反抗占其疆土的斗爭,從抗爭的堅決與付出的慘烈代價看,他們是受委屈的,但事實真相又如何?還有女真人的“擄掠犯邊”,是出于貧困掠擄財富還是如許多記載所指是出于報復?李朝派軍征剿和誘殺女真首領,都極殘酷,其理由又記載得很牽強,為什么呢?將諸多疑點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即可明顯看到李朝是如何侵奪女真人生息之疆的。首先從建州左衛始設地開始研究這個問題。二'p>
建州左衛第一任指揮使猛哥貼木兒的名字出現在《明實錄》中較晚,是永樂十四年二月壬午條,而且沒有記載左衛始設時間地址。國內學者皆根據朝鮮史料《東南輿地勝覽》,認定建州左衛始設地為今圖們江南岸會寧9。筆者在閱讀《李朝實錄》中發現有關記載與此推斷矛盾很大,李朝太宗五年即明永樂三年五月記載猛哥貼木兒在回答明欽差招撫使時說,其率部居住在“慶源、鏡城地面”,此地“又濱海,倭寇來往”,因防倭有功李朝就委以鏡城等處萬戶職。猛哥貼木兒在婉詞拒招中還說,一方面“慮其兀狄哈等乘間擄掠家小,以快其仇,”另一方面“又濱大海,倭寇來往,以此憂疑未決”10。明使臣欽差為“不辱使命”住于此地數日,直至猛哥貼木兒等隨其起程赴北京受職。建州左衛始設于此時此地無疑。這里最重要的地理特征是濱海,兩次提到濱海與倭寇,因抗倭有功受職,又恐倭寇再來。查今地圖,圖們江畔會寧不濱海,這是與史實矛盾者一。第二是名稱上的不同,會寧這個名稱在李朝官修史料《李朝實錄》中出現較晚。在猛哥貼木兒接受招撫前后,居地的名稱是“鏡城”,今地圖上有鏡城而且濱海,史料中出現會寧以后仍有鏡城,它們不是先后稱謂的同一個城。濱海鏡城才是建州左衛始設地。鏡城附近還有慶源,再遠點有斡木河。《李朝實錄》中常稱慶源鏡城,兩詞并用。從未出現過慶源會寧兩城并稱的記載。當時會寧還沒有建城,也可以說那個地方叫不叫會寧還無從可考。從李氏兩朝對猛哥貼木兒稱呼的改變看到前后居地的改變,這是第三點矛盾之處。李朝太宗時稱猛哥貼木兒時在前常加慶源鏡城或只加鏡城。太宗末年猛哥貼木兒率部眾遷離鏡城。又于世宗五年回歸舊地。此次歸來以后再沒有稱慶源鏡城猛哥貼木兒,而是常將阿木河同猛哥貼木兒聯系在一起。“蒙圣旨,許令復還阿木河地面”。“童猛哥貼木兒到阿木河見慶源千戶金光秀,握后喜曰;不圖今日復相見也,專恃殿下之德,率妻子來耳”11。從他們相見時的一套官話來看,金光秀是李朝派來接待的官員,他被派來,是因慶源作為邊城離阿木河較近。通觀《李朝實錄》,太宗朝稱慶源鏡城(或鏡城)猛哥貼木兒,世宗朝稱阿木河猛哥貼木兒。從稱謂習慣即地名的改變可知建州左衛居地的改變,初濱海,遷徙之后歸來落腳于阿木河。稱其復歸,只是因慶源、鏡城與阿木河相距不遠,對北京明廷或李朝漢城來說處在一個方位上。但對女真人來說畢竟還是遷移,向北方圖們江靠近。此種遷移是在出走歸來的變化中實現的。第四個矛盾點是將會寧與阿木河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阿木河即斡木河是猛哥貼木兒率眾復歸的居地,不是初設建州左衛之址,前已明證。但會寧與阿木河也不能同日而語。世宗于零年(朝鮮李朝的紀年習慣,前朝的末年即繼位新王的零年)猛哥貼木兒出走時就想建一重鎮,未及實現。十五年猛哥貼木兒死后,李朝乘虛設筑重鎮于阿木河,稱作“寧北鎮”,而未稱會寧。《李朝實錄》中明文寫著“移寧北鎮于阿木河”12。會寧的出現是在世宗十八年即明正統元年(1436年)。李王說:“去年筑會寧鎮,凡察云:何用石城?為其奸已發端倪,慶源之兀良哈亦如是矣。彼人之心以為四鎮撤去則可以耕牧其間,恣行奸計矣”13。以此可見會寧是圖們江畔新筑四城之一,不是阿木河會寧,而是圖們江畔會寧。會寧的設立是驅趕女真人,使之最后退出圖們江南岸的關鍵步驟。論文關于明代中朝邊界形成的研究來自WWW.66WEN.COM免費論文網~t6hQ`Fr Jmnh\N):xi.Nv^!=!1~|Jem人力資源管理論文P0K|vzI$8),r$==RjR^hU*2zKs
以上筆者對明朝建立建州衛初址在圖們江畔會寧之說提出的四點質疑:第一初址濱海,而會寧不濱海。第二名稱不符,猛哥貼木兒接受招撫設衛時的居地為鏡城,不是會寧。第三是對猛哥貼木兒的稱謂不同。以設衛之時起,初即太宗時稱鏡城猛哥木兒,后即世宗時稱阿木河猛哥帖木兒,從未稱過會寧猛哥帖木兒。第四是阿木河與會寧不可以并稱互代。李朝于公元1416年在阿木河畔修筑的是寧北鎮。而會寧城于公元1418年,筑于圖們江畔猛哥帖木兒遇害3年之后。
從對建州左衛初址質疑中,可以看到其北遷的蹤跡。重要的是女真人經歷了被動的痛苦的過程,原因在于李朝擴疆的野心。三
李朝世宗十五年十月,猛哥帖木兒因保護遼東都指揮裴俊一行,被楊木答兀勾結的七姓野人殺死14。頭領死去、部眾渙散,李朝趁此阿木河空虛之時修筑城堡,將其邊界擴到阿木河。
【明代中朝邊界形成的研究】相關文章:
證監會的邊界08-05
英語形成性評價研究的設計08-17
民主的邊界是法治08-12
初中朝鮮語文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研究08-02
明代流刑考08-07
明代流刑考08-11
色彩的融合,邊界的突破08-13
初中英語實施形成性評價的研究08-23
對國學價值的認同與邊界的擴大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