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全球化語境中的漢語批評
【內容提要】論文以文化全球化作為立論背景,從三方面作出論述。首先,指出文化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包括勝者通吃、雁行模式、超級裁判和單向對話等;其次,對文化全球化進行實質分析,它是把某種地域文化放大為全球文化的代表,以此來統領其它地域文化,并且各地域文化要以它作為參照;再次,明確漢語批評作為我們的文化策略,它所追求的旨向和目標,包括立足于漢語文化本位、倡導問題意識、以及追求文化的原創性。漢語批評作為一個命題的提出,往前回溯,包含了20世紀中國學人的思考;往后展望,它有賴于今后中國學者的建設性工作。
【關鍵詞】文化全球化 語境 漢語批評 文化本位 問題意識 原創性
當今世界正在進入全球化時代。全球化的顯著標志,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產品,可以迅疾向各地擴散,并且在擴散中也將環繞該產品的文化觀念向外輸出。當年中國戲劇傳到歐洲時,《趙氏孤兒》獲得比《竇娥冤》更高的評價,因為后者劇末的報應不合于西方的文化觀念與悲劇審美觀念;可是,當狄斯尼的《米老鼠與唐老鴨》走向世界銀幕時,也輸出了美國式幽默,片中不斷出現的輕松的惡作劇并未受到任何道德上的批判,美國觀眾群體與印度觀眾群體對該劇的理解沒有根本差異。--這種狀況,就是全球化的表征。
以下,我們從文化全球化的特征、屬性,及我們的文化立場三方面進行討論。
一、文化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文化全球化是一種文化一體化的過程。它是甲地文化產品移植乙地后,促使乙地也按照甲地眼光來看待該產品。文化批判家黑默林指出:"有一個大家都接受的結論,似乎是毫無疑問:讓人印象深刻的諸多世界文化體系正在萎縮,這是因為史無前例的’文化同步化’所造成的。"[1]他說的文化同步化就是全球化的意思。文化全球化的特征有以下幾點:
1、 勝者通吃
它是博弈論的一個術語。與之相近的表述有中國成語"勝者王侯敗者寇"與西方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典出于《圣經·馬太福音》第25章"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這種獎勵勝者的狀況無論在市場還是其它分出業績的地方都有體現。一次競爭中的勝者占據了有利的位置,在下一次競爭中更容易取得優勝。
馬太效應自古而然,可在當代更演變為勝者通吃。即在一個行當中,只有一個勝者;勝者獲得全部,負者一無所有!在電視直播籃球比賽前,各地、各單位都可能有自己的明星,而在今天,NBA決賽和NBA全明星賽在幾十個國家直播,這是籃球愛好者的一件盛事!于是,只有NBA的比賽才夠得上籃球;在NBA中又聚焦到幾個球星。幾年前,喬丹成為NBA的代名詞,喬丹離開藍壇,使NBA的魅力也大為減色!喬丹們的存在,使我們身邊所有的籃球運動員都只成為學習者。勝者通吃在文化上的表現,就是某國或某地的文化占據絕對支配地位,其它國家或地區的文化只不過成為差異,在對比中顯示出地方特色而已。
2、 雁行模式
在前工業時代,全球幾大文化區各有自身傳統,互不統屬;雖存在中心文化區向邊緣文化區輻射文化能量的狀況,但總體而言,它相當于彩蝶紛飛的圖景,各個蝴蝶的飛行是各行其是的。而在當代全球化語境中,某一文化可能成為全球文化的帶動者,起到領頭雁的作用,領頭雁控制雁陣飛行方向和速度。雁行模式使得全球文化都只不過是被先行者所為所左右。在文藝上,雁行模式首先體現在新興的文化類別如電影、電視上,因為它沒有傳統的束縛。其次,它也要影響傳統類型的文藝,如詩歌、小說等,這里可能存在雙向影響,但歐美文化作為強勢一方,它有更多的影響對方的力量!
3、 超級裁判
一套游戲活動要有相應的游戲規則。文藝活動不象體育項目有嚴格的規則條款,并且文藝要求創新,創新就可能是對原規則的突破,將創新之作納入整個文藝系統,就有一個重新認識規則的問題。由于文藝的游戲規則主要靠人來解釋和認定,因此在實施中就有一些特殊性。譬如,諾貝爾文學獎的對象應是文學作品,但它曾頒發給英國前首相丘吉爾,丘吉爾文章確有文采,但問題在于他并沒有詩歌、小說、劇本等審美性文學的代表作,就憑他的政論文來獲取重要文學獎項,不能不說可以存疑。在文藝游戲規則的執行上,是由文藝上有更強聲音的歐美國家來掌握。他們在文藝的競技場上是名列前茅的運動員,同時在文藝的裁判所中又是仲裁官。在這里裁判就可能反映他們在運動員角色上對裁判員的期待,他們也更容易接受本方隊員對規則的理解,這里裁判就是超級裁判--不是中立的裁判!
4、 單向對話
對話本身是一種雙向活動,言說者期待對方回答,聆聽者也準備表白自己意見,而單向對話是巴赫金在對話理論中所說的那種對話,他指出:
……自然科學不知道"你"。這里指的是:對精神現象需要的不是解釋其因果,而是理解。當我作為一個語文學家試圖理解作者貫注于文本中的涵義時,當我作為一個歷史學家試圖理解人類活動的目的時,我作為"我"要同某個"你"進入對話之中。物理學不知道與自己對象會有這樣的交鋒,因為它的對象不是作為主體出現在它面前的。[2]
'p>
當前西方文化與第三世界文化的交往就基本上是相似于物理學那種態度。如在中西文化交往中,了解了中國文化的人就被尊為"漢學家",而中國的留學者,本來有學兼中西的資格,當他們從中國文化立場再來評說西方文化時,其見解不過在中國產生影響,很難引起西方學者注意。其它第三世界國家也有類似境遇,即文化上處于弱勢地區的學者想同文化強勢地區的人對話,但后者似乎沒有興趣來聽取意見,對話只是單方的要求。對于強勢者來說,他們已通過文化輸出作了表白,如果還要做什么的話,似乎就是以教師向學生講解那樣言說就可以了。'p>
二、文化全球化的實質分析Fu @3cr?iUv\Agm `6"*c!:"'} '/xO,U體育論文(uU!?2OMpsy@t%KCsVo)c
文化全球化是使一種文化超越地域限制,成為全球共享的文化。我們可從舞臺藝術作一考察。川劇是源于四川、輻射西南的一種戲曲,川劇以調侃、諧趣作為特色,它缺乏秦腔那種回腸蕩氣的豪唱,也沒有越劇表現兒女私情的纏綿,更沒有京劇那種可正可諧、,既能描敘國家大事,也能表達個人情感的兼博眾家的王者風范。中國以京劇為國劇,與京劇廣闊的表現力是相關的。因此同為戲曲,川劇是地方戲,京劇是國劇,它們的影響力是不同的。再從世界范圍看,由西歐宮廷出來的芭蕾,早先是在意大利產生影響,以后擴散到周邊地區,再擴散到全球,它是一種"世界劇"。論文全球化語境中的漢語批評來自WWW.66WEN.COM免費論文網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文化全球化不是全球各種文化的平均數,而是某種地區文化的放大,使之成為普遍的意義,成為全球文化的代表。
文化的全球化與文化產生的地域特點有著矛盾。即我們所見的每一種文化產品,都是在某一地區的文化土壤中生成的,都帶有地域文化的痕跡;而在文化全球化態勢中,它是以超越了地域文化的姿態出現,但并不能消弭自身的地域文化痕跡。在這里,處在文化全球化顯赫位置的那種文化及其產品,君臨于各個地區地域文化之上,它不單要引導文化發展,而且還成為我們對于文化現象進行評說的權威參照系,只是以它的標準來衡量相關文化現象。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見解,每一文化在產生淵源而言,都是一種地域文化,不同文化的地區差異,說到底就是各種地域文化的差異,這些地域文化的系列,可以稱之為地域文化1,地域文化2,……地域文化N,在此系列中,由于全球交往的加劇,其中的某一種地域文化,姑且將它看成是地域文化F,被放大為全球文化的代表,而其它類項的地域文化依然只是地域文化。原先它們都只是地域文化時,它們之間互不統屬,而在地域文化F被放大為全球文化后,它就成為了一個領袖,要率領、支配其它文化了。原先的文化格局是聯合國大會,每種文化有平等的投票權,而當其中某種文化被放大后,它成為聯合國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它不僅可以投票,還可以投否決票,這種否決可以是用自己孤立的一票推翻全部不同意見。
在此態勢下,躋身于全球化地位的文化成為各地域文化的當然參照,各個地域文化要在它的映襯下,才能顯示出價值和意義。對此,我們可以從中西文論的研討上作一例析。西方文論已成為全球文化的代表之一,要在它的背景下,中國文論的特征才能得到說明。唐君毅在論說中西文藝精神的差異時說,在西方,"彼偉大人物以其自身偉大,而賜人以藐小之感,是未嘗真洋溢其偉大,以使人分享之,則非充實圓滿之偉大",而在中國,"圣賢式、仙佛式之偉大,乃可使之敬之而親之,而涵育于春風化雨、慈悲為懷之德行之下,使吾人自身之精神,得生長而成就。"[3]美學家宗白華先生,則指出中西藝術有不同的哲學精神,他認為西方是唯理的體系,它追求把握世界的基本結構和秩序;中國是生命的體系,它只是感受世界的意趣和價值。[4]在這些比較中,我們感到確實把中國的文藝美學的特征闡明了。但是,這一闡發難道不是西方中心論基礎上的意識形態的言說方式?如果說中國文藝狀況要在西方狀況襯托下才可以顯示清楚,那么,西方的文藝思想、文藝美學又何嘗借重過中國的文藝狀況來作為說明、理解的參照!
在這里,站在本土文化立場可能會對問題的認識偏于情緒化,不利于我們對問題作出理智的認識,因此,我們不妨來看地域文化與"全球文化" 的關系。應該說,作為全球文化的那種文化,它要面對的是一個"全球的"整體的對象。在它面前,中國文化、日本文化、印度文化等,都不過是一些地域文化,它的言說是面向全球而不是逐個的地域文化。反過來,作為地域文化的中國、日本、印度等的文化,當它們處在全球化態勢下時,對于自身文化的定位也就要有一個全球文化的基本言說框架,這相當于建構地圖上標注的經緯線,這樣才使得自己不至于有在全球文化會員俱樂部中迷失身份的危險,也便于標明自己在文化上不應被忽視的獨特性。在這一舉措中,各地域文化都竟相向作為文化全球化代表的文化靠攏,與之"對話"。在此過程中,全球文化的代表者即使也要向這些對話作出回應,那也只能是分向了逐個的地域文化,回應是不充分的,就相當于課堂上的教師往往是學生關注的焦點,而教師面向每一個學生,就不可能對每個學生都有充分的關注。
【全球化語境中的漢語批評】相關文章:
全球化語境下的當代審美文化08-09
全球化語境下的當代審美文化08-17
共生語境中的邊緣文化08-17
閱讀鑒賞中的語境構建06-02
批評中的溫暖02-21
語境與語境因素分類08-11
淺談語境中的詞匯教學策略08-18
全球化背景中的公民與公民教育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