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文史論文>歷史論文>蘇格拉底與孔子的成人藝術比較

    蘇格拉底與孔子的成人藝術比較

    時間:2022-08-17 13:22:36 歷史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蘇格拉底與孔子的成人藝術比較

    蘇格拉底與孔子的成人藝術比較

    蘇格拉底(公元前470-399年)與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分別是西方和東方歷史上最早以私人身份從事講學的教育家、思想家,兩人都被譽為“人類的導師”。孔子還曾被稱為“圣人”。但最值得我們注目的——他們還是兩位把自己雕塑成“人”的形象的藝術家。投入終生的時光和激情,他們把自己雕塑成古典的完美的至今仍放射光芒的“人”的形象。那么他們又是如何將自己雕塑成人的呢?在談到蘇格拉底時,有人曾這樣說:“我們深知他是什么樣的人,但不知他是如何變成這樣的。”[1](p49)他們兩人都曾以對話的形式闡述自己的思想,并對學生進行教育,但都沒有留下自己所撰寫的著作,而只有由學生所記述的言行。因此,研讀《論語》及《回憶蘇格拉底》、《蘇格拉底的對話》等著作,聽其言,觀其行,察其樂,思其人,或許能知其一二吧!

    懷著浪漫的激情,以審美的方式去尋求人之為人的美,并且把自己當作一件藝術品來雕塑,是他們成人藝術的共同之處。

    一、尋求人之為人的美

    所謂審美的方式,在這里一是指采用饒有趣味而不是枯燥的形式;二是指既深入又能超出平常生活狀態,尋找人之成人的美的境界。當然,這種審美的方式,是建立在他們受過全面教養的基礎之上的。蘇格拉底和孔子雖然都出身低微,但對知識的強烈渴求和對“人是什么”的追尋遠遠勝過衣食之求。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2](p9);蘇格拉底閱讀了許多古代哲學家的作品,去聽過許多研究其它學問的著名智者講學以及一些音樂、詩歌方面的教師的演講。[1](p45)他們轉益多師,受過當時所需要的廣博的教育。

    蘇格拉底從事過雕塑,當過軍人,還擔任過文職,但他一生中主要的工作是哲學研究。他的哲學研究如話劇一樣采用與人談話的形式。他的談話講學方式是與當時的雅典人的悠閑生活方式分不開的。“蘇格拉底經常出現在公共場所。他在早上往那里去散步并進行體育鍛煉;當市場上人多起來的時候,總可以看到他在那里;在別的時候,凡是有人多的地方,多半他也會在那里;他常作講演,凡喜歡的人都可以自由地聽他。”[3](p3-4)有時他還和人赤著腳沿河流邊走邊談,或坐在河岸大樹下朗誦文章。他的講學從內容到形式都充滿審美的愉悅。當有人譏笑他節儉又不愿借教學收取酬金時,蘇格拉底回答說,不收取酬金他就可以自由選擇聽眾。他愿意和有才德的人交朋友,把自己所知道的好東西都教給他,并把能夠彼此幫助看為極大的收獲。自由地講,自由地聽,自由地選擇有才德的朋友,在這自由中意識到自己在日益更好地成長起來,獲得更多的有價值的朋友,這些就是蘇格拉底意識到的快樂。[3](p36-37)

    而更具有審美意味的是“蘇格拉底式的諷刺”。他說,他母親是一個接生婆,他也努力追隨母親的足跡,做一個精神的助產士,幫助別人生產出他們自己的思想。他把這個方法稱為接生術。[4](p201)

    蘇格拉底式的諷刺與現代所謂的諷刺不同,它是一種談話方式,一種自由愉快的社交。蘇格拉底提出問題,誘導別人思索、回答,以便對自己想說的話存疑和對別人自由思索加以等待。例如在《美諾篇》里,蘇格拉底問美諾:什么是美德?美諾立刻就分別回答了男人的美德是什么,女人的美德是什么,等等,蘇格拉底諷刺他說:“當我只問你一種美德時,你就把你所留著的一窩美德都給我端出來了”,而這并不是他所要問的,他要問的是“美德本身”。因為美德“不論他們有多少種,而且如何不同,它們都有一種使它們成為美德的共同本性”。蘇格拉底就這樣以“無知者”的身份一步步引導美諾進行推導,從具體的感性經驗,指導出構成美德概念的部分概念(正義、勇敢,等等),最后推出美德是一種“知識”。[5](p153)這就引導人開始了意識對自身的反思,尋找從每個人中都可以找到的普遍的道德本質。[1](p63)

    蘇格拉底的方法始終堅持一個論點,標準始終如一,被問者必須嚴格遵守言說本身的邏輯層次,所使用的概念都必須建立在明確的嚴格的“定義”之上。他用這樣的方法盤問人,正像他希望暴露自己的無知一樣,也暴露別人的無知。他的目的是否定錯誤,追求真理。他的這種方式本身就含有人與人在對話中互相陶鑄的成分,以此培養自我意識、理性的發展,增強對普遍概念的認識。

    在《會飲篇》里,蘇格拉底借第俄提瑪之口,說出人之為人不能僅僅憑借生育子女使自己得到不朽,還必須是有自我意識能思維的人。人有心靈,有頭腦,必須孕育心靈所特宜孕育的東西——思想智慧以及其它心靈的美質,使自己得到不朽。例如梭倫備受人崇敬,是因為他生育了雅典的法律。這樣的心靈的子女比起肉體子女能替父母博得更大的榮譽。[6](p269-271)一個人怎樣才能生育出美麗的精神兒女呢?他先從人世間個別的美的事物開始參悟,從愛美的形體,到學會把心靈美看得比形體的美更珍貴,再應學會見到行為制度的美、學問知識的美,最后提升到最高境界的美,而這是一個人最值得過的生活境界。[6](p273)看到這種境界的人,“憑臨美的汪洋大海,凝神觀照,心中起無限欣喜,于是孕育無量數的優美崇高的道理,得到豐富的哲學收獲”[6](p272),就會知道比起它來,黃金、艷服、美男、美女等等一切使許多人醉心迷眼常守著的心愛物,都卑卑不足道。看到此境界的人,生育出真實功德,從而達到不朽[6](p273-274)。在《斐德若篇》里,蘇格拉底和斐德若坐在河邊大樹下說到:“你和我所要追攀的”人,“是把真善美的東西寫到讀者心靈里去”的人;他認為書籍會使人懶于思索,強不知以為知。所以大思想家不把自己的思想寫在紙上,而把它寫在心靈里,自己的心靈里和弟子的心靈里。我們由此可以體會到蘇格拉底“述而不作”的原因。

    與蘇格拉底一樣,孔子講學的方式也是采用對話的形式。孔子與人的對話如詩篇一樣,語言簡潔、明快、生動,特別是比喻、對比手法的運用,使其內蘊豐厚,有很多的話就是人生格言。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2](P26)“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2](P65)“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2](P72)對語言的錘煉,是與他對人的修養要求分不開的。

    孔子曾說:教育應當“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2](P76)他認為一個人的修養開始于學詩,自立于學禮,完成于學樂。[8]詩、禮、樂在孔子那里,不僅是詩教,也是一種人生的審美方式。南容由于經常反復誦讀《詩經》中關于白圭的四句詩:“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9](比喻人處世謹慎),孔子便把自己哥哥的女兒嫁給了他。在孔子那里,學詩既是個人修養的方式,也是衡量人的標準。他曾對兒子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2](P176)。他還說過:“《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2](P8)從對《詩》的學習中,不僅可以錘煉語言,而且可以陶冶性情、感奮精神。J'`?JK+y~{Vb1),Y=)q}gVx^qc_-uz會 計 學論文#41%#TR3?.Tc!V$J d{c.|g0

    什么是禮呢?禮就是保證“仁”(愛人)實施的道德規范和制度規范。“仁”是目的,“禮”是手段。孔子所有言論都是為了人,都是為了解決如何“愛人”的問題。如果不愛呢?這就要用一定的道德規范和制度規范來保證和限制。“‘禮’就是節(約),所以‘禮’叫‘禮節’。什么叫‘制度’?‘制’就是節制、克制。”[10]論文蘇格拉底與孔子的成人藝術比較來自WWW.66WEN.COM免費論文網

    孔子提倡“以禮讓為國”[2](P32),即是用禮讓的原則來治理國家,實現“仁”政。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各諸候國在戰爭中進行殘酷的掠奪和殺戮,“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野。”[11]因此,孔子反對戰爭,提倡“不爭”。在孔子倡導的“謙讓”的禮節中,有許多象征的意蘊。孔子說:“君子矜而不爭”[2](P164),“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2](P19)“揖讓”是作揖,表謙讓,是中國古代或今人賓主相見的禮節。作揖的動作,是將自己的拳頭握住,象征不動武,向對方致敬,是一種具有古典美的行為藝術。孔子似乎站在云端,指點人間曰:“君子沒有什么可爭的事情。如果有的話,那一定是參加射箭比賽這一類的體育競賽活動吧!即使是參加射箭比賽,也是先互相作揖,謙讓,然后上場,射完箭之后走下場來,又互相敬酒。這才是君子之爭啊!這樣看來,孔子的思想不是倒退而是超前,他為我們描繪出一幅人類藝術人生的遠景之圖。

    禮以行為藝術的形式表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樂以聲樂藝術的形式表達人內心的情感。因此,孔子說:“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2](P183)“禮呀禮呀,只是說的玉帛之類的禮器嗎?樂呀樂呀,只是說的鐘鼓之類的樂器嗎?”[12]在孔子看來,禮樂這些外在的規定是和內心的道德情感緊密相連的。齊之以禮的基礎是道之以德。所以他又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2](P18)一個人沒有仁心,他怎么實行禮呢?一個人沒有仁心,他怎么運用樂呢?可見仁與禮樂不可分離而應融和為一。“寓仁于樂”、“寓仁于禮”,這是孔子對人實行禮、樂提出的要求,也是他評價禮、樂的標準。他認為《韶》樂“盡善盡美”,是因為它不僅曲美舞美,而且表現了舜“以圣德受禪”之美;認為《武》樂“盡美矣,未盡善也”[2](P27),是因為它雖然曲美舞美,但是卻表現了“取天下”之武力,這有違孔子的“仁愛”思想。所以,“樂則《韶》、《舞》”[2](P161)是治國和教民之方,它寄寓了孔子對善政和善人的美好理想,而這也是人類的理想。

    在孔子最欣賞的學生顏回的理想里,也疊印著這種理想的境界。據《孔子家語》記載,有一次孔子要子路、子貢、顏回各述其志。子路說,如果齊楚交戰,他愿在兩軍交戰中,奮力拼殺克敵制勝。子貢說,如果齊楚交戰,他愿陳說利害使之休戰。孔子評價說,子路是勇者,子貢是辯者。他問顏回為什么不說話,顏回說,香草與臭草不在同一個器皿里貯藏,堯與桀不在同一個國家里當君王,那是由于他們不是同類啊!他愿意輔佐圣王,“施行禮樂孝悌的教化,使人民城郭不修,溝池不越,把劍戟改鑄成農具,把戰馬放回南山,使室家無曠怨之思,千載無戰斗之志,使子路的勇敢和子貢的辯才都找不到用處。”孔子聽了很是贊賞。孔子的理想在“吾與點也”[2](P115)一章中,更得到詩情畫意的描繪。曾皙的理想是愿繼承師業,他說:“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孔子為什么贊同曾皙的理想呢?曾皙的理想是師與生、人與人、人與天、學與游、學與美的高度和諧,這就是天人合一的和平的藝術的人生。

    孔子所贊嘆的這種浪漫主義的理想,是建立在“齊之以禮”、以“仁”為己任的人生藝術實踐之上的。“仁”就是“愛人”。如果不愛就要用“禮節”去提示或約束他。如前面提到與人見面的“作揖”禮節,右手握拳,左手伸出將之擋住,優雅、瀟灑、獨特,內蘊豐富,它時時在提醒你要“克制”、要“愛人”,使你不得不贊嘆中國古人創造出的這個美與理融合的人生的行為藝術。孔子深諳“愛人”的行為藝術,因此,當臣見君的禮節由原先的“拜下”(先在堂下君王看不清的地方拜,升堂之后面對君王再拜),改為直接到堂上去拜時,孔子說:“今拜上,泰(是驕縱的表現,——引錢遜注)也;雖違眾,吾從下。”[2](P82)“禮,與其奢也,寧儉。”[2](P18)就禮節儀式來說,孔子反對奢侈排場,但卻維護他認為有重要意義的禮節。“從下”這一禮節是否象征著這樣的意義呢?當君王的眼睛看不到臣子的時候,臣子也應該“愛人”和“節制”,而不要當面一套背后一套。這是“樂節禮樂”[2](P173)(以用禮樂調節自己為快樂)的一個具體的行為藝術展現。

    【蘇格拉底與孔子的成人藝術比較】相關文章:

    蘇格拉底的語錄11-10

    蘇格拉底語錄12-30

    蘇格拉底名言08-23

    蘇格拉底的名言08-23

    蘇格拉底愛情名言08-23

    蘇格拉底經典語錄08-23

    孔子09-05

    孔子經典句子03-08

    孔子語錄07-28

    孔子的作文07-15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在线极品欧美aⅴ |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小说 | 亚洲人成欧美人中文 | 亚洲伊人a和欧美伊人和a | 人成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 | 午夜福利一区二区不卡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