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農民增收減負的幾點想法
──以江蘇連云港市、東海縣為例
一、農民增收減負工作的總體情況
連云港市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200元,同比增長6.3%。東海縣上半年人均純收入1274元,同比增長7.51%。
連云港市今年農民承擔農業稅及其附加27981.09萬元,一事一議籌資5055. 08萬元,農民承擔“兩工”1709.11萬元,分別比上年減少327.29萬元、457.65萬元、213.24萬元。東海縣今年農民合同內負擔人均123元,較去年減少了4元。“兩工”負擔總額及以資代勞總額分別比去年下降了11.43%和解45.63%。
當前,制約農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
一是農民收入結構不合理,農民增收渠道狹窄。從連云港市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構成來看,第一產業仍占47.2%,比重偏高,純農戶增收難度較大。農村工業化進程緩慢,二、三產業對農民增收貢獻不大。
二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農產品加工增值率低。龍頭企業發展總體上存在數量少、規模小、帶動能力弱等問題。龍頭企業與農戶的聯結還不夠緊密,始終未能真正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多數以產前、產中服務為主,帶領農民辦龍頭企業及開拓市場的意識還不強。
三是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農產品價格持續低迷。受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有所上升,加大了農業生產成本。另一方面,糧、油等大宗農產品價格持續低迷,生豬、三禽、水產品的價格處于近年來的最低點,嚴重挫傷了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
四是非典疫情和洪澇災害對農民增收造成較大負面影響。非典造成連云港市在外從業人員收入下降16.3%。5、6月份持續降雨等自然災害使部分農田、魚塘受淹,受災人口達200多萬人。
當前,減負工作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一是農民負擔專項治理進展緩慢。當前基層干部群眾普遍關心的教育收費、報刊訂閱、農村建房等專項治理,效果一直不明顯。特別是村級報刊超標訂閱現象仍較為普遍。據東海縣村干部反映,村級報刊訂閱總額規定上限為2000元,但實際平均達到5000-6000元,有的村超過1萬元。
二是一些地方生產服務性收費不夠規范。如基層反映,經營性水費計量收費不合理,原來每畝收取100元,核減后每畝30-40元,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農業用電與工業用電價格同價也極不合理。省里給農村辦五件實事,都要求地方籌集配套資金,基層尤其是欠發達地區反映這樣做會形成新的農民負擔。
三是“兩工”管理不夠規范。村里使用“兩工”缺少具體明確的用工計劃,出錢支付零星雜工現象時有發生。
四是“三項資金”到位率不高,村級組織運轉困難。連云港市村級“三項資金”6239.11萬元,實際到位4097.15萬元,到位率只有三分之二。全市共有472個村拖欠干部工資,資金累計達1697.19萬元.
二、對農民增收減負工作的幾點建議
1. 以發展優質農產品及農產品加工增值為重點,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經過多年的發展,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仍有余地和發展的空間。要繼續優化種植業結構,擴大優質與特色農產品生產。要把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結合起來,實現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是解決好發展的動力機制及利益聯結機制。要由政府主導型向農民合作辦龍頭企業方向發展,同時建立利益共同體,實現二次分配,讓農戶分享加工增值的收益。
2. 做好農村勞務輸出工作,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勞務輸出已成為農民尤其是欠發達地區農民增收最重要的渠道。要加快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堅持多產業著手,全方位推進,不斷完善農村勞動力北輸南接機制,通過部門、鄉鎮之間的對口協作,加強與蘇南等發達地區的對口銜接和溝通聯系,及時掌握用工信息,鼓勵農民異地發展第一產業,拓展勞務輸出渠道,擴大農村勞動力的輸出規模。要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組織、中介、培訓及勞務市場開拓等工作,提高外出勞動力的就業技能和組織化程度。應統籌管理農村勞務輸出培訓資金,改變目前勞務輸出培訓資金使用分散的狀況。
3. 加快農村工業化進程,增強以工帶農能力。通過加快發展龍頭企業、鄉鎮工業和私營個體經濟,提升農村工業化水平,充分發揮農村工業在轉移勞動力和致富農民中的重要作用。一是積極培植龍頭企業,全面落實各項扶持政策,加快培植規模龍頭企業,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作為發展龍頭企業的重要方向。二是扶持發展鄉鎮企業,大力推進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切實加強鄉鎮工業園區建設和工業投入力度。依據農村要素秉賦特性,鼓勵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有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三是做大做強民營經濟,努力營造民營經濟良好的發展氛圍和環境,改善對民營經濟的服務,促進其總量不斷擴大、運行質量不斷提高。
4. 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增強農村發展活力。一是深化農村金融改革。改革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規范和促進民間金融的發展,以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為主要形式,加大農業信貸資金的投入,為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支持。二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依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規范和推動農村土地流轉。要切實保障農民及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權益,讓農民更多獲取土地增值的收益,使土地收益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三是深化農村管理體制改革。加快發展農產品行業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5. 改革傳統稅費制度,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在農業稅制改革上,應逐步取消農業稅、農民“兩工”等稅費,將其分別并入相應的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消費稅和資源稅中,使農民作為納稅人取得與其他社會成員平等的納稅地位。省里給農村辦五件實事(指農村合作醫療、農村改水、草危房改造、農村公路建設、農村稅費改革政策的完善),不能一刀切地要求地方籌集配套資金,應既要辦這些實事,又不能增加農民負擔。至于教育集資等一切收費、集資、攤派都應統統予以取消,給農民以休養生息的機會。
6. 切實減輕純農戶負擔,使純農戶收入有較大增加。近年來,農民的收入差距擴大,純農戶的增收最為困難,不少甚至出現減收。稅費改革后,純農戶出現政策性增負現象,而許多地方沒有能力按照稅費改革的政策規定,通過農業稅減免款來解決純農戶的政策性增負。要抓緊研究制定純農戶政策性增負的減免政策,探索對純農戶的直接補貼,調動純農戶的種糧積極性, 保證純農戶的正常生產和生活。
7. 統籌城鎮化、現代化與農民增收減負。農民增收減負既要在農內做文章,也要在農外尋出路。要堅持城鄉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讓更多的農產品生產者轉變成農產品消費者,增加農民人均資源占有量,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在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同時,統籌考慮現代化與農民增收減負的關系,建立農民增收減負的長效機制。要盡快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的義務教育制度、公共醫療衛生制度、救濟制度,使農民享受到城鎮居民早已享有的公共產品,使農民增收減負具有可靠的保障和堅實的基礎。
【農民增收減負的幾點想法】相關文章:
農民增收調查報告04-30
學校體育發展的幾點想法08-20
農民增收情況調研報告(精選8篇)12-24
促進農民增收工作的自查報告03-27
新課標下搞好物理實驗教學的幾點想法08-20
2015年增收致富計劃08-23
減負優秀作文04-05
減負工作心得04-12
烏龜減負作文08-24
關于想法的作文04-10